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https://ceiba.ntu.edu.tw/972_philosophy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https://ceiba.ntu.edu.tw/972_philosophy. 第十二講: Right and Wrong. 壹、亞里斯多德的德行論. 一、前言. (一)德行倫理學和當代倫理學的對比:  1・當代倫理學的重心是提供行為的指引,強調的是義務或責任、應該或不應該、對或錯,所以可以稱為義務倫理學 (ethics of duty) 或行為倫理學 (act-ethics) 。德行倫理學認為道德的主要功能是培養人的品格,所以比較重視行為者,因此可以稱為行為者倫理學 (agent-ethics) 。

marni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https://ceiba.ntu.edu.tw/972_philosophy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哲學概論課程網頁:https://ceiba.ntu.edu.tw/972_philosophy哲學概論課程網頁:https://ceiba.ntu.edu.tw/972_philosophy 第十二講: Right and Wrong

  2. 壹、亞里斯多德的德行論

  3. 一、前言 (一)德行倫理學和當代倫理學的對比:  1・當代倫理學的重心是提供行為的指引,強調的是義務或責任、應該或不應該、對或錯,所以可以稱為義務倫理學(ethics of duty)或行為倫理學(act-ethics)。德行倫理學認為道德的主要功能是培養人的品格,所以比較重視行為者,因此可以稱為行為者倫理學(agent-ethics)。  2・當代倫理學強調行為者應該“做”(doing)什麼;德行倫理學重視“我應該是(being)什麼樣的人?”,強調的不是“做”什麼,而是“是” 什麼。

  4. 一、前言 (二)亞里斯多德的基本觀點:  1・倫理學的主旨:我們生命的目標是什麼?什麼樣的東西使生命值得活?  2・最高善(the highest good)—幸福(eudaimonia)是所有行為追求的最終目標。而研究最高善的學科則是政治學。

  5. 二、幸福是什麼? (一)一般錯誤的見解:一般人將幸福等同於明顯可見的東西,譬如:快樂、財富或榮耀。 (二)幸福的性質:  1・究極的(ultimate):為幸福而幸福,追求幸福從來都不是為了其它東西之故。  2・自足的(self-sufficient)。  3・它是所有實踐活動的目的或目標。

  6. 二、幸福是什麼? (三)功能論證(function argument):  1・對任何一個事物好壞的評斷,依據它是否能適當執行其功能。  2・有機體(生物)和無生物最大差別在於前者具有靈魂(soul),即有機體內部具有內建的自然目標。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靈魂,造成其具有不同的功能,而生物的特點就是由其特殊功能加以定義。  3・人的功能:由人不同於其它生物的特點,定義人的功能,此一特點就是“理性”,因此表達理性或遵守理性的心靈活動,就是人的功能。

  7. 二、幸福是什麼?  4・好人就是充分發揮人的功能、具有實用智慧(practical wisdom)的人,依據最完滿德行(virtue)而積極運用其能力的人。這也是幸福的定義。  5・德行:卓越(excellence)表現,在任何一方面表現良好,都可以稱為具有德行。因此它可以指道德意義,也可以指非道德意義的行為。

  8. 三、德行是幸福的穩定元素 (一)根據亞里斯多德的主張,一個值得過的、理想的或幸福的生活,就是依據最完滿的德行而活。但是一般想法認為,幸福生活還需要其它條件配合。 (二)幸福的其它條件:  1・一個人一生是否幸福,是以其完整一生評估。  2・幸福是一種活動,必須積極將品格在實際行動中展現。  3・德行是內在善,幸福也需要外在善。

  9. 三、德行是幸福的穩定元素 (三)德行不是幸福的充分條件,但卻是穩定的必要條件,因為外在善的獲得需要運氣。所以幸福主要是由符合德行的活動所決定。 (四)真正善良有智慧的人即使運氣不好,也會採取最適當的行為,應付惡運。 (五)人生禍福雖然不是操之在己,但絕大部分的生活決定,都是出自人們自己的選擇,所以在人類範圍之內幸福的最佳保障就是德行,因此德行是實現幸福最穩定且具宰制性的成分。

  10. 三、德行是幸福的穩定元素 (六)幸福的完整定義:   一個幸福的人是一個投入德行的活動,適當地擁有外在善,而且要持續其完整的生命過這樣的生活,並且以此結束其一生的人。 (七)補充:雖然快樂不等於幸福,但是幸福包含快樂,積極過德行生活的人一定是快樂的,因為當一個人被描述為某某的“愛好者”,表示這些東西會給他帶來快樂。快樂不是幸福的副產品,幸福生活本身就包含快樂。

  11. 四、品格德行(virtue of character) (一)三種德行:  1・身體德行:面貌姣好、身體健康等;  2・知性德行(intellectual virtue):善於規劃、易於掌握問題重點等;  3・品格德行(virtue of character):簡稱品德,也有學者稱此為道德德行(moral virtue),勇敢、仁慈、慷慨等。

  12. 四、品格德行(virtue of character) (二)靈魂三部分:靈魂可以分為理性和非理性兩部分,而非理性部分又可以分為(1)對理性有所反應;(2)對理性沒有反應。這三部分對應前述三種德行。理性部分的卓越對應知性德行,而非理性部分聽行理性的卓越表現,則對應於品德。

  13. 四、品格德行(virtue of character) (三)品格和行為的關係:經常說謊的人,我們很難說他具有誠信的品格,因此品格的好壞由行為的對錯決定。然而一個錯誤的行為,不能就此斷定行為者缺乏相關的品德。 (四)品格是習慣養成,成為人的第二天性,因此展現品德是一件很容易自然的事,所以卓越的品格不只決定於“做了什麼”,而且也決定行為者是否“喜歡這樣做”。

  14. 五、品德的標準:中庸(mean) (一)品德是靈魂非理性的部分聽從理性,非理性部分包括欲望、情感、興趣、偏好,這表示適當呈現情感或欲望等非理性因素的行為,就是品德。 (二)品德的成分:  1・人從事決定時的氣質傾向(disposition);  2・由中庸構成,中庸的標準相對於行為者;  3・中庸由理性定義,而理性則由實用智慧者定義。

  15. 六、實用智慧 (一)理性也可以分為兩部分:  1・針對的主題是科學,即研究的對象是必然發生、必然維持其原狀的東西。對於科學主題具有良好思考能力的人,亞里斯多德稱他們是擁有智慧(sophia)。  2・針對的主題是實用事物,對於實用事物具有良好思考能力,就是具有實用智慧,也就是在應用面推理能力的卓越表現。

  16. 六、實用智慧 (二)實用智慧是一種知性德行,但是它和純粹智慧不同,後者關心的是永恆不變的真理,而前者則是使行為的決定正確。因此實用智慧決定的行為就是正當的行為,屬於道德的內容。 (三)實用智慧包括慎思(deliberation)的能力,也包括理解(understanding)的能力,不只能知道達到目的最佳手段,也能對處境進行綜合評估。由於處境並不是一成不變,所以具有實用智慧的人也具有判斷力。

  17. 六、實用智慧 (四)問題:如果實用智慧是知性德行,理性的行為怎麼可能和道德永遠一致?亞里斯多德可能的回答是:  1・只用聰明和判斷能力,即一個從事不道德行為的人,即使頭腦清楚、精明能幹,也不是具有實用智慧的人,因為實用智慧必須包括行為或欲望所追求的目標是善的。  2・實用智慧也包含理解和經驗,不道德的行為即使短期對自己有利,長期不必然。因此理性卓越者最後決定的行為,不會抵觸一般道德。

  18. 貳、為什麼要有道德?

  19. 一、理性和道德的關係 (一)問題:依照道德行動必須考慮他人利益,但這樣做顯然不是實現自我目的的最佳方法,那麼為什麼我應該從事道德上正當的行為? (二)可以確定的是:道德是有用的社會制度,但是我們要問的問題是:“我” 做為一個個體在思索我的行為的目的時,是否應該有道德?

  20. 一、理性和道德的關係 (三)上述的問法有點問題,如果“做A因為A是道德的”不是為什麼我應該做A的理由,則不可能提供任何理由(除了自利的理由之外),能滿足質問者的答案。如果A行為是道德上應該被執行的行為,“我”會有此問題,表示和個人的利益和集體利益衝突,那麼想找一個自利的理由回答道德,正是一個矛盾。因為我們不可能給質問者一個合乎其利益的理由,去採取一個違反其利益的行為。

  21. 一、理性和道德的關係 (四)站在道德的觀點,如果A是道德的,便是從事A的一個充分理由。換句話說,如果 “我為什麼應該有道德?”這句話中的 “應該” 是道德上的應該,則這句話本身是一個tautology。所以在道德領域內,這個問題並不存在。 (五)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問:“我”是否有理由應該採取道德或利己的觀點從事行為?這個問題中的 “應該” 是 “理性的” 應該,而不是 “道德的” 應該。換句話說,作為個人行為的選擇,這一個問題並非沒有意義。

  22. 一、理性和道德的關係 (六)理性可以指明智(prudence),即精打細算的意思,基於明智的考慮上述的問題變成 “即使對做為一個生活在道德社群中的個體而言,有沒有一個好理由說服我,不論在什麼處境下都必須依道德而行動?” 換句話說,作為一個個體在反省行為的目的時,道德理由是不是我採取行動時的最佳理由,這確實是一個有意義的問題。

  23. 二、霍布斯的理論 (一)人性論:  (1)基本欲望:自保(self-preservation)、榮耀與虛榮  (2)基本特質:理性、利己 Thomas Hobbes (1588-1679)

  24. 二、霍布斯的理論 (二)自然狀態:  1・人的平等性。  2・戰爭狀態:形成的理由有三個:   (1)競爭:物質有限,為了自保,必須不斷地追求權力(power)的增加,必然導致鬥爭。   (2)因缺乏自信(diffidence)產生互不信任   (3)榮耀或虛榮:這是一種比別人卓越的欲望,是權力的象徵。  3・沒有任何規範。

  25. 二、霍布斯的理論 (三)道德的產生:逃離自然狀態  1・遵守自然法則(law of nature):霍布斯一共提出19條自然法則,其中前3條如下:   第1條:每一個人都應該尋找和平並追隨和平。   第2條:基於追求和平及自我防衛,一個人應該願意放棄自己的自然權利,只要其他人也願意這樣做。   第3條:人應該執行他所承諾的事。  2・訂立契約:放棄所有的自然權利,而這些權利轉移給一個絕對君主(sovereign),以確保安全。

  26. 二、霍布斯的理論 (四)用當代博奕理論(game theory)中囚犯兩難(prisoner’s dilemma)說明: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