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0

第一章 臺灣的史前文化與原住民 第二節 臺灣的原住民

第一章 臺灣的史前文化與原住民 第二節 臺灣的原住民. 南島語族分布圖. ◎ 南島語是世界上種類最多 ( 約五百種 ) 的語系,也是地理分布最廣的語言。 ◎臺灣原住民均屬南島語族的一支。. 圖源出處. 十七世紀後 漢人大量來臺 ( 為區別異己 ). 族群分類與分布. 稱住 在平原者稱為 平埔番 ;活躍山區者稱為 高山番 。. 清領時期 ( 依歸順情況 ). 區分 生番 、 熟番 、 化番 ,以定位清廷族群政策與區別番漢關係。. 曾以蕃族、高砂族稱呼,並引進族群概念,將其區分為今日泛稱的 平埔族 及 高山族 。. 日治時期. 平埔族分布圖.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一章 臺灣的史前文化與原住民 第二節 臺灣的原住民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臺灣的史前文化與原住民第二節 臺灣的原住民

  2. 南島語族分布圖 ◎南島語是世界上種類最多(約五百種)的語系,也是地理分布最廣的語言。 ◎臺灣原住民均屬南島語族的一支。 圖源出處

  3. 十七世紀後 漢人大量來臺 (為區別異己) 族群分類與分布 稱住在平原者稱為平埔番;活躍山區者稱為高山番。 清領時期 (依歸順情況) 區分生番、熟番、化番,以定位清廷族群政策與區別番漢關係。 曾以蕃族、高砂族稱呼,並引進族群概念,將其區分為今日泛稱的平埔族及高山族。 日治時期

  4. 平埔族分布圖 平埔族是對居住在臺 灣平野地區的許多南 島語系原住民族群的 泛稱。這些族群往昔 被日本人及清人蔑稱 以「平埔番」、「熟 番」等名。

  5. 平埔族約略分為八族

  6. 高山族分布圖 傳統上的「高山族」包括9 個族群。近來年經過一些 原住民的爭取,「高山 族」的範圍有所增加。下 面是高山族群的一種常見 分類方式:泰雅族、賽夏 族、布農族、鄒族、魯凱 族、排灣族、阿美族、卑 南族、達悟族、邵族。

  7. 邵族 居住於日月潭的邵族 原住民,準備外出打 獵的情形。(原攝影 者不詳/ 1904年) 圖源出處

  8. 邵族公媽籃 拜公媽籃(或稱祖靈籃,邵族 語為Wulalaluwan)是邵族重 要的文化表徵,凡是族中之重 要祭儀,如播種祭、狩獵祭、 拜鰻祭、豐年祭等,都以公媽 籃為供奉的對象。這種敬祀祖 靈的公媽籃崇拜方式,並不見 於臺灣其他原住民族群,這也 是邵族得以獨立自成一族的最 主要原因。 圖源出處

  9. 目前台灣法定的原住民共14族(2008) 高山族(13族):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魯凱族、排灣族、阿美族、卑南族、達悟族、邵族、及由泰雅族分出的太魯閣族、賽德克族、由阿美族分出的撒奇萊雅族 平埔族(1族):噶瑪蘭族

  10. 平埔族的社會與文化 一、未留下文字記錄:只能透過其他族群的書寫去了解其社會與文化。 二、相關記載資料:  1.明朝陳第撰有《東番記》:記載西拉雅族人。性好勇、喜鬥、冬夏不衣、喜生女、地多竹、鹿群千百為群、議事於公廨中、食豬不食雞、無揖讓跪拜禮、無曆日文字等。  2. 《巴達維亞城日誌》、《熱蘭遮城日誌》、《東印度事務報告》等:可知悉荷蘭人在臺傳教、經貿、與統治情景。

  11. 平埔族的社會與文化 三、相關圖像資料:  1.清領時期 (1)番社采風圖:巡臺御史六十七請畫工所繪 (2)皇清職貢圖:收入於乾隆年間所編之《四庫全書》中。  2. 西洋人眼中的平埔族

  12. 平埔族的社會與文化 • 四、社會與文化 • 1.社會形態:母系社會 • 2.生產事務:男人─漁獵、女人─農耕 • 3.婚姻上:贅婚制(男子入贅女家,隨妻而居) • 4.部落大事:由男子組成之「會所」組織負責處理。

  13. 平埔族的社會與文化 • 5.農耕技術:相當原始,以燒耕方式種植小米、旱稻、芋薯等。 • 6.衣著:簡單,多利用鹿皮揉製成。擅長紡織、刺繡。 • 7.住屋:干欄式建築 • 8.器具:燒製陶器,製造木器技術高明。竹工、編藤盛行。 • 9.其他習慣:刺青、拔毛、拔牙(鑿齒)、染齒、吃檳榔等。

  14. 10.宗教信仰: • 精靈崇拜,相信萬物有靈魂,尤其崇拜祖先靈魂。 • 中部平埔各族:喜以賽跑方式舉行祖靈祭,稱走躔。 • 南部西拉雅族:將祖靈陶罐奉祀於公廨,稱拜壺民族(阿立祖祭典為代表)

  15. 平埔族的社會與文化 四、對臺灣漢人的影響:平埔族雖因漢化而消融,但對漢人社會仍有所影響。  1.語彙:如漢人稱呼自己的妻子為「牽手」、「阿西」稱呼不中用的人。  2.舊地名:以平埔族社名命名。如高雄舊稱「打狗」、嘉義舊稱「諸羅」等。

  16. 高山族的特徵 一、分佈地點:主要分布於中央山脈及東岸沿海一帶。 二、文化習俗:至今仍保有自身語言、風俗習慣、部落結構,故一般泛稱原住民多指高山族。 三、今政府正式認定的原住民共有14族:包括高山九族、邵族、噶瑪蘭族及由泰雅族分出之太魯閣族、賽德克族、由阿美族分出之撒奇萊雅族。

  17. 因地理環境限制,且與漢人接觸較晚,且各族社會結構與宗教信仰多有差異,故至今仍保有其語言與傳統。因地理環境限制,且與漢人接觸較晚,且各族社會結構與宗教信仰多有差異,故至今仍保有其語言與傳統。 高山族的社會與文化

  18. 泰雅族—黥面女子 泰雅族屈尺群烏來社女子,臉部刺墨,頭髮用 毛線紮束,有頸飾、竹管耳飾與胸兜。(臺北 縣烏來鄉/1903年2月攝) 圖源出處

  19. 泰雅族的黥面文化 昔日泰雅族的男女在臉部刺 青,表示已成人或是榮譽的 象徵,同時在盛行獵首的當 時,亦有辨識敵我的作用。 此習俗自日治時期被嚴格禁 止後,已不復存,目前只 有在居進深山中八十歲以上 的老人臉上尚可見到。 圖源出處

  20. 吹奏竹笛的泰雅族勇士 圖右邊男人所戴耳飾叫作 battoru為貝殼製,頭上及胸前 所戴白色圓形物稱maron,也是 貝殼製,皆限於獵過人頭者才 能佩用的飾物。泰雅族曾有獵 首的文化,圖片下方即陳列一 個頭顱骨。 圖源出處

  21. 賽夏族矮靈祭 矮靈祭是賽夏族最盛大的祭典,分為:娛靈、迎靈、送靈,共六天五夜,傳統是在農作收成後的月圓前後舉行(約農曆十月中旬)。 原為每一年舉行一次,日治時代改為每兩年舉行一次及每十年舉行一次(十年大祭)。目的在慰弔矮黑人靈魂,也祈求矮黑人賜福。 圖源出處

  22. 布農族八部合音 為了祈求小米豐收,布農族的 男子圍成一圈,一起合唱「祈 禱小米豐收歌」。他們相信, 歌聲越好天神越高興,今年的 小米就會豐收。歌聲一開始, 其實只有四部合音,但當音域 高到某一個層次時,音軌出現了八個不同的音階,因 此被世人稱之為「八部合音」。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獨 一無二的和音方式,堪稱是世界音樂的瑰寶。 圖源出處

  23. 布農族打耳祭 每年4、5月間舉行的打耳祭是布農族最重要的 祭儀,主要意義是尊敬善獵的英雄、訓練男子 打獵的技巧與禁忌規範,深具社會文化的教育 功能。 圖源出處

  24. 鄒族的樂器 鄒族最重要的四種樂器,由右至左分別為弓 琴、竹笛、雙管鼻笛、口琴。 圖源出處

  25. 鄒族的巫醫 1907年 森丑之助 攝 鄒族人生病,多靠祈禱來驅除病魔,鄒族的 巫醫多為男人。 圖源出處

  26. 排灣族豐年祭 每年8月15日前後的豐年祭是魯凱族及排灣族 盛大的傳統祭儀,而讓男女傳情達意的盪鞦韆 活動則是祭典中的最高潮。 圖源出處

  27. 排灣族的石板屋

  28. 排灣族的石板屋

  29. 排灣族的五年祭

  30. 排灣族的圖滕─百步蛇

  31. 卑南蕃社的猴祭 「猴祭」是卑南族重要的祭典,主要在新年 時進行。參加者為十幾歲的少年,主要目 的在訓練體魄,增強膽識與服從的精神。 圖源出處

  32. 卑南族的笞臀

  33. 達悟族的獨特服飾 右邊的女人頭戴雕有花紋的 木頭帽子;左邊的男人,著 麻布製上衣,頭戴銀盔,手 持木刀,銀帽上附有羽毛裝 飾,為達悟族獨特的服飾。 圖源出處

  34. 達悟族的甩髮舞

  35. 達悟族的飛魚乾

  36. 達悟族的拼板舟

  37. 生番、化番、熟番 • 政治上:區別在於政府的統轄關係與賦稅概念。熟番指歸順清廷、接受教化且已移風易俗的非漢族群;生番則是生教未通、闢處山谷的人群。 • 除生番、熟番外,政治上對非漢民族的分類,還有介於生熟之間的化番即「歸化生番」。對清而言,歸化生番不為民害且能助剿危害百姓的「兇番」,有助治安的維持。

  38. 高山九族速記法 鄒→鄒族 達→達悟族 美→阿美族 不→布農族 排→排灣族 塞→賽夏族 太→泰雅族 可→魯凱族 悲→卑南族 鄒達美 不排塞 太可悲

  39. 陳第─《東番記》 《東番記》著作於1603年。 1602年,中國將軍沈有容為了平定日本海盜,特別邀他前往閩南。不料於搭船期間,遇到颱風,飄到了台灣。後來經由輾轉才回到福建。事後,他根據居住台灣將近一年的經驗作成《東番記》 。 《東番記》全文一千四百餘字,記述台灣西部沿岸的原住民生活習俗與地理風光,為最早描繪台灣平埔族生活的著作。

  40. 第一圖 捕魚 本圖描寫諸羅縣目加溜灣、哆咯嘓等社西拉雅族的兩種捕魚方式,一種用笱(koa),捕魚,一種用弓箭射魚 番社采風圖

  41. 第二圖 捕鹿 平埔族捕鹿叫做「出草」,先放火燃燒,留一個大缺口,獵人圍在出口擊殺。獵犬是平埔族的第二生命,日夜親近,如同家族的一員。 番社采風圖

  42. 第三圖猱採 本圖描寫麻豆、蕭壟、目加溜灣等社八月採椰子和檳榔的情形。平埔族腰佩短鐵刀,是他們日常不離身的工具;左邊樹幹上長的水果乃熱帶植物波羅蜜。 番社采風圖

  43. 第四圖種芋 臺灣原住民的栽培作物,以芋頭為主。本圖畫鳳山縣「內山生番」挖土種芋;圖中人物穿鹿皮衣,蓄「頭陀式」髮型,按本圖畫者的畫法即是「生番」的象徵。 番社采風圖

  44. 第五圖 耕種 本圖描寫臺灣縣卓猴、羅漢門和新港等社漢化很深的平埔族從事水稻種植的情形。根據他們的傳統,婦女乃生產的主力,故犁耕技術亦由女人先學,男人的任務主要是送飯。 番社采風圖

  45. 第六圖 刈禾 早期的臺灣地方志都說平埔族以手摘稻,不用鐮銍,因為當時稻種禾桿高而柔的緣故平埔族的稻作農業,一年種植,一年休耕,收割稻穀時,全社男女通力合作,抽籤決定誰家先後。 番社采風圖

  46. 第七圖 舂米 稻禾收割回來,倒懸於住家附近的小屋內。這種房子架高出地面,竹墻茅蓋,稱作「禾間」,通風良好,稻穀易乾。屋前紅花樹名曰刺桐,陰曆二、三月開花。因為平埔族沒有曆法,他們把刺桐花開做為一年之始。 番社采風圖

  47. 第八圖 糖 是房屋,糖 即製糖的作坊。本圖男子薙髮梳辮、帶烏青色頭巾、穿褲子、蓄留髭鬚,都是漢人的特徵,畫家清楚地告訴我們,製糖不是平埔族的工業。 番社采風圖

  48. 第九圖 織布 傳統的平埔族很少穿著衣服,婦女只用草裙遮蔽下體,故中國記載稱他們是「裸人」。他們的衣物除了草裙、樹皮布,另外有鹿皮禦寒,但都與紡織技術無關。本圖題詞說大甲所產最負盛名。 番社采風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