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 likes | 692 Views
屈 宋. 屈原 《 哀郢 》. 宋玉 《 对楚王问 》. 制作 沈广达 张小健. 学习要点. ● 了解屈宋在楚辞创作上的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了解 《 九章 》 的基本内容、风格特色及屈原创作中的地位。 ● 把握 《 哀郢 》 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色并体会其风格特色。 ● 体会宋玉 《 对楚王问 》 所采用的辨论方法。. 屈原 《 哀郢 》. 一、屈原 (一)生平. 名平,字原。出身贵族。怀王初年,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后怀王信谗,流放汉北。顷襄王继位,再度放逐沅湘一带。秦兵攻破楚都,屈原怨愤绝望,自投汨罗江。.
E N D
屈 宋 屈原《哀郢》 宋玉《对楚王问》 制作 沈广达 张小健
学习要点 ●了解屈宋在楚辞创作上的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了解《九章》的基本内容、风格特色及屈原创作中的地位。 ●把握《哀郢》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色并体会其风格特色。 ●体会宋玉《对楚王问》所采用的辨论方法。
屈原《哀郢》 一、屈原 (一)生平 名平,字原。出身贵族。怀王初年,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后怀王信谗,流放汉北。顷襄王继位,再度放逐沅湘一带。秦兵攻破楚都,屈原怨愤绝望,自投汨罗江。 (二)主要作品 凡二十三篇:《离骚》、《天问》、《招魂》、《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 (三)主要思想 以美政为理想的儒家色彩 以改革为追求的法治主张 道家思想及其他
↓宋朱熹『楚辞集注』明文征明书『离骚经』↑↓宋朱熹『楚辞集注』明文征明书『离骚经』↑
『钦定补绘萧云从离骚经全图』 哀郢图
二、《九章》概说 名称:最早出于西汉末年刘向《九叹》:“叹《离骚》以扬意兮,犹未殚于《九章》。” 包括九篇作品:《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依王逸《楚辞章句》之序)。 性质:一组汇辑性的诗作。汇辑者肯定不是屈原本人。它集中地体现了屈原文学才华独特的一面,是骚体短章创作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创作时间及内容:作于不同时期,是屈原人生遭际的片断展现,在时间跨度上几乎涵盖了他的一生。每篇有独立的题目,对于了解作者不同阶段的生活背景与思想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除《橘颂》确为早期作品外,其余各篇是屈原遭谗见疏后忠悃和烦惑、悲怆和坚定、决心和绝望,一句话,灵魂里的冲突和矛盾、品格上的高贵和孤洁的艺术反映,思想基调和艺术风格与《离骚》十分贴近。创作时间及内容:作于不同时期,是屈原人生遭际的片断展现,在时间跨度上几乎涵盖了他的一生。每篇有独立的题目,对于了解作者不同阶段的生活背景与思想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除《橘颂》确为早期作品外,其余各篇是屈原遭谗见疏后忠悃和烦惑、悲怆和坚定、决心和绝望,一句话,灵魂里的冲突和矛盾、品格上的高贵和孤洁的艺术反映,思想基调和艺术风格与《离骚》十分贴近。
名家评说 《骚经》之词缓,《九章》之词切:浅深之序也。 ([汉]王逸 《楚辞章句·九章章句第四·叙》) 《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 《九歌》哀而艳,《九章》哀而切。《九歌》托事神以喻君,犹望君之感悟也;《九章》感悟无由,沈渊已决,不觉其激烈而悲怆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九歌》、《九章》不同:《九歌》纯是性灵语,《九章》兼多学问语。 ([清]刘熙载《艺概·赋概》)
(一)文 本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鼂吾以行。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凌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忽若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慼。
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憎愠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憎愠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二)串析 开首四句 1.联系上下文,讨论“百姓”与“民”的所指:泛指? 特指屈原自己? 王逸和蒋骥的说法: 怀王不明,信用谗言,而放逐己;正以仲春阴阳会时, 徙我东行,遂与室家相失也。([汉]王逸《楚辞章句》) 百姓与民,皆呼天自指之辞。……泛言百姓者,逊辞也。 ([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 2.联系上下文,讨论“东迁”的所指:迁都?迁贬?
“过夏首而西浮兮”句 汉代王逸以来对此句的几种代表性解释:从西浮而东行/人向东而心恋西/混“夏首”为“夏口”…… 赵逵夫《哀郢》地图(录自赵逵夫《〈哀郢〉释疑并探屈原的一段行踪》):
“凌阳侯之泛滥兮”句 “阳侯”的几种解释: (1)大波之神([汉]王逸《楚辞章句》) (2)古之诸侯([宋]洪兴祖《楚辞补注》) (3)伏羲臣。([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 讨论:此句中的“阳侯”与下文的“陵阳”有无关系?如有关系,又有何种关系?如无关系,又有何道理?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句 心肝悬结,思念诘屈而不可解也。 ([汉]王逸《楚辞章句》) 《诗经·小雅·正月》:“心之忧兮,如或结兮。” 《曹风·鳲鳩》:“心如结矣。” 《桧风·素冠》:“我心蕴结。” 《诗经正义》均释曰:“如物之裹结。” 《荀子·成相篇》:“君子执之心如结。”杨倞注:“坚 固不解也。”
“上洞庭而下江”句 自汉代以来对此句的解释:站在夏口向西望,湖在上、 江在下/南洞庭而北长江/顺着洞庭入湘江/船头向洞庭、船尾向长江,/或上洞庭、或下长江/古时洞庭湖在长江北,故先入洞庭再下长江。 赵逵夫先生旁征博引,对以上诸说一一驳议,解此句为:出洞庭湖而顺江东行。 请参看赵氏《哀郢》地图。
“羌灵魂之欲归兮”句 屈原现存作品“灵魂”用例凡二,除本句尚有: 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抽思》) 这两例可能也是现存文献最早的“灵魂”用例。 屈原作品单用“灵”字凡二十五例,大略地可分为这几类: 灵均——屈原自己的字;灵修——君主的代称;灵氛——替 他占卜的人;灵琐——玄圃上天帝之居;其他自由组合的。 讨论: 屈原何以如此重视“灵”字?何以如此频繁运用 “灵”字?“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这两句诗与下文 “至今九年而不复”及“鸟飞返故乡,狐死首丘”中的“复”、 “返”有何内在的关系?“复”、“返”的主语可不可以理解为 “灵魂”?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句 坟的本义:大的土堆或河堤。 《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汝坟”指汝水的大堤。 《礼记·檀弓》:“古者墓而不坟。” 《史记·文帝纪》:“不治坟,欲为省。”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坟,墓也。从土,贲声。 这里的“大坟”指高大的土堆或高高的大堤,登之可望远。
登高望远的抒情范式: 《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魏风·陟岵》曰:“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王粲《七哀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 沈约《临高台》:“高台不可望,远望令人愁。” 对中国士人而言,登高望远,既是一种抒情范式,更是一种行为范式。
“当陵阳之焉至兮”句 “陵阳”的多种解释: (1)波浪(汉王逸《楚辞章句》、明汪瑗《楚辞集解》) (2) “巴陵之阳”的省称(清胡文英《屈骚指掌》) (3)丹阳郡陵阳县 (今安徽陵阳)(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 (4) 未详(宋朱熹《楚辞集注》) (5)今江西西部靠 近湖南庐水上游的“陵阳”(当代赵逵夫《〈哀郢〉释疑并探屈原的一段行踪》)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句 汉王逸《楚辞章句》:“夏,大殿也。”汉杨雄《方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 刘永济《屈赋通笺·哀郢非哀楚迁陈》曰:“盖预忧之辞,语最沉痛。曾可训乃,乃不知夏之为丘者,怪之之辞也。” 这两句还可理解为互文,意即乃不知夏之可为丘、两东门之可为芜。既是“怪之之词”,也是悬想之词。
“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句 闻一多《古典新义·楚辞校补·九章》:“武延绪云:当作‘忽若去而不信兮’。案武说近是。忽犹怳忽也。此盖言身虽去国,犹疑未去,心志瞀乱,若在梦中也。” “九”与“复”解释的多元性: “九”可实指,亦可虚指。 “复”可指返回,亦可指恢复。而返回既可指身体,也可指灵魂,更可指灵肉一体的“我”。
“尧舜之抗行兮”四句 《庄子·杂篇·盗趾第二十九》:“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者。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性情,其行乃甚可羞也。”
“乱曰”之乱 从音乐方面看,“始”“乱”对举,乐章最末一端叫“乱”,故有学者将“乱”译作“尾声”。 《礼记·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舞。”“再始以著往,复乱以饬归。” 《论语》第八篇《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蒋骥《楚辞余论》:“余意乱者,盖乐之将终,众音毕会,而诗歌之节,亦与相赴,繁音促节,交错纷乱,故有是名耳。孔子曰‘洋洋盈耳’,大旨可见。”
从文辞方面看,辞赋撮要式或总结性的收尾叫“乱”。从文辞方面看,辞赋撮要式或总结性的收尾叫“乱”。 蒋骥《楚辞余论》:“旧解乱为总理一赋之终。今按《离骚》二十五篇,乱词六见。惟《怀沙》总申前意,小具一篇结构,可以总理言。《骚经》、《招魂》,则引归本旨;《涉江》、《哀郢》,则长言咏叹;《抽丝》,则分段叙事。”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句 朱熹《楚辞集注》曰:“鸟飞反故乡,思旧巢也。首丘,谓以首枕丘而死,不忘其所自生也。”用“狐死首丘” 隐喻根深蒂固的恋乡情结。 《淮南子》卷十《缪称训》:“闻善易,以正身难。夫子见禾之三变也,滔滔然曰:‘狐向丘而死,我其首禾乎!’故君子见善则痛其身焉,身苟正,怀远易矣。故《诗》曰:‘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卷十一《齐俗训》:“夫飞鸟主巢,狐狸主穴,巢者巢成而得栖焉,穴者穴成而得宿焉。趋舍行义亦人之所栖宿也。各乐其所安,致其所踱,谓之成人。故以道论者,总而齐之。”卷十七《说林训》:“鸟飞反乡,兔走归窟,狐死首丘,寒将翔水,各哀(爱)其所生。”
《抱朴子·内篇》卷之二《论仙》:“或得要道之诀,或值不群之师,而犹恨恨于老妻弱子,眷眷于狐兔之丘,迟迟以臻殂落,日月不觉衰老,知长生之可得而不能修,患流俗之臭鼠而不能委。何者?爱习之情卒难遣,而绝俗之志未易果也。”《抱朴子·内篇》卷之二《论仙》:“或得要道之诀,或值不群之师,而犹恨恨于老妻弱子,眷眷于狐兔之丘,迟迟以臻殂落,日月不觉衰老,知长生之可得而不能修,患流俗之臭鼠而不能委。何者?爱习之情卒难遣,而绝俗之志未易果也。” 《礼记·檀弓》曰:“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东汉贾逵疏曰:“所以正首而向丘者,丘是狐窟穴根本之处,虽狼狈而死,意犹向此丘,是有仁恩之心也。”
(三)结构层次 自开首至“甲之鼂吾以行”句,叙初“迁”时情景。 自“发郢都”句至“思蹇产而不释”句,记东迁时的实况。 自“将运舟”句至“悲江介之遗风”句,写初放时眷念故国 的心情。 自“当陵阳”句至“蹇侘傺而含慼”句,写长期被放后忧国思归的心情。 自“外承欢”句至“美超远而踰迈”句,斥小人之蔽贤误国,伤君子之失位远逝。 自“乱曰”至结尾,申明不能忘郢之意。
(四)作意研究 作意研究是二千多年《哀郢》研究中的一大热点,约有十种观点: 1.放逐思归说; 2.放逐与凶荒结合说; 4.怀王三十年陷秦说; 3.秦楚析之战说; 5.庄蹻暴郢说; 6.白起破郢说; 8.放于陵阳说; 7.追叙说; 10.恋阙思乡说。 9.战乱流亡说; (周建忠《〈哀郢〉作意研究史略》)
(五)艺术分析 写实 文字清丽 忧郁哀苦 恳挚缠绵 情景交融 诗味腴厚 允称上品 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
(六)名家评说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仲宣“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文所出耶?“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则玄晖“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其接响也。 ([明]徐世溥《榆溪诗话》) 王仲宣《登楼赋》出于《哀郢》……而屈子深远矣。 ([清]刘熙载《艺概》卷三《赋概》) 楚辞《涉江》、《哀郢》,“江”、“郢”,迹也;“涉”、“哀”,心也。推诸题之但有迹者亦见心,但言心者亦具迹也。 ([清]刘熙载《艺概》卷三《赋概》)
(七)课外阅读 阅读陆游《哀郢二首》,并试选择一到两个合适的视角比较其异同。
一、宋玉 (一)生平 宋玉的生平,众说纷纭,至难分晓。大体上说,宋玉当生在屈原之后,且出身寒微,仕途颇不得志。 (二)主要作品 《汉书·艺文志》著录十六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宋玉集》三卷,无篇名。王逸《楚辞章句》有《九辩》、《招魂》两篇;《文选》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 《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共五篇。以上,《招魂》已基本断定为屈原作品;《文选》中五篇,是文学史上的名作,但究竟是否宋玉所作,尚有争议。
(三)主要思想 继承并发扬儒家的仁学思想。 深受儒家音乐教化思想的影响:赞美雅乐,斥责郑声。 深受孔门《易》学思想的影响,以儒家的“圣人”自比,主张儒家的道德。
(一)文本 楚襄王问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
(二)串析 “其始曰《下里》《巴人》”句 “下里巴人”的古义,至今尚无定论。 一支曲子?两支曲子?何类曲子? 陆机《文赋》:“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 夫所伟。”李善注:“下里,俗之谣歌也。” 闻一多《乐府诗笺》:“下里当即《蒿里》之曲。” 徐仲舒:下里泛指乡下和田野,“下里巴人”乃巴人 的田歌。
“其为《阳阿》《薤露》”句 “阳阿”所指: (1)巴、濮之人自呼(《尔雅·释诂》) (2)古之名俳→乐曲之和声(高诱) (3)古艳曲名(梁元帝) (4)县名(余冠英注曹植《箜篌引》“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句) (5)扬歌→郢中田歌(饶学刚) “薤露”所指: (1)丧歌(崔豹→闻一多→饶宗颐) (2)宴飨之曲 讨论:“阳阿薤露”属何种关系: 并列关系?修饰关系?后者属乐曲,前者属什么?
“其为《阳春》《白雪》”句 “阳春白雪”所指: 两支雅曲 宋玉《笛赋》:“师旷之为《白雪》之曲。” 陆机《文赋》李善注:“《白雪》,五十弦瑟乐曲名。”
“鸟有凤而鱼有鲲”句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三)艺术分析 借喻晓理 委婉自陈 铺陈夸张 排偶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