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566 Views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 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 , MCLS. 安徽省立医院儿科 倪 陈.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又称川崎病(K awasaki disease ,KD).病因不明,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特征.最常见于婴幼儿 . 易侵犯冠状动脉,有形成冠状动脉瘤的倾向.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描述.近年其发病增多,在许多国家,KD超过急性风湿热而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首位原因..
E N D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 , MCLS 安徽省立医院儿科 倪 陈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又称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病因不明,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特征.最常见于婴幼儿.易侵犯冠状动脉,有形成冠状动脉瘤的倾向.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描述.近年其发病增多,在许多国家,KD超过急性风湿热而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首位原因.
未及时诊断治疗的KD15%-25%发生冠状A瘤或冠状扩张.其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塞和突然死亡.及时给予适当治疗者,冠脉病变可降至<5%.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至关重要.未及时诊断治疗的KD15%-25%发生冠状A瘤或冠状扩张.其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塞和突然死亡.及时给予适当治疗者,冠脉病变可降至<5%.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至关重要.
病因 • 病因未明。 由于KD发病呈一定流行性、地方性,临床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推测与感染有关。感染病因近10年来提示与EB病毒、柯萨基病毒、逆转录病毒、人细小病毒B19等;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研究较多,但病原均未得到证实
发病机理 • 未明。现多认为是多种感染病因触发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 1、免疫系统过度活化 2、病原微生物毒素超抗原致病 3、血凝系统变化 总之,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血管炎症,继而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持续存在的血管炎是导致内膜纤维性增厚,血管腔狭窄的原因。
六大特征 1、不明原因发热5天以上。 2、双侧球结膜弥漫性充血。 3、口唇潮红,皲裂,口咽粘膜充血,杨梅 舌。 2+3(川崎面容) 4、病初(1-9天)手足指趾肿胀,掌跖潮红。 恢复期(9-21天)出现指趾端膜状脱屑。 5、躯干,四肢多形充血性红斑。 6、颈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直径达1.5㎝或更 大。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1、发热:多在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2、皮疹:发热后2-4天出疹,持续4-5天后消 退。 3、眼睛改变:双眼球结合膜充血 4、口腔改变:唇红、干燥、皲裂、口咽粘膜充 血、杨梅舌。 5、手足改变:硬肿、指趾末端沿甲床膜状膜片 状脱屑。 6、非化脓性淋巴结炎: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1、发热:多在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2、皮疹:发热后2-4天出疹,持续4-5天后消 退。 3、眼睛改变:双眼球结合膜充血 4、口腔改变:唇红、干燥、皲裂、口咽粘膜充 血、杨梅舌。 5、手足改变:硬肿、指趾末端沿甲床膜状膜片 状脱屑。 6、非化脓性淋巴结炎: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1、发热:多在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2、皮疹:发热后2-4天出疹,持续4-5天后消 退。 3、眼睛改变:双眼球结合膜充血 4、口腔改变:唇红、干燥、皲裂、口咽粘膜充 血、杨梅舌。 5、手足改变:硬肿、指末端沿甲床膜状或膜片 状脱屑。 6、非化脓性淋巴结炎: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1、发热:多在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2、皮疹:发热后2-4天出疹,持续4-5天后消 退。 3、眼睛改变:双眼球结合膜充血 4、口腔改变:唇红、干燥、皲裂、口咽粘膜充 血、杨梅舌。 5、手足改变:硬肿、指趾末端沿甲床膜状膜片 状脱屑。 6、非化脓性淋巴结炎: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1、发热:多在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2、皮疹:发热后2-4天出疹,持续4-5天后消 退。 3、眼睛改变:双眼球结合膜充血 4、口腔改变:唇红、干燥、皲裂、口咽粘膜充 血、杨梅舌。 5、手足改变:硬肿、指末端沿甲床膜状或膜片 状脱屑。 6、非化脓性淋巴结炎:
诊断标准 • ① 持续发热5天以上; • ②双眼球结膜充血; • ③唇和口腔所见:口唇发红、草莓舌、口腔和咽喉粘膜弥漫性充血; • ④ 四肢未稍变化:(急性期)手足硬性肿胀、掌跖及指趾端充血;(恢复期)指趾端甲床皮肤移行处有膜状脱皮 • ⑤ 多形性红斑性皮疹; • ⑥ 急性期出现非化脓性颈淋巴结肿胀。 • 以上6个主要症状中只要出现5个就可以诊断本病。
诊断 • 如上述6个症状中只出现4个症状,但通过超声心动图或心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了冠状动脉瘤(或扩张),可排除其它疾病,也可确诊为本病。
诊断 冠状动脉内径与年龄及体表面积 成正相关 • ~3岁 <2.5mm • ~9岁 <3mm • ~14岁 <3.5mm • 冠脉内径与主动脉根部内径之比值,不受年龄影响,各年龄组均<0.3
重视川崎病的其他临床表现: • (1)卡疤改变:卡介苗接种疤痕周围红肿,在病程3天内即可出现,常随体温升高而更明显,一般在接种过卡介苗2~3年内的小儿中出现。3岁以下儿出现卡疤改变有早期诊断价值。 (2)肛周脱皮:出现早(5天左右),特异性强,发生率较高,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辅助检查 1、白细胞增高,分叶高、核左移。 2、血小板早期正常,第2-3周显著增高。 3、血沉快、C反应蛋白阳性。 4、心电图改变: 5、心脏B超或冠状动脉造影: 轻度<3 ㎜ 、中度4-7㎜、重度≥8 ㎜ 6、其他:
鉴别诊断 1、猩红热 2、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 3、渗出性多形性红斑 4、急性淋巴结炎 5、败血症 6、药疹
治疗 • )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治疗 目的为控制炎症和预防发生CAA及血栓性栓塞
治疗 1、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 2g /㎏,用1天或400㎎/㎏ · d,连用5天或1 g /㎏,连用2天 2、阿司匹林: 80-100㎎/㎏· d(50 ㎎/㎏· d),热退 后2-3天减为3-5㎎/㎏· d,再用6-8周。 有冠状动脉病变者用到冠状动脉病变 恢复正常。 3、潘生丁:3-5㎎/㎏ · d 4、其他治疗:
治疗 •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IVGG药源有限,费用高,不能普遍应用,且有少数患儿应用IVGG不反应者,即大量IVGG治疗后仍发热>38℃,>48h者,可以适当应用。
冠状动脉病变发生高危因素 1、年龄<1岁,男性 2、红细胞压积<0.35 3、血浆白蛋白<35g/L 4、血C反应蛋白强阳性 5、血小板数第一周低于200×109 /L 随访 6-12个月,有冠状动脉病变随访至病变消失后数年。
由于不完全或不典型川崎病例出现,使早期及时诊断更加困难..现将我们诊断的1例临床表现既不完全也不典型的KD病例介绍如下:由于不完全或不典型川崎病例出现,使早期及时诊断更加困难..现将我们诊断的1例临床表现既不完全也不典型的KD病例介绍如下:
体温在入院第五天降至正常,颈部包块缩小红肿明显消退,疼痛减轻,复查WBC及N及ESR的仍明显增高。于入院第6天做心脏超声检查,发现左冠脉内径3.4毫米,右冠脉内径3.5毫米。管径回声偏厚,右冠脉内见可疑絮状回声。家长拒用丙球,给予阿斯匹林及潘生丁治疗,于住院第17天见指端轻度脱皮。体温在入院第五天降至正常,颈部包块缩小红肿明显消退,疼痛减轻,复查WBC及N及ESR的仍明显增高。于入院第6天做心脏超声检查,发现左冠脉内径3.4毫米,右冠脉内径3.5毫米。管径回声偏厚,右冠脉内见可疑絮状回声。家长拒用丙球,给予阿斯匹林及潘生丁治疗,于住院第17天见指端轻度脱皮。
实验室检查 • wbc N Hb Bpc HCT CRP ESR ALT A DB • 第1天 20.3 0.95 121 31.7 0.35 168.4 119 114 29.8 14.2 • 第5天 21.9 0.75 112 43.5 0.32 125.6 111 90 34.4 • 第10天 14.6 0.87 113 46.5 0.34 31.9 60 • 血培养(-) 两次心电图:正常 免疫球蛋白:正常 胸片:正常
此病例带给我们的教训是: • 1:对诊断条件不完全的川崎病认识不足: • 此病例在起病后的10天内都没有出现川崎病特有的双眼球结膜充血.嘴唇干,红,肿,皲裂,杨梅舌等"川崎面容"也没有手掌足底的红,肿,硬及触痛和肛周皮肤的脱皮.早期仅有发热、一过性皮疹及不典型的淋巴结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