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565 Views
第三章 传播过程研究. 事实上传播过程并不是从某一点开始到某一点终止,传播过程实际上是永无止境的。 -------- 施拉姆.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过程 : 事物运动的程序与状态 一、传播过程的考察方式 1 、历时性考察 纵向过程研究:按照时间序列考察传播活动发生和 发展的历史演化。 2 、共时性考察 横向过程研究:对传播活动的结构、环节和要素进 行解剖和分析。. 二、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Eg: 小张给小李打电话说: “ 明天考完试,咱们一起去爬山吧! ” 小李说: “ 好的。明天联系。 ” 小张 ---- 传播者
E N D
事实上传播过程并不是从某一点开始到某一点终止,传播过程实际上是永无止境的。事实上传播过程并不是从某一点开始到某一点终止,传播过程实际上是永无止境的。 -------- 施拉姆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过程:事物运动的程序与状态 一、传播过程的考察方式 1、历时性考察 纵向过程研究:按照时间序列考察传播活动发生和 发展的历史演化。 2、共时性考察 横向过程研究:对传播活动的结构、环节和要素进 行解剖和分析。
二、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Eg:小张给小李打电话说:“明天考完试,咱们一起去爬山吧!” 小李说:“好的。明天联系。” • 小张----传播者 • 小李----受传者 • 讯息----传播内容 • 电话----传播媒介 • 小李的答应—反馈
(一)传播者 又称信源,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信息的 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 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大众传播中的 传播者,即媒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 传播者是传 播活动的主体。 1、传播者的行为:编码、译码、释码;“守门/把 关”;搜集、过滤、制作、传播
(二)受传者 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 用对象。 • 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受传者是信息接收者,是一次性单向传播的终端,也是传播活动的主体。 • 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存在,可以通过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 传播者与受传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
(三)讯息 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 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 讯息能够表达完整的意义。 • 讯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
(四)媒介 又称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是介于信息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之间的“中介物”,是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载体,也是将传播过程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大众传播媒介,就是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现代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就是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现代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五 )反馈 指受传者对接受到的讯息的反映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所不同,它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 • 反馈:“在人类传播中,指接收者对传播者发出的讯息的反应。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据此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第二节 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
一、模式 • 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 模式是对规律的直观而简洁的表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它可以把很多复杂的规律变得清晰。
传播过程的模式 • 传播模式就是科学地、抽象地在理论上把握传播的基本结构与过程,描述其中的要素、环节及相关变量的关系。
谁 传播者 说什么 讯息 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 对谁说 受传者 有什么效果 效果 (一)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 1、拉斯韦尔著名的“五W”模式: • Who • Says What • In Which Channel • To Whom • With What Effect
对该模式的评价 意义: (1)该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2)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这个模式形成的。
(3)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3)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 缺陷: 虽然考虑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没有提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接收到 的信号 讯息 信号 讯息 信宿 信源 接收器 发射器 噪源 2、申农-韦弗数学模式
对该模式的评价 • 意义 (1)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传播过程会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信息的传播形成干扰。 (2)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 • 缺点: 缺少反馈环节,把这个传播模式完全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3、直线模式的缺点: (1)它是一个单向直线模式,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而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常常是双向的。 (2)缺乏反馈的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活动的互动性质。
讯息 编码 解释者 解码 解码 解释者 编码 讯息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1、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人际传播)
对该模式的评价: (1)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成是传播行为的主体,有重要意义。 (2)该模式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实际传播情况不符。 (3)该模式能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媒介组织 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大量 的受众 许多相同的讯息 可能的反馈 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输入
对该模式的评价: 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揭 示了社会。 传播过程的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 的特点。
传媒设施 信宿 信源 信道 接收器 发射器 噪音 信宿 接收器 信道 发射器 信源 反馈设施 3、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对该模式的评价: 该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确补 充了反馈。 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 动的特点。 该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但没有揭示外部因素对 传播过程的影响。
(三)传播过程的系统论模式 1、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 • 线性传播模式揭示了传播过程的最表象的、静态的传播要素。 • 循环模式指出了传播过程双向流动的特征。 传播过程系统内部探索,揭示的是微观环节及要素。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研究的提出。
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 C R 2、赖利夫妇的传播模式 更大的社会 结构 讯息 讯息 更大的社会 结构 讯息 社会总系统
分析和评价: 该模式把大众传播看作是社会上各种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系统,认为传播系统处于一个包罗一切的社会系统(即社会)的框架之中,传播参与者,其周围群体以及更大的社会结构都处于这一社会系统之中。大众传播过程影响这个更大的社会系统,同时又受到它的影响。
3、马莱茨克模式 1963年,德国学者马莱茨克在其《大众传播心理学》 一书中根据场论思想提出了一个大众传播场模式。 他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 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一系统的各个主要环节 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因此,传播过程是 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 社会过程。
评价和分析: 马莱茨克模式是对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 的总结,它说明人类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心理 过程,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行为都是许多因素的函数。 它既指出了传播过程的社会制约性,也指出了其中的 心理变量。他的分析较以往的研究更为系统、全面, 且更具社会性。但这一模式虽然列举了影响传播的各 种因素,却没能对各因素的作用强度和影响力大小进 行分析。
4、大众传播的系统过程 (1)大众传播是系统的集合 它是使经济、社会日益全球化、信息化的电子媒介系统的一个系统。 它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系统。 大众传播自身又是一个由多个系统组成的系统。 (2)大众传播系统的自组织原理 开放性、非线性、不稳定性、非平衡性等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p68) 1、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 2、唯物史观下的社会总传播过程
思考题: 1、简述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2、分析拉斯韦尔的“五W”传播模式 3、请举例说明大众传播中传播者的把关行为。 4、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