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0 likes | 906 Views
科学发展观的六个维度. 陈志刚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提纲. 一、 科学社会主义维度上的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体系维度上的科学发展观 三、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维度上的科学理论 四、科学发展观是解放思想的产物,是发展模式的创新,凝聚了新的改革共识 五、科学发展观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科学规律的理论 六、科学技术维度上的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社会主义维度上的科学发展观. 1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 “一个联合体” 。. 2 、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E N D
科学发展观的六个维度 陈志刚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提纲 • 一、科学社会主义维度上的科学发展观 • 二、科学体系维度上的科学发展观 • 三、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维度上的科学理论 • 四、科学发展观是解放思想的产物,是发展模式的创新,凝聚了新的改革共识 • 五、科学发展观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科学规律的理论 • 六、科学技术维度上的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社会主义维度上的科学发展观 1、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 “一个联合体” 。
2、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2、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 要不断丰富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从毛泽东的国情观到邓小平的国情观,再到科学发展观的国情观,我们对国情的认识不断丰富。 • 要不断用时代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国情:如对中国人口资源的认识。 • 要结合中国的地域文化来认识中国的国情。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 又好又快发展的社会主义 中国 社会主义的特征 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 共享发展的社会主义 廉洁发展的社会主义
4、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4、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 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观
二、科学体系维度上的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科学体系 • 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体系。 • ——2009年1月中宣部理论局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
(1)第一要义是发展 •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发展必须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 发展要建立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 • 发展要完善各种经济体系、经济机制、经济制度。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综合运输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农业服务体系、公共财政体系、能源利用体系、现代市场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国家规划体系、现代金融体系等11个体系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综合运输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农业服务体系、公共财政体系、能源利用体系、现代市场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国家规划体系、现代金融体系等11个体系 • 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竞争机制等7个机制 • 集体林权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转移支付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财税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等9个制度 。
(2)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来源: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业》) 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 以人为本落脚点和出发点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避免庸俗化、泛化 目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五有: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 基本精神就是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 基本途径就是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全面: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 协调: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 可持续: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统筹兼顾本质上是要求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五个统筹到七个统筹统筹兼顾本质上是要求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五个统筹到七个统筹 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中央与地方关系;统筹三个利益。 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互相促进。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 • 旗帜;体系;道路 • 薄一波:始于毛,成于邓 • 李君如:始于毛,成于邓,发展于江(14大后提出) • (始于毛,)成于邓,发展于江,创新于胡
60年社会主义的评价 • 邓小平: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 •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
在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一个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的国家。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一个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一个在世界上被人们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的国家。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为我国迈向光明的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一个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的国家。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一个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一个在世界上被人们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的国家。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为我国迈向光明的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 ——1993年江泽民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的讲话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 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十七大:三个铭记 •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 •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
3、科学发展观的定位 •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 为什么没有定位为指导思想?
4、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特征 • 一是科学性 • 二是实践性 • 三是信仰性 • 四是人民性
三、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维度上的科学理论三、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维度上的科学理论 • 1、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意义在于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体现了用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的科学立场。用它来辨别机遇与风险。
战略机遇期的特点 • 战略机遇期的特点是什么呢?我认为至少应该包括这样几点: • 其一,长时段。也就是说战略机遇期在时间上至少应该是20年的一个时间段,其下限是20年,上限是50年。我认为10年以下的时间够不上是战略机遇期,充其量只能称之为策略机遇期。一个国家的大的发展战略通常是以20年计算的。
战略机遇的特点 • 其二,大空间。也就是说战略机遇是在整个世界意义上讲的,它不是一个国家自己的事情,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事情。战略机遇应该从世界发展的整体中去寻找,从世界发展的规律中去寻找。 • 其三,稀缺性。也就是说是千载难逢的,这种机遇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次数非常的少,难以遇到。尤其是在一个世纪的初叶,出现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机遇的可能性更小。
战略机遇的特点 • 其四,大协调。这是一个强调相互协调的时期,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越来越强调国家间的相互协调性,例如欧洲在21世纪初形成了相互协调的欧盟统一体,其内部协调性在不断上升。 • 其五,大叠加。这是一个“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制度变迁+人力资本开发”相互叠加的时期,全球的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制度变迁、人力资本开发都是最快的时期。
风险有哪些? • (1)胡锦涛2004年1月指出:风险有“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 • (2)2004年5月讲:“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多变”; • (3)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讲:“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 • (4)2006年12月胡锦涛讲:“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贸易摩擦增多和国内资源更多流向国外等问题”是我们面临的风险; • (5)十七大报告讲:“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
2、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还在于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运用“结合”的方法2、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还在于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运用“结合”的方法 •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十个结合”的思想,2007年12月17日胡锦涛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时讲话强调: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牢牢记取、坚持运用,并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加以丰富和发展。2008年12月18日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又一次系统全面地对十个结合进行了论述。
运用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三个北京”运用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三个北京” • 人文北京 • 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要求,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充分展现首都文化的魅力 • 科技北京 • 充分发挥首都的科技智力优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 绿色北京 • 把城市的发展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加快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不断提升首都的环境质量,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3、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人生价值观 • 4、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事业观、政绩观、工作观 、执政观
四、科学发展观是解放思想维度上的科学产物,是发展模式的创新,是新的改革共识四、科学发展观是解放思想维度上的科学产物,是发展模式的创新,是新的改革共识 • 1、为什么科学发展观突出地强调解放思想? • 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风险社会 • 新阶段: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 2000年人均GDP 7078元,约856美元; 2003年人均GDP 1090元美元;2004,1269;2005,1703;2006,2042;2007,2600;2008,3266; 人均GDP 1000—3000美元的新问题:矛盾凸显期 • 新矛盾、新挑战 :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
环境问题 • 中国在人均GDP400-1000美元时,出现了发达国家人均GDP3000-10000美元时的严重污染。 • 发达国家在人均GDP8000-10000美元的时候解决了环境问题我们恐怕支撑不到那一天。 ——《绿叶》杂志2005年第6期
资源问题 • 50多年来,我国GDP增长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 • 2003年,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和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 • 我国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单位GDP污染排放量则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
2006年情况 • GDP的总量占世界的比重5.5%,消耗的重要的能源资源占世界的比重却要高得多。消耗24.6亿吨的标准煤,占世界15%左右 • 消耗钢3.88亿吨,占全世界的30% • 消耗水泥12亿吨,占全世界的54%
发展的代价 • 中国首部环境绿皮书——《2005年: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指出,空气污染使慢性呼吸道疾病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其造成的污染和经济成本约占中国GDP的3%—8%,达到1280亿元,相当于广东和上海GDP的总和。
全国10%的城市受到酸雨的严重影响。 • 约有1亿人每天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因为空气的污染大概每年有1500万人要患上支气管病。 • 2007年,30.2的监测城市的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 • 农村3.2亿人喝不到清洁水
人均GDP扩大 1980 东部与中部的差别是1.51:1 2002 2.1:1 1980 东部与西部 1.91:1 2002 2.61:1
城乡发展不平衡(一) • 1990-2004年的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 1990-1994年 9%~10% 1995-1997年 8% 2000-2003年 7%
城乡发展不平衡(二) • 1997-2005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连续9年低于城镇 • 城乡投资比连年递减 1996年 0.30:1 2005年 0.18:1 • 农村投资所占份额连年递减 23.3% (1996)—15.2% (2005)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情况 (单位: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
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 2.47:1 • 1984年 1.81:1 • 1994年 2.86:1 • 2005年 3.22:1 • 2007年 3.33:1 • 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 (3.02:1)
欧希玛指数评估 • 中国 最贫穷的1/5 4.27% 最富有的1/5 50.13% • 1990年美国 1/5最贫穷人 4.6% 1/5最富有人 44.3% 从欧希玛指数来看,我国的贫富差距也在向拉大方向移动。
10%最高收入层和最低收入层对比 • 城镇:1998年3.9倍;2000年5.02倍 • 农村:1998年4.8倍;2000年6.5倍 • 我国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不是中等收入人群,而是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人群。 • 全国城镇居民低收入户占31.79%,中等偏下收入户占32.36%,合计为64.15%。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 • 经济高速发展 • 社会发展滞后 挪威 (1) 美国(7) 中国( l04) 塞拉利昂是(175,最后) ——联合国发展署2003年各国社会发展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