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453 Views
提升心理素质,促进专业发展 —— 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 刘晓明 东北师范大学. 遵循“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通过提升自身心理素质,达到“感受幸福,追求卓越”的专业发展目标。. 目 录. 一、以人为本: 现代教育的核心特征. 二、感受幸福: 教师一般心理素质的发展. 三、追求卓越: 教师专业心理素质的发展. 一、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的核心特征.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E N D
提升心理素质,促进专业发展 ——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 刘晓明 东北师范大学
遵循“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通过提升自身心理素质,达到“感受幸福,追求卓越”的专业发展目标。遵循“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通过提升自身心理素质,达到“感受幸福,追求卓越”的专业发展目标。
目 录 一、以人为本: 现代教育的核心特征 二、感受幸福: 教师一般心理素质的发展 三、追求卓越: 教师专业心理素质的发展
一、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的核心特征 •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
●关注人的内心感受——社会发展的必然 社会的发展指标: GDP数据、经济效益 幸福指数、社会和谐 (外在对象) (内心感受) ● 关注“幸福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然 心理健康的指标: 无心理疾病 幸福感,积极心态
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管理从人性出发 • 教学从学习出发 • 教育从学生出发
人性的三种属性: 自然属性表现为本能欲望的满足 精神属性表现为本能欲望的超越 社会属性表现为本能欲望的压制
教师是什么? 物化的教师 (社会属性) 神化的教师 (精神属性) 兽化的教师 (生物属性) 教师 是什么?
如何拥有“幸福”?先要拥有一双发现幸福的眼睛!如何拥有“幸福”?先要拥有一双发现幸福的眼睛!
如何拥有幸福?还要拥有能够发现幸福的智慧!如何拥有幸福?还要拥有能够发现幸福的智慧!
当前教师心理问题的现实困境: 1. 不堪其累的职业压力 (1) 过强的考试压力 (2) 过于紧张的人际关系 (3) 高工作负荷
紧张压力的自我诊断: 请根据自己近两周来的实际状况,对以下项目进行如实判断,判断的标准为“有”或“没有”。 • (1)时常有头晕。 • (2)时常有颈或肩痛。 • (3)时常感到口渴。 • (4)有时感到胸痛。 • (5)手脚有时有发麻现象。 • (6)手脚有时有发抖现象。 • (7)腰痛。 • (8)拉肚子或便秘交替。 • (9)全身无力疲惫。
(10)早晨比往常早醒。 • (11)早晨醒来心情沉重。 • (12)感到工作没劲。 • (13)做事没有耐心与毅力。 • (14)对事物犹豫不决。 • (15)不安,容易生气。 • (16)偶有“活着没意思”的念头。 • (17)对今后缺乏自信。 • (18)不能轻松地与人会面。
记分方法: 回答”有”记1分,回答”没有”为0分,然后将总分加起来。 结果解释: 10分以上,为压力较为严重,处于精疲力竭阶段,需要通过专业的帮助进行缓解. 9分—5分,为中等程度压力,通过自我修养和调节能够恢复。 4分以下,为正常状态。
2.难以逃避的职业倦怠 倦怠: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表现为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低成就感。 情绪衰竭:指教师个人工作热情的耗尽,表现为厌倦、易怒,是情绪情感极度疲劳的状态; 人格解体:指教师对学生表现出冷漠、消极的行为,持否定态度,尽可能疏远学生; 低成就感:指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降低工作中的效能感,停留于对自己的消极评价。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情绪衰竭:60.3% 人格解体:17.1% 低成就感:16.1% (刘晓明,2005)
优化一般心理素质的方法: • (1)深呼吸 • (2)转移注意力 • (3)出去散散步 • (4)发现生活中的快乐 • (5)将“应该”变成“希望” • (6)摇摆自己的身体
三、追求卓越: 教师专业心理素质的发展 • 教师专业发展历程: 新手教师 ——熟手教师 ——专家型教师 关注生存阶段 关注情景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 操作工 熟练工 工程师 用术 炫技 明理
专家型教师的角色定位: 1. 学生智慧的生成者 ——把握教学目标的能力 2. 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3. 人际关系的调节者 ——进行心理沟通的能力 4. 心理发展的促进者 ——理解心理发展的能力 5. 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应对问题行为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学习环境
3. 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能力 • 心理沟通的技巧: 换位理解 无条件的积极尊重 真诚
让孩子把话说完 曾听说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问她5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 可想而知,那位母亲有多么的失望。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该这样做,可就在话即将出口的那一刻,她忽然改变了主意。 母亲摸摸儿子的小脸,温柔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儿子眨眨眼睛,一脸的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 霎时,母亲的眼里闪动着泪花。 我们都为那位母亲庆幸,因为她对儿子的宽容和信任,使她感受到了儿子的爱。我们也为男孩庆幸,他纯真而善良的流露,是因为母亲给了他把话说完的机会。
4.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能力 “我仔细端详过少年的眼睛,希望找到一种解答:为什么在少年时代----10至11岁到14岁至15岁的人的本性中会产生一种令人惊奇的飞跃?过时入少年时期仿佛就是一个人的第二次诞生。第一次诞生的是一个活的生物,第二次诞生的则是一个公民,一个不仅看到周围世界,而且也看到自己本身的积极的、有思想的、正在起作用的人。 第一次诞生的人是用叫喊来显示自己的:‘我出生了,请关心我,要为我操心,我是软弱无力的,一刻也不要把我忘记,要保护我,屏息静气地坐在我的摇篮旁边。’ 第二次诞生的人用完全不同的方法来显示自己:‘别照看我,别总跟我的后面,别束缚我的手脚,别用监督与不信任的襁褓把我捆起来,千万别提起有关我孩提时的事儿。我是个独立自主的人,我不要别人搀着手走路。在我面前有一座高山,这是我生活的目标,我看见它,想着它,我要爬上这座山,可是我要独自攀登顶峰,我已经在攀登了,正在迈出头几步;越往高处走,我的视野就越宽广,我见到的人就越多,我对他们的了解也就越多,见到我的人也就越多。由于我看到事物的宏伟与浩瀚,我简直感到害怕起来。我需要年长朋友的帮助,如果我能靠在一个坚强而有智慧的人的肩膀上,我就一定能达到自己的顶峰。可是我又不敢,并且羞于说出这一点。我要使大家都认为,我能独立地、用自己的力量登上顶峰。’ 这就是一个少年所要说的话,假如他能够用把使他心神不定的原因说出来。”
5.应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能力 • 问题行为≠障碍行为 • 问题行为≠问题学生 • 正常行为 问题行为 问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