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likes | 829 Views
第五章 脂类代谢. 脂类的基本特点 不溶于水 能溶解于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有机溶剂 分子中常含有脂酸或能与脂酸起酯化反应 能被生物体所利用 分类 脂肪 类脂:固醇及其酯、磷脂和糖脂等 脂酸及其衍生物. 第一节 脂类的消化吸收及运输. 一、脂类消化吸收体系 胆汁酸盐:强乳化作用 脂类消化酶 胰脂酶( pancreatic lipase ):特异水解甘油三酯 1 位及 3 位酯键 辅脂酶( colipase ):胰脂酶发挥脂肪消化作用的蛋白质辅因子 磷脂酶 A2 ( phospholipase A2 )
E N D
脂类的基本特点 • 不溶于水 • 能溶解于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有机溶剂 • 分子中常含有脂酸或能与脂酸起酯化反应 • 能被生物体所利用 • 分类 • 脂肪 • 类脂:固醇及其酯、磷脂和糖脂等 • 脂酸及其衍生物
第一节 脂类的消化吸收及运输 一、脂类消化吸收体系 • 胆汁酸盐:强乳化作用 • 脂类消化酶 • 胰脂酶(pancreatic lipase):特异水解甘油三酯1位及3位酯键 • 辅脂酶(colipase):胰脂酶发挥脂肪消化作用的蛋白质辅因子 • 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 • 胆固醇酯酶(cholesteryl esterase) • 肠粘膜细胞
二、脂类的消化吸收过程 乳化 :胆汁酸盐、甘油三酯、胆固醇酯等与脂类消化酶→细小的微团 酶解 胰脂酶+辅脂酶:甘油三酯→2-甘油一酯+脂酸 胆固醇酯酶:胆固醇酯→胆固醇+脂酸 胰磷脂酶A2:磷脂→脂酸+溶血磷脂 吸收: 中链脂酸(6~10C)及短链脂酸(2~4C)形成的甘油三酯 :直接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长链脂酸(12~26C)、2-甘油一酯、胆固醇和溶血磷脂等:进入肠粘膜细胞
三、脂类消化吸收后的运输 • 甘油三酯的再合成 脂酰CoA转移酶 2脂酰CoA+2-甘油一酯————→甘油三酯 • CM的组装 • 甘油三酯 • Apo B48、C、AⅠ、AⅥ • 磷脂 • 胆固醇 • CM经小肠粘膜细胞分泌进入淋巴道→ 血循环→全身各组织器官
第二节甘油三酯的代谢 • 一、脂肪的分解代谢 (一)脂肪的动员 • 甘油三酯————→甘油+脂酸 (脂肪细胞) (供全身各组织细胞利用) • 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ormone sensitive lipase, HSL) • 催化的反应:甘油三酯→甘油二酯+脂酸 • 脂肪动员的限速酶 • 对多种激素敏感
(二)甘油的分解代谢 • 甘油在甘油激酶的摧毁下转变成3’-磷酸甘油 甘油激酶 甘油一酯————→ 3’-磷酸甘油 • 3’-磷酸甘油脱氢生成磷酸二羟丙酮 磷酸甘油脱氢酶 3’-磷酸甘油+NAD+————→磷酸二羟丙酮+NADH+H+ • 磷酸二羟丙酮进入糖代谢途径测定氧化分解
(三)脂酸的β氧化 ● 脂酸的活化 部位:线粒体外 脂肪酸+CoA-SH 脂酰CoA ATPAMP 脂酰CoA合成酶 Mg2+
●脂酸氧化的能量生成 • 以软脂酸为例: 1分子软脂酸彻底氧化共生成:(7×2)+(7×3)+ 8×12)=131分子ATP 软脂酸在体内氧化的能量利用效率为: 6656/9791×100% =68% 软脂酸与葡萄糖在体内氧化产生ATP的比较
(四)脂酸的其他氧化方式 • 不饱和脂酸的氧化 • 过氧化酶体脂酸氧化 • 丙酰CoA的氧化 • 脂酸的ω-氧化
脂肪 -氧化 2CH3COSCoA 乙酰乙酰CoA硫解酶 CoASH CH3COCH2COSCoA 乙酰乙酰CoA CH3COSCoA HMGCoA 合成酶 CoASH OH C HOOCCH2CH2COSCoA 羟基甲基戊二酸单酰CoA (HMGCoA) HMGCoA 裂解酶 CH3COSCoA CH3COCH2COOH 乙酰乙酸 CO2 -羟丁酸脱氢酶 NADH+H+ NAD+ CH3COCH3 丙酮 CH3CHOHCH2COOH D(-)-羟丁酸 酮体 (五)酮体的生成及利用 • 酮体的生成
酮体的利用 (1)乙酰乙酸的活化:(两条途径) ● 乙酰乙酸+琥珀酰CoA 乙酰乙酰CoA+琥珀酸 ● 乙酰乙酸 乙酰乙酰CoA (2)乙酰乙酰CoA硫解生成乙酰CoA: CH3COCH2CO~SCoA 2CH3CO~SCoA 琥珀酰CoA转硫酶 乙酰乙酰硫激酶 乙酰乙酰CoA硫解酶 CoASH
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 • 酮体生成的调节 (1)饱食及饥饿的影响 (2)肝细胞糖原含量及糖代谢的影响 (3)丙二酸单酰CoA的影响
二、必需脂酸及其生理功能 必需脂酸是指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必不可少、但机体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靠食物提供的脂酸,为多不饱和脂 酸,如亚油酸、亚麻酸。
1 5 3 9 7 8 9 5 3 6 1 R C O O H C O O H 1 10 10 CH3R2 C H 3 14 1 1 1 2 1 9 2 0 1 3 1 5 1 5 1 1 1 7 1 9 1 7 2 0 (二)不饱和脂酸的生理功能 (三)多不饱和脂酸衍生物及其生理功能 1.前列腺素、血栓噁烷、白三烯的化学结构及命名 前列腺酸 花生四烯酸
●根据五碳环上取代基团和双键位置不同,PG分为9型,分别命名为PGA、B、C、D、E、F、G、H及I,体内PGA、E及F较多。PGI2是带双环的PG,除五碳环外,还有一个含氧的五碳环,因此又称为前列腺环素(prostacyclin)。●根据五碳环上取代基团和双键位置不同,PG分为9型,分别命名为PGA、B、C、D、E、F、G、H及I,体内PGA、E及F较多。PGI2是带双环的PG,除五碳环外,还有一个含氧的五碳环,因此又称为前列腺环素(prostacyclin)。
●根据其R1及R2两条侧链中双键数目的多少,PG又分为1, 2,3类,在字母的右下角标示。 1类 2类 3类
●血栓噁烷也是廿碳不饱和脂酸的衍生物,它有前列腺酸样骨架但又不相同,分子中的五碳环为含氧的噁烷所取代。●血栓噁烷也是廿碳不饱和脂酸的衍生物,它有前列腺酸样骨架但又不相同,分子中的五碳环为含氧的噁烷所取代。 血栓噁烷A2 ●白三烯是不含前列腺酸骨架的廿碳多不饱和脂酸衍生物, 有4个双键,所以在LT字母的右下方标以4。 白三烯A4(LTA4)
第三节 磷脂的代谢 • 磷脂是含有磷酸基团的脂类物质的总称 • 根据其化学组成特征,磷脂可分为甘油磷脂和鞘磷脂两大类 • 甘油磷脂又可分为磷脂酰胆碱(卵磷脂)、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甘油、二磷脂酰甘油(心磷脂)及磷脂酰肌醇等。
一、甘油磷脂的代谢 (一)甘油磷脂的组成、分类及结构 甘油磷脂由甘油、脂酸、磷酸及含氮化合物等组成,其基本结构为:
机体几类重要的甘油磷脂 CH2OCOR1 HCOCOR2 O ‖ CH2CHOHCH2O P OCH2 OH OH OH H O- 2 3 H H 1 4 OH H H HO 6 5 H OH
(二)甘油磷脂的合成 1.合成部位 ●人体全身各组织细胞内质网均含有甘油磷脂合成酶系 以肝、肾及肠等组织细胞合成甘油磷脂最活跃 2.合成的原料 ●基本原料包括甘油、脂酸、磷酸盐、胆碱(choline)、 丝氨酸、肌醇(inositol)等。
HOCH2CHCOOH HOCH2CH2NH2 HOCH2CH2N+(CH3)3 3S-腺苷甲硫氨酸 CO2 NH2 胆碱 丝氨酸 乙醇胺 ATP ATP 乙醇胺 胆碱 激酶 激酶 ADP ADP -OCH2CH2NH2 -OCH2CH2N+(CH3)3 磷酸乙醇胺 磷酸胆碱 CTP:磷酸 CTP:磷酸 CTP CTP 胆碱胞苷酰 乙醇胺胞苷酰 PPi PPi 转移酶 转移酶 OCH2CH2N+(CH3)3 CDP OCH2CH2NH2 CDP P P CDP-胆碱 CDP-乙醇胺 O N+ (CH3)3 R1 CH2OC O (CH2)2 CH R2CO O CH2 O O P NH2 O O N O O P O O P NH2 N O CH2 O O O N O O P N O CH2 O O OH OH CDP-胆碱 OH OH CDP-甘油二酯
葡萄糖 3-磷酸甘油 2RCOCoA 转酰酶 2CoA 磷脂酸 磷酸酶 Pi 1,2甘油二酯 转移酶 CDP-乙醇胺 脂酰-CoA CDP-胆碱 CMP CMP CoA 甘油三酯 磷脂酰乙醇胺 (脑磷脂) 磷脂酰胆碱 (卵磷脂) O CH2OCR1 O R2CO CH O CH2CH2NH2 O P CH2O OH 脑磷脂 O CH2OCR1 O R2CO CH O CH2CH2N+(CH3)3 O P CH2O OH 卵磷脂 3.合成基本过程 • 甘油磷脂的合成有两条途径,即甘油二酯途径和CDP-甘油二酯 (1)甘油二酯途径:磷脂酰胆碱及磷脂酯乙醇胺主要通过 此途径合成。这两类磷脂在体内含量最多,占组织及血液中磷脂的75%以上。
3-磷酸甘油 2RCOCoA 转酰酶 2CoA 磷肪酸 CTP 胞苷酰转移酶 PPi CDP-甘油二酯 合成酶 肌醇 磷脂酰甘油 丝氨酸 CMP CMP CMP 二磷脂酰甘油 (心磷脂) 磷脂酰肌醇 磷脂酰丝氨酸 O O O C CH2 R 磷脂酰肌醇 O CH2 R1 O C O O CH C R3 O R2C CH O O O O CH2 R1 C O P O O CH2 CH2CHOHCH2 CH2 P O O C CH R2 O O O¯ O¯ OCH2CH(NH2)COOH P O CH2 二磷脂酰甘油(心磷脂) O¯ O 磷脂酰丝氨酸 O CH2 R1 C O OH OH R2C CH O O H O H H P O O CH2 HO H OH H O¯ H OH (2)CDP-甘油二酯途径:肌醇磷脂(phosphatidyl inositol)、丝氨酸磷脂(phosphatidy serine)及心磷脂(cardiolipin)由此途径合成。 葡萄糖
O O C O CH2 R1 O C O CH2 R1 O R2 C 甘油二酯 磷脂酸 CH O O R2 C CH O CH2 P O OH CH2OH H2O O¯ O O XOH 磷脂酶D H2O X P O¯ C O CH2 R2 O 甘油磷酯 O¯ R2 C CH O O OX O P CH2 O¯ H2O 磷脂酶A1 O 磷脂酶A2 CH2OH O CH2 R1 C O R1 C O¯ R2 C O¯ O R2 C CH O HO CH O O O P O O X CH2 CH2 P O O X 溶血磷酯2 溶血磷酯1 O¯ O¯ H2O H2O 溶血磷脂酶1 (磷脂酶B1) 溶血磷脂酶2 (磷脂酶B2) C O¯ R1 CH2OH C O¯ R2 O HO CH O O P X O O CH2 O¯ (三)甘油磷脂的降解 生物体内存在能使甘油磷脂水解的多种磷脂酶(phospholipase),包括磷脂酶A1、A2、B1、B2、C及D,它们分别作用于甘油磷脂分子中不同的酯键,降解甘油磷脂。 磷脂酶对甘油磷脂的水解作用 X:含氮碱
CH3(CH2)12 CH CH CHOH 二、鞘磷脂的代谢 (一)鞘磷脂的化学组成及结构 鞘磷脂是一类含鞘氨醇(sphingosine)或二氢鞘氨醇的脂类物质,简称鞘脂(sphingolipids),其分子结构中不含甘油,而是一分子脂酸通过其羧基以酰胺键与鞘氨醇的氨基相连。此外,鞘脂分子结构中还可以含有磷酸基团或糖基,所以鞘脂又可分为鞘磷脂和鞘糖脂,含磷酸基团的鞘脂称为鞘磷脂,含糖基的鞘脂称为鞘糖脂。 反式 CH2(CH2)14 CHOH CHNH2 ∣ CH2OH CHNH2 ∣ CH2OH 鞘氨醇 二氢鞘氨醇
鞘氨醇 CH3(CH2)mCH CH CHOH 脂肪酸 CHNHCO(CH2)nCH3 CH2 O X 取代基 鞘脂的化学结构通式 m多为12;n多在12~22之间 ●鞘脂分子中所含的脂酸主要为16C,18C,22C或24C 的饱和或单不饱和脂酸,有的还含α羟基。 鞘脂的末端基常被极性基团(X)如磷酸胆碱或糖基所取代,其结构与甘油脂颇为相似。 ●鞘磷脂及鞘糖脂的取代基X各不相同,鞘磷脂含磷酸,其末 端羟基取代基团X为磷酸胆碱或磷酸乙醇胺。鞘糖脂含糖, 其X基团为单糖基或寡糖链所取代,通过β-糖苷键与其末端 羟基相连。
(二)鞘磷脂的代谢 • 神经鞘磷脂(sphingomyelin)是人体含量最多的鞘磷脂,由鞘氨醇、脂酸及磷酸胆碱构成。 1.鞘氨醇的合成 (1)合成部位:全身各组织细胞均可合成,但以脑组织细胞最活跃。 (2)合成原料:合成鞘氨醇的基本原料是软脂酰CoA、丝氨酸和胆碱,还需磷酸吡哆醛、NADPH+H+及FAD等辅酶参加。 (3)合成过程:在磷酸吡哆醛的参与下,由内质网3-酮二氢鞘氨醇合成酶催化,软脂酰CoA与L-丝氨酸缩合并脱羧生成3-酮基二氢鞘氨醇(3-ketodihydrosphingosine),再由NADPH+H+供氢,由还原酶催化,加氢生成二氢鞘氨醇,然后在脱氢酶的催化下,脱氢生成鞘氨醇,脱下的氢由FAD接受,生成FADH+H+。
2.神经鞘磷脂的合成 在脂酰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鞘氨醇的氨基与脂酰CoA进行酰胺缩合,即生成N-脂酰鞘氨醇,最后由CDP-胆碱提供磷酸胆碱即生成神经鞘磷脂。 3.神经鞘磷脂的降解 需神经鞘磷脂酶(sphingomyelinase)的催化,才能完成神经鞘磷脂的降解 。 (三)鞘糖脂的代谢 N-脂酰鞘氨醇的末端羟基与单糖如葡萄糖或寡糖以β-糖苷键结合而生成的脂类物质即为鞘糖脂,
1.鞘糖脂的合成 由CDP-葡萄糖、CDP-半乳糖、CMP-唾液酸等提供糖基,在糖基转移酶的催化下,将糖基转移至N-脂酰鞘氨醇的末端羟基,缩合成β-糖苷键,即生成鞘糖脂。 2.鞘糖脂的降解 鞘糖脂的降解是在多种糖基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去除糖基。如鞘糖脂含有寡糖链,则需将糖基逐个去除。
第四节 胆固醇代谢 ●胆固醇的得名源于它最先是从动物胆石中分离出的、具有羟基的固体醇类化合物,故称为胆固醇(cholesterol,chole胆,sterol固醇)。 ●固醇的基本结构是环戊烷多氢菲,它由3个乙烷环和1个环戊烷稠合而成。所有固醇(包括胆固醇)都具有环戊烷多氢菲的共同结构,不同固醇间的区别在于碳原子数目及取代基不同。 β-谷固醇 麦角固醇
一、胆固醇的合成 (一)合成部位 ●人体所需的胆固醇部分来自动物性食物,但主要由机体 自身合成。 ●除成年动物脑组织及成熟红细胞外,几乎全身各组织均 可合成胆固醇,每天的合成量为1g 左右。 ●肝是合成胆固醇的主要场所,机体自身合成胆固醇的 70%~80%由肝合成,其次是小肠,合成机体自身合成 胆固醇的10%。
COOH COOH CH2 CH2 HMG CoA 还原酶 HO C CH3 HO C CH3 HSCOA 2NADPH+2H+ 2NADP CH2 CH2 COCoA CH2OH (二)合成原料 乙酰CoA及NADPH+H+是合成胆固醇的基本原料。 (三)合成基本过程 胆固醇合成过程复杂,有近30步酶促反应,大致可划分 为三个阶段。 1.甲羟戊酸的合成 硫解酶 2CH3COCoA 2CH3COCH2COCoA HMG CoA合酶 CH3COCoA HSCoA HSCoA 羟基甲基戊二酸单酰COA 甲羟戊酸(MVA)
2.鲨烯的合成 ●由ATP提供能量,在胞液中一系列酶的作用下,MVA经脱羧、磷酸化生成活泼的异戊烯焦磷酸(3-isopentenyl pyrophosphate, IPP, C5)和二甲基丙烯焦磷酸(3,3-dimethylallyl pyrophosphate, DPP)。 ●3分子活泼的5碳焦磷酸化合物(IPP及DPP)缩合生成15碳的焦磷酸法尼酯(farnesyl pyrophosphate, FPP)。 ●在内质网鲨烯合酶(squalene synthase)的催化下,2分子15碳的焦磷酸法尼酯经再缩合、还原即生成30碳的多烯烃——鲨烯(squalene)。
头 鲨烯 头 P P P P P P P P HO 胆固醇 3.胆固醇的合成 OH CH3-CO-SCoA SCOA CH2 C CH2 CO -OOC CH3COCH2CO-SCoA CH3 β-羟-β-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 NADPH+H+ CoA-SH OH HO CH2 CH2C CH2 COO- CH3 甲羟戊酸(MVA) 2ATP 2Pi+2ADP OH O CH2 CH2C CH2 COO- 5-焦磷酸甲羟戊酸 CH3 ATP 羊毛固醇 Pi+ADP CO2 O CH2 CH2C CH2 CH2 = 异戊烯焦磷酸 CH3 ( O CH2 CH2C CH2 CH3 = ) 头 CH3 二甲丙烯焦磷酸 (3X) O 头 焦磷酸法尼酯 (2X) 胆固醇的合成过程
4.胆固醇酯的合成 ●在脂酰-胆固醇脂酰转移酶(acyl-CoA: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 ACAT)的作用下,细胞内的游离胆固醇能与脂酰CoA缩合,生成胆固醇酯,并释放出乙酰CoA。 ●胆固醇酯是细胞内胆固醇的主要储存形式。血浆中的游离胆固醇则在血浆卵磷脂-胆固醇脂酰转移酶(lecithin: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 LCAT)的作用下,将卵磷脂甘油2位碳原子上的脂酰基(多为不饱和脂酰基)转移至胆固醇的3位羟基上,生成胆固醇酯和溶血卵磷脂。 ●胆固醇酯是血浆胆固醇的主要运输形式。
(四)胆固醇合成的调节 ●HMG 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胆固醇合成的调节主要通过调节HMG CoA还原酶活性来实现,HMG CoA还原酶也影响胆固醇合成的各种因素的主要作用靶点。 1.HMG CoA还原酶活性的调节方式 (1)变构调节 (2)化学修饰调节 (3)酶的含量调节
2.胆固醇合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1)饥饿与饱食 :饥饿或禁食可抑制肝合成胆固醇。 (2)胆固醇含量:细胞胆固醇含量是影响胆固醇合成的主要因素之一,细胞胆固醇含量升高可反馈抑制肝胆醇的合成。 (3)激素:胰岛素及甲状腺素能诱导肝细胞HMG CoA 还原酶的合成,通过酶的含量调节增强HMG CoA还原酶活性,增加胆固醇的合成。胰高血糖素能快速抑制HMG CoA还原酶活性而抑制胆固醇的合成。
二、胆固醇的转化 ●胆固醇的母核——环戊烷多氢菲在体内不能被降解,所以胆固醇不能像糖、脂肪那样在体内被彻底分解;但它的侧链可被氧化、还原或降解转变为其它具有环戊烷多氢菲母核的生理活性化合物,或参与代谢调节,或排出体外。 (一)转化为胆汁酸 胆固醇可以在肝脏被转化成胆汁酸(bile acid),这是胆固醇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去路。
(二)转化为类固醇激素 胆固醇是肾上腺皮质、睾丸、卵巢等内分泌腺合成及分泌类固醇激素的原料。 (三)转化为7-脱氢胆固醇 胆固醇可以在皮肤被氧化为7-脱氢胆固醇,后者可经紫外光照射转变为维生素D3。
第五节 血浆脂蛋白代谢 一 血 脂 ●血浆所含的脂类物质统称血脂。它的组成复杂,包括:甘油三脂、磷脂、胆固醇及其酯、以及游离脂酸等。 ●磷脂主要有卵磷脂(约70%)、神经鞘磷脂(约20%)及脑磷脂(约10%)。 ●血脂有两种来源:即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脂质是指从食物摄取、并经消化吸收进入血液的脂质;内源性脂质则指由肝细胞、脂肪细胞以及其他组织细胞合成后释放入血的脂质。
正常成人空腹血脂的组成及含量 * 括号内为均值
二、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及结构 • 研究发现,脂质在血液中是与一些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脂蛋白(lipoprotein),以脂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 (一)脂蛋白的分类 1.电泳法 该方法根据不同脂蛋白的表面电荷不同,在电场中具有不同的迁移率进行分类。根据在电场中移动的快慢,可将脂蛋白分为α-脂蛋白、前β-脂蛋白、β-脂蛋白及乳糜微粒四类。α-脂蛋白泳动最快,相当于α1-球蛋白的位置;β-脂蛋白相当于β-球蛋白的位置;当β位于β-脂蛋白之前,相当于α2-球蛋白的位置;乳糜微粒(chylomicron, CM)不泳动,留在原点(点样处)。
CM β 前β α - + 血浆脂蛋白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图 2.超速离心法 各种脂蛋白所含脂质及蛋白质的量各不相同, 脂质与蛋白质的比例也不一样,因而不同脂蛋白的密度不相同, 可以根据密度大小对脂蛋白进行分类。
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四类:脂蛋白按密度大小依次为乳糜微粒含脂最多,密度最小,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分别相当于电泳分类中的CM、前β-脂蛋白、β-脂蛋白及α-脂蛋白等四类。 • 除上述四类脂蛋白外,人血浆有还有中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 desity lipoprotein, IDL)和脂蛋白(a)(lipoprotein (a), L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