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likes | 236 Views
第 23 节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总之,根本上看,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思想上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逐步确立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1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 ( 1 )经济上:井田制的崩溃(铁犁牛耕出现、推广,封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 2 )政治上:社会大变革时期,奴隶制崩溃而封建制逐步形成,各阶级、阶层力 量在争锋、较量,各学术团体相对独立;
E N D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总之,根本上看,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思想上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逐步确立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的崩溃(铁犁牛耕出现、推广,封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2)政治上:社会大变革时期,奴隶制崩溃而封建制逐步形成,各阶级、阶层力 量在争锋、较量,各学术团体相对独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用。士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 (4)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批以传播文化、 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 (5)在民族关系上:大国争霸、社会动荡,使民族融合加快。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丰 富了华夏文化。 2,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1)道家:老子和庄子 A,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B,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C,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不停运动,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老子 A,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B,放弃大小、生死、贵贱等观念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庄子 A,主张君主以法治国,用权术驾驭群臣,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B,把君权提高到极点,迎合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2)法家:韩非子 (3)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主张“尚贤”。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意义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仁、礼、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行为要符合礼的要求; ①人际交往: A “仁”的思想 1,孔子的思想 ②政治统治: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a,有礼没仁,加深社会对立,矛盾激化;有仁没礼,产生没有 等级的仁爱,模糊尊卑界限; b,礼体现仁的精神而不流于形式;仁有礼的约束而不失于无序 ①原因: B 中庸思想 ②内容: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保持矛盾对立面叫和,取消矛盾 对立面叫同) ① “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注重因材施教; a,使学生“成人”,即举止合乎礼数,言行合乎“忠”“信”; b,使学生成“君子”,即礼与仁、言与行完美统一,有独善其身 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 C 教育思想 ②培养 目标 2,孟子的思想 A 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B 伦理观上主张“性善论”。 3,荀子的思想 A 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B 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4,到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