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0 likes | 997 Views
计算机网络原理. 任课教师:陈妍 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网络研究所. 计算机网络原理. 教师 陈妍 学时 总学时 56 (上课 48+ 上机 8+ 自学) 联系方式 phone: 2668642(2668649)-8003 E-mail: chenyan@mail.xjtu.edu.cn. 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 《 计算机网络 》 (第三版) Andrew S. Tanenbaum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目: 1 、 《 计算机网络原理 》 (第二版) 李增智、陈妍编著,西安交 通大学出版社
E N D
计算机网络原理 任课教师:陈妍 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网络研究所
计算机网络原理 • 教师 • 陈妍 • 学时 • 总学时56 (上课48+上机8+自学) • 联系方式 • phone: 2668642(2668649)-8003 • E-mail: chenyan@mail.xjtu.edu.cn
教材及参考书 • 使用教材: 《计算机网络》(第三版) Andrew S. Tanenbaum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主要参考书目: 1、《计算机网络原理》(第二版) 李增智、陈妍编著,西安交 通大学出版社 2、《计算机网络》(第二版) 谢希仁等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3、《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与Internet特色》James F.Kurose 高等教育出版社
答 疑 • 时间:每周五 下午 7,8节课 • 答疑地点: 1-6周 西一楼432房间 答疑教师:王志文 7-18周西一楼447房间 答疑教师:朱海萍,陈妍 • 使用email答疑
课程的任务、目的和基本要求 •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 掌握计算机网络各层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所采用的技术 • 学会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本设计方法 • 对典型常用计算机网络的特点和具体实现有初步了解 • 为以后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的专题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 实验课:掌握计算机网络协议的基本实现技术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物理层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第四章 介质访问子层 第五章 网络层 第六章 运输层 第七章 应用层 第八章 复习
作业、实验和考试 • 作业 (5%) 每次1分 • 实验 (15%) • 考试 (80%) 期末,闭卷考试。
第一章 概 述 • 主要内容 • 计算机网络的一般概念 • 网络结构 • 网络体系结构 • 网络标准化组织 • 典型的参考模型
1.1 计算机网络的一般概念 1946年 计算机的诞生 特征:计算机体积大、价格昂贵、计算能力强 一、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历史 1. 以单处理机为中心的多终端联机系统 1952年 美国半自动化地面防空系统(SAGE) 60年代初 美国航空公司飞机订票系统 (SABRE-1)
以单处理机为中心的多终端联机系统 特征:以单处理机为中心的联机网络,集中式控制 缺点:主机负荷重,线路利用率低
T HOST T T 通信线路 T HOST HOST T T T T T T 2. 计算机—计算机网络 典型代表:1969年 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 ARPA网 • 分布式控制 • 单主机终端网络的互联,形成多主机为中心的网络 • 网络结构从“主机-终端” 转变为“主机-主机”
T T HOST CCP CCP CCP HOST HOST T T T T T T 2. 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续1) • 通信任务从主机中分离 • CCP通信控制处理机,专门处理主机之间的通信任务 通信线路
T T HOST T 公用数据通信网 T HOST HOST T T T T T T 2. 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续2) 网络分层思想 • 资源子网 服务器,客户计算机 • 通信子网 通信线路 网络互连设备(交换机,路由器,HUB等) 由CCP组成的传输网络 ——通信子网,为资源子网提供信息传输服务。
3. 标准化网络 1970年代开始的标准化网络 • 厂商标准:IBM-SNA,DEC-DNA • 国际标准:ISO-OSI/RM • 事实标准:TCP/IP • PC出现和局域网的普及 • Internet的飞速发展
二.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 物理结构:用通信线路和设备将地理上分散的计算 机连成一个整体 • 计算机网络的目的:共享资源 • 连接手段:在通信协议的控制下 • 与分布式系统的区别 • LAN 以共享资源为主要目的,各计算机独立工作,向用户呈现分散系统。 • 分布式系统以提高整体性能为主要目的, 强调多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各计算机协调自治工作,向用户呈现整体系统
三.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 用于企业的网络 • 资源共享 • 提高可靠性 • 节约经费 • 通信手段 • 服务于公众的网络 • 访问远程信息 • 个人间通信 • 交互式娱乐
1.2 计算机网络的结构 一、网络分类 从地域范围角度: 1. 局域网络LAN ( Local Area Networks ) 2. 城域网络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 3. 广域网络WAN( Wide Area Networks ) 从采用技术角度: 1. 无线网络 ( Wireless Networks ) 2. 卫星网络 3. ATM网络 ….
二、拓扑结构 1.拓扑结构的定义 采用拓扑学的方法抽象的网络结构,研究计算机网络中“点”和“线”构成的几何图形。 2.几种主要的拓扑结构 1)总线型拓扑结构 特点:由所有节点连接到一条传输介质上
总线型拓扑 优点:·电缆长度短,布线容易 ·易于扩充 缺点:·节点发生故障将导致整个网络瘫痪—故障扩散 ·故障定位排除困难
星型拓扑 特点:由中央节点和通过点到点链路连接到中央节点的各节点所组成。 优点: ·建网灵活 ·便于集中式控制 ·除中央节点外其它节点发生故障不扩散, 易定位排除 缺点: ·电缆长度长难安装 ·依赖于中央节点
环型拓扑 特点:首尾相连的总线型拓扑结构 优缺点与总线型拓扑类似 优点: 适合采用光纤 缺点: 对环路的可靠性依赖性强
树型拓扑 特点:形状为一棵倒置的树,由根和叶节点组成。树形结构是总结型结构的扩展,它是在总线网上加上分支形成的。 优点: 属于分层网,具有一定容错能力,一般一个分支和结点的故障不影响另一分支结点的工作。 缺点: 属于集中式控制,对上层节点倚赖。
网状型拓扑 在广域网中没有明晰的拓扑结构,其特征为任两个节点间的数据传送都要经过其它节点或网络的转接;任两个节点间都有两条以上的链路可供选择。 优点:可靠性高 缺点: ·通信线路冗余,浪费大 ·传输效率低
三、传输技术 1. 点到点通道 基本特点: • 一条线路连接二台网络互连设备(点到点) • 一般情况下,二台计算机的传输要经过多台网络互连设备 • 一般情况下,二台计算机的传输有多条路径可供选择 • 一般情况下,采用存储转发方式进行信息传输 关键技术: • 路由选择 ( Routing )
三、传输技术(续1) 2. 广播通道 基本特点: • 多台计算机共享一条通信信道 • 任一台计算机发出的信息可以直接被其它计算机接收 • 两个以上节点同时发送会产生冲突 关键技术: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1.3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一、研究方法 协议分层 例子:两个哲学家讨论哲学问题 问题: • 两个哲学家使用不同的语言 • 两个哲学家位于不同的国家 哲学知识 翻译 通信
分层优点 • 各层独立。每一层不需要知道下层是如何实现的,只需要知道层间的接口和所提供的服务。 • 灵活性好。当任意层发生变化时,只要接口不变,上下层均不受影响。 • 结构上分开。各层可采用最适合的技术。 • 易于实现和维护。 • 促进标准化。由于每一层及其提供的服务都有明确的定义。
分层原则 • 根据功能需要分层 • 每层的功能明确 • 每层的功能选择有利于制定国际标准 • 每层的接口信息量尽可能少 • 层数足够多:避免不同的功能混于同一层 • 层数不能太多:避免体系结构过于庞大
二、网络体系结构 • 研究方法 • 按功能抽象分层 • 定义层间的接口和提供的服务 • 定义同层间通信的规则—协议 • 网络体系结构的定义 • 层 • 服务 • 协议
三、网络体系结构的描述( 1) • (N)层和(N)实体 • (N)层:指在网络体系结构中的某特定层 • (N+1)层:指(N)层的相邻上层 • (N-1)层:指(N)层的相邻下层 • (N+1)层和(N-1)层的提出主要是研究(N)层与其相邻上层、下层的关系。 • (N)实体:(N)层中具有数据收发能力的活动单元。一般就是该层的软件进程或者实现该层协议的硬件单元。 • (N)对等实体(同等实体):位于不同子系统的同一层的实体间的互称。
三、网络体系结构的描述( 2) • 2. 服务、协议和连接 • 服务Service:(N)实体向(N+1)实体提供的相互通信的能力 。是(N+1)实体能看见的(N)实体提供的功能集合,包括: • (N)实体自己提供的某些功能。 • 从(N-1)层及以下各层及本地系统得到的服务。 • 通过与对等实体通信而得到的功能
协议 protocol:计算机网络同等层次中,通信双 方进行信息交换时必须遵守的规则。 协议的组成: 1. 语法(syntax):以二进制形式表示的命令和相应的结构 2. 语义(semantics):由发出的命令请求,完成的动作和回送的响应组成的集合 3. 定时关系(timing):有关事件顺序的说明
连接 connection (N)连接:(N+1)实体利用(N)实体提供的服务而建立的联系。 (N+1)层对等实体要进行通信必须通过相邻下层以及下面各层通信来完成,即调用相邻下层的服务来完成。
服务提供者service provider和服务用户service user • (N)服务提供者: • 提供(N)服务的下一层实体。 • 直接的(N)服务提供者: (N)层实体。 • 间接的(N)服务提供者: (N)层及其以下各层的实体。 • (N)服务用户: • 接受(N)服务的上一层实体。 • 直接的(N)服务用户: (N+1)层实体。 • 间接的(N)服务用户: (N+1)层及其以上各层的实体。
服务访问点SAP • 服务访问点SAP(Service Access Point) • 任何层间服务是在接口的SAP上进行的; • 每个SAP有唯一的识别地址; • 每个层间接口可以有多个SAP。
数据单元 Data Unit • 在网络中信息传送的单位,称为数据单元。 • 对等实体在协议的控制下交换信息 • 相邻层实体按服务交换信息 • 数据单元包括: • 协议数据单元 PDU • 接口数据单元 IDU • 服务数据单元 SDU
协议数据单元 PDU • 定义:不同系统(N)对等实体为实现该层协议所交换的信息单位,称为(N)协议数据单元(N)PDU。 • (N)PDU的具体格式如下: • (N) PCI (N) 用户数据 • (N)PCI 为(N)协议控制信息,是为实现(N)协议而在传送的数据的首部或尾部加的控制信息,如:地址、差错控制信息、序号信息等。 • (N) 用户数据为(N)层实体为提供(N)服务而传送的信息。 • 考虑到协议的要求,如时延、效率等因素,(N)PDU的大小一般都有一定的长度要求。
(N)PDU与(N+1)PDU的关系 (N+1)PDU (N) PCI (N) 用户数据
接口数据单元 IDU • 定义:在同一系统的相邻两层实体的一次交互中,经过层间接口的信息单元,称为(N)接口数据单元。 • (N)IDU的具体格式如下: • (N) ICI (N) 接口数据 • (N)ICI 为(N)接口控制信息,协议在通过层间接口时,需要加一些控制信息,如通过多少字节、或要求的服务质量等。 • (N)ICI只对PDU 通过接口时有作用,进入下层后丢弃。 • (N)接口数据为通过接口传送的信息内容。
服务数据单元SDU • 定义:(N)服务用户所要求传递的逻辑数据单元称为(N)服务数据单元。 • (N)SDU与(N)PDU的用户数据部分的关系: 由于(N)PDU的大小一般都有一定的长度要求。因此, (N)PDU的用户数据部分可能是经过分段或合并的(N)SDU。两者的关系为:1:1、1:N、N:1。 • (N)SDU • (N)PCI (N)PCI
服务分类和服务原语 • 1. 基于连接的服务和无连接服务 • 基于连接的服务当使用服务传送数据时,首先建立连接,然后使用该连接传送数据。使用完后,关闭连接。特点:可靠,顺序性好。 • 无连接服务直接使用服务传送数据,每个包独立进行路由选择。 特点:不可靠,顺序性差。
2. 服务原语 服务在形式上是由一组接口原语(或操作)来描述的。 当(N+1)实体向(N)实体请求(N)服务时,服务提供者和服务用户间需要交流一些必要信息,以说明要求的服务的一些情况,这些信息既服务原语。 服务原语可分为四种类型: • 请求(Request) • 指示(Indication) • 响应(Response) • 确认(Confi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