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551 Views
走向整体的世界. 章幼全作 品. 第二次工业革命. 瓜分世界的狂潮. 世界连接为一体. 第二次工业革命. 前提与条件. 概况. 影响. 垄断组织. 前提条件. 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19 世纪后半叶,是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 从此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865 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一个真正统一的 美国 出现; 1868 年, 日本 明治维新,打开了向西方学习、确立新体制的大门; 1870 年, 法国 开始进入了平稳发展时期; 19 世纪 70 年代, 德国、意大利 完成统一,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E N D
走向整体的世界 章幼全作品
第二次工业革命 瓜分世界的狂潮 世界连接为一体
第二次工业革命 • 前提与条件 • 概况 • 影响 • 垄断组织
前提条件 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19世纪后半叶,是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从此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一个真正统一的美国出现;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打开了向西方学习、确立新体制的大门;1870年,法国开始进入了平稳发展时期;19世纪70年代,德国、意大利完成统一,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前提条件 市场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 工业革命后,英国开始了工业资本掠夺殖民地的时期,殖民地猛烈扩张。19世纪中期,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强化对印度的统治,还在伊朗、缅甸、南非、埃及、东非以及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扩大侵略,并逐步向南美洲进行渗透、成为当地最大的投资者。
前提条件 资本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积累大量的资本 • 工业革命后,英国开始了工业资本掠夺殖民地的时期,殖民地猛烈扩张。19世纪中期,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强化对印度的统治,还在伊朗、缅甸、南非、埃及、东非以及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扩大侵略,并逐步向南美洲进行渗透、成为当地最大的投资者。
前提条件 劳力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积累大量的资本 工业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造成大批手工业者失业……
前提条件 技术条件: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概况 开始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 1866年,德国科学家W·西门子(Werner von Siemens,1816-1892)以电磁铁代替永磁铁,研制成功第一台自激式发电机,实现了靠自身发出电流为电磁铁励磁的自激式发电机原理。至此,发电机开始进入实用阶段,并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廉价的电能。
概况 电力的广泛应用:电作为新能源应用生产
爱迪生(Edison)主要发明: 投票计数器、普用印刷机、 改良打字机、留声机、 白炽灯、第一所中央发电厂、 活动电影机、大型碎石机、 世界上第一座电影“摄影棚”、传真电报、有声电影机、 鱼雷机械装置、喷火器、 水底潜望镜等。 概况 "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99 percent perspiration."
概况 钢铁工业的发展: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上升
概况 新兴产业的兴起:汽车、石油、化工技术和化学工业 1901年美国得克萨斯州大油田
概况 传统产业的发展: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 美国是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向大功率、高速度发展是美国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近几年,美国在谷物联合收割机、喷雾机、播种机等农业装 备上已经开始采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监控作业等高新技术,农业出现了向精准农业方向发展的趋势。
特点 概况 工匠、技师 生产实践的总结 科学家、工程师 自然科学成果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 1866至19C末20C初 1765—19C中期 3、一些国家两次革命交叉进行 英—法美—德俄日 同时开始于几国 4、电气时代来临,经济结构变化,重工业崛起 工厂的大量出现 棉纺织---轻工业 电力的广泛应用 电力---重工业
影响 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进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英国煤产量 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英国生铁产量
影响 生产组织形式: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 大约在1880年或1890年,一个巨大的变化席卷了资本主义社会。从前的特点是非常小的经营单位数不胜数,……后来,规模庞大和非个人的有限公司成了越来越突出的特征……企业在同等水平上互相联合起来减少竞争,对付价格和市场的波动,保护自己。这些企业联合有的固定价格,有的商定限制生产,它们在美国被称为托拉斯。 ——R.R.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影响 经济结构:重工业居主导,实现国家工业化
影响 政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关系的社会化随之发展,垄断组织的统治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就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一个体系,即“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施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体系。
影响 国际关系: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到1900年为止,世界殖民地面积共计730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5.3亿。其中,英国占有3270万平方公里,人口3.6亿;法国占有1098万平方公里,人口5600万;俄国吞并邻近各国1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2500万。
影响 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影响 阶级关系: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和两极化 到1911-1913年间,英国25岁以上人口中,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在德国,1911年时3425个富人平均每人拥有的财产价值532万马克,另外161万人的人均财产只有2.3万马克。英国首相迪斯累利在他1895年出版的一本书里这样描绘当时的富人与穷人的差别:“(他们)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同感;他们好像不同地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 ——《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影响 大国关系:各国发展不平衡,竞争加剧 英国这个机械化的开拓者,正在被旧世界和新世界抛在后面。从1870年至1913年,美国却有着远超三个强国的4.3%的年增长率,德国是2.9%,英国只达到2.2%,法国才1.6%。 ——《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垄断组织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 1863年,约翰·洛克菲勒同别人合资,在克利夫兰开办了一家炼油厂。两年后,他独占了这家工厂,又吞并了许多中小炼油厂。到1869年,这家工厂已成为美国最大的炼油厂。1870年,洛克菲勒组建俄亥俄美孚石油公司,他勾结铁路部门控制运价,打击竞争对手。美孚公司发展很快,1880年,它提炼的石油占全美的95%。垄断了美国石油工业。现今,美孚通过其关联公司在全球大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拥有8.6万名员工,其中包括大约1.4万名工程技术人才和科学家。
垄断组织 经济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减少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 垄断组织出现后,企业规模大了,在生产和经营方面可以产生一些优越性,比如:垄断组织出现后,可以充分利用拥有的大量生产资料,用最高效率的机器设备进行生产;大规模的生产可以实行更有效的社会分工;有条件设立自己的科研机构(使科技与生产更为直接的结合起来),利于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努力去了解市场、研究市场,自觉去接受市场,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
垄断组织 政治影响:垄断资本家控制国家政权 木牌上写着:“这是一个为垄断者所有、为垄断者服务的参议院” 形如钱袋的肚皮上写着钢材、铜业、食糖、石油等托拉斯
垄断组织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垄断组织的形成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主要表现为A.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工业资产阶级手中B.若干企业的产权与经营权联合形成系列化的生产与销售体系C.控制商品的生产、价格D.生产资料所有制
瓜分世界的狂潮 • 原因 • 表现 • 影响 • 美国对外扩张
原因 • 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 列强经济实力上升与亚非拉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增大 • 垄断资本集团大规模向海外扩张,寻求和扩大投资场所
影响 •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一战 • 给亚非拉地区带来灾难,变的更加贫困和落后
早期对外政策重点是建立美洲体系(西半球霸主)早期对外政策重点是建立美洲体系(西半球霸主) 美国扩张 • 1823年提出“门罗主义” • 1889年成立“泛美同盟” • 90年代马汉提出“海权论” • 1898年美西战争 • 20世纪初确立
19世纪末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内容、措施) 美国扩张 • 追逐商业利润,要求“公平”竞争 • “不割让主义”,反对分割殖民地 • “保全”中国行政实体,实行间接统治
世界连接为一体 • 原因 • 表现 • 影响
根本: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世界经济联系 原因 随着大吨位轮船在海上开始逐渐取代帆船,电报、电话的使用,铁路网的建设,极大地降低了货物的运输费用,便利了国际间的贸易,使各国的国内市场逐渐汇合成为一个统一的世界级市场,扩大了世界商品的行销空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已形成了许多大型的商品交易所,不少地方举办的博览会把世界各地的客商及产品汇集到一起。 ——黄鲁成《国际贸易学》
客观: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和电信工具的创新 原因 随着大吨位轮船在海上开始逐渐取代帆船,电报、电话的使用,铁路网的建设,极大地降低了货物的运输费用,便利了国际间的贸易,使各国的国内市场逐渐汇合成为一个统一的世界级市场,扩大了世界商品的行销空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已形成了许多大型的商品交易所,不少地方举办的博览会把世界各地的客商及产品汇集到一起。 ——黄鲁成《国际贸易学》
阿富汗 埃及 香港 新加坡 新西兰 主观:资本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原因
表现 基础(框架): 资本主义市场 手段(途径): 国际贸易、殖民主义 主要内容: 物资交流、人口迁徙、文化交流、社会形态冲突 形成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粮食、原料生产---主要集中在第三世界国家 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欧美日发达国家 (1)积极性: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推动世界发展。 影响 ①促进人群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也带来动植物广泛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促进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世界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 ③促进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列强之间矛盾加剧 民族民主运动 (2)消极性: 影响 扩大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19C末国际关系的日趋复杂: 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不平衡 ②资本主义列强与亚非拉之间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