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500 Views
关于浙江水文现代化的思考. 关于水文事业现代化建设问题 前言 水文的作用地位和定位 水文现代化的定义和内涵 为什么要实现水文现代化 浙江省自然地理概况 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浙江省水利发展背景 关于如何实现水文现代化的问题 浙江省水文工作的现状 浙江水文现代化的主要成果及设想. 关于水文事业现代化建设问题 一、 前言 二、水文的作用地位和定位 三、水文现代化的定义和内涵. 水文现代化的定义
E N D
关于水文事业现代化建设问题 前言 水文的作用地位和定位 水文现代化的定义和内涵 • 为什么要实现水文现代化 浙江省自然地理概况 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浙江省水利发展背景 • 关于如何实现水文现代化的问题 浙江省水文工作的现状 浙江水文现代化的主要成果及设想
关于水文事业现代化建设问题 一、前言 二、水文的作用地位和定位 三、水文现代化的定义和内涵
水文现代化的定义 水文现代化建设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既有技术装备、生产生活条件等硬件的标准要求,也有法规、标准、规范和体制机制的配套建设;既要发挥传统水文业务长期积累的专业和行业优势,也要不断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拓展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既要重视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也要重视思想观念和理念的更新,并建立一支适应现代化的水文队伍
水文现代化的内涵 水文现代化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水利发展的需求,使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信息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具有先进实用的科技水平。 水文现代化建设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需求,是以推动水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水文现代化不仅是物质基础的现代化、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更是思维方式、思想方法的现代化。 当前水文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建设较高标准的水文水资源信息系统,包括水文信息监测系统、信息传输系统、预测预报及分析评价系统、信息技术服务系统、水文保障体系等五个方面。
为什么要实现水文现代化 一、浙江省自然地理概况 二、 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三、 浙江省水利发展背景
第一、水文工作是研究自然地理的一门科学。 浙江省的自然地理概况: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约1600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约950亿立方米。省境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自西南向东北逐级倾斜的特点。山丘、平原和盆地、河流和湖泊面积分别占70.4%、23.2%、6.4%。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
浙江省内河流众多,集水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多达2442条,主要水系有:钱塘江、瓯江、椒江、甬江、苕溪、飞云江、鳌江、运河等,号称八大水系。浙江省内河流众多,集水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多达2442条,主要水系有:钱塘江、瓯江、椒江、甬江、苕溪、飞云江、鳌江、运河等,号称八大水系。 浙江水文工作主要职责就是要摸清和掌握水的运行规律,向全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各类水文数据和分析成果。
第二、浙江省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特色:市场化水平高民营经济发达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7100亿元。按常住人口5442.69万和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1800元,接近8000美元。经济的发展为开展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提供了社会需求和资金保障,而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前期和基础,水文工作的重要性日益被各级政府和社会所认识。
第三、近年来,作为水文事业的重要依托,浙江水利建设发展势头迅猛。在防汛抗旱、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先后开展了千里海塘建设工程、城市防洪工程、千库保安和强塘固房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等全省性的水利工程建设。全省水利投入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分别达到600亿和815亿元。第三、近年来,作为水文事业的重要依托,浙江水利建设发展势头迅猛。在防汛抗旱、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先后开展了千里海塘建设工程、城市防洪工程、千库保安和强塘固房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等全省性的水利工程建设。全省水利投入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分别达到600亿和815亿元。
结论水文现代化建设是水文工作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一是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求水文部门为社会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服务内容已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范畴,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价、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水生态水环境监测和预警、水雨情实时数据采集传输和预警预报等等领域已成为水文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水文业务的内涵也因水文服务领域的拓展而不断拓展,水文监测和水文分析研究的内容更为广泛和完善,如资源水文、生态水文、城市水文、河口水文、数字水文等等新的水文业务不断涌现。二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为加大水文投入和为水文现代化提供先进的装备和技术提供了物质保障,使水文工作的现代化建设成为可能。结论水文现代化建设是水文工作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一是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求水文部门为社会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服务内容已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范畴,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价、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水生态水环境监测和预警、水雨情实时数据采集传输和预警预报等等领域已成为水文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水文业务的内涵也因水文服务领域的拓展而不断拓展,水文监测和水文分析研究的内容更为广泛和完善,如资源水文、生态水文、城市水文、河口水文、数字水文等等新的水文业务不断涌现。二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为加大水文投入和为水文现代化提供先进的装备和技术提供了物质保障,使水文工作的现代化建设成为可能。
关于如何实现水文现代化的问题 一、浙江省水文工作的现状 二、浙江水文现代化的主要成果及设想
浙江省水文工作的现状 根据2011年5月统计,浙江省水文系统现有流量站90个(包括18个国家重点流量站),水位站128个,基本雨量站492个,杭嘉湖平原水网巡测断面115个。此外,全省共有水质监测断面(包括水功能区监测断面)700余个,全省水雨情信息采集系统监测站点2730余个。全省现有水文职工624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2人,高级工程师84人,工程师等197人,技术员162人。
依托浙江省社会经济和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省水文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2003年出台了《浙江水文管理办法》; 2004年省级水文机构升格为副厅级单位; 2005年在全省开展了“标准雨量站达标建设活动”; 2006年起,全省150个大中型水库分阶段参加全省水文资料整编,按规范要求纳入国家水文资料整编系列; 2008年颁布出台了全省《水文测站任务书》;同年编制完成了《浙江省水功能区规划》,并颁布实施; 2009年起,根据省政府文件要求,配合环保部门,开展了行政区界近150个交界断面的常规水量分析计算; 从2003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浙江省水雨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至2010年底,全省共建成2730个水雨情遥测站点和330个水情中心(分中心)和6个信息转发通信平台,系统覆盖全省各国家水文站点、全部小(1)型以上水库及600余个重要小(2)型水库和重要小流域;利用浙江省水雨情信息采集系统的GPRS远传技术,全省开展了水文资料固态存储技术推广,并出台了《浙江省水文固态存储仪运行使用管理规定》,目前已有80%的水位雨量站实现了水文资料固态存储和整编。
近年来杭州、宁波、温州三市在践行“大水文”理念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杭州市积极开展城市水文工作,开展了市区河道和城市防洪能力和给排水方面的监测和分析研究。宁波市配合甬江口治理,开展了河口水文监测论证工作。温州市水文站增挂了河口研究院牌子,增设了河口水文监测、河口演变分析和风暴潮评估等职能。近十年来,全省共完成约80%以上的水文站房新建改建任务,投资2240万元的钱塘江河口控制站——之江水文站于2009年汛前建成并投入运行。
之江水文站袁浦水位台,370m²,配备岸式多普勒测流仪及码头。之江水文站袁浦水位台,370m²,配备岸式多普勒测流仪及码头。
2006-2010年,全省各年的水文总投入分别为10393万元、13181万元、16316万元、14505万元和18002万元,其中基建和技改投入分别为2843万元、3723万元、5301万元、3790万元和5845万元 。 浙江水文的发展基本做到了与全社会和水利事业的发展同步。
水文现代化建设成就 浙江瓶窑水文站
但是,对照部水文局的现代化要求和大水文的理念,与先进省区市和流域机构相比,并结合浙江经济社会对水文工作的需求,浙江水文在现代化建设中还存在不少的差距。这一差距主要表现在: 1、水文测验受工程影响问题严重。普遍存在测验断面遭受涉水工程影响而被迫搬迁,甚至有些河段到了无测验断面可寻的地步,亟待研究推广新的测验技术和补救措施。 2、水文站点的设置密度还满足不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如全省为加强对各级政府的水污染治理考核力度,自2009年开始,开展了各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污染物通量监测,共计150个交接断面,这些断面大部分没有水文站点,只能用水量平衡和降雨径流关系等方式进行流量推算,时效性差,精度不高。又如,在应对短历时局地暴雨引发的地质灾害过程中,尽管目前全省已经建设了2730个雨量自动遥测站点,还是难以做到全面可靠地捕捉暴雨中心。
3、水质监测站点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取样后送实验室化验的方式,目前全省仅有两处水质自动监测站,因而,难以及时全面掌控突发性的水污染事件。3、水质监测站点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取样后送实验室化验的方式,目前全省仅有两处水质自动监测站,因而,难以及时全面掌控突发性的水污染事件。 4、水文投入相对不足,特别是在新技术,新设备的购置更新经费,部分投资主体的认识不够到位,水文现代化意识不强,对设备投入和技术引进的热情不高。 5、队伍建设还需加强,特别是水文测站,水文专业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不高,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偏低。 6、水文行业管理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针对浙江的财政体制特点,对如何发挥市级水文机构的行业管理职能,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浙江水文现代化的 主要成果及设想 1、2009年11月全省水文工作会议为切实落实“大水文”的理念,加快浙江水文的现代化建设,结合浙江水文的实际,提出了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实现浙江“水文数字化、信息化”。
首先是水文监测的现代化 要实现各个水文要素采集的数字化,就要加快开发和引进适合浙江实际的各类传感器,在目前比较成熟的是水位、雨量传感器的基础上,我局已经相继开发了蒸发传感器、地下水位传感器;引进并实施了气象要素、ADCP流量数据、时差法超声波测流仪在线数据、水质自动站数据、水体含氯度和含沙量等数据的实时遥测。遥测RTU均由我局自主开发的语润3000数据遥测终端进行数据处理和发送。下一步将重点开展流量参数的实时遥测技术研究,基本实现水文测验的数字化自动化。
其次是水文信息传输的现代化 由我局自主研发“浙江省水利防汛通信平台”承担了全省水文数据实时传输任务,可兼容GPRS、GSM、北斗卫星等多种接入方式,并利用互联网及水利专用网络进行信息发布,目前除省级中心平台外,还在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绍兴等地建有市级平台,与省级平台互为备份,以充分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冗灾度。 随着全省水文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将在系统扩容、技术升级、提高可靠性等方面对系统进行不断升级,以适应水文数字化的要求。 我局的《浙江省水情信息采集系统研究及应用》获2010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省水利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三是水文数据的处理和应用的现代化 我局开发的“基于WebGIS的实时水情信息系统发布与辅助决策系统”2007年获得了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系统实时显示全省2730个遥测站点的水雨情信息,并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自动生成各类图表,曲线,并具有报警和分析计算功能,为全省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得到了有关政府领导和水利防汛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下一步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DEM、DOM等地理信息系统最新成果及相关应用软件和网络技术,继续开发和完善系统功能,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并向全省各级水文和防汛部门推广应用。
基于WebGIS的实时水情信息系统发布与辅助决策系统基于WebGIS的实时水情信息系统发布与辅助决策系统
第四是数据存储和处理计算的现代化 在水文数据采集、传输和应用的各个环节,都设置了数据存储功能,特别是防汛平台数据库和水情数据库,以便于在需要时随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 水文资料的采集和存储。目前全省已有超过80%的基本雨量站采用固态存储数据进行资料整编,利用雨润3000终端、GPRS公用信道和防汛通信平台,我省实现了所有基本雨量站资料数据的实时在线远传。即在各水情中心(分中心)站可实施收集水文资料数据,既提高了水文资料收集整理的时效性,同时也可随时监测数据采集过程,避免数据丢失和出错,极大地保障了资料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我省的国家水文数据库按照部水文局的要求,自上世纪1995年投入运行以来,保存了全省的历年水文资料,共计约3.1G数据容量,为开展水文对外服务,进行水文分析和科研提供了快速可靠的技术手段。 2009年10月,部水文局在浙江宁波召开了《全国水文数据库建设与培训会议》,我局就浙江省水文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情况,在会上作了典型交流发言。
在水文数据的处理、存储和应用方面,今后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优化软硬件环境,建立统一的水文数据服务平台,拓宽水文数据计算成果的服务领域,提高水文数据从采集到成果应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自动化水平,为全社会提供优质的水文服务。 我们将利用浙江省十二五水文事业发展规划的契机,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实现浙江水文的数字化和信息化。 此外,在水文监测手段和方法、水文服务领域的拓展、水文试验和科学研究等等方面都是水文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此,部水文局的“大水文”理念已经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限于篇幅,再次就不再展开叙述了。
2、关于强化水文管理体制机制问题 第一、2003年《浙江省水文管理办法》颁布施行以来,浙江水文工作的外部环境和业务范围和内容都发生的很大的变化,应该根据现时的客观情况,适时出台《浙江省水文条例》,为此,我们多次向水利厅作了专题汇报,争取尽早将条例列入立法程序。对此,省水利厅领导十分重视,作为第一步,尽早安排相关人员进行调研。 第二、关于浙江省省级水文机构参公管理问题,我局机关内部的干部职工思想达到了高度统一,大家几乎一致认为水文机构实行参公管理是水文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长远看,无论是从提高行业管理职能和社会地位、集中精力抓好水文本职工作,还是从稳定干部职工队伍、提高队伍素质、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等等方面看,参公管理都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局的参公管理报批程序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第三、关于市县水文机构的称谓和规格问题,基层水文机构对此反映十分迫切和强烈,由于浙江省的水文管理体制的特殊性,我局将继续向有关部门加强宣传和沟通,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争取早日有所突破。
3、关于制度和规范建设 鉴于浙江省的水文管理体制,强化内部制度化管理是行业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我局十分重视制度和标准规范的制定的管理落实工作,近年来先后出台了诸如:“标准化雨量站建设标准”、“大中型水库水文资料整编要求”、“水情信息采集系统运行维护管理规定”、“水文测站任务书”、“水文固态存储仪运行使用管理规定”、“水文资料整编考核评分办法”、“水文遥测通信专用组件通用技术条件”等等一系列规定和标准。 目前正在酝酿出台《浙江省水文站标准化建设意见》和《水文业务定额标准》等省级标准。 作为水文现代化的标准和依据,我局将进一步完善浙江省水文现代化建设标准体系,促进全省水文现代化的建设。
4、关于队伍建设 要实现水文现代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目前我省水文队伍还存在着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近年来我局通过开展学历教育、举办各类专项培训班和技能竞赛等形式提高水文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出台了全省水文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从人员进出、在职教育培训和知识更新等方面对全省水文队伍建设提出了标准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下一步我们设想将配合浙江省事业单位改革,开展水文从业人员上岗资格审查和认证工作,逐步调整队伍结构,建立起一支适应浙江水文现代化建设的业务管理和专业技术队伍。
水文现代化是几代水文人梦寐以求的追求,我们将努力在实践中努力饯行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浙江水文的现代化建设。 我们充分相信,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和省水利厅的领导下,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浙江水文现代化建设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浙江水文的明天将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