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2

第七章 电化学

第七章 电化学. (一) 电解质溶液 § 7.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 § 7.2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 7.3 电导测定的应用示例 (二 )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 § 7.4 电池装置、电极命名和电池的习惯写法 § 7.5 可逆电池及可逆电池电动势 § 7.6 可逆电池的热力学 § 7.7 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产生的机理 § 7.8 电极电势 § 7.9 由电极电势计算电池电动势. § 7.10 可逆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应用 (三 ) 不可逆电极过程——电极过程动力学

mel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七章 电化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电化学

  2. (一) 电解质溶液 § 7.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 § 7.2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 7.3 电导测定的应用示例 (二)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 § 7.4电池装置、电极命名和电池的习惯写法 § 7.5 可逆电池及可逆电池电动势 § 7.6 可逆电池的热力学 § 7.7 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产生的机理 § 7.8 电极电势 § 7.9 由电极电势计算电池电动势

  3. § 7.10 可逆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应用 (三) 不可逆电极过程——电极过程动力学 § 7.11 电极的极化 § 7.12 电解时的电极反应 § 7.13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和防腐 § 7.14 化学电池简介

  4. ——主要研究化学现象与电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及化学能和电能相互转化的规律的学科。 学习、研究电化学的意义在于其有着广泛的应用: 电化学 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各种化学电池 电能转变为化学能——施加电能后,使化学反应逆转, 其应用包括: ① 电镀 ② 电解制备: 金属、非金属、碱、盐 ③ 电解有机合成 ④ 电泳涂饰 ⑤ 电催化 ⑥ 电化学防腐 (一) 电解质溶液

  5. § 7.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 Faraday定理和离子迁移数 1. 电解质溶液导电机理 靠离子的定向迁移而导电的属于第二类导体。其导电 总是伴随着电化学反应,必须在电化学装置中实现。 例如:电解池——借助电能将化学反应逆转变为化学能 的装置。其构成: ① 电解质溶液; ② 两个电极; ③ 外接导线。 e 电流 - + 还原 氧化 阴极(C) 阳极(A)

  6. 阴极(Cathode):从电极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与阴极(Cathode):从电极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与 电源负端相连(也称负极)。 阳极(Anode):向电极给出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与电源 正端相连(也称正极)。 在外电路中电子导电——第一类导体 在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导电—第二类导体 在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这两类导体的导电相沟通。 电解质溶液导电机理可归纳为: ① 电流通过溶液是由于正负离子定向迁移来实现的; ② 电流在电极与溶液的界面处得以流通是由于电极上发生 了氧化—还原反应导致电子的得失而形成的。 2. Faraday定律

  7. Q——通过电极的电量,单位为库仑(C) n——发生电极反应的物质量,单位为(mol) 如:1molCu2++2e→Cu,需2mol电子, 此时 n = 2 F——比例常数,F=96500 C/mol=96.5 KC/mol 即:1mol电子所带的电量是 96.5 KC = 26.8 安·时 Q = nF Faraday定律适用范围:不仅对电极反应,而且对电池 反应均适用。 例:电解Ni2+溶液,在阴极上要得到1000g的Ni,需Q=? 假定阴极上仅有 Ni2++2e →Ni 的反应,=100%

  8. 解:1000gNi为1000/58.69=17.04mol n=2×17.04=34.08mol ∴ Q = 96.5 KC·mol-1×34.08mol = 3.29×103KC 3. 离子的迁移数 单位时间内总的导电量Q应为正负离子所输送的电量的 总和,即:Q = Q+ + Q– 定义:每一种离子所输送的电量占总传输电量的百分数 称为该种离子的迁移数 正离子的迁移数 t+ = Q+/Q 负离子的迁移数 t– = Q–/Q 而 t+ + t– = 1 一般 t+ ≠ t–(∵U+、U–不同) 迁移数与离子迁移速率Ui的关系如何?

  9. 假定在1m2面积的两电极之间盛以一电解质溶液:假定在1m2面积的两电极之间盛以一电解质溶液: 1m2 1m2 V - + 任何电解质保持其电中性必有: 正、负离子的浓度分别为C+和C– 正、负离子的价数分别为Z+和Z– C+Z+=C–Z– 在一定电场下,正、负离子的迁移速率分别为U+和U–(单 位:体积/时间)。则单位时间内分别通过溶液任一截面的 溶液体积为U+和U–(体积m3),所以单位时间内通过的 正、负离子的mol数分别为U+C+和U–C–,正、负离子所

  10. 得失电子的摩尔数 n+ = U+C+Z+和n– = U–C–Z–。 正、 负离子在单位时间内传输的电量根据Faraday定律为: Q+=n+F=(U+C+Z+)F 和 Q–=n–F=(U–C–Z–)F 即:离子的迁移数与离子的迁移速率成正比 同理: 因此:① 正、负离子的迁移数与外加电场的大小无关; ② 离子的迁移数与电解质溶液的温度、浓度有关;

  11. 同一种离子在不同的电解质溶液中的迁移数不同; ④ 若溶液中不止一种正、负离子,则 习题:p295 第3题 § 7.2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1. 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 ① 电导(Conductance) 电导是电阻的倒数,即: G = R-1是反映导体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 G = R-1=I/V (安·伏-1=欧姆-1=西) ② 电导率 电导率是电阻率的倒数,即:K = -1

  12. 电阻 R ∝ l / A ,写成R =  ( l / A ) 而电导 G = R-1= -1(A / l) ,写成 G = K(A / l) 式中:K——电导率,单位:欧-1·米-1= 西·米-1 = S·m-1 电解质溶液电导率 K的物理意义: 电极面积A各为1m2,两电极间距为 1m时溶液的电导——其数值与电解质 的种类、浓度、温度有关。 ③ 摩尔电导率 定义:将含1mol电解质的溶液置于相距为1m的两个平行 板电极之间所具有的电导称为该电解质溶液的摩 尔电导率,以m表示。 m与 K、C 之间的关系:

  13. 2. 电导的测定 用Wheatstone(惠斯顿)电桥测定电解质 溶液的电阻,而电导 G = R-1: ① 不能用直流电,而要用频率为1000Hz的交流电; ② 用示波器或耳机检测电桥是否达到平衡; ③为补偿待测电解质电导池的电容,电桥另一臂上的可 变电阻Rx上需并联可变电容C。

  14. 电桥达到平衡时:R/Rx=R1/R2 G=R-1=R2/R1·Rx 电导率 ——电导池常数。用间接的方法求出: 查表,25℃ 0.01mol·dm-3KCl溶液的K=0.140877 S·m-1 测得R=150.0,则该电导池常数为

  15. 将此电导池盛以0.01mol·dm-3的HCl溶液,测出R=51.40  即G=R-1=1.94610-2S,则该溶液的电导率及摩尔电导率为 对同一电导池的不同电解质溶液 例:用同一电导池分别测定0.01mol·Kg-1和0.1mol·Kg-1的 不同电解质溶液,其电阻分别为1000和500,则它 们的摩尔电导率之比为: (m)1 / (m)2 = 5

  16. 3. 在一定温度下,K、m随浓度的变化: ①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K和摩尔电导率m均随溶液的浓度 而变化。但强弱电解质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 ② 对于强电解质 K~C 关系: K ③ 无论强弱电解质, C, m  对强电解质,在低浓度范围内有 5M~7M C —与温度、电解质、溶剂有关的常数 C = 0 时, m=m—无限稀释的摩尔电导率(重要性质), 反映出离子间无引力时,电解质所具 有的导电能力—最大的摩尔电导率。

  17. m 对弱电解质无上述的直线 关系,不能外推求m 可根据离子独立迁移定律 求出。 m 强 弱 C 4. Kohlrausch离子独立迁移定律和离子的摩尔电导率m.i 无论强弱电解质,在无限稀释时都全部电离,离子间一 切相互作用均可忽略。在电场作用下,每一种离子都是独 立移动的。迁移的速度仅取决于温度和该种离子的本性, 不受其他共存离子的影响—Kohlrausch离子独立迁移定律

  18. 两点重要推论: ①在一定温度和一定溶剂中,任一种离子的m 为定值; ②整个电解质溶液的m是各正、负离子m.i的简单加和: 如:某电解质 例:求HAc的m 由m~C 关系求出

  19. i 种离子的迁移数ti = i 种离子所传输的电量Qi / 总电量Q 在无限稀释的溶液中离子的迁移数 例:查表得 迁移速率大  迁移数大  i 种离子最大的摩尔电导率大 习题:p301 第5题;p305 第7题 § 7.3 电导测定的应用示例 弱电解质在溶液中部分电离——电离度: 如浓度为C的弱电解质MA电离 MA M+ + A– 电离度为 呈平衡时 C(1–) C  C 

  20. m~  m~100% 弱电解质m∝ 溶液中的离子数目 ∴ =m / m Ostwald稀释定律 实验证明:弱电解质的愈小,KC愈精确。 KC有量纲, 与浓度的量纲有关。 例:25℃时测得浓度C = 0.1000mol·dm-3的HAc溶液的 m=5.2010-4S·m2·mol-1,求HAc在该浓度下的、 KC 解:查表得25℃时

  21. 根据离子独立迁移理论 电离度 2. 求算微溶盐的溶度积和溶解度 根据m与K及C之间的关系 C (mol·m-3) K (S·m-1) m (S·m2·mol-1) 单位

  22. 例:25℃时,测出用高纯水配制的AgCl饱和溶液及高纯 例:25℃时,测出用高纯水配制的AgCl饱和溶液及高纯 水的电导率分别为3.4×10-4和1.6010-4S·m-1,求AgCl的 溶解度S和溶度积Ksp 解:电导率具有加和性 K(盐)=K(盐的水溶液)–K(纯水) ∴K(AgCl)=3.410-4–1.60 10-4=1.81 10-4S·m-1 由于溶液很稀,m(AgCl)≈ ∞m(AgCl) ∴ m(AgCl)= ∞m(Ag+)+ ∞m(Cl-) =(0.6192+0.7634) 10-2=1.383 10-2 S·m2·mol-1

  23. ∴AgCl的溶解度S=MC=143.41.31 10-5=1.88 10-3g·dm-3 AgCl的溶度积 Ksp=CAg+·CCl-=C2=(1.3110-5)2 =1.72 10-10mol2·dm-6 3. 电导滴定 用电导的突变来指示滴定的终点 原理:不同的离子有不同的导电能力,若溶液中离子的 种类发生变化,必引起溶液电导的突变。 适用:酸碱中和、生成沉淀、氧化还原……,范围广泛. 例:强碱NaOH滴定强酸HCl, 作滴定曲线(I) I 溶液 电导 II 强碱NaOH滴定弱酸HAc, 作滴定曲线(II) 体积或mol数

  24. 4. 电导测定的其他应用 检验水质的纯度; 测定海水的总盐度; 测定人体皮肤电导性 习题:p309 第10、15题

  25. (二) 可逆电池电动势 § 7.4 电池装置、电极命名和电池的习惯写法 1. 电池 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称为电池 ① 首要条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② 必须有适当的装置使反应通过电极来完成。 电池装置:包括 (a) 两个电极; (b) 电解质溶液(单、双液); (c) 外接导线; e e 电流 - +

  26. 电流 2. 电极的命名 电子 电池: “+”极(电势高) “–”极(电势低) 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电解池: 阴极 + - 阳极 3. 电池的习惯写法、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 ① 电池“–”极(氧化)写在左边;“+”极(还原)写在右边。 ② 用竖线“|”表示不同物相间的相界面;用双竖线“‖”表 示两溶液间用半透膜或盐桥分隔开。 ③ 以化学式表示电池中各种物质的组成,并注明物态 (s.

  27. l.g)。对气体需注明压力,对溶液要注明浓度。各化学式l.g)。对气体需注明压力,对溶液要注明浓度。各化学式 及符号的排列顺序要真实反映电池中各物质的接触顺序。 气体电极——依附于不活泼金属。 例如:Zn(s)∣ZnSO4(m1)‖CuSO4(m2)∣Cu(s) (双液) Zn为“–”极,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Zn  Zn2++2e Cu为“+”极,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Cu2++2e  Cu 电池反应:Zn + Cu2+ Zn2++Cu 又如: (Pt) H2(g,P) ∣HCl(m1) ‖CuSO4(m2) ∣Cu(s) (–) 氧化 H2(g)  H+(m1)+ e (+) 还原 1/2CuSO4(m2)+ e  1/2Cu + 1/2SO42-

  28. § 7.5 可逆电池及可逆电池电动势 1. 可逆电池必须具备的条件 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是以热力学可逆的方式进 行,这样的电池称为可逆电池。 对可逆电池 (基本关系式) E——电池电动势 EMF (Electro-Motive Force) nF——在该电场下所移动的电荷数 电池在热力学上可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 充电、放电时电池反应可逆——化学上可逆 例如:将Zn、Cu电极插入H2SO4溶液中(单液电池),外 加电压V可调,电池电动势为E:

  29. 当E>V时,电池放电: Zn极 氧化(–) Zn – 2e  Zn2+ Cu极 还原(+) 2H++ 2e  H2 电池放电反应: Zn + 2H+ Zn2++H2 V Zn Cu H2SO4 当E<V时,电池充电,成为电解池: Zn极 还原(阴) 2H++ 2e  H2 Cu极 氧化(阳) Cu – 2e  Cu2+ 电池充电反应: Cu + 2H+ Cu2++ H2 可见,充、放电反应不互逆,不可能成为可逆电池。 若将Zn、Cu电极分别插入ZnSO4和CuSO4溶液中,中 间以半透膜或盐桥隔开,成为双液电池:

  30. 当E>V时,电池放电: Zn极 氧化(–) Zn-2e Zn2+ Cu极 还原(+) Cu2++2e Cu 放电反应:Zn+Cu2+ Zn2++Cu 自发 V Zn Cu ZnSO4 CuSO4 当E<V时,充电: Zn极 还原(阴) Zn2++2e Zn Cu极 氧化(阳) Cu-2e Cu2+ 充电反应:Zn2++Cu Zn+Cu2+反自发 此时,充、放电反应互逆,才有可能成为可逆电池。 ② 充、放电的方式须可逆——E和V相差无限小,充、放 电时的电流无限小。 过程发生后,体系与环境双双复原, 无电功转变为热—— 热力学上可逆。

  31. 能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电池才是可逆电池。 即:可逆电池在充电和放电时不仅物质的转移是可逆, 而且能量的转移也是可逆的。 凡不能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电池均称为不可逆电池。 在不可逆条件下,体系所作的电功W’<可逆电功W’r ∵W’=nFE’ W’r=nFEr ∴E’<Er Er——电池电动势的最高极限,简称EMF。 2. 可逆电池电极种类及其电极反应 电极分类按电极反应物质来分,可逆电极主要有三种类型

  32. ① 第一类电极 —— 金属电极和气体电极 金属电极:将金属浸在含有该种金属离子的溶液中构成 (M/MZ+) e e 电流 还原(+) 阴 M 电极反应 MZ++ Ze – + 氧化(–) 阳 MZ+ MZ++e 阴(还原) (氧化) 阳 气体电极:将被气体冲击着的惰性金属浸入含有该气体 离子的溶液中构成。 例1: (Pt) H2(P)  H+(酸性溶液) 电极反应 2H+ + 2e 还原(+) 阴 H2 (可逆) 氧化(–) 阳

  33. 例2: (Pt) H2(P)  OH–(碱性溶液) 电极反应 2H2O + 2e 还原(+) 阴 2OH– + H2 氧化(–) 阳 *反应物质必须与电极对应 ②第二类电极——微溶盐电极和微溶氧化物电极 将金属覆盖一薄层该金属的一种微溶盐或微溶氧化物, 然后浸入含有该微溶物负离子的溶液中构成。 例如: Ag–AgCl (s)  Cl– 电极反应: AgCl (s) + e 还原(+) 阴 Ag + Cl– 氧化(–) 阳 又如: Hg–HgO (s)  OH–(碱性溶液) 电极反应: HgO (s) + H2O +2e 还原(+) 阴 Hg + 2OH– 氧化(–) 阳

  34. 这类电极的特点是对微溶盐的负离子可逆而不是对 金属离子可逆。 ③ 第三类电极——氧化–还原电极 由惰性金属(如Pt)插入含某种离子的两种不同氧化态 溶液中而构成。 例: (Pt)  Fe2+,Fe3+电极反应 Fe3++ e 还原 Fe2+ 氧化 3. 将化学反应设计为电池 ① 确定电极 ② 确定电解质 ③ 氧化?还原? VW – + R A B 复核 C1 C2 Ex G K 4. EMF的测定——对消法 Es

  35. Es ~ AC1 Ex ~ AC2 成正比 Es——标准EMF 5. 标准电池 用作标准电池的条件是:Es须 ① 精确已知 ② 数值长期保持稳定 常用的标准电池是Weston标准电池: (–)12.5%Cd(汞齐)  CdSO4·8/3H2O晶体及饱和溶液  Hg2SO4+Hg(l) (+) (糊状物) (–)极 氧化 Cd(汞齐)+SO4CdSO4(s)+2e (+)极 还原  Hg2SO4(s)+2e 2Hg(l)+SO42- 电池反应:  Cd(汞齐)+ Hg2SO4(s)  CdSO4(s)+ 2Hg(l)

  36. 该电池电动势 很稳定: 20℃ Es=1.01845V 温度系数 25℃ Es=1.01832V 习题:p327 第23题

  37. § 7.6 可逆电池的热力学 联系热力学和电化学之间的基本公式为: E——可逆EMF 1. 可逆电池电动势与电池反应各物质浓度(活度)间的 关系——电池电动势的Nernst公式 若反应温度为T,电池反应为 aA + bB gG + hH 根据热力学化学反应等温式 活度商

  38. 电池反应的Nernst公式 式中:① E——电池的标准电动势,即参加电池反应的 物质均处于标准态——活度为1(=1)时电池的电动势。对 于一定的电池,T、P一定,Gm一定,E为定值,与各 物质的i无关。 ② n——电池反应得失的电子数 *电池反应的写法对Gm、Gm、K有影响,但对E和 E无影响。 2. 电动势E及温度系数 与电池反应有关热力学函数S、H的关系

  39. 基本关系式 ① 计算电化学反应的熵变S 从热力学基本公式 dG = –SdT + VdP 中得出 E 于是有 T1点曲线斜率(E/T)P——该 电池电动势的温度系数 T1 T

  40. ② 由(E/T)P计算电池反应的焓变H 根据焓的定义 H≡G+TS 等温时 rHm = rGm + TrSm = –nFE + nFT (E/T)P 即 H = –nF(E–T (E/T)P) = nF(T (E/T)P–E) 热力学上 H=QP的条件是:封闭体系、不作非体积功。 在电化学中则H≠QP ,推导如下: ∵封闭体系I律 U = Q – W (H – PV) = Q – (W体+W非) 等压时 H – PV = QP– PV – W非 ∴H = QP– W非 只有当 W非= 0 时,H = QP ,否则 H ≠ QP

  41. ③ 可逆电池的热效应Qr 反应的可逆热效应Qr = TrSm = nFT (E/T)P > Q实 ∵U = Qmax–Wmax (可逆) 不论可逆与否U 相同,而Wr>W实,∴Qr>Q实 a. 当T↑E也↑时,则(E/T)P >0,从而rSm >0,Qr>0; b. 当T↑E↓时,则(E/T)P <0,从而rSm <0,Qr<0; 例1:某一电池反应rSm (298K)>0,则25℃时该电池可 逆工作时是吸热还是放热? 吸热, 因为 Qr = T rSm >0。 而实际电池放电时是吸热还是放热? 吸热, Qr与Q实比较 哪个大? Qr>Q实。

  42. 应用:由电学测量E及(E/T)P 进而求算各热力学函数。 例2:25℃时,电池Ag–AgCl(s)KCl(m)Hg2Cl2(s)–Hg(l)的 E = 0.0455V, (E/T)P =3.38×10-4V·K-1, 试写出该电池的反应,并求rGm、rSm、rHm及Qr 解:电极反应 (–)极 氧化 Ag + Cl–– e→AgCl (+)极 还原 1/2Hg2Cl2(s)+eHg + Cl– 电池反应 Ag + 1/2Hg2Cl2(s) Hg +AgCl

  43. rGm=–nFE = –1×96500×0.0455 = –4391J·mol-1 rSm= nF (E/T)P = 1×96500× 3.38×10-4 =32.62J·K1mol-1 rHm= rGm+T rSm= –4391+298 × 32.62=5329J·mol-1 Qr=T rSm=298 × 32.62=9720J·mol-1>0 吸热 习题: p335 第24、28、32题

  44. § 7.7 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产生的机理 1. 电极–溶液界面电势差 以金属电极为例(M/MZ+),金属离子从化学势较高的物相 转移至化学势较低的物相,可能发生的情况有两种: ①金属离子由电极进入溶液而将电子留在 电极上,导致电极荷负电而溶液荷正电。 –––– MZ+ +++ ②金属离子由溶液进入电极,导 致电极荷正电,溶液荷负电。 MZ+ 无论哪种情况都破坏了电极和溶液原有的电中性,使 两相之间出现电势差。

  45. 以电极表面荷负电为例: 双电层 电 极表面 电荷层  ⊕⊕⊕⊕ – – – ⊕ – 电极表面电荷层 溶液中过剩离子层 ⊕ – 紧密层 – ⊕ – 扩散层 – (厚度d~10-10m) (厚度与溶液浓度有关) 紧密层d 扩散层 设:电极电势——M; 溶液本体的电势——l; 紧密层电势——1; 扩散层电势——2 则:电极—溶液界面的电势差  =  M–l  = 1 + 2 若:溶液本体的电势l= 0,则界面电势差= M = 1+ 2

  46. —— 将单位电荷由无穷远处移至该处所需做的电功,称 该金属在其盐溶液中的电动势。一般不同于电极电势。 与电极种类、溶液中相应离子浓度及温度等有关。

  47. 2. 溶液—溶液界面的电势差(液接电势)和盐桥 两种不同电解质或同一种电解质而不同浓度溶液的接触 界面,由于离子迁移(扩散)的速率不同而产生电势差—— 液接电势,又称扩散电势。 H+右迁 ––––– +++++ K+左迁 (Ui ti  m.i) 致使溶液界面两侧形成双电层,产 生液接电势(扩散电势)。 由于UH+> UK+ HCl溶液 KCl溶液 Cl– Cl– 由于扩散在热力学上是不可逆的,因此液接电势的存在 使电池可逆性受到破坏。在可逆电池电动势的测量中要 消除液接电势——“盐桥”(Salt bridge)。

  48. 盐桥的构成:用凝胶将饱和KCl或NH4NO3装在U型管中。盐桥的构成:用凝胶将饱和KCl或NH4NO3装在U型管中。 原理:将盐桥置于两电解质溶液之间,盐桥与两溶液的界 面也有离子扩散,但盐桥中的KCl或NH4NO3浓度远大于 两边电解质溶液的浓度,所以界面上主要是K+(NH4+)和 Cl–(NO3–)的扩散,而两离子的迁移速率非常相近: 25℃m.K+=0.7325×10-2m.Cl-=0.7634 ×10-2S·m2·mol-1 m.NH4+=0.734×10-2m.NO3- =0.7144 ×10-2S·m2·mol-1 使溶液界面两侧基本上保持电中性,可基本上消除 液接电势(降至1~2mV)。 盐桥的作用:沟通了第二类导体,又消除了液接电势。 3. 接触电势

  49. 不同金属相接触时,在界面上产生电势差——接触电势不同金属相接触时,在界面上产生电势差——接触电势 产生原因:不同的金属的电子逸出功不同所致。 4. 电池电动势的产生 例如:将两个电极组成一个电池 电流 e 氧化(–) Zn(s)  ZnSO4(a1)  CuSO4(a2)  Cu(s) (+)还原 电势低 电势高 – 扩散+ 各界面电势差: 电池电动势 E = – + 扩散 + + 采用盐桥消除液接(扩散)电势后 E = + +– 由于  = |M–l|

  50. 对于上述电池:正极 +=Cu–l1 负极 –= l2–Zn  = 右–左 若一种金属M接触两种电解质溶液l1、l2,则总扩散电势 扩散= (M–l1) – (M–l2) =  l2–l1 ∴ E = +(电势高) +–(电势低) = (Cu–l1) + (l2–Zn) = Cu–Zn+l2– l1 = Cu–Zn+ 扩散 采用盐桥消除液接(扩散)电势后 扩散= 0 ∴ E = Cu–Zn = +–– =右–左 可见,E在消除了液接电势后为正、负极界面电势差之和: E = + +–也等于正、负电极电极势之差: E = +––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