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 likes | 784 Views
第8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8.1 概述 8.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8.3 局域网技术 8.4 TCP/IP 协议 8.5 网络互联技术 8.6 WWW 协议 习题8. 8.4 TCP/IP 协议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络协议)是 Internet 上使用的网络协议。 8.4 . 1 TCP/IP 分 层
E N D
第8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8.1 概述 8.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8.3 局域网技术 8.4 TCP/IP协议 8.5 网络互联技术 8.6 WWW协议 习题8
8.4 TCP/IP协议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络协议)是Internet上使用的网络协议。 8.4 . 1 TCP/IP分层 Internet网络体系结构以TCP/IP协议为核心。其中IP协议用于为各种不同的通信子网或局域网提供统一的互联平台,TCP协议则用于为应用程序提供端到端的控制和通信功能。
1.TCP/IP协议层次和协议集 由于TCP/IP协议开发先于OSI参考模型,故不完全和OSI参考模型对应。从体系结构上来看,TCP/IP基本上是OSI7层模型的简化,它只分为4层: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1)网络接口层(SubNetwork Layer) TCP/IP协议的网络接口层与OSI协议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以及网络层的一部分相对应。该层没有规定新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允许通信子网采用已有的或将来的各种协议,例如以太网的802.3协议,分组交换网的X..25协议等。该层只定义了TCP/IP与各种通信子网之间的网络接口。网络接口层的功能是传输经网络层处理过的消息。
2)网络层(Internet Layer) 该层与OSI网络层相对应,由于它是针对网际环境设计的,具有更强的网际通信能力。网络层协议为IP协议。它将传输层送来的消息组装成IP数据包,并且把IP数据包传递给网络接口层。IP提供端到端的分组发送功能,提供标识网络号及主机结点地址的功能,为使IP数据包长度与通信子网允许的数据包的长度匹配,还提供了数据分段和重新组装的功能。 该层还支持建立独立的局域网之间的互联网络。在互联网络中,连接独个网络的结点称为路由器,其允许网间的报文根据目的地址,通过路由器传送到另一个网络。
3)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该层与OSI传输层相对应,为应用程序提供端到端通信功能。传输层有3个主要协议,分别为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和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ICMP。 TCP协议负责将用户数据按规定长度组成数据包发送,在接收端对数据包按顺序进行分解重组以恢复用户数据。TCP协议是以建立高可靠性信息传输为目的的,为了可靠传输数据,该协议具有数据包的顺序控制、差错检测、检验以及再发送控制等功能。
UDP协议是对IP协议集的扩充,使指定主机可识别多个接受者,因为每个UDP报文除数据外,还包含报文的源和目的协议端口号,支持两个用户进程间传送数据报。UDP协议是对IP协议集的扩充,使指定主机可识别多个接受者,因为每个UDP报文除数据外,还包含报文的源和目的协议端口号,支持两个用户进程间传送数据报。 ICMP协议负责当数据包传输有误时,发送出错信息给数据包发送端主机,另外还具有控制数据包流量的功能。
4)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该层包含了OSI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的功能,为用户提供各类服务。例如,远程登陆、文件传输、电子邮件和Web服务器等。 TCP/IP协议集与OSI各层次对应关系如图8.8所示。 OSI层次 TCP/IP层次 TCP/IP协议集 5~7层 应用层 SMTP DNS FTP RPC SNMP 4层 传输层 TCP UDP 3层 网络层 IP(ICMP,ARP,RARP) 1~2层 网络接口层 Ethernet Token-Ring 100BASE-T Others 图8.8 TCP/IP协议集及分层结构
2. TCP/IP分层工作原理 1)TCP/IP分层 TCP/IP的分层工作原理如图8.9所示。其中说明了两台主机上的应用程序之间传输报文的路径。主机B上的第n层接收到的正是主机A上的第n层发送出来的报文。
主机B 主机A 应用层 应用层 相同报文 相同分组 传输层 传输层 网络层 网络层 相同数据报 网络接口层 网络接口层 相同帧 物理网络 图8.9 TCP/IP分层工作原理
2)TCP/IP模型的分界线 TCP/IP协议的概念性层次包含两个重要的划分,一个是协议地址的分界线,以区分不同的寻址,另一个是操作系统的分界线,以区分系统程序与应用程序。 网络接口层处理物理地址,该层协议已集成到操作系统中,属于系统软件。网络层与传输层处理IP地址,这两层协议也已集成到操作系统中,属于系统软件。应用层协议未集成到操作系统中,属于非系统软件。
3)网络协议与操作系统的关系 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的低层部分,即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是和通信设备等硬件密切相关的,需要由网络接口卡和网络互联设备来实现。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的高层部分,网络层协议和传输层协议,由计算机主机操作系统来实现,作为核心线程方式运行。网络层与数据链路层协议的接口以及服务调用,是通过操作系统中网卡驱动程序来实现的。处于TCP之上的应用层协议大部分使用TCP/IP协议提供的系统调用,它们处于用户程序的地位,以用户线程方式执行。
8.4 . 2 IP协议 IP协议为网络层协议,其中包括基本传输单元,也就是IP报文的类型与定义,IP报文的地址以及分配方法,IP报文的路由转发以及IP报文的分段与重组。 IP协议仅具有有限的报错功能,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的差错检测和恢复都由传输层协议TCP来完成。
4 4 8 1. IP数据报 IP数据报包括报文头和正文部分,其格式如图8.10所示,以及说明见表8.1。 16 19 24 31 版本 报头长度 服务级别 报文长度 标识 标志 分段偏移 生存时间 用户协议 报头检验和 源IP地址 目的IP地址 选项 填充 数据 … 图8.10 IP协议数据报格式
表8.1 IP数据报格式说明 名字 位数 说明 版本号 IP报头长度 服务级别 报文长度 标识 标志 分段偏移 生存时间 用户协议号 报头检验和 源IP地址 目的IP地址 任选项 填充 协议版本号 IP数据报的报头长度(32位) 规定优先级、传送速率、吞吐量和可靠性等参量 报关和数据两部分总长度(字节) 数据报标识,便于数据报分段与重装 数据报是否分段标志 以64位为单位表示的分段偏移 允许数据报在网间传输的存活时间 指出发送数据报的上层协议 只用于报头检查 数据报的源主机IP地址 数据报的旧的主机IP地址 规定附加服务,如时间戳、错误报告及特殊路由等 保证IP报头以32位为边界对齐 4 4 8 16 16 3 13 8 8 16 64 64 可变 可变
2.数据报分段与重装 在各种物理网络中,数据帧的长度可以不一样,在互联网络中,IP协议首先要根据物理网络所允许的最大发送长度对上层协议提交的数据报进行长度检查,需要时把数据报分成若干个段发送,对数据报分段后,形成多个IP数据报,为了说明上层协议提交的数据报和IP数据报的关系,分段IP数据报需设置相同的标识。每一个分段的IP数据报要重新计算其报文长度,并且要表明该IP数据报在原始数据报中的位置。
在互联网络中,分段的数据报可以独立传输。经路由器转发时,由于路由可能不同,导致目标主机接收到的IP数据报顺序与发送时的顺序不一致,因此必须根据IP数据报中的相关字段(标识、长度、偏移及标志等)将分段的数据报重新组装;以恢复为原始IP数据报(保留第一段IP数据报头),根据用户协议号提交给上层协议。在互联网络中,分段的数据报可以独立传输。经路由器转发时,由于路由可能不同,导致目标主机接收到的IP数据报顺序与发送时的顺序不一致,因此必须根据IP数据报中的相关字段(标识、长度、偏移及标志等)将分段的数据报重新组装;以恢复为原始IP数据报(保留第一段IP数据报头),根据用户协议号提交给上层协议。
0 7 8 15 16 23 24 31 A类地址 0 网络地址 主机地址 3. IP地址 IP地址是IP协议的核心,IP地址格式如图8.11所示。 B类地址 1 0 网络地址 主机地址 C类地址 1 1 0 网络地址 主机地址 D类地址 1 1 1 0 组播地址 E类地址 1 1 1 1 0 保留 图8.11 IP地址格式
A类地址中网络地址126个(1个字节),主机地址16 387 064个(3个字节),其范围为0.0.0.0~127.255.255.255。A类地址用于大型网络,由国际网络中心来分配。 B类地址中网络地址16 256个(2个字书),主机地址64 576个(2个字节),其范围为128.0.0.0~191.255.255.255。B类地址用于各地区的网管中心,由欧州、北美和亚太三大区网络信息中心负责分配。 C类地址中网络地址2 064 512个(3个字节),主机地址254个(1个字节),其范围为192.0.0.0~223.255.255.255。C类地址用于校园网或企业网。由国家或地区网络信息中心负责分配。 D类地址为组播地址,E类地址保留。
4.子网和IP地址屏蔽码 由于Internet发展迅速,网络地址成为宝贵资源。为了提高IP地址的利用率,将大型网络划分为若干个逻辑上相互独立的子网,但网络地址不变,原主机地址成为子网/主机地址。 IP地址屏蔽码是和IP地址配合使用的,用于说明一个大型网络所具有的子网部分,以及每个子网所包含的主机部分,屏蔽码是对地址分类的扩展。
IP协议为每个网络接口分配一个IP地址,在有子网的IP地址中,其子网号是通过主机号字段的高几位二进制位来表示的,所占位数与子网部分对应。如果把该接口的IP地址和其屏蔽码进行逻辑与运算,屏蔽码将IP地址中主机字段的主机号屏蔽掉,即可得到该接口所在网络的子网号。以C类地址为例,例如,屏蔽码255.255.255.192(11000000B)表示有4个子网号,每个子网可以有64台主机,设IP地趾为IP协议为每个网络接口分配一个IP地址,在有子网的IP地址中,其子网号是通过主机号字段的高几位二进制位来表示的,所占位数与子网部分对应。如果把该接口的IP地址和其屏蔽码进行逻辑与运算,屏蔽码将IP地址中主机字段的主机号屏蔽掉,即可得到该接口所在网络的子网号。以C类地址为例,例如,屏蔽码255.255.255.192(11000000B)表示有4个子网号,每个子网可以有64台主机,设IP地趾为 202.117.80.1 主机号为00000001 202.117.80.3 主机号为00000011 202.117.80.130 主机号为10000010 将上述IP地址与屏蔽码进行逻辑与运算,可看出前两个IP地址的子网号为0号,属于同一网段,而第三个IP地址的子网号为2号,不属于同一网段。
5.路由选择 在互联网络中,每个主机和路由器(TCP/IP中称为网关)都保存有一个路由选择表,其基本格式参见图8.12 。 其中路由器地址指向IP数据报应送往的下一个路由器。忙闲度采用这个路由器发送数据的数量来衡量。当一个目的地址有多个路由时,IP协议总是选择忙闲度最小的路由。 目的地址 路由器地址 忙闲度 图8.12 路由选择表基本格式
6. ICMP、ARP和RARP协议 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 (Internetwork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ICMP)为差错和控制报文协议,用于传输错误报告和控制信息。由于IP协议提供无连接的数据报传送服务,须由ICMP提供这类差错报告的传输服务。 地址解析协议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ARP)提供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服务。 逆向地址解析协议 (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RARP)提供从物理地址到IP地址的映射服务。
8.4 . 3 TCP协议 TCP为传输层协议,提供可靠的进程间通信机制,可以自动纠正各种差错。TCP支持许多高层协议 (Upper Level Protocol,ULP),它提供一对ULP之间面向连接的传输服务,包括建立连接、数据传输和终止连接。TCP主要通过套接字(Socket)为ULP提供面向连接的传输服务。
1.接口和套接字 传输层协议和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接口由运行在主机上的TCP协议为其分配端口号。为了使其具有全局惟一性,将此端口号和IP地址合起来组成套接字。 使用TCP协议的网络应用程序分为服务程序和客户程序。服务程序为其他主机提供服务,服务程序使用固定的端口号,例如:Telnet服务端口号为23,FTP为21号,E-mail为25号。客户程序使用服务程序提供的服务,客户程序可选择通信端口号。服务程序运行后,将在各自端口等待,如果希望使用服务程序提供的服务,可向该服务对应的套接字发送消息。
2. TCP报文格式 TCP协议中的基本传输单元为段,TCP报文又称为TCP段。一个TCP段由段头和数据流两部分组成。其格式如图8.13所示,说明见表8.2。 源端口号 目的端口号 序号 确认号 数据偏移值 保留 URG ACK FST RSH SYN FIN 窗口大小 检验和 紧急数据指针 选项 填充 TCP数据 图8.13 TCP报文格式
表8.2 TCP报文格式说明 说明 报头字段名 位数 源端口号 目的端口号 序号(SEQ) 确认号(ACK) 数据偏移值 URG ACK PST RSH SYN FIN 窗口大小 校验和 紧急数据指针 选项 填充 16 16 32 32 4 1 1 1 1 1 1 16 16 16 可变 可变 本地通信端口 远地通信端口 数据部分第一个字节的序列号 表示本地希望接收的下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号 该TCP段中数据的起始位置 紧急数据指针有效标志,指示本段中包含紧急数据 确认标志,指示段中确认号有效 复位连接标志,指示本段为复位段 PUSH操作标志 建立同步连接标志 本地数据发送结束,终止连接标志 本地接收窗口(接收缓冲区)大小 包括TCP报头和数据在内的校验和 指示从发送数据序列号开始到紧急数据之后的第一个字节偏移值 提供任选服务 保证TCP报头以32位为边界对齐
TCP数据流是无结构的字节流,这一特征允许TCP段长可变。两个使用TCP协议进行通信的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一般要经历建立连接、数据传输和终止连接3个阶段。TCP协议通过状态转换机制,可以保证可靠地执行各个阶段,为上层应用提供双向、可靠、顺序及无重复的数据流传输服务。 TCP数据流是无结构的字节流,这一特征允许TCP段长可变。两个使用TCP协议进行通信的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一般要经历建立连接、数据传输和终止连接3个阶段。TCP协议通过状态转换机制,可以保证可靠地执行各个阶段,为上层应用提供双向、可靠、顺序及无重复的数据流传输服务。
3.建立连接 建立TCP连接,需要发送序列号和接收序列号,初始序列号由TCP在创建连接时分配,建立连接实际上是双方序列号同步的过程。建立连接时,每一方都发送自己的初始序列号,并且接收对方发送的序列号作为接收序列号,通过"三次握手"机制建立连接。TCP协议可以处理一方发起的连接请求或由双方同时发起的连接请求。正常连接建立过程如图8.14所示。同步标志SYN用于连接建立阶段。由发起方发送初始序列号为X,且SYN标志置位的段;由接收方回送初始序列为Y、SYN置位、ACK标志置位且应答序列号为X十1(表示希望接收的下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列号)的响应段;最后发起方发送以ACK置位、应答序列号为Y十1应答的段。连接至此建立。
A B A B SYN(SEQ=X) SYN(SEQ=Y) SYN(SEQ=X) SYN(SEQ=Y), ACK=X+1 SYN(SEQ=Y),ACK=X+1 SEQ=X+1,ACK=Y+1) (SEQ=X,ACK=Y+1) (b)同时建立连接 (a)三次握手 图8.14 TCP协议连续建立过程
4.关闭连接 连接的关闭由双方共同完成。关闭请求可以由一方发起也可以由双方同时发起。请求关闭方向对方发送FIN段请求关闭连接,接收方必须使用ACK段给予确认。关闭过程也是一个三次握手过程。 5.UDP协议 UDP协议是对IP协议集的扩充,它提供了复用功能,可以区分一台主机中多个不同应用。UDP提供无连接服务,通讯开销很小,效率较高,适用于简单的请求/响应通信方式的应用,如DNS应用等。
8.5 网络互联技术 网络互联的目的是使一个网络上的用户能访问其他网络上的资源,使不同网络上用户能互相通信和交换信息。网络互联主要指异构网络的互联,从拓扑结构来看,互联主要有4种形式,即LAN-LAN、LAN-WAN、LAN-WAN-LAN和WAN-WAN。在网络互联时,一般需要通过某个中间设备实现连接,这个中间设备又称中继系统。
1.互联的主要形式 (1)LAN-LAN如图8.15所示,LAN-LAN互联需要使用网桥、交换式集线器或路由器等。图8.15中B表示网桥(bridge),网桥可以实现协议转换和改变数据包封装。 IEEE802.5 LAN IEEE802.3 LAN B 图8.15 LAN-LAN互联
(2)LAN-WAN-LAN 、LAN-WAN,如图8.16所示。图8.16中R表示路由器(Router)。路由器具有对网络中任何一个结点的寻址能力,其利用自身在网络中的惟一编址,在广域网中发送和接收信息报文。 IEEE802.3 LAN IEEE802.3 LAN R R X.25 WAN LAN-WAN-LAN WAN-LAN R 图8.16 LAN-WAN-LAN互联
(3)WAN-WAN如图8.17所示。图中网间连接器G为网关(Gateway),实现WAN之间的协议转换。(3)WAN-WAN如图8.17所示。图中网间连接器G为网关(Gateway),实现WAN之间的协议转换。 IEEE802.3 LAN IEEE802.3 LAN R R G X.25 WAN X.25 WAN WAN-WAN R 图8.17 WAN-WAN互联
2.中继系统 根据OSI参考模型,从通信协议的角度来看,网络互联分为四个层次的中继系统,分别是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等高层中继系统。 1) 物理层中继系统 物理层的互联要求所连接的子网必须具有相同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数据链路协议,常采用中继器(Repeater)来连接各物理特性相同的局域网段,无物理或逻辑地址。
2) 数据链路层中继系统 用于连接同一逻辑网络中物理层规范不同的段。常采用网桥、交换式集线器和交换机按帧接收或发送信息,互联多个同类的局域网段。网桥可以局域网之间帧的存储转发。网桥和交换机端口具有物理地址,无逻辑地址。 3) 网络层中继系统 网络层互联使用路由器,主要用于连接不同的逻辑网络。在广域网中,Internet协议(IP)现已成为该层的一种标准协议,支持异种网络的互联。路由器可用于局域网间、局域网与广域网间或广域网之间的互联,解决路由选择问题。网络中每个端口均有惟一的物理和逻辑地址。
4) 高层中继系统 高层指网络层以上的层次,网络高层互联是指传输层以及传输层以上的互联,一般使用网关(Gateway)来实现,作为协议转换器,网关实现互联网上使用不同协议的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通信。
8.6 WWW技术 WWW(World Wide Web)是基于超媒体的、方便用户在Internet上检索和浏览信息的一种广域信息发现技术和信息查询的工具。整个系统由Web服务器、浏览器和通信协议三部分组成。WWW采用分布式的信息资源,统一的用户界面,支持各种信息资源和各种媒体的演播,为各种组织机构提供信息发布环境。 WWW应用的最大特色在于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信息查询界面。Web把各种形式的信息,如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无缝隙地集成在一起,用户只需要提出自己的查询要求,具体到什么地方,如何取回信息都由WWW自动完成。
WWW中的文档是通过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HTML)来描述的,通常以html为文件扩展名。HTML语言描述了文件的结构和超文本连接信息。通用资源访问定位(URL)描述了在超文本连接激活时所访问文档的地址。HTML利用URL地址实现了文档在互联网主机中的定位。
8.6 . 1 浏览器/服务器 浏览器为客户机提供了基于HTTP超文本传输等协议的用户界面,服务器可以为客户机提供基于相同协议的服务。Internet信息服务器包括Web、FTP、NNTP和SMTP等服务。在互联网的应用中,浏览器端所有页面都处于一种非连接状态,当服务器收到浏览器提出的服务请求时,建立服务器与客户机的连接,调用相应的ASP 、JSP或者PHP等服务器端应用程序,该程序按照请求者的要求作出响应后,再把结果以纯HTML页面传送到浏览器端。
如果需要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则发出数据库操作请求,并将结果以纯HTML页面返回到浏览器端,然后关闭与数据库的连接,随后再关闭客户机与服务器的连接,使服务器再次处于等待请求状态。这种客户/服务器模式称为浏览器/服务器 (Browser/Server,简称B/S)模式。浏览器/服务器模式适合在Internet中发布消息。 浏览器和服务器采用HTTP等协议建立连接,使得客户与服务器两者的超媒体传输变得很容易。所有的客户及服务器统一使用TCP/IP,统一分配IP,使得客户和服务器的逻辑连接变成简单的点对点连接。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支持脚本(Script)的阅读、解释和运行。例如Java Script和VB Script,如图8.18所示。客户端脚本在浏览器中运行,通常对客户的操作做出实时的反应,如输入验证等;服务器端脚本在服务器中运行,通常执行数据库查询等,服务器端处理与访问后端各种数据源的常用技术有ASP (Active Server Page)、JSP(Java Server Pages)、PHP(Hypertext Preprocessor)等。服务器端脚本技术和客户端脚本技术结合,可以创建和运行动态、交互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
当客户端执行一个包含脚本程序的HTML文件,并向服务器端发出请求时,将参数传到服务器端。每个WWW站点都有一个服务器进程来监听TCP80端口,以确定是否有从客户端(浏览器)发出的连接请求。接到客户文档请求后,执行一个服务器端脚本,服务器端脚本负责调用相应的处理程序,将脚本执行后的结果作为普通的HTML页面传到浏览器。在连接建立后,每当客户机发出一个请求,服务器就发回一个应答,然后释放连接。 当客户端执行一个包含脚本程序的HTML文件,并向服务器端发出请求时,将参数传到服务器端。每个WWW站点都有一个服务器进程来监听TCP80端口,以确定是否有从客户端(浏览器)发出的连接请求。接到客户文档请求后,执行一个服务器端脚本,服务器端脚本负责调用相应的处理程序,将脚本执行后的结果作为普通的HTML页面传到浏览器。在连接建立后,每当客户机发出一个请求,服务器就发回一个应答,然后释放连接。 提出请求 服务器 浏览器 送出网页 在服务器端执行 Server Side Script 在浏览器端执行 Browser Side Script 图8.18 脚本技术
一个标准的WWW请求过程如下: (1)用户在浏览器端向服务器发出一个请求; (2)服务器将用户的请求传递给ASP、JSP或者PHP程序; (3)ASP、 JSP或者PHP程序根据用户的请求对数据库进行操作 (也可以通过组件来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 (4)ASP或者JSP程序把操作的结果用页面的方式传送到服务器; (5)服务器把生成的纯静态页面送回浏览器。
8.6 . 2 超文本传输协议 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n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是专门为Web设计的一种网络协议,在TCP/IP体系结构中属于应用层协议,它定义了Web的通信交换机制、请求及响应消息的格式等。 浏览器和服务器通过HTTP通过HTTP交换Web文档时,可以交换不同的文档类型,文档类型的格式由多用途Internet邮件扩展(Multipurpose Internet mail extensions,MIME)定义,MIME是专门描述在Internet上传输多媒体数据的技术标准。
1.HTTP工作过程 首先,客户端根据某资源的URL向Web服务器r提出请求,Web服务器的HTTP Daemon(守护进程)将此请求的参数通过标准输入和环境变量传递给指定的处理程序,并启动此应用程序进行处理,处理结果通过标准输出返回给HTTP Daemon进程,再由HTTP Daemon进程返回给客户端,由浏览器负责解释执行,将最终结果显示在用户面前。图8.19描述了 HTTP工作过程。
客户机 服务器 超链接 浏览器程序 Web服务器 执行脚本 HTML文档 网页 URL:www.npu.edu 图8.19 HTTP工作过程
假如用户点击一个指向http://www.npu.edu/hypertext/Index.html的超链接,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的工作过程如下: (1)用户在浏览器中指定链接页面的URL。 (2)浏览器通过域名服务器DNS查询www.npu.edu的IP地址。 (3)DNS应答IP地址为202.117.94.1。 (4)浏览器和 202.117.94.1的 80端口建立一条TCP连接。 (5)浏览器发送GET/hypertext/ Index.html命令。 (6)www.npu.edu服务器发送Index.html文件。 (7)释放TCP连接。 (8)浏览器显示 Index..html的全部文本以及图像。
2.HTTP 标准的Web传输协议是超文本传输协议( HTTP)。HTTP协议是一种根据明确性和速度要求,为建立分布式协作超媒体信息系统而设计的协议,它是一种简单的、无状态的以及面向对象的协议,可用于多种任务,如名字服务器和分布式对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