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二、红细胞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 缺乏症 三、地中海贫血. 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红细胞膜蛋白的基因突变:膜骨架蛋白(膜收缩蛋白,锚蛋白)单独或联合缺陷。 病理生理:①红细胞膜双层脂质不稳定以出芽形式形成囊状而丢失,红细胞变成球形;②红细胞膜阳离子通透增加,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并沉积在红细胞膜上;③红细胞膜蛋白磷酸化功能下降,过氧化酶增加,与膜结合的血红蛋白增加,导致红细胞变形性下降。. 临床表现.

Download Presentation

溶血性贫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溶血性贫血

  2. 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二、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缺乏症 三、地中海贫血

  3. 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4. 病因和发病机制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红细胞膜蛋白的基因突变:膜骨架蛋白(膜收缩蛋白,锚蛋白)单独或联合缺陷。 • 病理生理:①红细胞膜双层脂质不稳定以出芽形式形成囊状而丢失,红细胞变成球形;②红细胞膜阳离子通透增加,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并沉积在红细胞膜上;③红细胞膜蛋白磷酸化功能下降,过氧化酶增加,与膜结合的血红蛋白增加,导致红细胞变形性下降。

  5. 临床表现 • 贫血 :婴儿和儿童患者贫血的程度差异较大,大多为轻至中度贫血。。长期贫血可因骨髓代偿造血而致骨骼改变,但程度一般较地中海贫血轻。 • 黄疸:见于大部分患者,多为轻度,呈间歇性。 • 脾肿大:几乎所有患者有脾肿大,且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显著,溶血危象时肿大明显。未行脾切除的年长儿可并发色素性胆石症,10岁以下发生率为5%。

  6. “溶血危象”: 常因感染、劳累或情绪紧张等因素诱发, 贫血和黄疸突然加重,伴有发热、寒战、呕吐,脾肿大显著并有疼痛。 • “再生障碍危象”:以红系造血受抑为主的骨髓造血功能暂时性抑制,出现严重贫血,可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呈自限性过程,持续数天或1~2周缓解。

  7. 实验室检查 • 外周血象 贫血;网织红细胞升高;MCV和MCH多正常,MCHC可增加;白细胞及血小板多正常。外周血涂片可见胞体小、染色深、中心浅染区消失的球形红细胞增多,是本病的特征,约占红细胞数的0.2~0.4。

  8. 球形红细胞

  9. 实验室检查 •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大多数病例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0.5%~0.75%盐水开始溶血,0.40%完全溶血。24小时孵育脆性试验则100%病例阳性。 • 溶血的证据如血清间接胆红素和游离血红蛋白增高,结合珠蛋白降低,尿中尿胆原增加。 • 红细胞自身溶血试验阳性,加入葡萄糖或ATP可以纠正。 • 骨髓象示红细胞系统明显增生,但有核红细胞形态无异常。

  10. 治疗 • 防治感染,避免劳累和情绪紧张 • 新生儿黄疸要积极治疗 • 输注红细胞 根据贫血程度决定要否输 注 • 脾切除或大部分脾栓塞 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例能明显减轻症状,但不能根除先天缺陷。手术一般于5岁以后进行

  11. 二、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 伴性不完全显性红细胞酶缺陷病。 • G-6-PD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长臂2区8带(Xq28)

  12. 氧化性药物(如伯氨喹啉) 发病机制 G-6-PD缺乏时,使还原型三磷酸吡啶核苷(NADPH)减少,不能维持生理浓度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当氧化性药物作用于红细胞膜蛋白和酶蛋白的巯基时,即刻破坏了红细胞膜的完整性。NADPH减少后,使高铁血红蛋白(MH b)不能转变为氧合血红蛋白,MHb增加致红细胞内不可溶性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 body)形成明显增加,红细胞膜变硬,通过脾脏时被破坏,导致溶血。

  13. 蚕豆诱发溶血的发病机制 蚕豆浸液中含有多巴、多巴胺、蚕豆嘧啶类、异脲咪等类似氧化剂物质,进入体内导致溶血 。

  14. 临床表现 五种临床类型: • 伯氨喹啉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 • 蚕豆病 • 新生儿黄疸 • 感染诱发的溶血 • 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

  15. 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G-6-PD缺乏的筛选试验 •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正常还原率>0.75;中间型为0.74~0.31;显著缺乏者<0.30 • 荧光斑点试验 正常10分钟内出现荧光;中间型者10~30分钟出现荧光;严重缺乏者30分钟仍不出现荧光。 • 硝基四氮唑蓝(NBT)纸片法 正常滤纸片呈紫蓝色,中间型呈淡蓝色,显著缺乏者呈红色。

  16. 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 特异性的直接诊断方法,正常值随测定方法而不同: •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Zinkham法:12.1±2.09IU/gHb。 • 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SICSH)推荐的Clock与Mclean法: 8.34±1.59IU/gHb。 • NBT定量法 :13.1~30.0BNT单位。 • G-6-PD /6-PGD比值测定 :成人1.0~1.67,脐带血1.1~2.3,低于此值为G6PD缺乏。

  17. 实验室检查 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 溶血时阳性细胞>0.05;溶血停止时呈阴性。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患者此试验亦可为阳性。

  18. 诊断 • 阳性家族史 • 过去已确诊 • 本次有急性溶血特征 • 食蚕豆或服药物史,或新生儿黄疸,或自幼即出现原因未明的慢性溶血者 • 实验室检查

  19. 治疗 • 急性溶血者,应去除诱因。 • 溶血期应供给足够水份,注意纠正电解质失衡,口服碳酸氢钠,使尿液保持碱性,以防止血红蛋白在肾小管内沉积。监测肾功能 • 贫血较轻者不需要输血,严重贫血时,可输G-6-PD正常的红细胞。 • 新生儿黄疸可用蓝光治疗,个别严重者应考虑换血疗法,以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20. 预防 • G-6-PD缺陷高发地区,应进行群体G-6-PD缺乏症的普查 • 已知为G-6-PDu缺乏者应避免进食蚕豆及其制品,忌服有氧化作用的药物 • 加强对各种感染的预防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