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 likes | 731 Views
生態的文化人類學分析 — 蘭嶼人的 南島地景知識. 胡正恆. 中華民國 101 年 5 月. 生態處遇生產地景現象. 從蘭嶼研究獲得啟示 區域文化研究 生態人類學 STS 科技社會研究. 生態處遇生產地景現象. 從蘭嶼研究獲得啟示 區域文化研究 生態人類學 STS 科技社會研究 喜愛田野 ( 質性 ) 研究 的社群蹲點方法. 生態處遇生產地景現象. 從蘭嶼研究獲得啟示 區域文化研究 生態人類學 STS 科技社會研究 喜愛田野 ( 質性 ) 研究 的社群蹲點方法 Hybrid :跨學科間的接枝激盪. 無盡的寶藏在田野.
E N D
生態的文化人類學分析—蘭嶼人的 南島地景知識 胡正恆 中華民國101年5月
生態處遇生產地景現象 從蘭嶼研究獲得啟示 • 區域文化研究 • 生態人類學 • STS科技社會研究
生態處遇生產地景現象 從蘭嶼研究獲得啟示 • 區域文化研究 • 生態人類學 • STS科技社會研究 喜愛田野(質性)研究 的社群蹲點方法
生態處遇生產地景現象 從蘭嶼研究獲得啟示 • 區域文化研究 • 生態人類學 • STS科技社會研究 喜愛田野(質性)研究 的社群蹲點方法 • Hybrid:跨學科間的接枝激盪
無盡的寶藏在田野 生態處遇生產地景現象 從蘭嶼研究獲得啟示 • 區域文化研究 • 生態人類學 • STS科技社會研究 喜愛田野(質性)研究 的社群蹲點方法 • Hybrid:跨學科間的接枝激盪 • Trace people, things, metaphor
生態處遇生產地景現象 從蘭嶼研究獲得啟示 • 區域文化研究 • 生態人類學 • STS科技社會研究 喜愛田野(質性)研究 的社群蹲點方法 • Hybrid:跨學科間的接枝激盪 • Trace people, things, metaphor • Coop:過去與多元領域專家的合作 • 南島傳統生態知識(TEK)中的地景觀點 • 地理資訊民族誌在蘭嶼研究中的應用
蘭嶼 Orchid Island • Geography • 75 km from Taiwan • 64 km from the Philippines • Geology • formed in Pliocene (3.4 Myr) • disconnected to the South (0.38 Myr) • Area Size: 46 km2 / 18 mile2 • Climate: tropical rain forest • Summer: Apr – Nov, 30∘C / 85∘F • Winter: Dec – March, 19∘C / 67∘F • 4000 mm annual rainfall • Ethnicity: 雅美/達悟族 • Malayo-Polynesian speaking Yami-Tao • Archaeological record (4000 yr BP) Taiwan Weather Service, 1975-2002
Environmental Anthropology 環境人類學 • Human Adaptive Strategies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Ecotourism • Ecological Economics • Historical Ecology • Cultural Models of Human-Ecosystems • 環境地理學偏向普同法則的理解;如此「地理區位孤立」的限制,是隨生計活動所遭遇到的區域條件 • 文化習俗在功能結構論中常被 解釋成發展適應策略的必然
Ecological Anthropology 生態人類學 山 vs 海 水與陸、海與島,構成了tao人的生命與文化元素
海洋是調節tao文化的時序春季rayun飛魚汛期 ∕夏季panenep, dedeka墾地農耕∕冬季amyan製作器物 生態的文化人類學分析 (photo courtesy: HW Zheng)
Mipiyapiya veang 豐收 • 是捕飛魚時節結束 • 是各類塊莖植物的豐收 • 是部落分享與關懷、饋贈與感恩、娛樂與傳承 • 是展現家族成員的凝聚力 • 是展望未來更豐盛 小米是儀式的主要媒介
蘭嶼常年受自然環境及島嶼隔離等因素,Tao人因而創造山林與海洋自給自足獨特的生活模式,今日受世人關注及探究的文化與自然的生態倫理價值蘭嶼常年受自然環境及島嶼隔離等因素,Tao人因而創造山林與海洋自給自足獨特的生活模式,今日受世人關注及探究的文化與自然的生態倫理價值
地理資訊民族誌 • 搜集地景資訊中所透露的傳統生態知識 • 透過實地田調:深度訪談、行動軌跡之沿線地理資訊蒐集、山海參與觀察地圖日誌、口述生命史紀錄,並輔以文獻分析等方法彙整 (photo courtesy: Aaron Kao)
地理資訊民族誌 • 搜集地景資訊中所透露的傳統生態知識 • 透過實地田調:深度訪談、行動軌跡之沿線地理資訊蒐集、山海參與觀察地圖日誌、口述生命史紀錄,並輔以文獻分析等方法彙整 • 因地制宜的瑣碎在地知識如何能被抽象理論理解? • 循環性的隱喻:Do-Peptawan, Vanwa no mavakes • 女人海灣,礁石位於祭場左邊,是海邊取鹽水之處,一直都有拿不完的海水 (photo courtesy: Aaron Kao)
船是陸地的延伸,是生產的工具,是與天神對話的禮器,是社會集體意識的象徵符號船是陸地的延伸,是生產的工具,是與天神對話的禮器,是社會集體意識的象徵符號
「男人要經常親近海洋,與海洋對話,而且要經常以行動去實踐承諾,因為它會牢記你的形貌,嗅覺你的氣味,察覺你的性格,反之它會忘了你。」Siapen Manaik
海洋是達悟人生存及文化延續的動脈「文化的模式就像海洋不斷的律動,否則如死水沒有生機」— Siapen Manga Nanao
芋田的繁茂是芋田種植者健康的象徵,也是飛魚豐收的保證芋田的繁茂是芋田種植者健康的象徵,也是飛魚豐收的保證
女孩到田野觀察與學習,母親傳授芋田的經營與管理。男孩從父親那裡學到潮池、淺礁的生物習性,以及海洋裏千奇百種魚類的名字。女孩到田野觀察與學習,母親傳授芋田的經營與管理。男孩從父親那裡學到潮池、淺礁的生物習性,以及海洋裏千奇百種魚類的名字。 芋頭是日常生活的主食,芋頭的生長關係著家人的溫飽,因此婦女對芋田的經營是非常重視,芋頭的大小及多寡,正象徵女人勤快與否,具體而微的展現。
tao祖先在古老歌謠的傳頌中,總是讚美著女人付出的辛勞及包容,使得各式各樣的落成和祭典儀禮得以順利,因她,男人才得以成就,芋田是女人的生命紀錄史詩。tao祖先在古老歌謠的傳頌中,總是讚美著女人付出的辛勞及包容,使得各式各樣的落成和祭典儀禮得以順利,因她,男人才得以成就,芋田是女人的生命紀錄史詩。
Ji-Mina Ovok(480m) Ji-Katedmana(552m) Do-Jirila(465m) Ji-Rako a Tokon(507m) Ji-Catelman(498m) Ji-Ahahod Ecological and Topogenic Survey
Ecological Anthropology 生態人類學 • 地景 Landscape Anthropology • 主位(emic)的生態知識論述 • 強調的是人文化成的地景,而非自然造就的環境 • 部落文化再生產所賦予的信仰與價值,回過頭來跟生產自身價值的歷史、地景進行互動。
Ecological Anthropology 生態人類學 • 地景 Landscape Anthropology • 主位(emic)的生態知識論述 • 強調的是人文化成的地景,而非自然造就的環境 • 部落文化再生產所賦予的信仰與價值,回過頭來跟生產自身價值的歷史、地景進行互動。 • 傳統生態知識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TEK) • 人類學的民族誌遺產:研究族群或文化中的生態關係概念 • 異鄉土著的民俗科學(ethno-science),特別是民俗植物學 • 例如阿美姊弟大洪水起源神話:船上抖落出Cilagasan的四物:檳榔 、麵包樹 、毛柿 、番龍眼
Unpack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TEK) 傳統生態知識 TEK • 人類學家討論TEK與起源神話 • Levi-Strauss揭露動植物神話中所顯現的社會結構與其功能 • 原住民祖先的出現,許多轉換他們自己進入動、植物之內再回轉,描述了社會內人、物合體之混雜性及其轉形(Barrows 1900, Levy-Bruhl 1935, Leenhardt 1947, Conklin 1955) • 對社會關係起源的深層認識,協助重新檢視研究社會對於自然、物質、環境、時間、空間以及動植物的觀念 • 例如雅美孕婦大洪水起源神話:活石vs.珊瑚、老鼠變成魚raet、翻開蕨葉走進地下世界 Lévi-Strauss Ixchel, The Mayan earth and moon goddess and patroness of pregnant women
Unpack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TEK) 傳統生態知識 TEK • Julian Steward 文化生態學之功能論觀點,強調TEK中蘊含的社會結構是文化行動中人群的適應環境過程 • Fikret Berkes 強調傳統生態知識的功能乃在於對資源之適應性管理,使自然得以維持恆定平衡(resilience) (Berkes et al. 1995, 2001) • 蘭嶼達悟族固定在春季只抓飛魚,禁捕其他魚種 • 「這個規範使得珊瑚礁魚類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 • TEK也因為在生態保育上的潛在應用價值而在全球政治生態界廣泛流行、甚至是被轉用誤解: • 「在地知識」(indigenous knowledge) • 「在地技術知識」(indigenous technical knowledge) • 「民俗生態學」(ethno ecology) • 「在地知識」(local knowledge) • 「民俗知識」(folk knowledge) • 「傳統知識」(traditional knowledge) • 「傳統環境知識」(traditional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 「民眾科學」(people’s science) • 「鄉民知識」(rural knowledge)
論辯(argument)問題設定(problematizing) • 以人類學的角度討論蘭嶼雅美人傳統生態知識的文化主位(emic)理解 • Genealogical institutional regime協助自然資源管理,強調「是誰在說TEK ?」 • Indigenous Rights, Trust, Common Property, Co-management, Memory, Privilege • Relational discursive regime強調「TEK如何說?說什麼?」的關係性論述 • Moral, Ethic, Visions, Aesthetic, Chapter Myth, Emotion, Practice, Movement, Embodiment, Emplacement, Enactment
Institutional Regime :雅美族「生態智慧」 • 在蘭嶼我們也的確可以見到TEK作為一種資源管理機制之所有權記憶 • 社群的資源管理原則大都是「地景式」 • 透過「先祖曾經到過什麼地方,做過什麼事」的論述作為各種權利的劃分依據,成為今日各部落深具規範力量的傳統生態知識 • 然而集體規範 (norm)容易應用也容易誤用,林益仁(2007)所提到之Chief Seattlization of Nature Conservation 即為此一面向的分析 圖 東清部落傳統家族領域調查 (東清北溪,2007/2/11)
名制 • 雅美人名由於其獨特的親從子名(teknonymy)名制,習慣以「前名」加「後名」連接而成。前名依據其年齡行輩:Syapen、Syaman、Syanan、Si分指祖父母輩、父親輩、母親輩、無嗣/未婚者輩之意;後名則為(長嗣的)個人人名。例如Syaman Jagalit就是指Si Jagalit的父親,Syapen Maneywan則是Si Maneywan.的祖父母級人物。 (photo courtesy: HW Zheng)
親屬 • 用 relational discursive regime感性典範來談「原住民TEK文化主位的內部感受」 • Moral, Ethic, Visions, Aesthetic, Chapter Myth, Emotion, Practice, Movement, Embodiment, Emplacement, Enactment (photo courtesy: HW Zheng)
文化主位的內部感受 • 主客觀交錯地表述祖先感懷 • 「每次去山上的田裡,都要走很遠的路、走很久、很苦。 」 • 「沒有穿鞋子耶,路上只吃一個便當。」 • 「那個溪都是祖先挖石頭一塊一塊地引水出來的。」 • 「山泉水只能用自己家族的水源,因為別人家的水不能亂引,要從親戚的水管接過來。」 • Moral, Ethic, Visions, Aesthetic, Chapter Myth, Emotion, Practice, Movement, Embodiment, Emplacement, Enactment
南島之道(the Austronesian way) Discursive Regime • 從TEK萃取的島嶼環境意識才是蘭嶼社會變遷的關鍵 • 當地的靈力地景是一種特殊文類,以地名作為記憶符碼,循著宛若編年史(chronicle)般的自然地景順序,描述創村祖先從遙遠的山頭一路歷險遷徙而來 地點13-20 「紅頭南溪」 13. Ji-Pratayan 14. Ji-Zagpitan 15. Ji-Makalilinan 16. Ji-Isu 17. Ji-Maliodod 18. Jimina-Sasadangan 19. Ji-Minili do Tazak 20. Ji-Masik 21. Imorod 地點7-12「忠愛橋森林區」 7. Ji-Takeynivan 8. Ji-Tonga 9. Ji-Makan Avak Ayo 10. Ji-Sinapat no Karab 11. Ji-Mavak 12. Ji-Vaokonong 地點1-6「青青草原」 1. Ji-Paptok 2. Do-Tozak no Inapo 3. Ji-Voit 4. Ji-Cakaoyan 5. Ji-Kacingehan 6. Ji-Langoy
Ancestry 是什麼? • Ancestry I: • 祖先先人Ancestral Movement • 遷移故事持續融入當時的道德神話、環境意象以及資源分配的社會經濟脈絡,述及區域互動過程中的人群固有階序 • its Associated Species :老鼠 東清始祖遷到Jinangis 大蟒蛇 夢 天神 殺豬 到山上撿木柴 大盤石震動 大石破開 大黃牛 牛血 血濺草 Ralain no misanga sozong 地底下的人解開了自己的便當,裏頭有小米飯、芋頭、豬肉… 始祖遷移主題:6村共112處的傳統地名
Ancestry 是什麼? Ancestral Embodiment 是什麼? • Ancestry II • 非人祖物 Anito Spirits upon Landscape: 地底人anito • Ancestral embodiments • 田野發現祖先感懷(Ancestral Embodiment)來自於地景上祖物的觸發: • 直接呼求「上界的祖父」 (Upper Grandfather, akay-do-to) • 向森林中的鬼靈(地底人anito)祈求祝福 … • Tim Ingold (2000:132-151) The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essays on livelihood, dwelling and skill. • “ancestral ongoing engagement with the land and with the beings (human and nonhuman) that dwell therein. Ancestry is embedded in life-historical narratives of predecessors, of their movements and emplacement.” • 雅美人經常採用具現化(manifestation)的手法,將大量的anito靈力記憶凝聚於地景 • 對於地景的指涉,能夠同時喚起人們對於過去的史前先人、血緣祖先、人群事件、乃至其他非人生類、靈力祖物(spirit)的聯想 TEK主題:spiritual rock (14 sites, red),subsistence plants (116 sites, yellow),magic animals (boars, goats, birds and wildlife; 34 sites, orange),subsistent sea life (shellfish and crabs; 12 sites, blue), particular fishing activities (27 sites, gray)… (208 / 1000+)
南島之道(the Austronesian way) • 遷移故事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持續融入了講述當時的道德神話、環境意象以及資源分配的社會經濟脈絡,述及區域互動過程中的人群固有階序,接合上各自發展時的歷史機遇事件,最終塑造成今日各部落深具規範力量與情感緬懷的傳統生態知識。 TEK主題:spiritual rock (14 sites, red),subsistence plants (116 sites, yellow),magic animals (boars, goats, birds and wildlife; 34 sites, orange),subsistent sea life (shellfish and crabs; 12 sites, blue), particular fishing activities (27 sites, gray )…(208 / 1000+) 始祖遷移主題:6村共112處的傳統地名
Ji-Mina Ovok(480m) Ji-Katedmana(552m) Do-Jirila(465m) Ji-Rako a Tokon(507m) Ji-Catelman(498m) Ji-Ahahod Ji-Wawanito Do-Asin 人類學家 James J. Fox 指出南島語族雖然是無文字、不著述的民族,卻擅長運作在地的生態符碼構成地景記憶,特別是藉由形象具現化的地誌景觀(topographic vista)來包裹所欲傳承的在地經驗。 雅美人也都具備整合地名群為單位的神話敘述,透過地景脈絡摸索出事件邏輯的能力。
E W N A Modern Landscape 南島原住民的靈力地景很像是一種大量存乎日常生活場景、從凝視風景就會「觸景生情」的潛藏知識與情感紀念碑。然而,這樣的地景知識卻因為不是主流社會所熟悉的文字書寫,很難得到正確認識,有時還可能因文化隔閡而多有誤解。 外人與殖民者卻只看到空蕩蕩的荒野中遍佈了閒置的天然資源,大嘆荒蕪可惜。
Modern Disoriented Landscape 蘭嶼人口總數與歷史事件 5 tourism, conservation 1 2 3 1966 – 1979rehousing 4
地景話語作為象徵溝通系統:當代地理資訊民族誌地景話語作為象徵溝通系統:當代地理資訊民族誌 地景絮語標示出過去數十年來政府離島政策的轉向以及雅美社會發展的整體趨勢。在政府推動邊陲區域發展的強大潮流之下,蘭嶼的傳統生態知識也歷經了急遽流失與再創造的過程。
生態與工程: Ji-Kanyoyan 有(很多)椰油子樹的地方
重新學作蘭嶼人的文化焦慮 (cultural frustration) • 失業回流世代從小接受漢化教育又長年在台灣工作,既生疏於傳統的知識傳遞,回鄉後也難以馬上操練上一代熟悉的TEK技術。這使得蘭嶼「斷裂世代」依照漢化程度的不同,又得重新學習從小在生活經驗中剝落的傳統生產技能 inawi karana tokonakuan • wish you I said (I try to remember.) vaci namen na makaikailien • ground millet our village • (During harvests when we ground millet.) oya rana mina vonas jiyamen • already lost we • (However, the millets are already gone.) ya namen rana rarakeapuan • we already become old • (We are already too old to see.)
做觀光:缺乏文化主位觀點的旅遊互動 • 「山胞觀光」經驗:大眾旅遊的一日遊(當日來回)環島行程 • 當前許多宣稱提供文化導覽的業者,不過是帶領觀光客看看部落現存的傳統屋 (photo courtesy: Guang, XJ)
做觀光:缺乏文化主位觀點的旅遊互動 birdwing butterfly (Pahanito) • 「山胞觀光」經驗:大眾旅遊的一日遊(當日來回)環島行程 • 當前許多宣稱提供文化導覽的業者,不過是帶領觀光客看看部落現存的傳統屋 • 許多所謂的生態導覽,則是在環島公路與橫貫公路沿線的特定地點走馬看花 green sea turtle (Irang) scops owl (Tutuwu) (photo courtesy: Guang, XJ)
「如何才能當文化的作主者?」 • 在獵奇心態的驅使下,大眾旅遊路線深入部落核心區域,造成近10年來蘭嶼觀光主義與當地居民的衝突 • 少有深入海洋或農園體驗當地人與自然互動的行程 • 兼具科學性與傳統知識的生態導覽更少
將「自然」聚焦在祖先靈力地景 • 「蘭嶼人的命運在接受祝福儀式的時候都是取當地的東西做祝福的工具,所以蘭嶼人的命運都跟蘭嶼島內一木一物都有關聯,敬畏大自然,大自然就會保護。」(2007/02/03) • Tim Ingold expands “Ancestry” (2000) • ordinary humans who lived in the past • 獸徑、祖樹、靈石、舊事件地點 • spirit inhabitants of the landscape • mythic other-than-human characters • original creator beings
Ji-Mina Ovok(480m) Ji-Katedmana(552m) Do-Jirila(465m) Ji-Rako a Tokon(507m) Ji-Catelman(498m) Ji-Wawanito Do-Asin 契機:文化復振的教育與政策面(Cultural Revitalization) 回鄉青壯世代在年齡結構上約為20-50歲,其中有許多人運用在台灣工作時所習得的知識與技術,協助社區再造或是自行創業,進而帶動了島上新一波的發展工作。 行動研究:在推廣GIS的學術價值之餘,亦樂見它能改善部落生活、發展成一種能夠反思傳統文化價值與生態現代化的感知工具,進而發揮其實際規劃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