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N D
“一千零一夜”的故乡——巴格达 •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省省会,伊斯兰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旧译“报达”、“八哈塔”。位于国土中部,跨底格里斯河两岸,距幼发拉底河仅30多公里。面积860平方公里,人口530万(1988)。市区主要部分在河东,称为“鲁萨法”(al-Rusafah),河西部分称为“卡尔赫”(al-Karkh),东西两岸之间有5座大桥相连。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汉穆拉比法典》提到巴格达(意为“天赐”)为一重镇。755~762年,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曼苏尔下令在底格里斯河西岸始建新城,历时4年,耗资480多万迪尔汗。命名为“和平城”(Madinahal-Salam),作为阿拉伯帝国都城。城为圆形,故有“团城”之称。城分外城、内城和紫禁城3层,有3道城墙。以紫禁城为圆心,城墙构成3个同心圆。城墙各有等距离的4道城门,4条大街从中心区伸向城门,形似车轮辐条。紫禁城内有皇宫、官邸、清真寺、图书馆、花园等。773年,曼苏尔又在城郊另建1座宫殿“永恒宫”(Qasr al-Khuld),并在河东岸为皇太子建营垒、府邸和清真寺,河东西两岸用浮桥连接,互为犄角之势。8世纪中期至9世纪,在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和马蒙执政时,扩建巴格达城,广建清真寺、宗教学校、图书馆、天文台、客栈、驿馆、市场、澡堂及市政交通设施,使该城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哈里发帝国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和宗教中心。经济繁荣,交通四通八达,商贾辐凑云集,市场店铺林立,并设有专卖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的市场。学者荟萃,文化昌盛。830年,哈里发马蒙在巴格达创建国家学术研究机构“智慧馆”,聚集不同民族及宗教信仰的著名学者,将希腊、波斯、印度等国的古典著作加以收藏、整理并翻译成阿拉伯文,促进了阿拉伯科学文化的发展。9~11世纪,巴格达伊斯兰学术方兴未艾,苏菲派、穆尔太齐赖派、艾什尔里派及阿拉伯语言学派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各派别的学者在宫廷的赞助和庇护下,著书立说,在古兰经学、圣训学、教法学、凯拉姆学及文学艺术方面均作出了重大成就。据载,巴格达曾建有30多所各类宗教学校,其中于11世纪塞尔柱朝首相尼扎姆·穆勒克建立的尼采米亚大学和13世纪哈里发建立的穆斯坦绥里耶大学最为著名,曾培养出大批著名学者和官吏。同开罗、科尔多瓦并称为伊斯兰世界三大文化名城。1258年和1401年,巴格达曾遭蒙古旭烈兀和帖木儿军的两次洗劫,大量建筑古迹文物遭到摧毁。后置于伊儿汗国和帖木儿帝国统治下。1534年被奥斯曼帝国军队攻占。1917年被英国殖民军占领。
东方明珠——香港 • 城市概况 • 香港自秦朝起明确成为当时的中原领土(中原指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战败后,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2年9月,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历史的变迁,让香港从一个当年只有千人的小渔村,演变成今天誉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大都会。
风光旖旎的城市——台北 • 台北设府,始于1875年,当时台北盆地属于台北府淡水县,但并未明文设置台北市。1920年行政区域改革,以艋舺、大稻埕、城内三市街为基础,设立台北市,隶属于台北州。1938年,进一步将松山合并进入台北市。(圖:台北101目前世界最高的大樓,高505米)1945年终战后,台北市成为省辖市,隶属于台湾省。1967年7月1日升格为直辖市,次年并将郊区分属台北县与阳明山管理局的六个乡镇(景美、木栅、南港、内湖、士林、北投)划归本市管辖。1990年,台北市行政区重划,将原来16区调整为13区,合并龙山区、双园区及古亭区西侧为万华区,合并城中区、古亭区为中正区,合并景美区、木栅区为文山区,将建成区、延平区并入大同区,将松山区南半分割为新设置的信义区。(圖:台北的行政區)地形台北市中心区域位于台北盆地底部,大屯火山群(休火山)位于市区北边与台北县接壤处,整个山系于市区内大致向南延伸并趋缓,直抵圆山、大直与内湖等地,是台北市境内最大的山系;最高的七星山为1120公尺,次高的大屯山为1092公尺,山系中心地带与北投侧的外缘地带有不少火山地形。市区东边的内湖、南港与南边的木栅多为丘陵地形;标高约300多公尺的南港山系(拇指山系)则横亘于信义、南港两区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