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 likes | 767 Views
人教版 义务教育教科书 音 乐 二年级上册 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穆赛玉. 本册修订内容概述. 本次教材修订,是根据教育部 《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的精神,结合十年来音乐教育改革的成果,认真听取音乐教师的宝贵意见,在原课标实验教材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改。 本次修订,整合了部分单元,撤换了部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与儿童生活有一定距离的曲目,补充以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与儿童生活贴近的新曲目;加强合唱教学,继续进行两个声部的节奏童谣的学习,为合唱教学打下基础;新增 “ 柯尔文手势 ” ,帮助学生把握音的相对音高。
E N D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音 乐二年级上册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穆赛玉
本册修订内容概述 本次教材修订,是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结合十年来音乐教育改革的成果,认真听取音乐教师的宝贵意见,在原课标实验教材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改。 本次修订,整合了部分单元,撤换了部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与儿童生活有一定距离的曲目,补充以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与儿童生活贴近的新曲目;加强合唱教学,继续进行两个声部的节奏童谣的学习,为合唱教学打下基础;新增“柯尔文手势”,帮助学生把握音的相对音高。 “我的音乐网页”新设“选唱”“选听”栏目。 教材版式、插图进行了全新的设计。
妈妈•老师 我愿住在童话里 月儿弯弯 快乐的游戏 动画城 下雪啦 我的“音乐网页” 我愿住在童话里 快乐的游戏 劳动最光荣 音乐中的动物 动画城 下雪啦 我的音乐网页 修订前后单元对比 修订前 修订后
本册教材内容概述 与一年级相同,本册共有六个主题单元及“我的音乐网页”。 本册教学内容36项。其中唱歌12首(中国作品9首)、欣赏14首(中国作品8首)、歌表演4首(中国作品3首)、音乐知识2项、节奏童谣3首、综合活动1项。 “我的音乐网页”包含一个复习性质的综合活动“击鼓传花”、3首选唱歌曲和3首选听乐曲。
本册教材内容概述 唱歌教学 培养学生以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歌唱;初步感知乐句的划分;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及声势表现音乐等。歌曲音域在6-9度之间。 欣赏教学 注重对学生音乐感的培养;通过力度、速度等变化感受音乐情绪,通过音乐要素感受音乐形象;记忆音乐主题;通过综合性音乐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参与、表现音乐的兴趣。 节奏童谣 本册共有节奏童谣3首,继续对学生进行节奏感、稳定的节拍感的培养。通过两个声部的节奏童谣,为合唱教学进行铺垫。 音乐知识 音的高低、柯尔文手势;通过唱歌教学模唱简单的歌谱。
本册教学建议 • 继续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 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 逐步培养学生识读乐谱的能力。 • 要重视发声练习,应加强对歌唱声音的指导,用自然的声音歌唱,不喊唱。 • 要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结合音响,以听赏为主;交给学生欣赏音乐的方法。
第一单元 我愿住在童话里 歌表演 大 鹿 欣 赏 永远住在童话里 欣 赏 糖果仙子舞曲 知 识 音的高低、柯尔文手势 唱 歌 小红帽
本单元主要修订内容 • 保留《大鹿》《小红帽》《永远住在童话里》三首曲目。 • 删去原活动“音乐故事——森林小卫士”。 • 将管弦乐曲欣赏《龟兔赛跑》整合至本册第四单元“音乐中的动物”。 • 新增一首器乐曲欣赏《糖果仙子舞曲》。 • 新增音乐知识“音的高低”“柯尔文手势”。
本单元内容概述 这是一个以童话音乐故事为主题的单元,既有富于童话色彩的歌曲、乐曲,又有童话故事音乐。 在演唱方面,学唱歌曲《大鹿》《小红帽》,分角色编创、表演歌曲;欣赏歌曲《永远住在童话里》、乐曲《糖果仙子舞曲》,感受音乐的童话色彩;学习音乐知识“音的高低”“柯尔文手势”,能逐步感受音的高低,并学习模唱唱名。
《大鹿》教学建议 • 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二乐句在中低音区进行,第三乐句在高音区进行,第四乐句转到中低音区进行。第一、三乐句的节奏相似,第二、四乐句节奏相似。 • 第四乐句第2、3小节之间为7度音程,切忌脱离歌曲的旋律进行而单独进行7度音程练习,而应将这一乐句连起来学唱。 • 歌曲第一、二乐句具有叙述性,而第三、四乐句为角色对话。可分角色(故事叙述者、偷猎者、小兔子、大鹿)设计不同的音色、速度、力度演唱。 • 可师生共同合作编创、发展故事情节,如《森林的早晨》《偷猎者》《手挽手》,进行表演。
《永远住在童话里》教学建议 • 歌曲富于童话色彩,以第一人称表达了儿童对童话世界的向往。教师可从童话人物(讲述童话故事片段、观看相关动画片片段等)引入教学。 • 歌曲是由主歌、副歌组成的两段体结构,每个乐句的“弱起”开始是其显著特点。主歌部分以四分音符为主,副歌部分节奏舒展、自由。教师应启发学生感受歌曲主歌、副歌的不同情绪。 • 教师可带领学生跟着录音哼唱副歌部分。
《糖果仙子舞曲》教学建议 • 《糖果仙子舞曲》选自芭蕾舞剧《胡桃夹子》,舞剧根据童话故事《胡桃夹子洋娃娃和鼠王的故事》改编。教师可简单介绍童话故事引入教学。 • 作曲家第一次在管弦乐队中运用了钢片琴,使乐曲富于了梦幻般的童话色彩。教师可出示钢片琴图片,使学生对这件乐器有感性认识。 • 欣赏重点,在于使学生感受乐曲的童话色彩,可观看芭蕾舞剧的相关片段,使学生对乐曲有更直观的印象。
“音的高低”教学建议(1) • “音的高低”是声音的基本要素之一。高低、长短、强弱、音色不同的音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美妙的音乐。 • 教师首先可从物理的“高度”(个子、楼房、动物等)对比引入“音有高低”。 • 以对比的方式,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界中声音高低差别非常明显的声音入手。如碰铃与大钟、小鸟与老牛、闪电与打雷、自行车铃声与火车鸣笛等。
“音的高低”教学建议(2) • 以上几组声音,先让学生谈谈音色上有什么区别?(碰铃、小鸟、闪电、自行车铃声比较尖细、明亮——高;大钟、老牛、打雷、火车鸣笛的声音比较低沉、浑厚——低) • 学生分成几个组,分别模仿两种动物或物体发出的高低不同的音,请其他组同学听辨。 • 教师播放几组乐器发出的声音,学生听辨音的高低(小提琴—大提琴、鼓—三角铁等) • 结合“音阶楼梯”认识唱名。
“柯尔文手势” • “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手势是19世纪70年代由柯尔文首创,所以被称为“柯尔文手势”。 • “柯尔文手势”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和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上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音高、音准的调整、交流的一种身体语言形式。
“柯尔文手势”教学建议(1) • “柯尔文手势”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首调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调式音级倾向,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教师用直观的手势表示出各音的相对高度,引导学生观察手势掌握音准。 • 识谱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柯尔文手势,不同的手势再辅以不同的空间位置,可使学生对唱名及相对音高产生联想,将学生难以掌握的音高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视觉化、形象化。
“柯尔文手势”教学建议(2) •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用手形的变化及手位的高低调节来帮助学生掌握音准。 • 新歌教学时,学生在老师的琴声引导下边做手势边识谱,这样边唱边动,学生们会很感兴趣,对识谱的畏难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就减弱了,且对学生音高的准确性也有所帮助。 • 是进行内心听觉训练的有效方法。 • 在合唱训练初期,有较好的效果。
《小红帽》教学建议 • 这是本单元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歌曲音域正好在一个八度(1=C),旋律进行级进比较多。且学生一般在幼儿园已经学过这首歌曲。所以,歌曲的学唱不会有太大困难。 • 在学会歌曲之后,可以跟着老师模唱曲谱。 • 要求能背唱这首歌曲。 • 了解童话故事《小红帽》,同学合作编创、表演音乐童话。 • 分成四个组,分别编创、表演《在路上》《森林中的狼》《遇险》《获救》四个部分。
第二单元 快乐的游戏 唱 歌 数蛤蟆 读童谣 花蛤蟆 欣 赏 布老虎 唱 歌 猜谜谣 欣 赏 舞 龙 唱 歌 大头娃娃 欣 赏 士兵进行曲
本单元主要修订内容 • 本单元修订后变化较大。只保留了《士兵进行曲》和《布老虎》两首欣赏曲目。 • 原《阿西里西》移至二年级下册“五十六朵花”单元,《踢毽子》移至二年级下册“健康歌”单元。 • 将欣赏曲目《龟兔赛跑》(管弦乐曲)移至第四单元“音乐中的动物”。 • 删去一首唱歌曲目《拔河》及一首欣赏曲目《转圆圈》(歌曲) 。 • 新增三首唱歌曲目《数蛤蟆》《猜谜谣》《大头娃娃》、一首欣赏曲目《舞龙》(民族打击乐合奏)以及一首节奏童谣《花蛤蟆》。
本单元内容概述 本单元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为主题,贴近儿童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首唱歌曲目中,《数蛤蟆》和《猜谜谣》分别是四川、山东民歌;《大头娃娃》则是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通过学唱三首歌曲,表现欢快、活泼的情绪。 三首欣赏曲目中,《布老虎》《舞龙》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士兵进行曲》是一首非常短小的、具有进行曲风格的钢琴曲。通过欣赏,感受乐曲的不同风格,并能用适当的方法参与表现音乐。 学习节奏童谣《花蛤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能用打击乐器为童谣伴奏。
《数蛤蟆》教学建议 • 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四川民歌,是儿童玩计数游戏时唱的一首童谣。歌曲旋律流畅、轻松欢快,带有些许诙谐色彩。 • 这首歌曲是首童谣,也适合做节奏训练——按节奏读歌词,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增加一个固定节奏的低声部,加上打击乐器伴奏,也非常有趣。 • 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可请学生找出歌曲中相同的旋律,并设计不同的力度来演唱。 • 可以进行“计数”游戏:两只蛤蟆、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三只蛤蟆呢? • 要求背唱这首民歌。
《花蛤蟆》教学建议 • 这是根据山东民歌《花蛤蟆》的改编的节奏童谣。既培养节奏感,又增加趣味性。 • 应注意学生在读童谣过程中,速度应保持始终稳定(恒拍),不能越读越快。可用打节拍(拍手、点手心)的方式读童谣。 • 可用“咕呱”做低声部,培养学生多声部的感觉(稳定的恒拍、倾听另一个声部)。 • 可启发学生为童谣编配打击乐器伴奏(可利用简易的材料自制打击乐器)。
《布老虎》教学建议 • 教师可简介布老虎(有实物最好)。 • 乐曲为三段体结构。对比聆听、感受乐曲两个主题的不同情绪: (1)威严的;(2)温顺的。 • 模唱乐曲的两个主题旋律。 • 在聆听、模唱主题的基础上,听辨乐曲结构。注意听辨第三乐段中,两个主题的并行——表现了布老虎的的双重性格。 • 用动作分别表现威严、温顺的老虎形象。
《猜谜谣》教学建议 • 这是一首山东民歌,表现了儿童玩猜谜游戏时的快乐。类似这种表现猜谜游戏的歌曲还有云南民歌《猜调》。 • 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三、第四乐句在学唱过程中,可能有一定困难(易混淆)。教师可运用柯尔文手势提示学生两个乐句的不同。 • 可以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伴奏,并采用对唱的形式来演唱。 • 为歌曲设计动作,边唱边表演。 • 分组编创新的歌词(一组一个动物),请其他组的同学来回答,增加歌曲表现的趣味性。
《舞龙》教学建议 • 简介“舞龙”。可观看舞龙视频片段,了解民俗。 • 结合聆听,教师介绍几种主要打击乐器:大鼓、堂鼓、锣、镲、小镲等。 • 学生听辨、模仿节奏,如:××、 ×× × 、×××× × 、××××等。 • 整体聆听,感受乐曲的欢快、热烈气氛。 • 随音乐用打击乐器伴奏。 • 用自制打击乐器(纸盒、铁制铅笔盒)或拍手拍腿、拍桌子等,编创《舞龙》。
《大头娃娃》教学建议 • 这是一首情绪欢快、活泼的歌曲。由起、承、转、合四个乐句组成。 • 可让学生分辨歌曲四个乐句中,哪一句与第一乐句完全相同,哪一句与第一乐句相似,哪一句与第一乐句是对比的关系,帮助学生感受歌曲的音乐形象,为表现歌曲音乐形象进行铺垫。 • 注意第三乐句与其他三个乐句在节奏方面的对比,并在演唱时注意声音应具有一定 “弹性” 。
《士兵进行曲》教学建议 • ×﹒××0|×0×0|×0×0|×0×0|节 奏型贯穿始终,表现了士兵操练时的情景,具有进行曲风格。 • 首先请学生分辨乐曲的情绪,感受进行曲的风格(可随音乐行进)。 • 可随琴模唱第一段(第一、二乐句)旋律;感受两个乐句的相同与不同。 • 听辨第二乐段开始时,音区的对比。 • 能听出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 • 用声势参与音乐表现。 • 分组编创动作表现音乐。
第三单元 劳动最光荣 欣 赏 劳动最光荣 唱 歌 理发师 欣 赏 森林中的铁匠(片段) 唱 歌 种玉米 歌表演 猴子蒸糕
本单元主要修订内容 • 将原二年级下册的内容移至本册,且整体结构修改不多。 • 保留原《劳动最光荣》《理发师》《猴子蒸糕》《森林中的铁匠》(片段)四首曲目。 • 删去《风车依呀呀》(唱歌)、《狩猎波尔卡》(管弦乐合奏)两首曲目。 • 增加一首唱歌曲目《种玉米》。
本单元内容概述 这是一个以“爱劳动”为主题的单元,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的品格。 本单元有两首外国唱歌曲目。《理发师》可进行歌表演;《种玉米》可利用声势动作参与表现。 欣赏方面,《劳动最光荣》欢快活泼;《森林中的铁匠》(片段)描绘性强,音乐形象生动、鲜明,可利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主题伴奏,参与表现。 歌表演《猴子蒸糕》风趣、幽默,生动地说明了“不劳动者不得食”的道理。可随录音哼唱第一段歌词;分组表演歌曲。
《劳动最光荣》教学建议 • 结合了解动画片《小猫钓鱼》剧情,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使学生明白“劳动最光荣”的道理。 • 结合聆听,教师启发学生编创动作进行歌表演。 • 能随录音哼唱歌曲。
《理发师》教学建议 • 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可以为歌曲第一、二乐句配上非常简单的二声部,降低合唱学习的门槛,使学生逐步感受合唱艺术的魅力。 5 55 5|6 66 6|5 3 |5 3 | 理发店的 老爷爷呀咔 嚓 咔 嚓, 5 - |6 - |5 - |3 - | 呼 呼 呼 呼 3 33 3|4 44 4|3 1 |3 1 | 手里拿着 一把剪刀咔 嚓 咔 嚓。 3 - |4 - |3 - |1 - | 呼 呼 呼 呼
《森林中的铁匠》教学建议 • 初听:乐曲中有什么声音? • 复听:乐曲情绪? • 用“当”模唱主题旋律。 • 用打击乐器为主题旋律伴奏。 • 再次聆听乐曲,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时有什么变化?表现了什么? • 学生编创表演动作,随音乐参与表现(打击乐器伴奏、动作表演等)。
《种玉米》教学建议 • 这是一首表现通过辛勤劳动、喜获丰收时愉悦心情的歌曲。由六个乐句组成。附点音符×.×的运用是其特色。 • 演唱时,可以带有些许进行曲的风格,以表现劳动的节奏。附点音符可适当加强力度。 • 利用声势参与歌曲表现,也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先可慢速练习。 • 为降低难度,可将学生分成三个组,每个组各练习两个乐句的声势。
《猴子蒸糕》教学建议 • 可由教材插图引入本课内容。 • 聆听歌曲范唱,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诙谐的风格。 • 分析歌词,一共有几个角色?分角色有表情地读歌词。 • 随录音轻声哼唱歌曲第一、二段歌词。 • 为第一、二段歌词编创表演动作。 • 随录音轻声哼唱歌曲第三、四段歌词。 • 为第三、四段歌词编创表演动作。
第四单元 音乐中的动物 唱 歌 动物说话 欣 赏 鸭子拌嘴(片段) 读童谣 小鸭子 唱 歌 小动物回家 欣 赏 小狗圆舞曲 歌表演 小猫钓鱼 欣 赏 龟兔赛跑
本单元主要修订内容 • 这个单元为本次修订单元整合后的新增内容。修订前小学低年级段(一、二年级)只有三个 “ 音乐中的动物 ” 单元。整合后每册有一个。 • 《鸭子拌嘴》为原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 音乐中的动物 ” 中的曲目;《小猫钓鱼》为原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 藏猫猫 ” 中的曲目;《龟兔赛跑》是原二年级上册 “ 我愿住在童话里 ” 的内容。 • 歌曲《动物说话》《小动物回家》、童谣《小鸭子》以及钢琴独奏《小狗圆舞曲》为本次修订新增曲目。
本单元内容概述 这是一个以表现动物为主题的单元。通过音乐所描绘的动物形象,使学生树立动物与人类是好朋友的观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歌曲《动物说话》,音域只有7度,引导学生用自然的声音表现歌曲形象。《小动物唱歌》,切分音是这首歌曲最显著的特点;同时,可以充分利用速度、力度、唱法(连、顿)的变化来表现四种动物形象。 通过欣赏《鸭子拌嘴》《小狗圆舞曲》《龟兔赛跑》,感受音乐要素在刻画音乐形象中的作用。 通过节奏童谣《小鸭子》,注重培养学生稳定的节奏感及多声部合作的能力。 通过歌表演《小猫钓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动物说话》教学建议 • 可由复习表现动物的歌曲引入本课内容。 • 在充分聆听的基础上学唱歌曲: (1)第一遍:歌曲唱到了哪几种动物? (2)第二遍:几种动物分别是怎样说话的? (3)第三遍:用动作模仿表现小动物形象。 (4)第四遍:老师拍击第3-4小节声势动作,学生 在第7-8小节模仿。 • 歌曲大跳音程较多,学唱时注意音准。 • 学会歌曲之后,教师可启发学生编创声势动作。
《小鸭子》《鸭子拌嘴》教学建议 • 可先练习节奏童谣《小鸭子》。 • 《鸭子拌嘴》可先聆听乐曲片段,熟悉几种主要打击乐器的音色,认识乐器。 • 了解不同乐器所代表的不同角色:小镲(小鸭子)、水镲(大鸭子)。 • 教师应准备这两件乐器,在课堂上示范几种演奏方法(滑、点、扣、滚等)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 欣赏后,可请学生用打击乐器(也可用简易的自制打击乐器)模仿、编创《鸭子拌嘴》片段。 • 可尝试将节奏童谣《小鸭子》与学生自编、自创的《鸭子拌嘴》(部分同学动作表演)结合起来进行表演:童谣—拌嘴—童谣。
《小动物回家》教学建议 • 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描绘了四种小动物形象。切分音是这首歌曲教学中的难点。 • 可先完整聆听范唱,要求学生随范唱录音拍手、点手心(恒拍),培养学生稳定的节拍感。 • 教师按节奏带读歌词(恒拍),学生模仿。 • 分句教唱。 • 分析这四种动物的特点,感受歌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尤其是每个乐句的最后两小节)。 • 通过以上分析、感受,分组讨论如何表现歌曲(力度、速度、“连”“顿”唱法、动作等)?
《小狗圆舞曲》教学建议 • 乐曲为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在圆舞曲节奏的伴奏下,A段主题急速进行的旋律,描绘了小狗快速旋转的形象;B段主题甜美抒情,轻松而闲适;乐曲最后再现A段主题结束。 • 这首乐曲的欣赏,应从速度入手,听辨三个乐段的不同速度,感受其情绪、音乐形象的差异。可启发学生用图形表达感受。 • 能听辨三个乐段主题的对比、再现。
《小猫钓鱼》教学建议 • 这是一首叙事性的童话歌曲。歌曲以生动鲜明的音乐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 歌曲由多乐句组成,注意大跳音程的音准。 • 随录音学唱歌曲。注意两段歌词的情绪应该有所不同。 • 小组合作编创动作,边唱歌曲边表演。
《龟兔赛跑》教学建议(1) • 这是一部根据童话故事创作的管弦乐作品。作品以管弦乐器特有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塑造了小兔子和乌龟的形象。作品通俗易懂,以边讲故事边听音乐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想象力。 • 讨论小兔子的动作特点,聆听单簧管的音色以及表现小兔子的音乐;总结乌龟的动作特点,聆听大管的音色以及表现乌龟的音乐。说说两段音乐有什么不同。 • 模唱“晨景”主题,感受音乐祥和、宁静的情绪。 • 聆听“竞赛”音乐片段,感受音乐的紧张气氛。聆听单簧管、大管是如何表现“龟兔赛跑”的。
《龟兔赛跑》教学建议(2) •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音乐是如何表现的? (1)小兔子的音乐有什么变化? (2)聆听“梦境”音乐片段,感受音乐的梦幻色彩。 (3)乌龟的音乐有什么变化? • 聆听“狂欢”主题,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 • 完整聆听乐曲。 • 分组编创、表演一个场景。全班合作随音乐表演《龟兔赛跑》的故事。
第五单元 动画城 唱 歌 我们的家园 欣 赏 三个和尚 唱 歌 大风车 活 动 跟着队长走 欣 赏 猫和老鼠 读童谣 猫和老鼠
本单元主要修订内容 • 这是继一年级上册之后,小学阶段第二个学习动画片歌曲、乐曲的单元。从学生熟悉的动画片歌曲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本次修订保留原《大风车》《三个和尚》《跟着队长走》三首曲目。 • 删去《拒绝小看人》《蓝皮鼠和大脸猫》两首歌曲。 • 新增《我们的家园》(唱歌)、钢琴独奏《猫和老鼠》(欣赏)以及节奏童谣《猫和老鼠》。
本单元内容概述 歌曲《我们的家园》《大风车》是学生熟悉的动画系列片、儿童电视栏目的主题歌。歌曲情绪欢快、活泼,内容积极向上。歌曲音域在 9 度,非常适合学生学唱。 民乐合奏《三个和尚》选自同名动画片。整部动画片没有对话,运用音乐要素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生动有趣。 钢琴独奏《猫和老鼠》是一首音乐形象鲜明、诙谐有趣的钢琴小品。逐步引导学生欣赏风格多样的音乐作品。 歌曲《跟着队长走》为动画片《小飞侠》插曲。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歌曲,适合在行进中边走边唱、边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