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380 Views
第六章 國民所得. 學前預知 6-1 國民所得的概念 6-1.1 國民所得的內容 6-1.2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6-1.3 平均每年每人國民所得 6-2 「貧窮」與「富裕」─國民所得不均度的衡量. 第六章 國民所得. 學 前預知. 在本章中,我們將: 1. 學習 GDP 與 GNP 之定義。 2. 了解 GDP 的計算方法及其組成因素。 3. 比較名目 GDP 與實質 GDP 之差異。 4. 考慮國民所得應用上的限制。 5. 學習國民所得不均度的測量方法。. 6-1 國民所得的概念.
E N D
第六章 國民所得 學前預知 6-1國民所得的概念 6-1.1國民所得的內容 6-1.2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6-1.3平均每年每人國民所得 6-2 「貧窮」與「富裕」─國民所得不均度的衡量
第六章 國民所得 學 前預知 在本章中,我們將: 1. 學習GDP與GNP之定義。 2. 了解GDP的計算方法及其組成因素。 3. 比較名目GDP與實質GDP之差異。 4. 考慮國民所得應用上的限制。 5. 學習國民所得不均度的測量方法。
6-1 國民所得的概念 國民所得是衡量一國國民生產經濟活動成果的會計制度。美國經濟學者顧志耐(Simon Kuznets,1901~1985),被稱為「國民所得之父」。我國由行政院主計處編印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所得 。
6-1.1 國民所得的內容 1. 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意義 國內生產毛額(GDP)係指一國在該國「國內」的「一定 期間內」,所生產出來供「最終用途」的商品與勞務之 「市場價值」。 此定義包括下列特點: (1) 所謂「國內」(Domestic)係指一國國境內的所有生 產活動。外國國民(如外籍勞工)參與本國國內之生 產所得到的報酬都應計入GDP,參與外國之生產所獲 得的報酬則不計入GDP中。
(2) 國內生產毛額(GDP)的衡量以「一定期間」生產出 來的產品計算之。非本期生產的產品(包括二手貨買 賣、存貨交易、古董古畫交易)不計入本期GDP。如 救濟金、退休金、撫卹金、公債利息等移轉性支付不 計入本期GDP。 GDP針對一定期間來計算,是一種流量的觀念而不是存量。
(3) 「最終用途」的商品與勞務,又稱最終產品(Final Products):計算GDP時,為避免重複計算,必須將原 料、半製品等中間產品予以剔除。所謂最終用途包括民 間消費、廠商投資、政府消費及淨出口等四項。 (4) 「市場價值」:GDP的計算以透過市場交易的經濟活動 為對象,而不考慮非市場性的生產活動。不過有兩項例 外 : a. 自有房屋的設算租金。 b. 農民自產自用的農產品。
公式 GNP=GDP+國外要素的所得淨額 2.國民生產毛額(Gross National Product,GDP) 係指一國「全體國民」在一定期間內所生產的最終商 品與勞務之市場價值。GNP與GDP的區別: GNP是以生產者國籍為界定範圍,GDP是以生產所在 地的國境為界定範圍。
3. 因為GDP較能表現一國國境內的生產活動,總生產值以及 就業的情形,我國自1933年起改以GDP來衡量經濟成長 率。衡量國內生產毛額(GDP)可以從生產面、支出面所 得面來估計。 (1) 從生產面計算GDP 此方法又稱最後產出法,為避免重複計算,將中間產 品的價值剔除,我們採用附加價值法,每一生產階段 所產生的附加價值是產品的價值減去支付所投入原料 的價值。
生產者(1) 產品之市價(2) 中間投入(3) 附加價值(2)-(3) 毛衣的生產過程 牧場農夫 $ 3,000 $ 0 $ 3,000 ▼ 由毛衣生產過程計算附加價值 紡織廠 6,000 3,000 3,000 成衣廠 8,000 6,000 2,000 百貨公司 10,000 8,000 2,000 GDP(附加價值加總) 10,000 此方法可以了解各級產業對的貢獻。 ▼ 由毛衣生產過程計算附加價值 此方法可以了解各級產業對GDP的貢獻。
台灣國內生產毛額的產業分配 ▲ 2004年三級產業占GDP的百分比
公式 GDP=C+I+G+X-M (2) 從支出面計算GDP a. 從支出面計算GDP,意指從需求面或消費面 來計算GDP,其公式如下: GDP:國內生產毛額(此時又稱國內支出毛額) C:民間消費支出 I :國內投資毛,或稱國內資本形成毛額 G:政府消費支出 X:出口 M:進口
各部門購買支出的內容如下表: GDP的支出內容
公式 GDP=GNP-國外要素所得淨額 b. 由支出面所計算的數值是以各項支出發生所在地 的國境為範圍。 c. 此方法可以了解各部門支出在GDP中所占比例。 (3) 從所得面計算GDP a. 此方法稱為要素所得法(所得以國籍為計算標準), 此方法可以顯示各生產要素對GDP的貢獻。 b. 國民所得毛額(國民生產毛額GNP)= 工資+租金+利息+利潤+間接稅淨額+資本折舊
6-1.2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國民所得統計的用途有: (1) 顯示國民的生活水準。 (2) 可以供作各國生活水準的比較之用。 (3) 可以供作政府擬定經濟政策之依據。但在應用國 民所得的統計時必須注意一些限制: 1. 物價水準的變動 GDP的國民所得計算均以當期的物價為衡量單位, 因此我們必須設法剔除物價變動對GDP的影響,才能 實質顯示人民真正經濟生活水準。
公式 (1) 名目國內生產毛額(Nominal GDP)以當期市價計 算的國內生產毛額。 (2) 實質國內生產毛額(Real GDP) 以基期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毛額,所謂基期(Base Year) 是指作為價格與產量比較標準的年度。 (3) GDP平減指數 (4) 以實質GDP來計算第t年經濟成長率:
公式 2. 人口的變動 實質GDP衡量一國經濟規模的大小,但是實質GDP很大並不代表國民的生活水準很高,以每人平均實質GDP或每人實質GNP較能反映當地人民的生活水準。
3. 當應用國民所得來衡量經濟福利時,必須注意國民所得 漏掉了一些項目: (1) 未經市場交易的生產成果 (2) 地下經濟活動 (3) 環境汙染的外部成本與負產品 (4) 休閒的價值 (5) 產品及勞務的品質與組合 (6) 忽略所得分配
6-1.3 平均每年每人國民所得 平均每年每人國民所得是目前衡量人民經濟生活水 準比較常用的指標,一般常用於: (1) 比較一國家在長期內經濟發展過程中人民生活水準的 變化。 (2) 比較世界各國得每年每人國民所得之排名,可以知道 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程度。
6-2 「貧窮」與「富裕」-國民 所得不均度的衡量 一般衡量所得分配不均度(Inequality Measures)的指標 有三種: (1) 洛侖士曲線(Lorenz Curve) (2) 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 (3) 最高最低所得差距的倍數 1. 洛侖士曲線 洛侖士曲線是以圖示說明家庭所得分配不均等程度的一種 測量方法。
由洛侖士曲線的位置,可以得之所得分配是否平均。由洛侖士曲線的位置,可以得之所得分配是否平均。 當洛侖士曲線愈靠近對角線,它所代表的所得分配愈平均 ; 愈偏離對角線,則分配愈不平均。 2003年台灣地區的洛侖士曲線
2. 吉尼係數 吉尼係數G是洛侖士曲線與絕對均等線所夾半月形面 積,占絕對均等線以下之三角形面積的比例。 3. 最高最低所得差距的倍數 這是一個常用的更簡化的指標。當倍數愈大,表示所 得的分配愈不平均。
1990年以後,貧富差距拉大,所得分配不均度 提高的可能原因有:人口老化、家庭結構小家庭化、電子資訊等高科技產業加速發展,產生科技新貴且低技術勞工的工資增加有限,再加上1996年以後失業率逐漸增加,無業家庭增多,使所得分配更惡化,貧富差距更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