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0 likes | 1.05k Views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 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組員 : 黃聖傑 . 林瑋俐 . 李文仁.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前 言. 班級經營的 主要目的 是建構及維持一個良好的班級學習環境與系統,以促進師生良性互動,提昇教學效能與學生的學習。班級經營的 工作 ﹝ 主題 ﹞ 涵蓋了 1. 班級的行政、 2. 環境 ( 含社會心理環境與物理環境 ) 、 3. 時間管理、 4. 課程與教學的管理、 5. 學生違規與暴力行為的防範與處理、 6. 獎賞與懲罰的運用、 7. 班級的秩序與常規管理、 8. 班級人際關係的經營。
E N D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 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組員:黃聖傑.林瑋俐.李文仁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前 言 班級經營的主要目的是建構及維持一個良好的班級學習環境與系統,以促進師生良性互動,提昇教學效能與學生的學習。班級經營的工作﹝主題﹞涵蓋了1.班級的行政、2.環境(含社會心理環境與物理環境)、3.時間管理、4.課程與教學的管理、5.學生違規與暴力行為的防範與處理、6.獎賞與懲罰的運用、7.班級的秩序與常規管理、8.班級人際關係的經營。 補哦!3.以有效方式規劃與運用班級時間,以使學生全心投入時間於學習活動中。 5.對學生進行各種行為改變與矯正策略,使學生違規及暴力行為獲得改正或預防其發生,以維持班級秩序。 6.有效運用獎懲原則改善學生行為,提高學習效果與維持團體秩序。 8.有效激發班級中的人際互動,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及班級互動。(續下頁)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班級經營主要目標有三: (1)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2)發展學生自我控制能力 (3)增進學生生活適應能力, ●經營依其功能而言,主要區分為以下三種: (1)行政經營《學校行政與班級行政》 (2)教學經營 (3)常規管理經營《為1.2的核心基礎》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不當行為(misbehavior)係指在某一特定時刻,學生行為表現有礙學習活動之進行。學生之不當行為會打斷班級活動之流暢性,但並非每種違規行為均為不當行為,應考量行為活動時之情境脈絡,此外行為並非完全由內在或外在因素單獨引起,而是個體與環境因素交互作用結果。 有一點必須值得認清的是並非每種違反規定的表現均為不當行為,教師於課堂中所要介入的是一上課就有明顯不專注的學習活動,如果在課堂結束前幾分鐘學生的不專心表現應是可容忍的行為。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依照相關學者的論點,班級常規管理或學生適宜的行為表現的評定效標有以下八項: 1.良好自制行為: 2.獨立自主表現: 3.正向自我概念: 4.適當班級行為: 5.預防常規問題: 6.合作群體學習: 7.積極努力學習: 8.參與班級活動: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壹、不當行為的原因 (一) 教育是長期的教育工程,學生不當行為的發生必有其背後的原因存在,以下就是可能的原因(李治彬,民86) 。 1.生理的因素: 2.感覺統合失調: 3.馬斯洛需求未被滿足: 4.空間不足:補充~降低國民中小學班級學生人數計劃5.運動量不夠: 補充~體適能333 6.長期不當的溝通方式: 7.觀念偏差: 8.大人的不良示範: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二)學者Evans及Schmid(1989)綜合相關資料,發現學生不當行為發生主要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生理環境因素、物理環境因素及心理社會因素等。 1.與健康因素相關的行為問題 一.生理環境因素 2.生理缺陷 3.神經系統方面失調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1.家庭和社會因素 2.學校因素 二.物理環境 3.班級安排 4.教學因素 1.情緒和學習上的缺陷 三.心理社會因素 2.個體內因素 3.父母.教師.同儕間人際間互動 之程度及溝通之內容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三)國內王清龍(民81)研究歸納出國內青少年違規行為之六大原因如下: 1.不小心: 2.不滿足: 3.未成熟: 4.不在乎: 5.溝通不良: 6.客觀條件未配合:
不當行為原因的結論 學生不當行為應被視為是「情境脈絡中的活動」(action in context)(Mehan、Hertweck、Commbs & Flynn,1982),學生不當行為原因的探究,應從「生態模式」(ecological model)的觀點加以分析,學生不當行為的發生並非只是學生個人人格特質所致,而是與學生所處的整個學習情境有密切關係。教師須於不同情境中對學生活動的可能結果作可靠的判別。一致性結果,並非要求每位教師於不同時段展現相同的教學活動,而是對學生之不當行為作一種可靠而一致的判斷。 • 生態模式~詳見第十章P251頁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貳、不當行為處理或常規管理時教師應避免之行為 學生不當行為處理或班級常規管理雖有不同模式,如1.Kounin的眼觀四面型 2.Skinner的行為塑造型 3.Ginott的和諧溝通型 4.Glasser的交互責任型 5.Dreikurs的目標導向型 6.Jones的肢體語言型 7.Canter的果斷紀律型(金樹人,民80) 1~7共同之處,就是教師也應避免不當行為產生,這也是教師於教學或班級經營中所應避免的(Burden,1995;Weber & Roff;1983) :(續下頁)
1.粗暴、羞辱的責罵學生 2.恐嚇 3.嘮叨不休 4.強迫學生道歉 5.諷刺的批評 6.群體處罰 7.安排做額外的學業 8.扣分 9.罰抄寫 10.體罰 11.罰身體勞動或活動 12.終止學習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教師於教學或班級經營中所應避免行為表現如下: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參、常規管理的合理做法 教室經營或常規管理有效做法,必須講求科學與藝術外,有些基本原則必須把握,學者McCarthy及Cambron-McCable(1992)二者所提之意見,可作為教師及學校參考: 1.學校當局對於任何常規紀律維持之規定,必須有其明確之合理性及需求性,並且有益於學校管理及全體師生之福祉。 2.所有規定內容要簡潔具體,並讓父母及學生知道。 3.違規犯過之處罰要考量違規行為之種類及個人身心特性(如年齡、心智發展及先前行為表現) 。 (續下頁)
4.不能因學生之不當行為而處罰其餘別的同學。 5.不論處罰之輕重程度為何,均要讓學生承擔得起,輕微處罰如口頭告誡即可,嚴厲處罰要經過正式程序才可(如通知父母、交互詢問其他相關目擊者)。 6.學生不當行為只有在違犯學校基本規範,影響到學校安寧才能處罰。 7.如果有正當合法的保障,且並非是教師個人專斷的行使,則暫時中止學生學習與逐除學生是另一可行的策略。 8.學生轉班必須有一套合適公平的處理程序。(續下頁)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9.如果州立法和學校政策不禁止,則合理的體罰可作為一種常規維持手段。 10.非學生學業因素(如曠課),而對其學業加以扣分外,是一種不合理的方法,學業之扣分應有一合法而正面的教育目的存在。 11.搜查學生資料,應有一定的緣由與目的,如學生有明顯的攜帶違禁品之可能行為時,搜查才是合理而正當的。 12.學生有吸毒之可能嫌疑時,可藉用化學藥物或其他方式查驗。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肆、常規管理模式的分類 一、低教學控制模式: 二、中教學控制模式: 三、高教學控制模式: 黃老師聖傑即將為您精闢解說這三種教學控制模式……快拍手吧!
低教學控制模式 低教學控制模式的 1.哲學理念、2.教師角色 3.常規管理模式
1.哲學理念基礎: • 孩童被認為有內在先天潛能,有能力自我決定,促進自我成長, 學生有基本責任可掌控自己的行為,而學生自己也有做決定的能力 • 學生有較高的自主權, 可以自我決定自己行為的能力和自我管理.
2.教師角色:輔導者&協調者 • 規則訂定時,教師要引發討論情境,以激起學生認識適當行為的界定範圍,以便訂定合適的規則。 • 當不當行為發生時,教師也要幫忙學生釐清問題所在,並導引學生作適當決定以解泱問題。
3.常規管理的模式: 1. Bemme及Harris的溝通分析模式 2. Ginott的一致性溝通模式 3. 不同型式的團體管理模式
低教學控制模式 1.一致性溝通模式(congruent communication) 2交互分析模式(transactional analysts)
(一)交互分析模式 • (A)主要的提倡者: • a.Berne(1964) • b. Harris(1967)
交互分析模式 模式的中心概念--自我狀態(ego states): 自我狀態是人們根據其生活經驗發展而成,而以意識或潛意識方式儲存在個人腦中。
自我狀態的展現三種狀態 • A.父母自我狀態. • B.孩童自我狀態 • C.成人自我狀態
低教學控制模式--交互分析模式 • 在低教學控制模式常規管理中,老師要以成人自我狀態教育學生,給予學生機會,使學生也能展現其成人自我狀態.
交互分析模式應採的方式: • 強調的是使學生對自己所應扮演角色之自我狀態有深切的了解。 • 問題解決的有效性在於師生適切而雙向的溝通,每個人應以對方相同的自我狀態與對方互動(如成人--成人)
交互分析模式不應採的方式: • 如果自我狀態不同(成人--孩童),則二者溝通會封閉,溝通的有效性將會受阻,此種無效溝通將促使師生間衝突增加。
交互分析模式的結論 • 因而在常規管理中或教學互動中,教師要站在學生角度思索問題,
(二)一致性溝通模式 一致性溝通模式提倡者: Ginott(1972)
一致性溝通模式強調的是 • 與兒童有效溝通,成年人要避免抹煞兒童個性,對其所處情境及行動表現要特別重視 • 教師要藉由良好的溝通與適宜讚美的使用,以營造安全、富人性化及積極進取的班級,此外,教師要避免侮辱、威脅口語,代之的是以肯定、接受的態度來接納學生,以激發學生需求與意願。
1.傳遞適切訊息 2.適當表達憤怒 3邀請合作 4.接納、承認學生感受 5.避免標記學生 6.使用導引作為改變學生的手段 7.避免傷害性問題 8.接納學生意見 9.不要使用諷刺話語 10.避免匆忙給予協助 11.簡潔快速處理小問題、不要拖泥帶水 一致性溝通模式中教師可使用的策略
1.傳遞適切訊息: • 教師應了解、接受學生感受,避免使用責備、命令、訓誡、控訴、輕蔑及威嚇語氣,以免傷了學生自尊.
2.適當表達憤怒: • 有效方式如:「當…老師會生氣」,「當…老師會不高興」.
3.邀請合作: • 提供機會讓學生表現,以培養其獨立自主,並對其能力表示肯定,讓學生有機會參與班級事務.
4.接納、承認學生感受: • 老師應隨時傾聽學生意見、接納學生、了解其內心真實感受,此外,要提供機會,讓學生表達內心感受.
5.避免標記學生 • 不當描述如「你是位不負責任、不可靠的學生」,「你在班級、學校、家庭中皆是位不受歡迎的人」 一種負面的自我意像(self-image)。
6.使用導引作為改變學生的手段 • 碰到問題時,老師應提供問題情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供學生選擇 Ex.上自然課學生將實驗桌的水管踢壞了, 開水龍頭使得水溢出來, 不應該批評他, 而是引導他應該如何做比較適當.
7.避免傷害性問題 • 如「為什麼你無法變好?」、「為什麼您總是忘記我告訴你的每件事?」,相反的,老師提出問題後,應邀請學生一起討論解決之道。
8.接納學生意見 • 學生所問之問題或所提意見可能與班級正討論的主題無關,但教師也應給予尊重與讚賞,因為從某方面而言,這對學生可能非常重要。 • Ex. 上課上植物的單元, 上一半時有同學突然冒出一個問題: 老師你結婚了沒?
9.不要使用諷刺話語 • 在常規管理中,老師諷刺學生易使學生受到傷害、自尊受損。
10.避免匆忙給予協助 • 當教師提出問題時, 「你自己有什麼意見?」,讓學生有思考時間,才能激發學生潛能。
11.簡潔快速處理小問題、不要拖泥帶水 • 如教師碰到學生小問題發生,如遺失報告、折斷鉛筆、忘記帶作業等,教師要即刻處置,以快速而有效方式處理,不需冗長而長篇大論的說理。
中教學控制模式 中教學控制模式的 1.哲學理念 2.教師角色 3.常規管理模式
1.哲學理念基礎 • 學生發展是內在先天與外在力量的結合,學生對行為的控制是師生共同的責任。 • 須學生的自我管理和教師的管理(教師的控制權介入較多)
2.教師角色 • 教師於教學、管理及常規訓練的過程中,也要考量學生的看法、感覺、理念與喜好,學生的行為與學業表現是教師同時所要關注的焦點。
3.常規管理的模式 • Dreikurs的必然性結果模式 • Albert的合作性常規訓練 • Glasser的控制理論 • Kounin的行動管理模式
壹.必然性結果及合作性常規管理模式 貳、Kounin模式
(一) 必然性結果及合作性常規管理模式分為三類: • a.必然性結果模式(Logical consequences) • b.合作性常規管理(Cooperative discipline) • c.明確性常規管理(Positive discipline)
一、必然性結果模式 (logical consequences) • 倡導者: R.Dreikurs • Dreikurs強調教師要讓學生經驗他(她)不當行為的必然結果. • 例如: 學生亂丟紙張,則學生必須撿拾這些紙張; • 學生未經舉手就講話,教師應忽略其行為,而改叫其他舉手同學; • 學生在桌上亂塗鴉,就必須自行清洗乾淨。
Dreikurs對於不當行為的處理步驟有三 • l.確認不當行為目的: • 2.選擇教師的反應 • 3.鼓勵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