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3

2.2 水圈

2.2 水圈. 我们所居住行星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表面覆盖了大量的水,它是地球上生命支持系统之一,并在气候调节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2.1 水圈的结构. 水圈是覆盖地球的水层,包括海洋、所有的湖泊、河流、地下水以及大气圈的水蒸气。 《 中国大百科全书 —— 地理学 》 认为:水圈是液态和固态水体所覆盖的地球空间,水圈中的水上界可达大气对流层顶部,下界至深层地下水的下限,包括大气中的水汽、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和生物体内的水。.

maxime
Download Presentation

2.2 水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2 水圈 我们所居住行星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表面覆盖了大量的水,它是地球上生命支持系统之一,并在气候调节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2.2.1 水圈的结构 • 水圈是覆盖地球的水层,包括海洋、所有的湖泊、河流、地下水以及大气圈的水蒸气。 •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认为:水圈是液态和固态水体所覆盖的地球空间,水圈中的水上界可达大气对流层顶部,下界至深层地下水的下限,包括大气中的水汽、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和生物体内的水。

  3. R.A.Horne1978年提出了总水圈(total hydrosphere)的概念,认为水圈是地球表面和接近地球表面各类贮水体中水的总称(见表2.1)。 由此可见,水圈的概念有狭义水圈和总水圈之分。

  4. 2.2.2 天然水的分布 全球天然水分布的特点: • 海洋水占97.41%,淡水只占2.59% • 淡水中的76.6%储存在冰帽和冰川中 • 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只占0.64% • 降水是维持人类和其它陆栖生物所需淡水的主要来源 图2.1 地球上水的分布

  5. 表2.2 年可利用水总量 km3/a 全球的年降水量为110305km3,其中65%通过地面蒸发回到大气层,其余部分补给地下含水层、河流和湖泊,最后流入海洋。

  6.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 我国属贫水国,按人均占有径流量计算,每人每年平均大约2600吨,只相当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 淡水资源分布不均: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东部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内蒙古和青藏高原中西部干燥少雨,河流较少,并有面积广大的无流区。

  7. 表2.31987年某些被选国由本国降水所形成的年径流

  8. 续表 1987年某些被选国由本国降水所形成的年径流

  9. 2.2.3 天然水的化学组成 天然水是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雪等地表水地下水的总称。 1、淡水的化学成分 淡水的化学成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有以下特点: • 离子强度较低(一般10-2~10-3mol / L); • pH值的变化范围比较大,一般为7  3; • 淡水中主要的离子有Na+、Mg2+、Ca2+、K+、NO3-、SO42-、Cl-、HCO3-,它们的含量易变; • 河流和湖泊中的悬浮物含量变化大。

  10. 表2.4 不同淡水的主要化学成分 注:pX=-log[X]

  11. 2、海水的化学成分 海水的化学成分有以下特点: • 具有较高的离子强度(约0.7 mol / L); • 公海中盐浓度的范围变动不大,一般保持在32~37.5‰之间; • 海水的pH值变化不大,整个pH值的范围在7.5~8.3,大多数处于7.8~8.2; • 海水中的主要离子有Na+、Mg2+、Ca2+、K+、Sr2+、 Cl-、SO42-、Br-、F-,含量比较恒定,其中Na+、Mg2+、Ca2+、K+、Cl-、SO42-占海盐的99%; • 颗粒物的浓度比较恒定,有机碳颗粒物通常占全部颗粒物的30~50%。

  12. 表2.5海水的主要离子 图2.2海水中溶解盐的相对比例

  13. 2.2.4 水循环 地球表面的水是十分活跃的,江、河、湖、海蒸发的水汽进入大气圈,通过降水过程返回陆地和海洋;在陆地,部分被生物吸收,部分下渗为地下水,部分成为地表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大部分回归海洋。 水循环是指水在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和水圈之间的贮存和运动,可用概念模型说明(见后图)。此外,地球上的水在不同贮存库中的停留时间各不相同(见后表)。

  14. 图2.3水循环概念模型

  15. 表2.6在不同贮库中水停留的时间

  16. 水循环的意义 水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释放和吸收热能,调节着地球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能量,构成了地球上各种形式的物质与能量交换系统。 • 水循环对气候有很大的影响,水交换过程导致热量与能量频繁交换,使地球上发生复杂的天气变化。 • 生物圈中生物的种群分布和聚落形成与水的时空分布有密切关系,植物的蒸腾作用也促进了水循环。 • 人类的生活、生产发展与经济繁荣都依赖于水。人类大的活动影响地球上水分循环的过程和水量平衡。

  17. 2.3 岩石—土壤圈

  18. 2.3 岩石—土壤圈 岩石圈是构成地球系统的基本圈层之一,岩石圈可明显地分为下伏坚硬的岩石和上覆表生自然体。岩石圈的表生自然体包括风化壳和土壤,土壤是地球表面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它以不完全连续状态存在于陆地表面,有时亦称土壤圈,它与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关系密切,并与人类的生活休戚相关。

  19. 2.3.1 土壤 1、土壤的形成 土壤的形成过程可分两个阶段:母质的形成和在母质的基础上形成土壤。 1)土壤母质的形成 岩石的风化产物称为母质。岩石是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土壤母质主要来源于岩石矿物。岩石根据成因可分为火成岩(岩浆岩)、沉积岩(水成岩)和变质岩。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长期作用下,逐渐被破坏成疏松、大小不一的矿物颗粒,此过程称为岩石的风化,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风化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在不同条件下各种风化作用的强度不同。

  20. 2)成土作用 • 土壤的形成、发展与各种因素有关,这些因素是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现在一般认为,生物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 • 在以生物为主的综合因素作用下,使母质发展肥力,从而形成土壤的过程称为成土作用。

  21. 2、土粒粒级与土壤质地 1)土粒粒级 土壤中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矿物颗粒统称为土粒。一般按土粒粒径的大小把土粒分为若干组,称为粒级。国际土壤科学学会把土粒分为五个粒级(见下表)。 表3.1 土粒的分级标准 (国际土壤科学学会)

  22. 表3.2我国土粒分级标准

  23. 2) 土壤的质地 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称为土壤质地。国际土壤质地分类见下表3.3。

  24. 3、土壤的组成 土壤是由固、液、气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体,土固相约占50%,土气、液相约占25%。 大多数情况下,土壤含有空气、水、矿物质和有机质4个基本成分。 1)土壤固相 土壤固相主要由矿物质和有机质组成,矿物质约占土壤固体物质总量的90%,有机质只占5%;有机质可进一步划分为腐殖质(80%)、植物根(10%)与活的有机体(10%)。

  25. 2)土壤液相 土壤中的水溶液构成了土壤液相,它是土壤水分和所含溶质的总称。土壤的水分根据其存在状态可分为固态水、气态水、束缚水、自由水。土壤溶液的组成非常复杂,并参与环境中的水循环,其组成是经常变化的。 3)土壤气相 土壤是一多孔体系,未被水分占据的土壤空隙中的气体形成土壤气相。土壤中的气体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大气,来自空气的主要成分有氮、氧、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等;二是土壤中生物化学过程产生的气体,来源于该过程产生的气体物质主要有H2S、NH3、CH4、NO2、N2O、H2等。

  26. 4、土壤的层次结构 一般而言,土壤结构是由淋溶作用过程和有机体的活动造成的。通常用O、A、B、C和R来描述典型土壤的5个层次: (1) O层:土壤的最上层,主要由腐烂程度和腐殖化程度不同的植物凋落物组成。 (2)A层:主要由矿物颗粒组成,有2个特征:腐殖质、其他的有机物与矿物颗粒混杂在一起;通过淋溶作用,细颗粒物和可溶性物质能够通过该层沉积到更低层。 (3)B层:为矿物土质层,由淀积作用控制。 (4)C层:由风化的基岩材料组成。 (5)R层:由未风化的基岩组成。 图 3.1土壤纵剖面示意图

  27. 2.3.2 土壤的矿物质及其结构 1、土壤的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原生矿物是指地壳中各种岩石经物理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碎屑矿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未改变。次生矿物是指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转化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成分和结构与原生矿物都有所不同。

  28. 1)原生矿物 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是原生矿物,土壤中主要的原生矿物有四类。 (1)硅酸盐类。 (2)氧化物类:最主要的是石英。 (3)硫化物。 (4)磷酸盐。

  29. 2)次生矿物 土壤中的次生矿物对土壤大物理化学性质有很大影响,根据其结构和性质,土壤次生矿物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简单盐类; (2)水合氧化物。 (3)黏土矿。

  30. 2、土粒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 不同粒级土粒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各有差异(表3.4和3.5),因而其理化性质也不相同。 表3.4不同粒级土粒的矿物组成%

  31. 表3.5不同粒级土粒的化学组成 %

  32. 3、土壤矿物的结构 土壤的无机组分为矿物质,矿物质占土壤固相部分重量的95%,它们是土壤中最不活跃的部分,但是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起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尤以黏粒这个级分最重要。 黏粒的主要成分是次生矿物——层状硅酸盐和Al、Mn、Fe形成的水合氧化物等。它们具有原生矿物所没有的许多特性,如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具膨胀性等,而对土壤中发生的物理及化学过程有极大的影响,因而对化合物在土壤中的迁移与转化也有巨大的影响。

  33. 1)层状硅酸盐矿物的结构 • 土壤粘粒中的大部分矿物为层状硅酸盐,它们大部分是无机聚合物,这些聚合物最重要的结构单元是石英的四面体[SiO44-]和八面体[MX6(m-6b),Mm+为金属元素阳离子,Xb-为阴离子],这两种结构单元能够聚合成片状结构。 aSi-O四面体及其片层结构  图 3.2Si-O四面体及其片层结构

  34. bMX6(m-6b)八面体片层结构 图 3.3MX6(m-6b)八面体片层结构

  35. 2)层状硅酸盐矿物的结构类型 • 在土壤中,层状硅酸盐的晶体不存在单独石英四面体片层和水铝片的结构,它们是由Si-O四面体片层与Al-O八面体片层互相结合而成的。 • 层状硅酸盐的结构类型一般可分为三类: 1∶1板层结构—即由一个四面体片层与一个八面体片层结合成一板层。 2∶1板层结构—即由两个四面体片层中间夹一个八面体片层结合成一板层。 2∶1 ∶1板层结构—这种类型的板层结构与2∶1板层结构不同的是在两个2:1板层之间还夹有一个由M(OH)2O4m-10[M=Al3+、Fe3+或Mg2+]组成的八面体片层。 根据发生同晶阳离子取代的种类把层状硅酸盐矿物分为五组:高岭土组,云母组,蛭石组,蒙脱石组和绿泥石组(表3.6)。

  36. 表3.6土壤粘粒级分中层状硅酸盐的分组

  37. 3)几种主要黏土矿的化学结构 a高岭土矿物晶体的板层结构 —为1∶1型结构,也称双层板结构,它由一层Si-O四面体片层与水铝八面体片层结合而成。 —由于这种双层板上部为一层O-H,易与另一双板层的Si-O四面体片层中的O形成氢键,使多个双板层互相结合而形成层状结构,由于氢键作用力,层间距很小,使水和水合阳离子难以进入板层之间的缝隙中去。

  38. b蒙脱石矿物的晶体的板层结构 • 为2∶1型,也称三层板结构,在两个四面体片层中间夹一个八面体片层,组成如夹心饼干似的板层。 • 片层间无OH,片层间靠分子间的范德华力相结合。由于片层间作用力弱,水能进入片层间,使片层间的距离因吸水多少而变化。 • 这类矿物的颗粒小,比表面积大(800~900m2/g)。 • 属于这种类型的矿物有蒙脱石、拜来石等。

  39. c 绿泥石的晶体结构 2:1:1型结构,在两个2:1板层之间还夹有一个M(OH)2O4m-10[M=Al3+、Fe3+或Mg2+]八面体片层。 d其它 在土壤黏粒中,除了上述层状硅酸盐矿物外,常见的矿物还有 Al、Mn、Fe形成的氧化物、氢氧化物、水合氧化物等(见表3.7)。

  40. 表3.7土壤黏粒中另外一些常见的矿物

  41. 2.3.3 土壤有机质 广义上说,土壤有机质包括土壤生物和非生命有机物,本课程只讨论非生命有机物这一部分。 1、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土壤有机质通常只占固相总重量的10%以下,一般约为5%。但它却是土壤的重要成分之一,是土壤形成的主要标志,对土壤的性质以及化合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有很大影响。我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可见表3.8。

  42. 表3.8我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土壤(A层)的有机质含量 %

  43. 2、土壤有机质的分类 •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残体。 • 一般把土壤有机质分为两大类:非腐殖质和腐殖质。 • 非腐殖质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10~15%,腐殖质则占85~90%。

  44. 3、非腐殖质 土壤的非腐殖质是生物残体分解的简单产物,主要以下几类有机物: (1)糖类。 (2)不含氮的有机物。 (3)含氮有机物。 (4)有机磷和有机硫化合物。 (5)木质素。

  45. 4、腐殖质 • 腐殖质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天然有机物,是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复杂的反应转化而成的暗色、无定型、难以分解、组成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 • 1)腐殖质的形成 • 腐殖质广泛存在于土壤、湖泊、河流以及海洋中。1982年,Stevenson提出了土壤中腐殖质形成的机制(见后图3.4)。

  46. 图3.4土壤中腐殖质形成机制示意图

  47. 2)腐殖质的分级与提取 根据腐殖质在酸、碱、醇溶液中的溶解行为,可把腐殖质分为不同的级分(见下图)。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腐殖酸(HA)、富里酸(FA)和胡敏素。 图3.5土壤腐殖质的分级

  48. 图3.6土壤中腐殖酸的提取

  49. 3)腐殖质的化学组成 a 腐殖质的元素组成 腐殖质主要含C、O、H、N、S等元素,它们的元素组成随其来源不同而有差异。 b 腐殖质的含氧官能团 腐殖质分子中含有若干含氧官能团,主要有羧基、酚羟基、醇羟基、羰基、甲氧基等(表3.9)。

  50. 表3.9腐殖质的总酸度和含氧官能团(mol/g)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