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likes | 365 Views
日本─內閣制. 指導老師:況正吉 學生:陳宛余 (9923074) 王愷芸 (9923122). 內閣制介紹. 內閣制 又稱 議會 制 ,包括 內閣君主 立憲制 及 內閣共和制 ,是民主政治制度的一種,特點是 總理 的權力來自國會的支持 ,而這種支持通過兩種途徑落實 , 第一 : 議會改選後的多數 國 席支持,第二 :總理 贏得 國 會的信任投票。因此,所屬政黨未能贏得議會大選的 總理 連同其內閣必須提出辭職,而未能通過 國 會信任投票的 總理 ,連同其內閣也必須辭職。由 國 會重新在席位居多數的黨派中協商選舉產生新的 總理 與內閣。 內閣 制下總理的權力普遍較大 。.
E N D
日本─內閣制 指導老師:況正吉 學生:陳宛余(9923074) 王愷芸(9923122)
內閣制介紹 內閣制又稱議會制,包括內閣君主立憲制及內閣共和制,是民主政治制度的一種,特點是總理的權力來自國會的支持,而這種支持通過兩種途徑落實,第一:議會改選後的多數國席支持,第二:總理贏得國會的信任投票。因此,所屬政黨未能贏得議會大選的總理連同其內閣必須提出辭職,而未能通過國會信任投票的總理,連同其內閣也必須辭職。由國會重新在席位居多數的黨派中協商選舉產生新的總理與內閣。內閣制下總理的權力普遍較大。
內閣制歷史起源 現代意義上的議會民主制可追溯到18世紀的英國,雖然同一時期的瑞典已經擁有類似的政治制度,但其影響力較小。 議會民主制的開始可被認為是在1707年,當時的英國理論上還是應由國王主持內閣,挑選閣員。但因當時的國王喬治一世不會說英語,使得內閣中一名大臣能夠負責主持內閣會議,逐漸就發展出首相一職。隨著議會的逐漸民主化和議會權力的增大,議會開始控制政府,並最終能夠決定國王必須任命誰來組建內閣。《1832年大改革方案》最終確立了國會至上原則,國會能夠挑選首相並決定內閣的組成。
實施內閣制的國家 實施內閣制的國家:英國、大多數歐洲國家,包括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北歐等,日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以色列、新加坡、馬來西亞、東帝汶、泰國、印度、土耳其、大部份前東歐國家包括捷克、匈牙利等,波羅的海三國和牙買加等。
內閣制優點 政府首長由立法機構最大政黨的黨魁出任,以確保政府的政策在立法機構得到支持。 政府全體內閣成員皆從國會議員中產生,議員執政可避免議員逐漸與實際社會脫節。 行政和立法機構有聯繫,可提高政府效率和避免政變發生。 稱職的政府首長可以不限任期。 雖然任期不限,但立法機構可隨時罷免不稱職的政府首長,不像總統制有不能在任期屆滿前使其下臺的缺點。 單次選舉消耗之經費比總統制少。 實行議會制的國家大部份成功。 是解決三權分立行政及立法機關之間矛盾的其中一種方法。
內閣制缺點 二次大戰前,內閣制在歐洲大陸遭遇到的挑戰是小黨執政所帶來的政治不穩定和極端政黨的上台。各政黨間的不合作導致了所謂「少數議會民主制」的產生,小黨執政往往導致政府遭到議會頻繁的不信任投票,從而引起一波又一波的政治危機。 在國會中反對黨佔多數時,必然導致政府改組、倒台或國會提前解散中的一種結果。 在國會中執政黨佔多數時,反對黨很難制衡執政黨,並且反對黨會因爲席次過少而很容易被邊緣化。 行政長官不固定的任期容易形成某個政黨長期獨裁的局面。 行政上很難趨向專業化,因爲議員的行政專業性遠不如技術官僚。 一旦發生政黨輪替,就對政策的連貫性造成不利影響。 內閣制比較容易形成政黨衝突。 內閣制制容易形成立法部門操控行政部門的情況。
類似內閣制體系 西敏制: 西敏制是一種特殊的議會民主制,源於英國,名字就取自英國議會的所在地倫敦西敏宮。這種體系被廣泛用於前英國殖民地國家,並已經成為大多數英聯邦國家採用的政治體制。在西敏制中,國家元首擁有較大的緊急權力,但受到慣例的制約而較少執行。其他形式的議會制,如德國與義大利的體制,跟西敏制有很大不同。
類似內閣制的體系 半總統制: 半總統制又名雙首長制或混合制,目前學術界上對於半總統制是否為一種獨立於議會制與總統制之外的制度仍有爭議,以德國學者為首的一派認為,半總統制雖然強調總統在組閣的必要性,但內閣仍須對國會負責,而國會通常也能對內閣提出不信任案,這些控管機制讓半總統制其實有著議會制的特徵,因此有越來越多人認為半總統制其實是議會制的一種變制,而非獨立於總統制與議會制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