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465 Views
A. B. D. C.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8 号.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教法与学法. 设 计 理 念. 板 书 设 计. 说课内容. 一、学情分析. 据 心理学 研究结果,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和成人的思维接近,但他们理解抽象词语仍有困难,他们的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没有很好的发展。大多数青少年已经能相当熟练地操作具体对象,并喜欢通过具体手段进行学习,需要把新的抽象概念跟具体现实和他们的经验联系起来。. 1 、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 、 教学目标 3 、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E N D
A B D C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8号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教法与学法 设 计 理 念 板 书 设 计 说课内容
一、学情分析 据心理学研究结果,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和成人的思维接近,但他们理解抽象词语仍有困难,他们的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没有很好的发展。大多数青少年已经能相当熟练地操作具体对象,并喜欢通过具体手段进行学习,需要把新的抽象概念跟具体现实和他们的经验联系起来。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平面几何、 立体几何 承上 启下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
数 学 思 考 知 识 技 能 (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能根据定义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掌握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和对角相等的性质,并能运用其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在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2)能从探索性质和利用性质解题的结果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推断和大胆的猜想。
情 感 态 度 解 决 问 题 通过对运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经验。 (1)通过观察、类比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2)通过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证明过程,感受证明的意义和数学的严谨性; (3)通过互动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体验合作的快乐。
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探究和证明的思维过程. 重点 类比添加辅助线 平行四边形性质证明的思维过程。 难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法 指导 教法 选择 教学组 织形式 教学 手段 三、教法与学法
学法 指导 教法 选择 教学 手段 教学组 织形式 问题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相结合。 1、遇到陌生的问题时想法转化为熟悉的问题; 2、做好题后反思。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具:多媒体、黑板 学具:量角器、直尺、剪刀、图钉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 2 引导探究,提出猜想 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3 应用性质,解决问题 4 独立练习,培养能力 5 四、教学过程
1、你能认出图片上的图形是什么形状吗? 2、你能回忆起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吗?
B B A A 课下作业 o 下节课证明 C C D D 引导探究,提出猜想 1 、你能根据定义画平行四边形吗? 2 、平行四边形除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外, 是否还有其他性质呢? 猜想: 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邻角互补 对角线互相平分
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这个环节重点是添加辅助线的思维过程 添加辅助线只是个结果,而结果的思维过程是类比 类比的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过的两个全等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已知: 求证: 引导发现教学法 猜想: 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平行线的性质: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平行线的性质: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三角形全等条件: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相等对应角相等 已知ABCD是平行四边形由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可知:AD∥BC,AB∥CD ∵AD∥BC,AB∥CB, ∴∠1=∠2,∠3=∠4. 又知AC是公共边, ∴△ABC≌△CDA. ∴AD=BC,AB=CD, ∠B=∠D。
应用性质,解决问题 例1:小明用一根36m长的绳子围成了一个平行 四边形的场地,其中一条边AB长为8m. 其他三条边各长多少? 例2:平行四边形ABCD中,若∠A+∠C=200°, 则∠A和∠B分别为多少度? 例3:平行四边形ABCD中,AB=5,BC=3,求它的 周长。 例4: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外角是38°,这 个平行四边形的每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 少?为什么?
必做:1、证明“平行四边形邻角互补” 的性质 2、教材84页第3题,90页习题 19.1第1题、第6题 选做:3、教材92页第12题 独立练习,培养能力
多媒体投影 五、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证明过程 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范围 多媒体投影
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重视思维过程的分析,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不仅要学会,还要会学,最终达到乐学的目的。 六、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