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572 Views
第四章 聚合方法( Polymerization Process ) 一 . 引言. 聚合物生产实施的方法,称为聚合方法 。. 单体形态. 气相聚合. 固相聚合. 在单体沸点以上聚合. 在单体熔点以下聚合. 聚合物 — 单体不溶. 沉淀聚合. 均相聚合. 溶解性. 非均相聚合. 聚合物 — 单体互溶. 聚合物 — 单体部分溶. 本体聚合. 物料起始状态. 悬浮聚合. 乳液聚合. 溶液聚合. 本体聚合 :单体本身加少量引发剂(甚至不加)的聚合。 溶液聚合 :单体和引发剂溶于适当溶剂中的聚合。 悬浮聚合 :单体以液滴状悬浮于水中的聚合。
E N D
第四章 聚合方法( Polymerization Process) 一. 引言 聚合物生产实施的方法,称为聚合方法。 单体形态 气相聚合 固相聚合 在单体沸点以上聚合 在单体熔点以下聚合 聚合物—单体不溶 沉淀聚合 均相聚合 溶解性 非均相聚合 聚合物—单体互溶 聚合物—单体部分溶
本体聚合 物料起始状态 悬浮聚合 乳液聚合 溶液聚合 • 本体聚合:单体本身加少量引发剂(甚至不加)的聚合。 • 溶液聚合 :单体和引发剂溶于适当溶剂中的聚合。 • 悬浮聚合 :单体以液滴状悬浮于水中的聚合。 • 乳液聚合 :单体、水、水溶性引发剂、乳化剂(emulsifier) 配成乳液状态 所进行的聚合。
工程 间歇聚合 连续聚合 • 间歇聚合(batch polymerization) • 单体物料一次加入反应器,反应结束后一次出料。 • 连续聚合(continuous polymerization) • 单体等物料不断进料、连续出料的聚合。可以是单釜或多釜串联。
如何选择聚合方法: 根据产品性能的要求与经济效益,选用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 自由基聚合,可用本体、溶液、悬浮、乳液法。 离子聚合多选用溶液聚合,但溶剂的选择很重要。 缩聚可选用溶液聚合、熔融聚合、界面缩聚。 在此简单介绍自由基聚合各方法要点和关键。
4.2 本体聚合(bulk polymerization) • 组成:单体,少量引发剂(甚至不加)的聚合。 • 优点:产物纯净;尤其适合于制板材、型材等透明制品。 • 特征:高粘,且不断增加(100~106 cp);凝胶效应。 • 关键:散热。 • 体系粘度大,传热难,易造成局部过热,MWD变宽,影响性能,易爆聚. 解决方法:分段聚合。 预聚合 低C%,Rp快 第二阶段 低温,Rp慢
4.3 溶液聚合(solution polymerization) 组成:单体,引发剂,溶剂 优点:体系粘度低,较少凝胶效应,易混合与传热。 缺点:单体浓度低,使聚合速率慢,设备生产能力 及利用率低;易向溶剂链转移,使分子量偏 低;溶剂分离回收费用高。
关键:溶剂的选择 1. 溶剂的活性 溶剂是介质,对引发剂有诱导分解作用(极性溶剂),有链转移反应。 2. 溶剂对聚合物的溶解性能及凝胶效应的影响 选用良溶剂时,有可能消除凝胶效应(gel effect),而选用沉淀剂时,则凝胶效应显著,劣溶剂的影响介于两者之间。 实施例: 丙烯睛,醋酸乙烯酯的溶液聚合。适于聚合物 直接使用场合。
4.4 悬浮聚合(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定义:单体以小液滴状悬浮于水中进行的聚合。 一个小液滴相当于本体聚合的一个单元。 组成:单体、引发剂、水、分散剂 优点: • 体系粘度低,产品分子量及其分布稳定; • 分子量高,杂质少; • 后处理工序简单。 缺点:产品中含有少量分散剂残留物,影响性能。 关键:分散和搅拌作用。
1 成粒过程 悬浮单体液滴分散过程示意图 通过搅拌,在剪切力的作用下,单体液层分散成液滴。单体和水界面间存在着一定的界面张力。界面张力越大,形成的液滴也越大。剪切力和界面张力对成滴作用影响相反,在一定搅拌强度和界面张力下,大小不等的液滴通过一系列分散和合一过程,构成动平衡。最后达到一定的平均细度。
: 2. 分散剂(dispersant 起分散作用,使液滴稳定的物质。 分散剂类型 水溶性有机高分子 无机粉末 吸附在液滴表面 包围液滴,隔离作用
影响树脂颗粒大小和形态的因素: • 机械强度(一般强度愈大,颗粒愈细); • 分散剂种类和浓度; • 水与单体比例(水油比); • 聚合温度; • 引发剂种类和用量; • 单体种类等。 悬浮聚合一般采用间歇方法聚合。如氯乙烯、苯乙烯。
4.5 乳液聚合(emulsion polymerization) 定义: 乳化剂,搅拌 单体(monomer) 稳定的乳状液而进行的聚合 分散介质 组分: 经典的乳液聚合 特 点: 同时提高Rp, Mn 。
优点: • 以水为分散介质,价廉安全; • 聚合体系粘度低,易传热,反应温度易控制; • 尤其适宜于直接使用胶乳的场合。 缺点: • 产品中留有乳化剂等,影响产品电性能等; • 要得到固体产品时,乳液需经过凝聚(agglomerating)、 洗涤、脱水、干燥等工序,成本较高。
主要品种 乳化剂种类 聚合条件 温度 ℃ 反应时间 hr 转化率 % 丙烯酸酯类 ABS 聚醋酸乙烯 聚氯乙烯 聚偏二氯乙烯 SAN 丁苯橡胶 丁腈橡胶 氯丁橡胶 非离子型 非离子型 阴离子型 阴离子型 阴离子型 阴离子型 阴离子型 阴离子型 25~90 55~75常压 80~90 45~60 30 70~100 5或50 5或50 ~40 >2.5 1~6 4~5 7~8 1~3 连续 连续 连续 >95 99 60 95~98 >97 ~60 60~90 乳液聚合法生产的聚合物主要品种
一. 乳化剂及乳化作用 亲水基团 C17H35COONa 乳化剂 疏水 亲水 疏水基团 乳化剂种类(type of emulsifier) • 阴离子型(anionic): 脂肪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 烷基磺酸钠、松香皂等。 • 阳离子型(cationic): 胺盐、季胺盐 • 两性型(amphiprotic):氨基酸盐 • 非离子型(non-ionic): PO、EO均聚物和共聚物
乳化剂性能指标 1).亲水亲油平衡值(HLB)(Hydrophile Lipophile Balance) HLB值↑ 亲水性↑ 经典乳液聚合是O/W型的。 2). CMC: 形成胶束的临界浓度 • 乳化剂浓度很低时,以分子状态溶于水中; • 浓度达到一定值后,乳化剂分子形成胶束(micelle) 。 CMC 胶 束
乳化作用 • 使互不相溶的两物质(水与油)转变成相当稳定而难以分层的乳液。 乳化作用 分散作用 形成保护层 增溶作用
二. 乳液聚合机理 乳化剂:大部分形成胶束, 少量溶解于水中。 (直径40~50A, 胶束数目为1017~1018)。 聚合前单体和乳化剂状态 增溶胶束 直径约10,000A 表面吸附着乳化剂, 液滴数约为1010~1012. 单体:大部分成液滴,部分增溶于胶束内,极少量单体溶解于水中。 单体液滴是提供单体的仓库
1.聚合场所 胶 束? 单体液滴? 水相中? 是油溶性单体和水溶性引发剂相遇的场所; 胶束内[M]很高,比表面大,提供了自由基易扩散进入引发聚合的条件。 引发剂是水溶性,难以进入油性单体。单体液滴体积大比表面小。 大量引发剂,有初级自由基,但单体极少。 胶束是进行聚合的主要场所。
2.成核机理 乳胶粒:胶束内的单体进行聚合反应后的胶束。 成核:形成乳胶粒的过程,称为成核。 • 胶束成核(micellar nucleation) 水相中产生自由基,自由基由水相扩散进入胶束,在胶束中引发增长,形成聚合物乳胶粒的过程。 大多为油溶性单体。 • 均相成核(homogeneous nucleation) 水相中产生的自由基引发溶于水中的单体进行增长,形成短链自由基后,在水相中沉淀出来,沉淀粒子从水相和单体液滴上吸附了乳化剂分子而稳定,接着又扩散入单体,形成和胶束成核过程同样的乳胶粒子,这一过程叫均相成核。
3.聚合过程 根据乳胶粒的数目和单体液滴(monomer droplet)是否存在,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成核期: • 乳胶粒生成期,从开始引发到胶束消失为止。 • C=2~15% • 液滴、胶束、乳胶粒三种粒子, • 乳胶粒数增加,单体液滴数不变,但 体积不断缩小。 • 聚合速率不断增加。 单体的传送: 单体液滴 水相 乳胶粒
第二阶段-恒速期:自胶束消失开始,到单体液滴消失为止。C=20~50%第二阶段-恒速期:自胶束消失开始,到单体液滴消失为止。C=20~50% • 乳胶粒和单体液滴两种粒子。 • 乳胶粒数恒定,乳胶粒内单体浓度[M]恒定。 • 聚合速率恒定。 • 第三阶段-降速期:单体液滴消失后,直到单体完全转化。 • 乳胶粒内单体浓度[M]下降 • 聚合速率下降。 • 只有乳胶粒一种粒子。
第Ⅰ阶段:单体液滴,乳胶束及乳胶粒子; 第Ⅱ阶段:胶束消失,含乳胶粒及单体液滴; 第Ⅲ阶段:单体液滴消失,乳胶粒体积不断增大。 ●—单体分子, ○—乳化剂分子, ~~聚合物 乳液聚合阶段示意图
三. 聚合动力学 1. 聚合速率─恒速率阶段 [M]:乳胶粒子中单体浓度。mol/dm3。 • 当第一个自由基进入胶束时,发生引发、增长,形成乳胶粒。 • 第二个自由基进入后,即发生链终止。 • 一乳胶粒内的平均自由基数 。 N:恒速率阶段乳胶粒浓度,单位:个/cm3; NA:阿佛加德罗常数。 当 =1/2时: 聚合速率方程:
2. 聚合度 对一个乳胶粒,引发速率ri和增长速率rp分别为: ρ:自由基生成速率或体系中总的引发速率,个/ml.s。 平均聚合度:
3.乳胶粒数N u:聚合物乳胶粒体系增加速率; k:常数,其值为0.37~0.53; asS是乳化剂总的表面积。as是一个乳化剂分子的表面积,S是体系中乳化剂的总浓度。 在恒定的引发速率下,增加乳化剂浓度以增加乳胶粒数,可同时提高聚合速率与分子量。
四. 乳液聚合的进展(development of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 • 反相乳液聚合(invers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油相为连续相,单体是水溶性,即W/O(油包水)。 • 核壳乳液聚合(core-shell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先后加入两种不同单体进行聚合形成核壳结构的乳胶粒。 • 无皂乳液聚合(non-soap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不加乳化剂,乳胶粒径单分散性好。 • 种子聚合(seminal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将事先合成的少量种子入液加入到正式的乳液聚合配方中, 可以起到增大粒径和粒子均匀的作用。
乳液定向聚合(stereoregular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 乳液辐射聚合(radiant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 分散聚合(decentralization polymerization) 单体和引发剂溶于有机溶剂,但聚合物不溶于溶剂。 • 微乳液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