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likes | 392 Views
溶血性贫血. 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二、红细胞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 缺乏症 三、地中海贫血. 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红细胞膜蛋白的基因突变:膜骨架蛋白(膜收缩蛋白,锚蛋白)单独或联合缺陷。 病理生理:①红细胞膜双层脂质不稳定以出芽形式形成囊状而丢失,红细胞变成球形;②红细胞膜阳离子通透增加,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并沉积在红细胞膜上;③红细胞膜蛋白磷酸化功能下降,过氧化酶增加,与膜结合的血红蛋白增加,导致红细胞变形性下降。. 临床表现.
E N D
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二、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缺乏症 三、地中海贫血
病因和发病机制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红细胞膜蛋白的基因突变:膜骨架蛋白(膜收缩蛋白,锚蛋白)单独或联合缺陷。 • 病理生理:①红细胞膜双层脂质不稳定以出芽形式形成囊状而丢失,红细胞变成球形;②红细胞膜阳离子通透增加,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并沉积在红细胞膜上;③红细胞膜蛋白磷酸化功能下降,过氧化酶增加,与膜结合的血红蛋白增加,导致红细胞变形性下降。
临床表现 • 贫血 :婴儿和儿童患者贫血的程度差异较大,大多为轻至中度贫血。。长期贫血可因骨髓代偿造血而致骨骼改变,但程度一般较地中海贫血轻。 • 黄疸:见于大部分患者,多为轻度,呈间歇性。 • 脾肿大:几乎所有患者有脾肿大,且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显著,溶血危象时肿大明显。未行脾切除的年长儿可并发色素性胆石症,10岁以下发生率为5%。
“溶血危象”: 常因感染、劳累或情绪紧张等因素诱发, 贫血和黄疸突然加重,伴有发热、寒战、呕吐,脾肿大显著并有疼痛。 • “再生障碍危象”:以红系造血受抑为主的骨髓造血功能暂时性抑制,出现严重贫血,可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呈自限性过程,持续数天或1~2周缓解。
实验室检查 • 外周血象 贫血;网织红细胞升高;MCV和MCH多正常,MCHC可增加;白细胞及血小板多正常。外周血涂片可见胞体小、染色深、中心浅染区消失的球形红细胞增多,是本病的特征,约占红细胞数的0.2~0.4。
实验室检查 •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大多数病例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0.5%~0.75%盐水开始溶血,0.40%完全溶血。24小时孵育脆性试验则100%病例阳性。 • 溶血的证据如血清间接胆红素和游离血红蛋白增高,结合珠蛋白降低,尿中尿胆原增加。 • 红细胞自身溶血试验阳性,加入葡萄糖或ATP可以纠正。 • 骨髓象示红细胞系统明显增生,但有核红细胞形态无异常。
治疗 • 防治感染,避免劳累和情绪紧张 • 新生儿黄疸要积极治疗 • 输注红细胞 根据贫血程度决定要否输 注 • 脾切除或大部分脾栓塞 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例能明显减轻症状,但不能根除先天缺陷。手术一般于5岁以后进行
二、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 伴性不完全显性红细胞酶缺陷病。 • G-6-PD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长臂2区8带(Xq28)
氧化性药物(如伯氨喹啉) 发病机制 G-6-PD缺乏时,使还原型三磷酸吡啶核苷(NADPH)减少,不能维持生理浓度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当氧化性药物作用于红细胞膜蛋白和酶蛋白的巯基时,即刻破坏了红细胞膜的完整性。NADPH减少后,使高铁血红蛋白(MH b)不能转变为氧合血红蛋白,MHb增加致红细胞内不可溶性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 body)形成明显增加,红细胞膜变硬,通过脾脏时被破坏,导致溶血。
蚕豆诱发溶血的发病机制 蚕豆浸液中含有多巴、多巴胺、蚕豆嘧啶类、异脲咪等类似氧化剂物质,进入体内导致溶血 。
临床表现 五种临床类型: • 伯氨喹啉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 • 蚕豆病 • 新生儿黄疸 • 感染诱发的溶血 • 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
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G-6-PD缺乏的筛选试验 •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正常还原率>0.75;中间型为0.74~0.31;显著缺乏者<0.30 • 荧光斑点试验 正常10分钟内出现荧光;中间型者10~30分钟出现荧光;严重缺乏者30分钟仍不出现荧光。 • 硝基四氮唑蓝(NBT)纸片法 正常滤纸片呈紫蓝色,中间型呈淡蓝色,显著缺乏者呈红色。
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 特异性的直接诊断方法,正常值随测定方法而不同: •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Zinkham法:12.1±2.09IU/gHb。 • 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SICSH)推荐的Clock与Mclean法: 8.34±1.59IU/gHb。 • NBT定量法 :13.1~30.0BNT单位。 • G-6-PD /6-PGD比值测定 :成人1.0~1.67,脐带血1.1~2.3,低于此值为G6PD缺乏。
实验室检查 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 溶血时阳性细胞>0.05;溶血停止时呈阴性。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患者此试验亦可为阳性。
诊断 • 阳性家族史 • 过去已确诊 • 本次有急性溶血特征 • 食蚕豆或服药物史,或新生儿黄疸,或自幼即出现原因未明的慢性溶血者 • 实验室检查
治疗 • 急性溶血者,应去除诱因。 • 溶血期应供给足够水份,注意纠正电解质失衡,口服碳酸氢钠,使尿液保持碱性,以防止血红蛋白在肾小管内沉积。监测肾功能 • 贫血较轻者不需要输血,严重贫血时,可输G-6-PD正常的红细胞。 • 新生儿黄疸可用蓝光治疗,个别严重者应考虑换血疗法,以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预防 • G-6-PD缺陷高发地区,应进行群体G-6-PD缺乏症的普查 • 已知为G-6-PDu缺乏者应避免进食蚕豆及其制品,忌服有氧化作用的药物 • 加强对各种感染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