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 likes | 740 Views
绪 言. 一、 《 金匮要略 》 的作者及性质 二、 《 金匮要略 》 的历史沿革 三、 《 金匮要略 》 的书名诠释 四、 《 金匮要略 》 的基本内容 五、 《 金匮要略 》 的编写体例 六、 《 金匮要略 》 的主要学术思想及贡献 七、 《 金匮要略 》 的学习方法. 一、 《 金匮要略 》 的作者及性质. 《 金匮要略 》 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 伤寒杂病论 》 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诊治杂病的专书。. 二、 《 金匮要略 》 的历史沿革. 1 、成书 2 、散佚 3 、整理. 成书.
E N D
一、《金匮要略》的作者及性质 • 二、《金匮要略》的历史沿革 • 三、 《金匮要略》的书名诠释 • 四、《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 • 五、《金匮要略》的编写体例 • 六、《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思想及贡献 • 七、《金匮要略》的学习方法
一、《金匮要略》的作者及性质 •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诊治杂病的专书。
二、《金匮要略》的历史沿革 • 1、成书 • 2、散佚 • 3、整理
成书 • 公元三世纪初(约210年左右),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共16卷,包括伤寒论(10卷)和杂病(6卷)两部分。
散佚 • 成书不久,由于兵戈扰攘,战火频仍,原书散佚不见。西晋(公元270年)王叔和编次整理了伤寒部分,成为《伤寒论》单行本,而《金匮要略》部分则出现较晚,迨至唐代王焘才在所著《外台秘要》中引用和载录了《金匮要略》全文
整理 • 直至北宋初年,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的残旧书籍中发现了《金匮玉函要略方》一书,此书乃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全书共分三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记载方剂及妇科理论和处方。其后,在宋英宗时代,国家令林亿等人对《金匮玉函要略方》一书进行校订,由于此前《伤寒论》已由王叔和编次出版,于是删去上卷,而只保留了中、下二卷中论述杂病和妇科疾病的治疗部分,并把下卷中的方剂分别列于相应证候之后,编为上、中、下三卷。此外,又采集各家方书中记载张仲景治病的医方及后世良方,分别附于各篇之末,定名为《金匮要略方论》,后世通称此书为《金匮要略》,或《金匮》。
金匮 • ①在汉代以前,金匮是用黄金做成的柜子,用以保存珍贵、慎密的书籍、文件。师古云:“以金为匮(柜),保慎之义”。如汉代《史记》中曾记载:“高祖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卷,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②晋唐时期,把重要书籍称为金匮,如《晋书·葛洪传》云:“洪著金匮药方百卷”;《周礼·天官疾医职》云:“张仲景金匮云,神农能尝百药,则炎帝者也。”此处将《肘后方》与《伤寒杂病论》都称为“金匮”。②晋唐时期,把重要书籍称为金匮,如《晋书·葛洪传》云:“洪著金匮药方百卷”;《周礼·天官疾医职》云:“张仲景金匮云,神农能尝百药,则炎帝者也。”此处将《肘后方》与《伤寒杂病论》都称为“金匮”。
要略 • 即简略、扼要之意。正如陈修园所说:“书之所以名为要略者,盖以握要之韬略在此也。”又说:“金匮所载之证……中工所能治者,不必论也,所论者无一非起死回生之术”。可见,要略是指治疗杂病的最重要的秘诀和法则。
三、《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 • 《金匮》全书共分二十五篇,其中 : • 第1篇相当于全书的总论。 • 第2~17篇属于内科疾病。 • 第18篇属于外科疾病。 • 第19篇是将不便归类的几种疾病合于一篇 • 第20 ~22篇专论妇产科疾病。 • 第23 ~25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带有验方性质
《金匮》前22篇中论述了40多种疾病 • 共载方205首(其中4首只列方名而未载药物,即杏子汤、黄连粉、黎芦甘草汤和附子汤)。 • 在治法方面,除使用药物外,还采用了针灸和饮食调养,并重视加强护理。 • 在剂型方面,既有汤、丸、散、酒的内服药剂,有又薰、洗、坐、敷的外治药剂。 • 详细记载了药物炮制、煎药和服药方法,以及服药反映等。
五、《金匮要略》的编写体例 • 一病一篇 (专论) • 数病一篇 (合论)
一病一篇: • 是将一种疾病单列成篇,专题进行论述,如疟疾、奔豚气、痰饮、水气、黄疸等,这是因为这些疾病独立性较强,或在临床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的特殊性。
数病一篇: • 数病合为一篇进行论述者,主要是以病邪相同、病机相近、证候相同、病位相近、将不便归类的疾病合为一篇、分科论病为依据进行分篇。
①病机相近:如百合、狐惑、阴阳毒三病,其在病机方面都是由于热邪为患,故合为一篇。①病机相近:如百合、狐惑、阴阳毒三病,其在病机方面都是由于热邪为患,故合为一篇。 • ②症状相类:如痉病、湿痹、暍病三种疾病,起病均有恶寒、发热的表证。 • ③病位相同:如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三者均属于肺部病变,故合篇进行论述。
数病合篇 • 数病合篇的体例,有利于鉴别相关病证的异同之处,便于掌握各种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六、《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思想及贡献 • (一)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 • (二)初创了中医方剂学体系 • (三)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础 • (四)弘扬了整体观念的思想
(一)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 • 1、确立了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 • 2、首创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体系
1、确立了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1、确立了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 • 《金匮》一书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的产生,都是脏腑病理变化的反应。以中风病为例,张仲景认为引起中风病的主要原因是“内虚邪中”,即脏腑经络气血营卫不足,复感外邪引发,因而临床表现为“邪在于络,肌肤不仁; 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亦即把疾病根据其病变先后轻重的部位,分为在络、在经、入腑、入脏四个阶段进行辨证论治。
2、首创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体系 • 在对疾病进行诊疗时,首先根据患者的脉症确定疾病的名称,然后再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四诊合参,对该病的证型进行判断,进一步选定治疗疾病的方药。譬如在《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中,张仲景首先按照部位将疾病划分为胸痹、心痛两种疾病,继而将胸痹分为饮邪上逆、痰饮壅盛、气逆饮阻、中焦阳虚、寒湿上乘等证型进行论治; 而对心痛进行辨治时,则将其分为寒饮上逆、阴寒痼结两个证型。正是张仲景在《金匮》中确立了这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体系,从而开创了中医依病分型、随证施治的辨证论治新格局
(二)初创了中医方剂学体系 • 1、创制了众多经典方剂 • 2、明确了中医基本治疗法则 • 3、研制出多种中药制剂
1、创制了众多经典方剂 • 在中医古典医著中,《伤寒杂病论》之前的《内经》仅载方13首,且大多属于单方验方,如半夏秫米汤等,而《金匮》中载方262首,其中理、法、方、药俱全的有205首,使用药物213味。《金匮》在因证立法,依法遣方方面积累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金匮》方药历经将近两千年来的临床验证,屡用不爽,疗效显著,沿用至今。如白头翁汤治疗痢疾,茵陈蒿汤治疗黄疸,肾气丸治疗消渴,栝蔞薤白白酒汤治疗胸痹,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麻子仁丸治疗便秘,大建中汤治疗腹痛,均据有很高的疗效,因而《金匮》被历代医家誉为“医方之祖”。
2、明确了中医基本治疗法则 • 在《金匮》一书中,原书所载方剂,体现了汗、吐、下、和、温、补、清、消等治法。如桂枝汤、麻黄加术汤为汗法;瓜蒂散为吐法;大、小承气汤为下法;小柴胡汤为和法;大乌头煎、通脉四逆汤为温法;白虎加人参汤、泻心汤、白头翁汤为清法;鳖甲煎丸、积术丸为消法;黄芪建中汤、当归生姜羊肉汤、肾气丸为补法。
3、研制出多种中药制剂 • 张仲景所创制的中药剂型种类颇为纷繁,除常见的汤剂之外,还有丸剂、酒剂、散剂、洗剂、熏剂、浴剂、搐鼻剂、肛门和阴道栓剂等。例如用桂枝茯苓丸治疗癥病下血;用红蓝花酒治疗妇女杂病腹痛;用五苓散治疗痰饮病;用百合洗方洗浴肌肤治疗百合病口渴证; 用雄黄外熏和苦参汤外洗治疗狐惑病;用搐鼻法吸鼻治疗湿痹头面寒湿证;用蛇床子散(栓剂)治疗带下证;用猪膏发煎治疗阴吹病等,极大地发展了中医临床治疗剂型。
(三)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础 • 《金匮要略》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学专著。其主要特点为: • ⒈内容多 在《金匮要略》一书中,论述了四十多种疾病的辨证论治。 • ⒉范围广 在《中医内科学》(五版教材)中计载疾病四十九种,而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则对其中三十九种疾病的因、机、证、治有所涉猎。 • ⒊多效验《金匮》书中所载理论、治则、及方药约而多验,药精力专,虽历千年而历用不爽,沿用至今,故朱丹溪云:“仲景诸方实为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王好古亦云:“唐宋以来……名医虽多,皆不出仲景书……其议论定方,增减变异,千壮万态,无有一毫不出仲景者……历世大医皆仍遵为必修之课”。因此,《金匮要略》一书历来被称为治疗杂病之圭臬,而张仲景本人亦被遵为医圣。
(四)弘扬了整体观念的思想 • 在《金匮》中,整体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⒈人与自然密切相关。如第二条“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的论述,即从生理和病理两方面说明,正常的气候能促进人体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异常的气候则能损害人体健康,导致疾病,从而体现了人与自然界密切相连的整体观念。⒉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如第一条在论述“治未病”原则时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说明脏腑疾病可以相互传变,即在一脏有病时,就可以传变到另一个脏腑;反之,即要预防疾病从已病脏腑向未病脏腑传变。
七、《金匮要略》的学习方法 • (一)《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会通 • (二)注意古代文法 • (三)注意条文顺序 • (四)旁参有关医著 • (五)验于临床实践
(一)《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会通 • 《金匮》与《伤寒》两书一脉相承、同源异流。伤寒是从六经病机进行证候分类;杂病是以脏腑 经络病机指导辨证。由于伤寒是感邪为患,故变化较多,内伤是本脏自病,传变很少,因 此,治伤寒以祛邪为主,去邪即以安正,治内伤则以扶正为主,扶正可以却邪,但《金匮要 略》内的398条条文中,引用《伤寒论》条文占40条,其中方剂有36首,除用作证候鉴别 及与本病有关作为充实内容外,主要是脏腑病机有其相同之处。如病在阳明多属实证、热 证;病在太阴多属虚证、寒证。故在《金匮要略》中的《腹满寒疝宿食病》、《消渴小便不利 淋病》、《黄疸病》和《呕吐 下利病》诸篇,皆说明在病机上有共通之点,治法与方剂是可 以相互使用的。至于证候叙述和治疗法则,有些是《伤寒论》较详细,如腹满、小便不利等 证;有些以《金匮要略》较详细,如痰饮、黄疸、水气病等。必须取长补短、两相印证、结合 研究,以收融会贯通之效。
(二)注意古代文法 • ①省文法。 • ②倒装文法。 • ③倒叙法 • ④插入法
①省文法。 • 此法指条文中 有某些词语省略。如《痉湿 病》篇内,第一、二条原文,仅将不同表证叙述,并未说明痉病主症,其实用一痉字,即已概括痉病的应有脉症。又如《水气病》篇风水外证不言浮肿、 正水外证不言腹满,其实风水、正水也有此症,所以不言者,亦是省文。他如百合病、胸痹病、宿食病、黄疸病等各篇,均有同样文法出现。
②倒装文法 • 此法指把论述的主体从后面提到前面。如《痉湿 病》篇说:“痉病有灸疮,难治”。此条是先有灸疮而后致痉,故为 难治。因本篇所论,以痉病为主,故先提痉病,而将灸疮排于其后。
③倒叙法。 • 此法是指文中某些内容的倒装排列文法。例如《水气病》篇:“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这里的“越婢加术汤”句,应接在“故令病水”句下,如小便自利而渴,此亡津液的征象,则不宜此方。
④插入法 • 此法指文中出现的插笔。例如《黄疸病》篇:“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痹非中风”一句即属插笔,意在说明此非风寒湿引起之“痹证”。
(三)、注意条文顺序 • 首论因、机、分类; • 继论症、治、鉴别; • 末论方证、预后 ;
首论因、机、分类 • 是指《金匮》每一篇的第1~2条原文,大多是论述疾病的病因、病机和分类。例如《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第一条:“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谓“阳微”,是指寸部脉微,代表胸阳不足;“阴弦”是指尺部脉弦,代表中、下二焦阴邪(寒邪、饮邪)有余;“阳微阴弦”即指胸阳不足,下部阴邪有余,阴乘阳位,导致胸阳痹阻。故此。本条是从脉象入手,论证胸痹与心痛的病因和病机。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第一条:“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钦,有溢饮,有支饮”,则是论述痰饮病的分类。
继论症、治、鉴别 • 是指《金匮》每篇中间部分的一些条文,多数是在论述疾病的症状、基本治则和相似疾病的鉴别。仍以《痰饮》篇为例,本篇第二条论“四饮”的症状;第三~七条论五脏水饮的症状;第八~十一条则是在论述分属“四饮”的留饮和伏饮的症状及区别;第十二~十四条讨论痰饮病机、脉象和支饮轻证的脉证,而第十五条则提出了痰饮病的基本治疗原则。总而言之,这组条文是从不同角度论述痰饮病的症状、治则及鉴别。
末论方证、预后 • 每一篇的最后一部分条文,主要论述方证、预后。如《痰饮》篇第十六条以后的26条原文,其中第二十条和三十四条是在讨论痰饮病的预后,其余二十四条基本上是在论述治疗“四饮”的具体方证。
“重点条文” • 是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临床指导意义的条文。这类条文多数是在论述疾病的分类、病因、病机、治则、方药、预后及鉴别,前面所列举的那些条文即属此类。在学习时,对于这些条文必须深刻理解、反复阅读,有些甚至要会背诵。
“难点条文” • 是指那些从字面上看似难以理解,但又确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条文。比如《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篇第二条;“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本条若从字面观之,颇为费解,故属“难点条文”。
“疑点条文” • 是指极少数或因脱简缺漏,文义未尽;或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条文。如《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篇第一条:“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即属此例。
复习思考题 • ⒈张仲景诊治杂病的主要精神是什么?试述其主要内容。 • ⒉《金匮要略》一书的分篇原则是什么?举例说明。 • ⒊以原文为例,说明“异病同治”的原则在《金匮要略》中是如何应用的? • ⒋试述《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