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likes | 853 Views
黑死病-中世紀的天譴?. 黑死病. 黑死病. 黑死病的正式名稱是 鼠疫 ( plague) 可區分為 腺鼠疫 與 肺鼠疫 二種類型 潛伏期約為 2~7 天 腺鼠疫藉由 鼠蚤咬噬 而傳遞, 肺鼠疫則由 咳嗽與飛沫 而傳遞 患者因內出血而在皮下產生黑色斑塊, 故又俗稱為黑死病 傳染性高, 如無適當治療, 死亡率亦極高 抗生素可以有效殺死病原菌, 治療效果佳. 鼠疫菌的傳遞. 鼠疫菌在人體上的侵襲與傳遞途徑. 鼠蚤. 鼠疫桿菌 ( Yersinia pestis ). 革蘭氏陰性短小桿菌 具有莢膜, 無鞭毛 (不會游動)
E N D
黑死病 • 黑死病的正式名稱是鼠疫 (plague) • 可區分為腺鼠疫與肺鼠疫二種類型 • 潛伏期約為 2~7 天 • 腺鼠疫藉由鼠蚤咬噬而傳遞, 肺鼠疫則由咳嗽與飛沫而傳遞 • 患者因內出血而在皮下產生黑色斑塊, 故又俗稱為黑死病 • 傳染性高, 如無適當治療, 死亡率亦極高 • 抗生素可以有效殺死病原菌, 治療效果佳
鼠疫桿菌 (Yersinia pestis) • 革蘭氏陰性短小桿菌 • 具有莢膜, 無鞭毛 (不會游動) • 染色時二端易被染色, 中間不著色, 類似安全別針 • 兼性厭氧 • 野生嚙齒類動物為期自然界宿主 • 傳染途徑: • 鼠蚤咬噬 • 飛沫 • 接觸 (皮毛, 屍體 組織, 分泌物等)
鼠疫症狀 • 發燒, 頭痛, 暈眩 • 肌肉疼痛 • 覺得發冷, 顫抖 • 淋巴結腫大 (頸部, 腋下, 鼠蹊) –腺鼠疫 • 淋巴結囊腫與壞死, 細菌侵入其他組織 (如肺臟, 肝臟, 脾臟等) • 組織壞死, 皮下出血而形成黑色斑塊 • 侵入肺臟後, 可藉由飛沫傳染, 稱為肺鼠疫 • 咳嗽, 血痰, 呼吸困難
鼠疫症狀 淋巴結腫大 末梢組織壞死
發現鼠疫病例的處置 • 報告衛生當局 • 隔離 • 排泄物與污染物需要消毒 • 屍體處理需符合無菌操作規定 • 接觸者加以監視與預防投藥 • 調查接觸者與感染原 • 治療: 抗生素, 淋巴膿腫應外科切開與引流
預防措施 • 避免被跳蚤叮咬 • 避免曝露於肺鼠疫流行地區 • 定期調查嚙齒類族群 • 評估鼠病流行情形及衛生防治計劃 • 清除鼠類與蚤類 • 來自疫區之交通工具需嚴格檢疫 • 施打疫苗 – 死菌疫苗可提供數月份的防護力, 適用於高發病地區與醫護人員
十四世紀歐洲黑死病大流行路線圖 許多學者認為1347年流行於歐洲的黑死病是源自中國
黑死病大流行路線圖 西元1347年底至1350年底, 三年內黑死病席捲了整個歐洲, 死亡人數達2500萬人, 是歐洲當時人口的三分之一
令人們驚惶失措的黑死病 • 晨間與友人歡聚分手後, 傍晚即參加他的葬禮 • 醫生從病人處感染疾病, 可能先病人一步而死亡 • 染病的人不分貧富貴賤
Dance of Death – 死亡之舞, 中世紀發展出來的獨特畫作主題, 描述死神引導人們舞向墳墓
皮帽保護頭部 鏡片阻擋病原的侵襲 濾嘴內放置香料與殺菌物質 醫生穿著怪異的袍子與面罩為病人治病 eau de Cologne首先就是為了防治鼠疫而上市的!!!
當時醫生的治療方式 • 以烤箱蒸水銀, 殺死病原 • 喝熱飲料, 出汗排出病原 • 攜帶符咒, 驅趕病原 • 放血, 排出病原 • 吸煙斗, 煙霧驅除病原 • 給予強力瀉藥, 排出病原
黑死病對十四世紀歐洲當代造成的一些影響 • Pathology •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 “Flagellants“ (以鞭自荅修行) • Effect on art and literature • “Dance of Death” (中世紀的畫題, 死神領著人們舞向墓地) • Symbols of mortality: sculls, candles, mirrors, hourglasses
Flagellant Movement 十四世紀, 黑死病盛行期間, 人們向上帝乞求赦免罪惡的怪異宗教儀式, 以鞭自荅方式來修行
黑死病與反猶太人情結 • 瘟疫與血祭的毀謗,也就是當時經常傳言猶太人在水源下毒,導致黑死病流行;或是謠傳猶太人每年必須殺害基督徒兒童,以其鮮血烘焙逾越節的無酵餅等。雖然當時曾先後有教宗Innocent IV及Clement VI,出面為其澄清,但仍然無法遏止群眾的反猶情緒。加上當時的皇室、王宮貴族覬覦猶太人的豐富財產,及宗教上的因素,中世紀中晚期歐洲各地對猶太人的壓迫與驅逐,更形劇烈。
The Great Plague in London – 1665 十七世紀時, 倫敦鼠疫大流行情形
黑死病對歐洲社會與經濟的影響 • 人們拋棄朋友與親人, 逃離城市, 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 葬禮草率, 或是根本完全廢棄 • 宗教信仰度降低 • 通貨膨脹與經濟大蕭條 • 社會階級的差異擴大
黑死病對歐洲文學與藝術的影響 • 黑死病的衝擊使人們或者依本能生活、或者虔誠悔罪;因此文學界的薄迦丘和佩脫拉克,在早期的現世作品後,都逐漸轉向悔罪觀點。 • 在文學的創作上,原本歐洲世界受教育的階層,都是將拉丁語做為他們的共通語言,但是由於這個階層中的神職人員與各種教師,在災難期間死傷慘重,所以這個階層的凋零,正好促成了拉丁文式微的命運,而方言文學於焉興起。 • 在藝術方面,則充斥罪、末日審判、或死神勝利的主題。黑死病對藝術家有利的影響是,年輕的藝術家有機會發 展獨創性,發揮新思想與新技巧, 並減少了保守的限制。
有關鼠疫的重要文學作品 • The Decameron (十日談) 作者: Giovanni Boccaccio (薄迦丘) 內容摘要:佛羅倫斯自1348年便流傳著黑死病,薄伽丘在1349年到1353年間寫了《十日談》,他想像有十個年輕人為了逃避黑死病,決定逃離至鄉下躲藏十天,為了消磨時間,在這十天中,每人每天要說一篇短篇小說給其他的人聽, 共蒐集一百篇故事。此書的重要性有兩個:一為此作品為義大利文學的第一本散文書籍;另一為從義大利文學開始一直到但丁為止,主要文學主題大多為宗教或上帝,但此散文書籍乃是關於社會。《十日談》可說是中世紀社會中中等階級人士的一面鏡子,其內容是有關人類的日常生活,人類如何再困境中力求生存及他們如何狡猾的欺瞞他人;同時,也描述著人類的道德、感情和悲傷。要求人們應重視現世的幸福和個體生命的存活。 (取材及改寫自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系康華倫教授課程綱要)
有關鼠疫的重要文學作品 • 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 (惡疫之年日誌 ) 作者: Daniel Defoe (狄福) 內容描述1665年倫敦大瘟疫最後一年的情景
摘有關鼠疫的重要文學作品 • The Plague (瘟疫, 或譯黑死病) • 作者: Albert Camus (卡謬) • 內容摘要: 一九五九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當代存在主義作家卡繆,以令人心神震驚的手法,由一隻死鼠而至億萬死鼠,由少數人的離奇病故而至集體死亡,描繪出一場浩劫,在瘟疫圍困的孤城中,多數人聽任宰割,但也有人以不同的動機與立場共同對抗瘟疫所象徵的罪惡、不公與暴力,像李爾醫生、知識份子塔霍、記者藍伯、小職員格蘭、潘尼洛神父等就是。本書所描寫的不再是「異鄉人」那種對於人生荒謬的個人消極抵制,而是深刻地描寫出強烈的集體積極反抗。作者在寫作之前曾參考大量有關瘟疫之名著,因而生動逼真,絕不同於一般向壁虛構的小說。瘟疫是卡繆的代表作,透過本書我們才能看到卡繆的真面目。 (取材自博克來網路書店書評)
鼠疫在中國 • 歷史上記載瘟疫流行不計其數, 東漢三國時代期間尤為慘烈 • 首次出現鼠疫的記載是在1331年 (元順帝時代) ,而到了14世紀下半葉,鼠疫與戰禍奪走了近半的人口。 • 明朝萬曆與崇貞年間鼠疫盛行, 華北人口死亡超過一千萬人, 國力大衰, 導致明朝的滅亡。 • 十八世紀末, 清朝的雲南地區爆發鼠疫, 死傷慘重 • 清末民初 (1910-1911) 東北爆發大規模鼠疫, 死亡人數達六萬人
鼠疫在中國 • 三國時代曹操: 白骨露於野, 千里無雞鳴 • 曹植說疫氣: 家家有僵屍之痛 戶戶有號泣之哀 或闔門而殪 或覆族而喪
清末民初在滿州 (中國東北) 領導對抗鼠疫的伍連德博士 西元1910-1911年
伍連德博士主持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屍體火葬伍連德博士主持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屍體火葬
鼠疫細菌與生物武器 • 鼠疫一直被視為是一個有潛力發展為生物武器的對象 • 初期利用鼠蚤來傳遞 • 一但發展為肺鼠疫, 藉由空氣中的飛沫傳染, 疫情便會擴大, 造成敵方重大損失 • 現今由於抗生素可以有效殺死鼠疫菌, 威脅性大減 • 慎防恐怖份子對無辜民眾發動攻擊
鼠疫細菌與生物武器 1940年, 日本對中國發動鼠疫生物武器的攻擊, 於寧波至少造成109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