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likes | 576 Views
农村政策法规. 主讲教师:龙燕. 如何学好 《 农村政策法规 》 一、养成法律思维 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章 农业基本法律制度 一、农业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1 、农业法的调整范围 ——“ 农业 ” 广义的农业法 狭义的 《 农业法 》. 2 、农业法的立法目的 ( 1 )加强农业的地位 基础 首位 ( 2 )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 ( 3 明确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目标. 3 、农业法的基本原则 1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农业放在发展首位
E N D
农村政策法规 主讲教师:龙燕
如何学好《农村政策法规》 • 一、养成法律思维 • 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章 农业基本法律制度 • 一、农业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 1、农业法的调整范围——“农业” • 广义的农业法 • 狭义的《农业法》
2、农业法的立法目的 • (1)加强农业的地位 • 基础 • 首位 • (2)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 • (3 明确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目标
3、农业法的基本原则 • 1)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农业放在发展首位 • 2)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3)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保护农民利益 • 4)“科教兴农” • 5)农业可持续发展
4、农业法与农业政策 • 1)依法治国 • 2)依法行政
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 1、基本形式和主要内容 • 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2、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 农民(家庭承包); •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 农产品行业协会 • 3、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法律制度 • 1、农业生产法律制度 • 2、农产品流通法律制度
四、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农民权益保护 1、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内容 • 2、农民权益保护 • 1)保护农民土地使用权 • 2)减轻农民负担 • 3)其他权益、利益的保护 • 4)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五、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 1、建立农业资源区划和监测制度 • 2、保护耕地质量 • 3、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 4、保护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渔业资源、农业生物物种资源 • 5、保护农业环境
第二章 农村土地承包法律制度 • 基本法律 • ——农村土地承包法 • ——土地管理法 • ——物权法 • ——宪法
一、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 一)适用范围 • ——农村土地 • 农民集体所有 • 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 • 耕地、林地、草地、其他农地 • 荒山、荒沟、荒丘、荒滩
二)承包形式 • 1、家庭承包 • 以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家庭为单位、人人有份 • 耕地——30年 • 草地——30至50年 • 林地——30至70年 • ——具有物权性质 • 2、其他方式的承包
二)、基本原则 • 1、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 • 2、保护承包关系长期稳定 • 3、保护农民承包土地的权利
二、家庭承包经营权的保护 • 一)保护农民承包土地的权利 • 1、按户承包,按人分地——依法人人平等 • 2、公开、公平、公正 • 3、保护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 • 4、承包程序合法
二)保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 • 1、承包经营权的期限 • 2、承包期内不得收回承包地 • ——例外规定 • 3、承包期内不得调整承包地 • ——允许个别调整的情形及程序 • 4、家庭承包的继承
三)承包方的权利和发包方的义务 1、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 • 1)使用权 • 2)生产经营自主权 • 3)产品处置权 • 4)收益权 • 5)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权
2、发包方的义务 • 1)维护承包方土地承包经营权 • 2)尊重承包方生产经营自主权 • 3)为承包方提供服务 • 4)组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家庭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 1、流转形式 • ——转包、出租、互换、转让
2、流转原则 • 1)平等协商、自愿、有偿 • 2)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和农业用途 • 3)流转期限限定在承包期内 • 4)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 • 5)本集体成员享有优先权
3、流转合同与流转登记 • 物权法相关规定 • 4、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 耕地使用权入股—— • 土地使用性质不能在流转中蜕变 • 地方政府不宜享有太多自由裁量权
第三章 农业资源保护法律制度 • 一、耕地资源保护法律制度 • 土地管理法 • 1、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 2、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 • 3、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 1)占垦平衡 • 2)开垦验收
4、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 ——基本农田 • 5、保护土地与节约用地 • 6、土地开发与土地开垦 • 1)开发未利用土地 • 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优先开发为农用地 • 2)开垦土地 • 范围、程序、审批管理、禁止开垦、生态开垦
二、森林、草原、渔业资源保护 • 法律制度
(一)森林资源保护法律制度 • 1、基本问题 • 1)调整范围 • ——“林木”、森林 • 2)权属及权属证书 • ——民法通则、物权法、土地管理法 • 3)林业建设方针 • 4)保护性措施和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2、森林保护与森林采伐 • 1)保护主体 • 2)植树造林与封山育林 • 3)森林采伐 • 采伐限额 • 采伐方式 • 林木采伐许可证
(二) 草原资源保护法律制度 • 1、调整范围 • 天然草地、人工草地——规划、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 • 2、利用方针 • 3、权属及争议解决 • 4、规划、建设、利用、保护 • 草畜平衡制度——载畜量
(三)渔业资源保护法律制度 • 1、渔业养殖 • ——养殖使用证制度 • 2、渔业捕捞 • 1)捕捞限额制度 • 2)捕捞许可证制度 • 3)渔船管理制度 • 4)渔港建设和管理制度 • 3、渔业资源的增值保护
第四章 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政策与法律制度
1.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表现 • (1)体制的二元性:城乡居民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全不同。农民工进城务工,但和城市工人的制度措施不同;在医疗、卫生、失业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 • (2)经济的二元性:城乡在经济运营机制上完全不同,城市步入市场经济轨道,农村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城市经济发展较快,配套制度和设施健全,国家投入多,资源充足,而农村资源贫乏,国家投入少,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居民收入还在加大。 • (3)社会的二元性 • 城市社会具有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相应的还具有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交通便捷,通讯快速、信息交流和反馈都十分灵敏;
2.城乡关系失衡的表现 • 一是不平等的工农差距加剧了农业的弱质性:改革开放前20年,农村积累转移给城市6000-8000亿元,现在每年仍然有1000亿元,剪刀差形式挤压和索取农业。 • 二是不均衡的收入差距使农民成为低收入群体 • 三是不平等的社会资源占有差距使农村成为落后地区: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所享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福利远低于城市。
3.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内涵 • (1)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提高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 (2)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 (3)统筹城乡就业,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 (4)统筹城乡社会事业,提高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水平. • (5)统筹城乡投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保护力度.
4.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和法律规定 • 要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流入地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接受农民工子女在当地的全日制中小学入学,在入学条件的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得违反国家规定乱收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酌情减免费用。要加强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的扶持,将其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和系统,统一管理。流入地政府要专门安排一部分经费 ,用于农民工子女就学工作。流出地政府要配合流入地政府安置农民工子女入学。
一、 民法通则 • 1、基本原则 • 1)平等原则 • 2)自愿原则 • 3)公平原则 • 4)诚实信用原则 • 5)公序良俗原则
2、基本制度 • 1)主体制度 • 2)权利制度 • 3)责任制度
二、婚姻家庭法律制度 • 1、婚姻制度 • 1)结婚 • 2)离婚 • 2、家庭关系
三、继承法律制度 • 1、法定继承 • 2、遗嘱继承 • 3、遗赠与遗赠扶养协议
一、农村土地管理 1、土地基本国策 1)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全面规划、严格管理、制止非法
2、土地权属制度 • ——物权法 • 1)土地的两种公有制 • ——国有、集体所有 • 2)土地使用权人的基本义务 • 3)土地登记及争议解决
3、土地征收制度 • 宪法修正案、物权法 • 征收补偿
二、农村义务教育 • 三、农村计划生育法律、政策 • 四、村民自治制度 • 1、基本原则 • 2、基本内容
专题一 农业基本法律制度 • 一、农业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 1、农业法的调整范围——“农业” • 广义的农业法 • 狭义的《农业法》
3、土地征收制度 • 宪法修正案、物权法 • 征收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