320 likes | 517 Views
第八章 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理论主要研究、论述货币持 有者保持货币的动机、决定货币需求的因 素和货币需求量的决定及各种因素的相对 重要性以及货币需求 对于总体经济的影响 。. 第一节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理论 1 、 金属货币制度下: M=PQ/V; M 为一定时期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 P 为商品价格水平, Q 为待出售的商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 马克思的货币需要量公式是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出发来探讨货币需要量问题的。当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
E N D
第八章 货币需求 • 货币需求理论主要研究、论述货币持 有者保持货币的动机、决定货币需求的因 素和货币需求量的决定及各种因素的相对 重要性以及货币需求对于总体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理论 1、 金属货币制度下: M=PQ/V; • M为一定时期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P为商品价格水平,Q为待出售的商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 • 马克思的货币需要量公式是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出发来探讨货币需要量问题的。当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 •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到期的支付总额-彼此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单位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次数)
2、兑现纸币条件下: 纸币实际流通量=纸币需求量 =金属货币必要量=PQ/V 二、 意义: 马克思在分析了货币的产生发展历史、考察了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以后,他第一次完整地揭示了货币流通规律,即商品流通需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必要量规律,揭示了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的基本原理. 三、局限: 1、纸币条件下有货币供给的反作用; 2、高度理论概括,实际中运用困难; 3、只反映交易需求;
第二节 传统的货币数量说 “货币数量说”是指以货币的数量来解释货币的价值或一般物价水平的一种理论。 一、费雪的现金交易说: 假设货币需求产生于个人之间彼此交易的需要。从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出发,商品交换总额与货币流通总额总是相等的。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货币支出量与商品、劳务的交易量的货币总值一定相等。 MV=PT 式中,M 代表货币数量;V 代表货币流通速度; P 代表物价水平; T 代表交易总量。 • 交易方程式主要说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对物价具有决定性作用。 • 但当把P 视为给定的价格水平时,交易方程式也就成为货币需求的函数: • M=PT/V • 这一公式表明, 全社会一定时期一定物价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之间也存在着一个比例关系1/V。
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与费雪货币数量说的区别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与费雪货币数量说的区别 • 1、二者的理论基础不同。 • 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在于它站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认为货币是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货币因有价值才能进入流通。马克思认为,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商品和货币(金属货币)都是具有价值才进入流通过程的。货币数量说的前提条件是货币在没有价值、商品在没有价格时进入流通过程,货币仅仅是一种流通工具,是一种覆盖在经济这个有机体上的一层面纱,货币并不影响经济。 • 2、马克思认为货币首先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然后才是流通于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货币数量说则只强调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忽视货币的价值尺度、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 • 3、货币数量说没有区分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认为货币数量增加是因,物价上涨是果,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呈同方向、同比例变动。而马克思在研究货币流通规律时,以“货币本身是商品”为立足点.区分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
二、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说 从个人持有现金余额的角度分析货币需求,认为货币需求是一种资产选择行为,它与人们的财富或名义收入之间保持一定的比率。 • Md =KPY • 人们保持在手中准备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数量,是真正的货币需求量。决定货币需求量的因素是,手持现金占总财富的比例k、物价水平P、总财富Y。
现金交易说与现金余额说的区别: • 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 对货币需求分析的角度不同; • 强调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有所不同;
第三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需求是指持定时期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 量。人们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偏好这种普遍的 心理倾向,这一流动偏好就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因此,他的 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偏好理论。 一、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 1、交易动机: 人们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2、预防动机:也称之为谨慎动机; 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3、投机动机:称之为货币的投机需求。 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满足从中获利的动机。这是三大动机中最重要、最复杂的一个
二、货币需求: • 1、交易性货币需求: • 凯恩斯把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统称为交易性货币需求;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对于货币的交易性需求来说.主要是受经济发展状况和收入水平两个客观因素现实变化的影响,而心理预期的因素影响很小。 • 2、投机性货币需求: • 凯恩斯把投机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称之为投机性或资产性货币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是把所需要的货币作为资产或财富持有.投机活动的典型就是买卖债券。 • 凯思斯在解释人们为什么不愿意持有债券而宁愿选择货币牺牲利息的理由时,认为问题就在了债券未来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人们不愿意持有债券,宁愿选择货币所牺牲债券利息就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利率越高,机会成本就越大,作为资产持有的货币量也就越少。因此,作为资产持有的货币量是利率的函数,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
三、货币需求函数 建立货币需求函数: M=M1+M2=L1(Y)+L2(r) 函数关系使得人们试图在货币供给过程中通过货币供应量对经济的有效传递,达到货币供求均衡.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政策含义 • 将货币通过利息率同投资、就业和国民收入等实际经济因素联系起来的。 • 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利息率→投资需求→有效需求→充分就业 • 利息由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取决于中央银行,货币需求取决于流动性偏好。 • 如果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使利息率低于资本边际效率,就会刺激投资的增加,逼供内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提高有效需求,使就业量与国民收入成倍增长。
“流动性陷阱”: 极端情况。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流动性陷阱图示 i L M0 M1 i1 O Q 流动性陷阱
第四节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 一、鲍莫尔模型: • “平方根定律” • 鲍莫尔运用存货理论深入分析了由交易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同利率的关系,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同样具有利率弹性。 • 鲍莫尔认为,任何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都以收益的最大化为 目标。因此在货币收人取得和支用之间的时间差内,没有必要让所有用于交易的货币都以现金形式存在。由于现金不会给持有者带来收益,所以应将暂时不用的现金转化为生息资产的形式,持需要时再变现,只要利息收入超过变现的手续费就有利可图。利率越高,收益越大.生息资产的吸引力也就越强,人们就会将现金有额压到最低限度。但若利率低下,利息收入不够变现的手续费,那么人们将愿意持有全部的现金。因此,货币的交易需求与利率不但有关,而且关系极大,凯恩斯贬低利率对现金交易需求的影响是不符合实际的。
结论:人们出于交易动机持有的货币量(现金余额)是收入的递增函数。是利率的递减函数,且收入弹性为1/2,利率弹性是-1/2。结论:人们出于交易动机持有的货币量(现金余额)是收入的递增函数。是利率的递减函数,且收入弹性为1/2,利率弹性是-1/2。 鲍莫尔模型的意义在于它论证了最基本的货币需求--交易性货币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这一论证不仅为凯思斯主义的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理论进一步提供了证明.而且也向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指出,货币改革如果不能影响利率,那么它的作用是不大的。
二、惠伦模型:“立方根定律” M= • 论证预防性的货币需求也同样为利率的递减函数。 • 惠伦认为,预防性货币需求来自于事物的不确定性。影响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因素有三个:非流动性成本;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收入和支出的平均和变化情况。 • 结论:最适度的预防性现金余额同净支出方差、非流动性成本C正相关,与利率r负相关。由此证明预防性货币需求同样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利率越高,此项货币需求就越小;利率越低,此项货币需求就越大。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是-1/3,对收入和支出的弹性为1/3。
非流动性成本是指因低估在某一支付期内现金需要而造成的严重后果。当人们因缺乏现金而无法应付付款义务时,就有三种可能:陷于经济困境甚至破产,此时,非流动性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如果能及时得到银行贷款,则非流动性成本就是银行贷款成本;如果人们持有易转换成现金的资产,则非流动性成本等于非现金资产转换成现金的手续费。企业为免于破产,同时也不能保证随时得到贷款,因此第三种情况应作为理论分析的一般情况。非流动性成本是指因低估在某一支付期内现金需要而造成的严重后果。当人们因缺乏现金而无法应付付款义务时,就有三种可能:陷于经济困境甚至破产,此时,非流动性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如果能及时得到银行贷款,则非流动性成本就是银行贷款成本;如果人们持有易转换成现金的资产,则非流动性成本等于非现金资产转换成现金的手续费。企业为免于破产,同时也不能保证随时得到贷款,因此第三种情况应作为理论分析的一般情况。 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则是指持有这些现金而必须放弃的一定的利息收益。上述非流动性成本和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也就构成了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总成本。
三、托宾模型 • “资产组合理论” • 认为,凯恩斯假定人们是在债券和货币这两种资产之间二择其一与现实不符,人们更倾向于同时持有债券和货币,而这两种资产的比例构成了其资产组合。债券是风险性资产而货币是安全性资产。收益与风险是同方向变化的,人们在资产组合时主要考虑风险和收益的匹配,组合的原则是总效用最大化。 • 投机性货币需求是人们资产组合的结果。这是由于利率的变动引起预期收益率的变动,破坏了原有资产组合中风险负效用与收益效用的均衡。利率越高,预期收益率越高,而货币持有比例越小,证实了货币投机需求与利率直接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所以,利率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货币投机需求具有同等重要性。明确了不确定性对货币需求的重要性. 。
托宾认为,收益的正效用随着收益的增加而递减,风险的负效用随着风险的增加而增加。托宾认为,收益的正效用随着收益的增加而递减,风险的负效用随着风险的增加而增加。 若某人的资产中只有货币而没有债券时,为了获得收益,他会把一部分货币换成债券,因为减少了货币在资产中的比例就带来收益的效用。但随着债券比例的增加,收益的边际效用递减而风险的负效用递增,当新增加的债券带来的收益正效用与风险负效用之和等于零时,他就会停止将货币换成债券的行为。 同理,若某人的全部资产都是债券,为了安全他就会抛出债券而增加货币的持有额,一直到抛出的最后一张债券带来的风险负效用与收益正效用之和等于零时为止。只有这样,人们得到的总效用才达到最大。这也就是所谓资产分散化原则。 这一理论说明了在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同样持有货币和债券的原因,以及对二者在量上进行选择的依据,即分散投资能分摊风险。不仅如此,某项投资的意外损失还往往为其他投资的意外收益所抵消。
第五节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 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学派的理论也称为现代货币数量说。与早期和近代货币数量说的最大差别在于他明确地提出货币数量说并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的理论,而首先是货币需求的理论、是明确货币需求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 • 物价水平或名义收入是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数相互反映的结果。出于货币供应的因素“极其决定性地依赖于货币制度”,即由法律和货币当局来决定货币供应量,因此,对于货币数量说进行重新表述,重点就在于阐述货币需求的理论,从而探讨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经济中所起的支配作用。 • 弗里德曼运用消费者需求和选择理论分析货币需求。
一、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 1、收入或财富的变化 • 弗里德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可用收入来代表财富总额,但不能用统计测算的现期收入作为财富的代表,而应该采用长期收入即“永恒收入”的概念作为财富的代表。 • 永恒收入表示一个人所拥有的各种财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获得的收入的流量,相当于观察到的过去若干年收入的加权平均数,用Y表示。 • 弗里德曼又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类。 • 人力财富是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包括一切先天和后天的才能与技术,其大小与接受教育的程度紧密相关。 • 非人力财富是指物质性的财富,如房屋、生产资料、耐用消费品等各种财产。人力财富给人们带来的收入是不稳定的,很难转化为非人力财富。这两类财富在总财富中的不同构成比例,制约着他们所带来收入的不同比例,进而也就影响货币需求。因此,他认为"现金的保有不是与总财富相联系,而是主要与非人力财富相联系。"用w表示非人力财富占财富的比例,即来自财产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
2、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货币与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2、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货币与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 • ①货币的预期名义报酬率(用rm表示); • ②预期的固定收益的报酬率(用rb来表示),如债券利率,包括债券价格的预期变动; • ③预期的非固定收益的报酬率(用re表示),如股票的收益率,包括股票价格的预期变动; • ④预期的物价变动率 • 3、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 • 对个人和企业来说,持有货币可以用于日常的交易,可以应付不测之需,还可以抓住获利的机会,这就是货币所提供的效用。这种流动性效用以及影响此效用的其他因素,如人们的嗜好、兴趣等都是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之一,用符号U表示。
二、对货币需求函数的分析 • 由于短期内货币的效用及影响此效用的因素如人们的嗜好、偏爱等不会发生无规则的剧烈变动,因此U可以作为一个常量略去。 • 由于财富的构成比例在一定时期也是相当稳定的,它对收入进而对货币需求不会产生大起大落的影响,故w也可作为常量来考虑。 • 物价变动率只有在变化很大、延期很长时,才直接影响货币需求,而这种情况很少发生,所以物价变动率t也可以略去。 • 由于货币的名义报酬率通常为零,可以不考虑。 • 至于rb 、re,因直接受市场利率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可以归结为市场利率(r)的作用,用r来表示。 • 货币需求函数式就可简化为: M/p=F(Y,r) 即货币需求由人们的收入和市场利率来决定。
实证表明:①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差。因此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较弱。②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较大,说明货币需求受收入波动的影响较大。如果用永恒收入的概念来考察,货币需求的变化就不大了。将历年的收入加权平均为永恒收入后,这种波动就趋于平衡,因而不会影响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实证表明:①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差。因此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较弱。②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较大,说明货币需求受收入波动的影响较大。如果用永恒收入的概念来考察,货币需求的变化就不大了。将历年的收入加权平均为永恒收入后,这种波动就趋于平衡,因而不会影响货币需求的稳定性。 明确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的意义,在于对分析整个经济社会中的其他重要因素(如货币收入和价格水平)等意义重大。这是由于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都是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数相互作用的结果,论证并强调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其目的在于说明货币对于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货币供应的方面。 弗里德曼阐明,货币需求量是少数变量的函数,而货币供给量则可以在相当短的时期内发生急剧的变化,因此,供需的不平衡主要发生在供给方面。
政策含义 • 名义收入决定理论:名义收入变化既可以表现在产量上,也可以表现在物价上。如果货币需求和货币流通速度稳定,名义收入的变化取决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 国民实际收入的增加必须依靠实际因素,这些因素不会来自于政府调节,而是市场机制。 • 货币供应量变动到物价水平变动之间的总时滞需12-18个月。 • 在短期内,货币数量决定物价又决定产量,但从长期来看,只能影响物价。 •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最根本的原因。 • 利率、就业率不宜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 只有货币供给量是合适的货币政策目标 • 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每年4%-5%
第六节 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 一、货币需求的涵义 • 1、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 • 理解: • (1)货币需求是一个存量的概念,而非流量概念 • (2)货币需求量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 • (3)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包括对现金的需求,而且包括对存款货币的需求; • (4)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既包括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也包括了执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
2、微观货币需求与宏观货币需求 微观货币需求是从社会经济个体出发,分析各部门(个人、企业等)的持币动机和持币行为,研究一个社会经济单位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所需要持有的货币量。 宏观货币需求是指从一个国家的社会总体出发,强调货币作为交易工具的职能,在分析市场供求、收入及财富指标的变化上,探讨一国需要多少货币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 3、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 • 名义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经济部门在一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通常以Md表示。 • 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那部分货币余额,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d/P。 4、主观货币需求与客观货币需求
二、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 1、收入状况: 收入水平的高低与货币需求成正比;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与货币需求成正比; 2、市场利率:反比;市场利率决定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市场利率影响人们资产持有形式的选择; 3、信用的发达程度; 4、消费倾向; 5、货币流通速度; 6、社会商品可供量; 7、一般物价水平; 8、人们的预期和偏好; 思考: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三、货币需求函数 1、货币需求函数:就是将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而将货币需求本身作为因变量而建立起来的数量变化关系。 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变量: 规模变量——财富与收入 机会成本变量——货币与非货币资产的预期收益率 其他变量
2、货币需求函数的作用: ①分析各种因素对货币需求的不同影响,包括影响的方向,也包括影响的程度; ②通过计量研究来验证货币需求理论的某一结论 ③在取得各种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利用货币需求函数来测算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的货币需求量,以作为制定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给的依据。
复习思考题 • 1、马克思的货币需要量公式与费雪的交易方程式有何异同? • 2、比较现金交易数量说与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异同。 • 3、简论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 • 4、鲍莫尔模型、惠伦模型、托宾模型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体现在什么地方? • 5、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有何不同?这些差异导致了哪些政策结论的分歧? • 6、你认为在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应包括哪些自变量?这些自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