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 likes | 1.3k Views
第七章 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第一节 德意志的统一. 1. 德意志反动统治的加强; 2. 普鲁士的“钦定宪法”( 1850 ); 3. 资本主义的发展; Junker ,贝塞麦,托马斯 4. 德意志统一的两条道路. 一、 1848 年革命后的德意志. 德意志统一的两条道路. ① 小德意志派和大德意志派 小德意志派:普鲁士、北部、西部一些邦 “ 不仅奥普联盟是纯粹的胡说,由各君主国组成联邦国家也是如此。只有一种办法可以得救:霍亨索伦王朝统治下的一个单一的国家,一个君主政体的德国。推翻各诸侯的王朝,合并到普鲁士 —— 简单说来,这就是我的纲领。 ”
E N D
第一节 德意志的统一 • 1.德意志反动统治的加强; • 2.普鲁士的“钦定宪法”(1850); • 3.资本主义的发展; Junker,贝塞麦,托马斯 • 4.德意志统一的两条道路 一、1848年革命后的德意志
德意志统一的两条道路 • ①小德意志派和大德意志派 • 小德意志派:普鲁士、北部、西部一些邦 • “不仅奥普联盟是纯粹的胡说,由各君主国组成联邦国家也是如此。只有一种办法可以得救:霍亨索伦王朝统治下的一个单一的国家,一个君主政体的德国。推翻各诸侯的王朝,合并到普鲁士——简单说来,这就是我的纲领。” • ——亨利希·特赖赤克(历史学家) • “普鲁士必须成为德国之首”——毛奇 • 大德意志派:奥地利、南部一些邦 • 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二、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条件 • 1.德意志统一的条件: • ①19世纪中期德意志处于严重分裂状态,政治上要求统一。 • ②由于工业革命的扩展,资本主义经济取得进展,要求把统一提上日程,又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 ③普鲁士具备了统一德意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2.普鲁士50、60年代的改革 • ①资本主义“容克”(Junker)经济; • ②工业革命的广泛开展
(1)有一个力量雄厚、生机勃勃的容克阶层 • (2)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 • (3)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农业 • (4)完善的行政系统和教育制度及人才 • (5)军国主义传统 • (6)优秀的领导人
威廉一世 • (WillemI,1797—1888),普鲁士国王、 • 德意志帝国皇帝(1861—1888。腓特列·威廉三世次子。1840年因兄腓特列· 威廉四世无嗣,作为内定王位继承人,获普鲁士亲王封号。1848年德意志革命爆发后,力主暴力镇压,有“炮弹亲王”之称。同年,曾一度逃往英国。1849年参与镇压巴登—普法尔茨起义,同年出任莱因兰省总督。1858—1861年任普鲁士摄政王。即位后,以其保守主义观念坚持推行军事改革而与议会发生冲突。1862年起用俾斯麦任首相,在宪法纠纷中打击自由派,巩固了王权。1871年1月18日在法国凡尔赛宫践位为皇帝,并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
俾斯麦 • ③俾斯麦(Bismarck, otto Furst Von)及其“铁血政策”: “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 • 兰克“人总是追求荣誉和财富的。”保守
普鲁士首相(1862—1890),德意志帝国的宰相(1871—1890)。生于勃兰登堡舍恩豪森庄园一容克贵族家庭。1832年起在格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1836—1839年在亚琛和波茨坦担任高级候补文官。后辞职归田,管理自己的克尼普霍夫和舍恩豪森庄园,但仍积极参与地方自治工作,有“疯狂的容克”之称。1847—1850年,先后被选为普鲁士联合省议会、普鲁士议会和爱尔福特联盟议会议员,开始其政治生涯。极力维护普鲁士君主政权,反对德意志一八四八年革命。是《十字架报》创办人之一。 普鲁士首相(1862—1890),德意志帝国的宰相(1871—1890)。生于勃兰登堡舍恩豪森庄园一容克贵族家庭。1832年起在格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1836—1839年在亚琛和波茨坦担任高级候补文官。后辞职归田,管理自己的克尼普霍夫和舍恩豪森庄园,但仍积极参与地方自治工作,有“疯狂的容克”之称。1847—1850年,先后被选为普鲁士联合省议会、普鲁士议会和爱尔福特联盟议会议员,开始其政治生涯。极力维护普鲁士君主政权,反对德意志一八四八年革命。是《十字架报》创办人之一。
1851—1858年任普鲁士驻法兰克福邦联议会公使,极力主张普鲁士有于奥地利平等的权利地位。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主张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对俄国保持“善意的中立”。1859年、1861年先后出任普鲁士驻俄大使和驻法大使。1862年9月24日出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使。上台后,解散议会,强行实施军事预算,引起长达四年的“宪法纠纷”。任内以“铁血政策”实行强权统治。主张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曾先后组织和发动了丹麦战争(1864年)、普俄战争(1866年)和普法战争(1870—1871),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1851—1858年任普鲁士驻法兰克福邦联议会公使,极力主张普鲁士有于奥地利平等的权利地位。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主张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对俄国保持“善意的中立”。1859年、1861年先后出任普鲁士驻俄大使和驻法大使。1862年9月24日出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使。上台后,解散议会,强行实施军事预算,引起长达四年的“宪法纠纷”。任内以“铁血政策”实行强权统治。主张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曾先后组织和发动了丹麦战争(1864年)、普俄战争(1866年)和普法战争(1870—1871),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
1871年1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宰相兼外交大臣,受封侯爵,任内,和民族自由党合作,制定了《德意志帝国宪法》以及一系列经济、行政管理法规。文化斗争期间,反对教权主义和分离主义。1878年颁布《反社会党人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同时宣布实行某些社会改革。对外实行“大陆政策“,1873年使俄、奥同德结成”三皇同盟“;1879年签定《德奥同盟条约》;1882年又使奥、意同德结成三国同盟。八十年代开始在非洲与太平洋地区进行殖民扩张。1888年威廉二世即位后,帝相不和,加之《反社会党人非常法》在议会和工人中间引起的激烈反对,1890年被迫辞职。同年受封公爵。晚年退居弗里特里希斯鲁庄园直至去世。著有《思考与回忆》等。1871年1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宰相兼外交大臣,受封侯爵,任内,和民族自由党合作,制定了《德意志帝国宪法》以及一系列经济、行政管理法规。文化斗争期间,反对教权主义和分离主义。1878年颁布《反社会党人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同时宣布实行某些社会改革。对外实行“大陆政策“,1873年使俄、奥同德结成”三皇同盟“;1879年签定《德奥同盟条约》;1882年又使奥、意同德结成三国同盟。八十年代开始在非洲与太平洋地区进行殖民扩张。1888年威廉二世即位后,帝相不和,加之《反社会党人非常法》在议会和工人中间引起的激烈反对,1890年被迫辞职。同年受封公爵。晚年退居弗里特里希斯鲁庄园直至去世。著有《思考与回忆》等。
老毛奇,全名: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Helmuth Karl Bernhard von Moltke)(1800-1891),德国人总参谋部最著名的参谋长,军事战略家。 • 军政大臣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伯爵(Albrecht von Roon,1803—1879) • “您,罗恩将军,磨亮了宝剑;您;毛奇将军;正确使用了宝剑;您,俾斯麦伯爵,多年来如此卓越地掌管我的政策,每当我感谢军队时,就特别地想到您们三位。”——普鲁士国王
三、德意志统一的进程 • (1)1864年对丹麦作战,普鲁士取得石勒苏益格,奥地利取得荷尔斯泰因。
(2)1866年对奥地利的战争,成立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将奥地利排除于德意志之外。(2)1866年对奥地利的战争,成立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将奥地利排除于德意志之外。 • 萨多瓦战役 • 赫尔穆特·冯·毛奇(Helmuth von Moltke)
(3)1870年对法战争:南德四个邦加入北德意志同盟。(3)1870年对法战争:南德四个邦加入北德意志同盟。
一、意大利统一运动中的两大派别和两条道路 • 1848年革命失败后意大利的政治经济状况; • 50年代末统一运动的重新高涨;达杰里奥 • 统一的两条道路;以加富尔为首的资产阶级——贵族自由及其主张;以马志尼为首的中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及其主张
二、意大利统一的完成 1.统一的背景: • (1)19世纪中期,意大利不仅处在分裂状态,而且大部分地区和邦国受外国控制 •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把统一提上日程,又为统一创造了客观条件。 • (3)撒丁王国担负起了统一的任务,加富尔任撒丁王国宰相后,通过改革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2.统一的经过 • (1)对奥战争:1859联合法国对奥作战,1860年基本完成了北部意大利的统一。 • (2)加里波第远征:l860年加里波第组成“红衫军”(“千人远征军”),远征南部两西西里王国,成功后交出政权,两西西里王国合并于撒丁王国。
(3)意大利王国成立:1861年意大利北部、南部基本统一,意大利王国宣告成立。(3)意大利王国成立:1861年意大利北部、南部基本统一,意大利王国宣告成立。 • (4)1870年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埃玛努埃尔二世(V.Emanuele II)
对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及普鲁士王朝统一道路的评价对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及普鲁士王朝统一道路的评价 • 第一种观点认为,俾斯麦的“铁血政策”是完成德国民族统一任务的有利手段,是一种推动德国历史前进的具有革命意义的暴力,对“铁血政策”应给予基本肯定。
第一种观点理由: • 第一,“铁血政策”适应时代的要求。(当时的资本主义处于上升发展的革命阶段;德国近代的民族统一运动;促使德国由封建主义转变为资本主义,是适应了时代的要求的) •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道路和方式,取决于各自的内外因素.
第三,从铁血政策推行的前后过程来看,其实质是诉诸武力,核心是普鲁士自强,矛头所向主要是导致德国分裂的内外敌对势力,其实际内容是实现德意志的统一。第三,从铁血政策推行的前后过程来看,其实质是诉诸武力,核心是普鲁士自强,矛头所向主要是导致德国分裂的内外敌对势力,其实际内容是实现德意志的统一。 • 第四,从铁血政策的实际后果来看。德意志分裂割据的腐朽统治从此结束了,被欧洲大国任意榨取、控制和支配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统一后的德国,经济迅猛发展,很快便赶上和超过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现代化工业国的行列。
第二种观点 • 俾斯麦统一德国较之先前德国的分裂来说是一种革命,而俾斯麦的统一道路较之无产阶级的统一道路来说则是一种倒退。从前一种对比中可以看到俾斯麦统一和成功的历史进步性;从后一种对比中可以看到俾斯麦统一道路的历史保守性.这种历史的两重性在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结果和后果中得到鲜明的反映。
俾斯麦成功的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 第一,解决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使德意志民族不再受欧洲列强的欺压,剥削和宰割,以一个勤奋的、富有创造性的民族进入世界民族之林; • 第二,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生产力的发展。 • 第三,为德国工人阶圾创造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反对资本主义斗争的有利条件。
俾斯麦成功的历史保守性表现在: • 第一,保留了专制主义的君主政体,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 第二,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和俾斯麦在统一中煽起的民族主义渗入新帝国的各个领域,毒害了德意志民族的肌体。 • 第三,俾斯麦在统一中掠夺了法国,结下了德法之间的民族仇恨,促使法国投入俄国怀抱,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争霸的局面,给德意志民族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 但总的来说,成功的进步性是主要的,保守性是次要的,作为一个现实主义政治家,俾斯麦在德国统一中的成功和历史作用基本上应予肯定。
第三种观点 • 第三种观点认为,普鲁士王朝统一道路实质上是一次特殊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19世纪中叶,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问题不是土地问题,而是统一问题,即扫除当时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封建小邦割据制度,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和统一的民族市场。第一,19世纪中叶,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问题不是土地问题,而是统一问题,即扫除当时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封建小邦割据制度,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和统一的民族市场。 • 领导力量:普鲁士王朝和普鲁士容克贵族; • (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第二,普鲁土的国策与德国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一致。(消灭德国小邦割据制度,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和民族市场)第二,普鲁土的国策与德国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一致。(消灭德国小邦割据制度,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和民族市场) • 第三,普鲁士王朝战争的特殊方式。(完成德国统一;发展资本主义)
复习与思考: • 一、名词解释 • 1. 加富尔; 2.普奥战争; 3. 加里波第; 4.“铁血政策”;5.马志尼; • 二、论述题 • 1.试评俾斯麦。 • 2.试比较德国和意大利统一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