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 likes | 509 Views
第 五 章 幼儿期的发展. 第一节 幼儿期的生理发展 第二节 幼儿期认知的发展 第三节 幼儿期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问题与思考. 华华正上幼儿园。妈妈注意到她具有这样一些现象:在听老师讲故事的时候,一听到外面有什么声音,就容易分心;她还特别喜欢游戏,但让她坐下来静静地听老师讲课,她却总不能集中注意力;她不能进行 “ 3+3= ? ” 这样的数学运算,但她知道 3 个苹果再加上 3 个苹果是 6 个苹果;她特别喜欢听各种形象的童话故事,对听过的童话故事都能给别人讲述。请你对华华的故事进行解释。. 第一节 幼儿期的生理发展. 一、幼儿骨骼和肌肉系统的发展
E N D
第五章 幼儿期的发展 • 第一节 幼儿期的生理发展 • 第二节 幼儿期认知的发展 • 第三节 幼儿期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问题与思考 • 华华正上幼儿园。妈妈注意到她具有这样一些现象:在听老师讲故事的时候,一听到外面有什么声音,就容易分心;她还特别喜欢游戏,但让她坐下来静静地听老师讲课,她却总不能集中注意力;她不能进行“3+3=?”这样的数学运算,但她知道3个苹果再加上3个苹果是6个苹果;她特别喜欢听各种形象的童话故事,对听过的童话故事都能给别人讲述。请你对华华的故事进行解释。
第一节 幼儿期的生理发展 • 一、幼儿骨骼和肌肉系统的发展 • 幼儿的身体比例更为匀称,但是胳膊和腿的生长继续快于手和脚的生长速度。 • 他们的头盖骨和手部骨骼先成熟,腿骨也得到进一步发育。
肌肉组织的成熟较为缓慢,他们变得更为强壮,能熟练地进行各种动作。肌肉组织的成熟较为缓慢,他们变得更为强壮,能熟练地进行各种动作。
二、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 幼儿期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速度很快,幼儿期末已经达到成人的水平。
(一)大脑结构的继续发展 • 1. 脑重继续增加 3岁时达到1010多克,而7岁儿童则能达到1280克,基本上已经接近成人的脑重(平均为1400克)。
2. 神经纤维继续增长 • 神经纤维继续增长,分支加多,长度加长,有利于神经联系的形成。
3. 神经纤维髓鞘化逐步接近完成 • 到幼儿期末,神经纤维,特别是大脑联络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基本完成,从而使神经传导更加迅速而精确。
4. 整个大脑皮质已经相当成熟 • 5~6岁为脑发展的第一个加速期,但还未能达到成人水平。 • 到幼儿期末,大脑皮质各区也接近成人水平,其成熟顺序依次为枕叶——颞叶——顶叶——额叶,7岁时颞叶接近成人,额叶也相当成熟。 (二)大脑神经过程的不断增强 • 1. 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日趋平衡,兴奋过程本身也比以前增强了,儿童的觉醒时间相对增加了,3岁时需要睡14个小时,7岁每天睡11个小时左右即可 • 2. 暂时联系的形成和巩固比以前加快
(三)皮质抑制的发展 • 虽然抑制的机能仍然较差,但约从4岁起,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和言语的掌握,抑制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从而使儿童能更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四)第二信号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 第二信号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能通过词的描述、讲解来认识更多的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 • 不但能直接接受成人的言语指示,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能通过自己的言语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发展 • 左半球处理的信息是关于每个条目本身的内容,右半球处理的信息是关于各个条目之间的关系或联系。 • 例如,让儿童观察一张简单的画。如果你要求他们把画描下来(强调条目),放在右视野做得更快;如果要求比较两幅画(强调关系),则把两幅画都放在左视野。 三、健康和安全问题 • 在发展中国家,麻疹,百日咳,肺结核等疾病很普遍, • 在每年死亡的1千1百多万5岁以下的儿童中,痢疾传染病约占1/5。 • 在发达国家,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儿童期的死亡率相对于成年人要少得多,大多数儿童受伤而不是患病,环境的影响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常见的疾病包括: • 咳嗽、抽鼻涕、胃痛等; • 呼吸道疾病, 3~5岁儿童每年平均要发生7,8次。 • 意外伤害和死亡。 环境的影响: • 吸烟 • 社会经济地位(SES)和贫穷 • 流浪儿或单亲家庭
第二节 幼儿期认知的发展 一、感知觉的发展 • 各种感觉迅速完善,一些复杂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和触觉等,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 颜色视觉:能快速辨认各种颜色 • 视觉和听觉感受性:幼儿初期比晚期的视力差;儿童辨别两个相似音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有个别差异。 • 应该注意儿童的视力和听力缺陷。
颜色的命名正确率在3~6岁儿童中不断上升,从50%逐渐提高到95%。颜色的命名正确率在3~6岁儿童中不断上升,从50%逐渐提高到95%。 • 大小知觉能力发展较早,方位知觉、时间知觉发展较慢,6岁儿童只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认还没有发展完善。他们对时间单位的认识能力较差。
二、注意的发展 • 无意注意高度发展,而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 • (一)注意广度 • 发展很快,在1/20秒的时间内,大部分4岁儿童只能辨认2个点子,大部分6岁儿童已能辨认4个点子。 • (二)注意稳定性 • 总体水平很低,但随着年龄而提高。 • (三)注意的分配和转移 • 能力总体很差,正在形成;随年龄而提高 • 小班儿童在观察图片时,仅能注意主要的、鲜明的部分;中班儿童能在学习弹琴时,看乐谱,两手分弹。
三、记忆的发展 • (一)记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 包括直接的经验、间接的语词知识 • (二)记忆,尤其是短时记忆的容量不断增加 • 短时记忆广度:3岁约为4,4岁约为5,5,6岁约为6。
(三)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 儿童感兴趣的、刺激强烈的事物容易记住,根据一定的目的进行识记有一定困难。 • 幼儿中晚期无意识记的效果都好于有意识记,3岁尚不能接受记忆任务,基本上属于无意识记。 (四)形象记忆为主,语词逻辑记忆逐渐发展 • 对熟悉的物体、熟悉的词、生疏的词的记忆效果依次降低。 (五)元记忆能力开始形成 • 发展水平差,但已经开始发展。例如,5岁儿童已经知道记住一个短词表、熟悉的物体,要比记住一个长词表、生疏的物体容易。
四、思维的发展:前运算阶段 (一)总体特点 • 具体形象性为主,具有初步的抽象概括性。 1. 具体形象性为主 (1)具体性 • 能掌握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容易掌握抽象的概念。 (2)形象性 • 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片面性 2. 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 5岁以后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这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的发展上,以及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发展等方面。
(二)皮亚杰的研究 • 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的特点包括: • 1. 自我中心:三山实验 • 2.不能实现守恒,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五、言语的发展 • 处于基本掌握口语阶段,是熟练掌握口头言语的关键期,是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过渡并初步掌握书面言语的时期。 • 语音、语法、口头表达能力都有迅速发展,为书面语言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语音的发展 • 1. 3~6岁是能够掌握全部语音的年龄,3~4岁是语音发展的飞跃期,能够掌握世界各个民族的语音,4岁以上的幼儿一般能够掌握全部语音。 • 2. 幼儿发音的错误常常表现在辅音,尤其是ZH,CH,SH,Z,C,S,L等辅音上。他们还不善于掌握发音的部位和方法。可用说儿歌、绕口令等方法矫正,加强日常要求。
(二)词汇的发展 1. 词汇数量不断增加 • 3~4岁:1730; • 4~5岁:2583; • 5~6岁:3562。 • 说明了4~5岁是词汇增长的活跃期 2. 词类的范围不断扩大 (1)掌握词类的顺序: 实词——虚词 •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 • 虚词:连词、介词、助词等,少而掌握较晚
3. 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 • 涉及人物称呼、身体、生活用品、交通工具、自然常识、社交、个性、时间空间等的具体和抽象名词,以及动作行为、心理活动等具体或抽象的动词和形容词等。 4. 对词义理解和正确运用能力不断提高,积极词汇增长。 • 词义理解失之过宽或过窄;3~5岁幼儿出现“造词”现象。
(三)语法的掌握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 完整句为主,到6岁左右,98%以上使用完整句。 2. 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 幼儿主要使用简单句。简单句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复合句逐渐增多。 3. 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 有人研究发现,4岁时,修饰句占优势。 4. 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 • 以简单陈述句为主,还使用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非陈述句。 5. 对话言语发展,独白言语发生;情境言语发展,连贯言语发生;讲话的逻辑性也逐渐提高。
第三节 幼儿期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 一、幼儿期个性发展的主要任务 获得自主感和主动感,克服羞怯与内疚感。 • 1. 儿童早期(约2~4岁)的发展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 成人应在保证儿童安全的前提下,保证儿童具有适当的行动自由。
2. 游戏期(4~7岁左右):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性的实现。 • 成人应该培养儿童在没有成人控制的情况下,靠自己的良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正确的亲子关系。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评价、情绪体验以及自我调节。 • 从上述几个方面的发展可以看到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认识的发展 1.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 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认识到自己身体各部分——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1岁左右)——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约2岁)——名字与身体联系。 2. 对自己行动的认识 • 通过偶然动作将动作与动作对象区分开来(1岁左右)——出现最初的独立性(1岁左右出现,2,3岁明显)——5~6岁能意识到自己的行动
3. 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认识 • 3岁左右开始出现——4岁后出现对自己的认识活动和语言的意识,开始知道怎样注意、观察、记忆和思维。 • 掌握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产生的主要标志(约2,3岁)。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 1. 自我评价约从2~3岁开始出现 • 幼儿自我评价能力总体上较差,成人评价的影响仍然很大。 2 发展趋势: (1)从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到独立的自我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内心品质的评价 (3)从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4)从带有很大主观情绪性的评价到较客观的评价
(三)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 1. 3岁儿童的自我情绪体验不明显;4岁是关键期,5~6岁已经出现明显的自我情绪体验。 • 2. 从生理自我体验到社会性自我体验(自尊、羞愧等) (四)自我调节和控制的发展 • 1. 主要表现在根据成人的指示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及自身的独立性。 • 2. 4,5岁是发展的关键期,5,6岁的幼儿都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 幼儿的自控能力总体较差。
三、性别角色的发展 • (一)2岁左右的儿童能辨别男女性别,2.5~3岁儿童能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3~5岁儿童还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性别是不变的,5~7岁才能认识到这一点 • (二)2,3岁的儿童已有性别角色标准的知识,幼儿的性别角色标准比较刻板、不灵活。 • (三)2岁左右就能表现出一些性别化行为和性别偏爱,幼儿期表现出更多的与社会性别角色标准一致的行为。
四、同伴交往 (一)同伴交往密切、频繁而持久 (二)早期的友谊关系不稳定 • 可以开展有效的社会技能的训练 (三)同伴交往对于心理发展的意义 • 1. 满足儿童的基本需要(归属、爱和尊重) • 2. 提供社会交往的参照框架 • 3. 提供进行社会学习的机会 • 4. 获得同伴的情感支持
五、幼儿的游戏 • (一)游戏是幼儿期主要的活动形式 • (二)游戏的主要类型有: • 1. 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建筑游戏、表演游戏,是儿童自己想出来的游戏 • 2. 教学游戏:有计划地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 • 3. 活动性游戏:发展儿童的体力
(三)游戏的内容 • 1. 游戏主题由熟悉的日常生活环境扩大到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由反映外部活动到反映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人们内心世界和道德品质。 • 2. 游戏的情节由零星、片断到系统、丰富且有一定的创造性 (四)游戏的形式 • 1. 从模仿性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有规则的游戏 • 2. 从不能分配角色到自行分配角色 • 游戏的时间也逐渐增长,从个人游戏逐渐发展到合作游戏
六、道德的发展 1.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 (1)品德的发展与儿童认知的发展阶段是一致的,认知的发展决定着道德发展的阶段。 • (2)总体趋势:他律到自律 • 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 • 幼儿属于道德实在论或他律道德阶段 2. 基本特点 • (1)道德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由权威决定的,公正就是服从权威 • (2)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是行为的后果,而不是主观动机。 • 幼儿晚期向自律道德阶段转化。
七、个性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 •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着幼儿的个性发展 (一)强化和惩罚 (二)权力控制(提出要求、威胁、收回特权等控制不好的行为); (三)诱导(说理引导好的行为); (四)爱的回收(忽视、孤立或表现出对孩子的厌恶情绪) (五)三类具体的父母教养方式 1. 专制型:强调控制和服从 • 孩子不满、退缩、不信任别人 2. 权威型:在形成某种社会价值观时尊重孩子,强调说理 • 孩子具有安全感,自立,自我控制,自信,满足,富有探索性。 3. 放纵型:强调自我表现和自我调控 • 孩子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很低,缺乏探索性。
八、幼儿期心理发展的问题 • (一)攻击性行为 • (二)恐惧
结论 • 幼儿在生理、认知、个性社会性等方面都比婴儿期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通过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幼儿园良好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