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 往事並不如煙 》 導讀 ──越是崎嶇越坦平, 曲折迷離中的真人實事

《 往事並不如煙 》 導讀 ──越是崎嶇越坦平, 曲折迷離中的真人實事. 作者背景. 作者章詒和乃是四、五十年代鼎鼎有名的黨外人士、第三勢力的領袖─張伯鈞的女兒。 章伯鈞 1895 年出生於安徽, 6 歲父親過世,自幼由兩位叔叔撫養。 1920 年,剛畢業的章伯鈞即被聘為宣城師範英語教員,不久,升任該校校長。他任宣城師範校長僅一年,其敢作敢為,改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教育舉措,至今在安徽老一輩人心中仍傳為佳話。 章伯鈞在柏林大學的四年,系統地研習了馬克思主義原著和充滿辨證精神的黑格爾哲學。對於其後來無條件獻身社會、追求進步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礎。

Download Presentation

《 往事並不如煙 》 導讀 ──越是崎嶇越坦平, 曲折迷離中的真人實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往事並不如煙》導讀 ──越是崎嶇越坦平,曲折迷離中的真人實事

  2. 作者背景 作者章詒和乃是四、五十年代鼎鼎有名的黨外人士、第三勢力的領袖─張伯鈞的女兒。 章伯鈞1895年出生於安徽,6歲父親過世,自幼由兩位叔叔撫養。 1920年,剛畢業的章伯鈞即被聘為宣城師範英語教員,不久,升任該校校長。他任宣城師範校長僅一年,其敢作敢為,改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教育舉措,至今在安徽老一輩人心中仍傳為佳話。 章伯鈞在柏林大學的四年,系統地研習了馬克思主義原著和充滿辨證精神的黑格爾哲學。對於其後來無條件獻身社會、追求進步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礎。 章伯鈞極其重視「如何做人」的教育,他常說:「要做一個真正的人,最起碼的條件和最終的要求就是表裡如一、始終如一,無論生憂患之中,還是處落魄之境;無論自幼至長,還是自長至老,這個要求應無一刻鬆動。」

  3. 作者背景 章伯鈞面對政治壓力和應付社會環境的唯一選擇,是獨處,也只能獨處。假如他是個埋頭做學問的,面壁數十載,獨處一輩子,也算不得什麼難事。偏偏章伯鈞從中國私塾讀到柏林大學,也沒能塌心做學問,而是起勁兒地搞政治。搞政治可不能清靜,得參與、得活動、得鬧騰。可惜章伯鈞的本質是書生,他搞的政治始終未能上升到拿槍桿子的高級階段。章伯鈞卻以此為生活、以此為追求、以此為樂趣。當這種生活、追求和樂趣,給撅折掐斷,戛然而止,就好似一個有名氣的演員,戲唱得正帶勁兒,被轟下了台。令其振作、陶醉和亢奮的鑼鼓、絲竹、燈光、油彩、班底、龍套、觀眾,也隨之消失得無影無蹤。

  4. 作者背景 一直到死前,章伯鈞仍不斷地和女兒章詒和談論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每次談及,都無比激動、無比痛心。如果不是中國人、不是知識份子,就很難理解與估算中國知識份子在現代史上承受過的壓力及份量。 章詒和從小在父母親身邊親眼看到父執輩的風采,親耳聽到他們的韻事,而她本人亦在青少年時期和這些長輩多所往來,家學淵源的章詒和,在動亂的政治環境中成長,並曾以「現行反革命」的罪名入獄十年,但她刻苦用功,為自己打下了深厚的國學根底,故能為我們留下一部生動、感人的歷史紀錄與時代投影。

  5. 時代背景 《往事不如煙》這本書所寫的人物包括:史良、儲安平、張伯駒夫婦、康同璧母女、聶紺弩和羅隆基,這些人都是中國現代史上有頭有臉、有血有肉的人物。 這些章詒和筆下的人物,都各有各的人格特質,也都各有各的才情面貌。儘管如此,他們卻淪於同一命運,都在毛澤東的絕對控制下,茍延殘喘、恐懼徬徨,他們都在同一片土地上,經歷中國歷史上前所未見的荒繆時代與黑暗日子。 是以,在當代的人們,人性的起碼尊嚴,已經蕩然無存;個人的丁點自由,更是化為烏有。經此世變,真是情何以堪!

  6. 內容結構 六篇故事、八個人物:(史良、儲安平、張伯駒夫婦、康同璧母女、聶紺弩、羅隆基)透過章詒和的生花妙筆,不僅生動、細緻地記述這些人在人生困頓中的喜怒哀樂;更可貴的是,她也寫出了那個時代的陰影,以及活在陰影下的許多大小人物,讀後總是令人掩卷太息。 往事如煙,往事並不如煙。作者僅僅是把看到的、記得的和想到的紀錄下來,寫了六篇,涉及八人。他(她)們個個有才、有德、有能,心比天高,但命比紙薄。 書是獻給她的父母,她知道他們在天國遠遠望著她,目光既慈祥又憐憫。

  7. 內容賞析

  8. 君子之交:張伯駒夫婦與父母交往疊影 博雅通脫的他,在我們這個政權下是有些孤獨和落伍的。然而他的孤獨和落伍,要透過時間才能說明其涵意。他在時代裡消磨,但卻由時間保存,不像某些人是在時代裏稱雄,卻被時間湮沒。張伯駒富貴一生亦清平一生。他正以這樣的特殊經歷,演示了一個「人」的主題,一個中國文人的模樣和心情。

  9. 最後的貴族:康同璧母女之印象 整個晚上,我都在竭力思索,力圖給我的羅姨尋出一條新的生路。結果,什麼也沒有想出。舊夢已逝,新夢不來。其實,在我們的這個環境裏,她是做不出新夢的。她的處生之道,爲這個社會所不容。而紅色政權所倡導的整齊劃一的生活、觀念及思維方式,又把她的心靈最後一條縫兒,封沒塞絕。這樣的特定人物及其生存情境,不禁使我聯想中國歷史上的遺民。難怪研究明清士大夫問題的學者說,中國歷史上「遺民多有祈死,待死,以生為死者」。

  10. 斯人寂寞:聶紺弩晚年片段 「罪不在你,錯不在你。」聶紺弩的目光沉鬱 ,彷彿人類的善良、憂患及苦難都隨著目光,流溢 而出。他吸煙的時候,嘴唇原是緊閉的。這時卻張開了,一股青煙冒出,隨即散開,在空中形成淡薄的霧氣。他仰著頭,看著這飄動的青煙漸漸散去,語調平緩地說:「密告,自古有之,也算個職業了 ,是由國家機器派生出來的。國家越是專制,密告的數量就越多,質量也越高。人們通常只是去譴責猶大,而放過了殘暴的總督。其實,不管猶大是否告密,總督遲早也會對耶穌下手。」

  11. 一片青山了此生:羅隆基素描 羅隆基雄才大略,卻又炫才揚己。憂國憂民,但也患得患失。他思維敏捷,縱橫捭闔,可性格外露,喜怒於形。他雄心勃勃有之,野心勃勃亦有之。他慷慨激昂,長文善辯;也度量狹窄,錙銖必較。有大手筆,也耍小聰明。他是坦蕩蕩的君子,也是常戚戚的之小人。 古來何物是經綸,一片青山了此身。從父母雙亡、寡婦收養到孤淒而死,屍骨無存,羅隆基始終是個漂泊無依的人。

  12. 評論分析   時代幽靈的女兒章詒和如縷不絕的記憶書寫,填補了兩岸當權者撕去的歷史扉頁,讓我們終於知道那些深淵裡靈魂的下落。   因為她的故事說得太動人、太情切,有時冷如刀 ,有時熱如火。令人很難不被那六個故事一一擊倒, 什麼是蕩氣迴腸,讀了就能深刻體會。 但章詒和面對歷史的複雜與生死的沉重,卻舉重若輕,超越了人性絕對的善與惡,呈現亦善亦惡的真實樣態,雖然家毀人亡,卻沒有泣訴,反而表現出幽默和從容,這也是一種「敗者的美學」。

  13. 誠如王文華在<海明威領導學>一文中所提,在高壓下保持優雅,是每個人,尤其政治人或領導人必修的一門課。誠如王文華在<海明威領導學>一文中所提,在高壓下保持優雅,是每個人,尤其政治人或領導人必修的一門課。 優雅是修養,但很容易偽裝。能分別真優雅和裝優雅的,就是「高壓」。天下太平時,大部分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優雅。但天下大亂時,底子不夠的便露出青面獠牙。 海明威說:「勇氣,就是『高壓下的優雅』(“grace under pressure”) 。」琪信念就是: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有尊嚴地被毀滅,與自暴自棄地被打敗,是完全不同的境界。「高壓的優雅」有四種表現方式:冷靜、堅持、認錯、幽默。高壓可激發潛力,讓人們優秀,但願高壓也能激發出勇氣,讓人們優雅。

  14. 評論分析 章詒和認為在中國和從前的蘇聯,這個長期迴避真實、掩蓋真實、拒絕真實的社會,最珍貴和最難得的個人活動,便是「回憶」,因為它是比日記或寫信更加穩妥保存社會真實的方法。 章詒和提筆,是在爲她自己尋找繼續生存的理由和力量,拯救她即將枯萎的心。而當提筆的那一刻,她才知道語言的無用、文字的無力,它們似乎永遠無法敘述出一個人內心的愛與樂、苦與仇,即使只是一個看似平淡的語詞,卻常包藏著無數寒夜裡的心悸。於是,她終於知道,原來,能夠悲傷也是一種權利。

  15. 評論分析 六篇故事,一個時代的側寫。章詒和用記憶寫歷史,爲時代留紀錄。這一批筆下的人物,左右不討好、裡外不是人,好像早就註定要被時代的風暴所吞噬,然而,即使是面對無比也無解的鬥爭壓力,他們卻寧折不屈,為了保存性情中的一個「真」字,受盡屈辱、在所不惜。 因此,章詒和此書一出,可謂洛陽紙貴,就因為「情存真」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匱乏的東西 ,也因為匱乏,所以需要,所以能叫人感動、讓 人落淚。

  16. 評論分析 本書可說是至目前為止,刻劃中國上層知識份子如何面對中共政治浪潮,最細緻而生動的一本人物剪影。章詒和筆下的中國上層知識份子,他們有理想熱情和天真執著的一面,也有追求生活情趣的一面。 好讀書的人、關心兩岸民主走向的人,正好利用展讀這本《往事並不如煙》的機會,重溫那一段擾攘不安的歲月,重新認識章詒和筆下的人物。透過這些人物的身影,我們可以更了解過去,也能更惕勵未來。

  17. 往事並不如煙讀後感(一) 章詒和在自序中提到:「我這輩子,經歷了天堂、地獄、人間三部曲,充其量不過是一場孤單的人生,沒有什麼意義和價值。我拿起筆,也是在為自己尋找繼續生存的理由和力量,拯救我即將枯萎的心。」「寂靜的我獨坐在寂靜的夜,那些生活的影子便不期而至,眼窩就會流出淚水,提筆更是淚流不止。因為,一個平淡的詞語,常包藏著無數寒夜裡的心悸。我想,往事如煙,往事又並不如煙。」 這段話實在讓我感觸良多,我每一天都在思考著自己活著的意義與價值是什麼,怎麼樣讓自己這一生過得精彩又有價值。人的一生到底是該遵守應盡的本分、被眾人的價值觀所束縛;還是該隨心所欲、擇你所愛、活出快樂、活出自我?似乎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歡離經叛道,但是對我來說,人生苦短,我想要在我有限的生命嘗試任何我想做的事,要讓人生有意義不要讓這一生留下遺憾,更不想讓其他人來左右我的人生。

  18. 往事並不如煙讀後感(二) 往事並不如煙,歷史會被遺忘,但不能被抹滅。章詒和筆下的人物,我們或許並不熟悉,但一樣能感受到他們在那時代被壓抑的悲哀。作者娓娓道來她記憶中的每一個人,淡淡的語調中,掩藏着無盡的辛酸、一種說不出來的痛。沒有強烈的控訴,也沒有賺人熱淚的誇張情節,但是卻讓人讀完後有一種欲哭無淚的哀愁。 或許正因為被打壓、被批鬥,這些上層知識份子更表現出他們身為「人」的一面。故事的主角們,每個人都有他們各自的遭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那份「痛」。或許生活並不美滿、精神上也不豐足,但作為那一個時代的人,他們仍然保有他們自己的風骨,或者是說,保有他們的真性情。 「回憶」是一種奇妙的東西,一個美好的回憶可以一輩子玩味,甚至可以拯救一個身處困頓的人;而一個慘痛的回憶,卻會一輩子折磨人,成為一個沉重的包袱。所以作者就算把回憶埋藏得再深,甚至當作不曾發生,仍然不時的刺痛著她。

  19. 往事並不如煙讀後感(三) 《往事並不如煙》書中所描摹的每一個人都有著其鮮明的個性,作者不是旁觀,甚至也不是見證,它只是親歷,是曾經「撕心裂肺的親歷」,而今必須要用平靜的筆寫出來,所以更加耗神。 儘管回憶是那樣悲痛的事實,作者並沒有被恩怨焚燒, 她似乎已經超脫善惡的評判,肩負的只是還原歷史的真相,她將真真切切、一點一滴的個人情感,落實在一個個具體而微的人身上,她的情感是真實的,她的情感也是理智的,那些與她有恩或有怨的人,因而呈現出無限的光彩。 章詒和的文字滲透了豐富的歷史細節,而每個細節都讓人產生沉重的歷史記憶,我可以充分感受到她盡可能以中立的角度來陳述她所經歷的人、事、物,但在她中規中矩的字裡行間,我卻依然被她所經歷過的心酸血淚史所動容。

  20. 往事並不如煙讀後感(四) 我就像蹲伏在旁的偷窺者,看著事件一幕幕的演變,心情也隨之起伏,有時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見證到的一切,可是這就是事實,在你震驚還未平復下,一顆顆原子彈已經落下,你只會驚覺在你身旁爆炸聲,但卻又阻止不了什麼。你會為了文中的主角而感傷,你會對於當時的時代背景感到不可置信,你也會同情許許多多人的際遇,這真是一本令人於心不忍的書。俗話說得好「人生如戲」,但你也不得不說「戲如人生」。當我闔上這本書時,突然能深刻的體會到作者所說的「往事真的並不如煙」。

  21. 往事並不如煙讀後感(五)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價值和意義就是:作者把歷史記憶和當代情感融為一體,在每一個篇幅裏始終保持飽滿的激情,以洗鍊的文字與沉重的歷史相融合,激盪出類似藝術的感染力,把一個時代的面貌展現得如此真切和生動。 生活在動盪的年代,又是受關注的世族後代,不僅要承受異樣的眼光,還要背負整個家族的使命。作者卻能將年代背景、恩怨情仇以及人性的曲折寫得十分透徹,以她細膩的筆法 、獨特的視角與溫厚的學養,將其風骨刻畫出來,也 折射出一個時代的現實。

  22. 往事並不如煙讀後感(六) 往事常常隨著時間沉入歷史,但作為中國頭號右派章伯鈞的次女章詒和,目睹了父母身邊朋友的大起大落,將這些鮮明的個性、悲壯的場景,在她的筆下又一次呈現歷史的真相與個人的感受。 透過章詒和,讓我了解到那個年代許多大人物的真性情,曾經充滿愛國理想,曾經身為世代貴族,但在文革之後,都被戴上右派的帽子,家庭破碎了、朋友的情誼也不再了。雖是淡淡的訴說,卻讓人深刻的感受到悲哀之情,這是一本歷史故事,也是一本感情故事,真的很棒!

  23. 往事並不如煙讀後感(七) 作者對興亡盛衰都輕鬆以對,我認為這是最可貴的──能對家族或本身的醜陋、失敗一笑置之,甚至可以談論它、評論它,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所以我很欽佩作者的氣度,為了留下這一切,不惜揭開過往不堪的歷史,一筆一筆將它仔細記下。我想效法他面對失敗、記錄失敗、省思失敗的氣度,他的精神也跟他的書一樣將繼續影響後代的世人。

  24. 《往事並不如煙》討論題綱 1.章詒和筆下的人物,各有各的才情風貌、各有各的 人格特質,試舉例說明。 2.很多人認為章詒和寫得最好、最活的一篇是<一片 青山了此身—羅隆基素描>,他如何把風流才子羅 隆基寫活了? 3.章詒和筆下許多人物均為了保存真性情,寧折不屈,試舉例說明。 4.章詒和筆下的中國上層知識份子,他們有理想熱情 和天真執著的一面,也有追求生活情趣的一面,試 舉例說明。

  25. 5.章詒和雖面對歷史的複雜與家毀人亡,卻能幽默從5.章詒和雖面對歷史的複雜與家毀人亡,卻能幽默從 容、舉重若輕(呈現出敗者美學),試舉例說明。 6.《往事並不如煙》的六個故事中,最令你感動的是 哪個故事?為什麼? 7.如果你是那個時代、那種際遇下的章詒和,你將如 何自處? 8.讀完《往事並不如煙》,你的感受如何?你認為作者寫這本書時的心境又是如何? 9.你認為章詒和寫這本《往事並不如煙》最大的意義 與價值何在? 10.你如何向別人介紹《往事並不如煙》這本書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