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528 Views
第二章清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第一節歐洲傳教士的東來. 自明朝中葉起,羅馬教廷配合歐洲殖民勢力向世界拓展,在葡萄牙的支持下,通過澳門,成批傳教士進入中國內地,出入京師宮禁,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傳布天主教 自 1581-1712 年,來華的耶穌會士共 249 人(其中 147 人於赴華途中去世),多明我會士共 48 人、方濟各會士 256 人、奧斯丁會士 17 人,另有不入會教士 30 人,計有 400 人左右。 傳教士來華,為 中西文化 大規模接觸的開始. 利瑪竇-中西文化交流之先驅. 利瑪竇 ( Matteo Ricci,1552-1610 ) 為耶穌會義大利傳教士
E N D
第一節歐洲傳教士的東來 • 自明朝中葉起,羅馬教廷配合歐洲殖民勢力向世界拓展,在葡萄牙的支持下,通過澳門,成批傳教士進入中國內地,出入京師宮禁,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傳布天主教 • 自1581-1712年,來華的耶穌會士共249人(其中147人於赴華途中去世),多明我會士共48人、方濟各會士256人、奧斯丁會士17人,另有不入會教士30人,計有400人左右。 • 傳教士來華,為中西文化大規模接觸的開始
利瑪竇-中西文化交流之先驅 • 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 ) • 為耶穌會義大利傳教士 • 為早期來到中國傳播西方文化的歐洲傳教士中,具開創之功者 • 明萬曆10年(1582),入澳門。次年與另一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羅明堅前往廣東肇慶定居、傳教
利瑪竇、徐光啟 明末利瑪竇與徐光啟 利瑪竇像 資料來源:http://www.jesuit.org.tw/02/21-02.htm(94.07.15)
利瑪竇在中國的傳教 • 為便於傳教,將自西方帶來的自鳴鐘、三棱鏡、書籍和自製之天文儀器、自己手繪之「坤輿萬國全圖」,提供中國人參觀,在肇慶吸收了近百名的信徒 • 著儒生服裝以廣結官員、儒士和皇族,談論天文、地理、哲學,並宣傳天主教教義,獲無數來訪之中國人好感,其中包括科學家徐光啟(1562-1633)等
利瑪竇在中國的傳教 • 利瑪竇在中國的傳教,初期相當成功的原因是靠西洋精奇器物吸引人們的注意 • 在廣東肇慶時,他將自鳴鐘、三棱鏡、各式天文儀器、樂器、地圖、繪畫等分贈地方官紳,並在住地公開陳列,供人觀賞 • 1601年抵北京後,向明神宗進贈西書、西畫、西琴、西器等一大批「貢品」,耶穌會在北京的教務活動因此得以開展 • 除此之外,他且廣泛結交中國朝野人士,贏得好感與支持
萬國輿圖 資料來源:http://www.jesuit.org.tw/02/21-02.htm(94.07.15)
利瑪竇對中西文化交流的貢獻 • 中國徐光啟、李之藻等人為學習西方自然科學,先後信奉天主教,與利瑪竇一起研究天文、地理、修習曆法,來往頻繁 • 利瑪竇著有數部天文著作,並將西方地理學介紹到中國,親手繪製之「坤輿萬國全圖」,將地球分為東西兩半球,刻出經緯度,並將中國繪在地圖中央,衝擊並動搖中國向來之「天圓地方」說
後人對利瑪竇的評價 • 史景遷(Jonathan Spence)在他的著作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裡提及:『沒有一個西方人對中國的文化、語言和社會的知識上達到他一樣的水平。』 • 西方人對中國的了解上,利瑪竇是一極為重要之媒介
清初中國對西方教士的態度 • 清初中國對西方教士的態度相當尊崇,因為 • 他們介紹西學,能補中國學術的不足 • 教士通曆法、武器,清初之君主亦需傳教士此方面之知識,如康熙帝 • 教士通西語,兼通中、滿文,可助辦外交 • 教士習華語、服華服、讀儒書,能尊重中國習俗 • 清康熙時,各省信者達十餘萬人
明末至清初禁教前的西教 • 明末來華之西人傳教士,在中國之傳教採取順應中國習俗,尊重儒家文化,是故信眾者為數不少 • 明萬曆8年(1580),中國天主教徒僅3千人 • 明萬曆45年(1617),1萬3千人 • 清嘉慶15年(1810),達20萬5千餘人左右 • 傳教士以中國儒家經典和介紹當時西方科學知識為手段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 • 丘為君、張運宗,2003,走入近代中國,台北五南 • 張玉法,1982,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 • 林仁川、徐曉望,1999,明末清初中西文化衝突,上海華東師大 • 沈福偉,1989,中西文化交流史,台北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