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 likes | 887 Views
乙部 . 課題二 文字的起源與發展. 1. 認識文字的起源 a) 傳說 .結繩記事 .倉頡造字 b) 文獻記載 .六書造字法. 2. 認識各類書體. 中 史 科. 中 一 級. 各種 書體 的演變. 下面是「 歷史 」兩字的 不同書體 ,你知道不同書體的名稱嗎?. 甲骨文. 鐘鼎文. 篆書. 隸書. 草書. 楷書. 行書. 你知道下面 不同書體 出現的先後次序嗎?. 甲骨文. 鐘鼎文. 篆書. 隸書. 草書. 楷書. 行書. 數百萬年. 數千年. 中國歷代書體的演變.
E N D
乙部.課題二文字的起源與發展 1.認識文字的起源 a)傳說 .結繩記事 .倉頡造字 b)文獻記載 .六書造字法 2.認識各類書體 中 史 科 中 一 級
各種書體 的演變
下面是「歷史」兩字的不同書體,你知道不同書體的名稱嗎?下面是「歷史」兩字的不同書體,你知道不同書體的名稱嗎? 甲骨文 鐘鼎文 篆書 隸書 草書 楷書 行書
你知道下面不同書體出現的先後次序嗎? 甲骨文 鐘鼎文 篆書 隸書 草書 楷書 行書
數百萬年 數千年 中國歷代書體的演變
甲骨文距今約三千年,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距今約三千年,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文字。
商朝和周朝的人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稱為鐘鼎文。商朝和周朝的人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稱為鐘鼎文。
秦始皇命丞相李斯整理和統一文字,頒行小篆。秦始皇命丞相李斯整理和統一文字,頒行小篆。
草書 楷書 行書 漢朝先後出現草書、楷書、行書三種書體。
篆書 隸書 鐘鼎文 甲骨文 草書 楷書 行書
甲骨文 鐘鼎文 篆書 隸書 草書 楷書 行書
甲骨文 鐘鼎文 篆書 草書 楷書 隸書 行書 秦代的篆書、隸書,漢代的草書、楷書、行書,至今仍然被應用,其中楷書和行書,更是日常手寫的書體。
商代及西周初年,流行把占卜的記錄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些文字叫做「甲骨文」,是中國最早一套比較完整而有系統的文字。商代及西周初年,流行把占卜的記錄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些文字叫做「甲骨文」,是中國最早一套比較完整而有系統的文字。
當時使用的契刻工具,是青銅鑄造的刻刀,非常尖銳鋒利,所以刻出來的字很清晰。當時使用的契刻工具,是青銅鑄造的刻刀,非常尖銳鋒利,所以刻出來的字很清晰。
目前已發現的甲骨文單字約有四、五千個,但能讀得懂的還不到一半。目前已發現的甲骨文單字約有四、五千個,但能讀得懂的還不到一半。
除了甲骨文外,商、周時期一些青銅器上也鑄有文字。除了甲骨文外,商、周時期一些青銅器上也鑄有文字。
古人稱銅為金,所以這些文字稱為金文;因常見於鐘鼎,又叫做鐘鼎文。古人稱銅為金,所以這些文字稱為金文;因常見於鐘鼎,又叫做鐘鼎文。
西周晚期周厲王時的毛公鼎,鑄有497個金文文字,是現存青銅器上最長的銘文。西周晚期周厲王時的毛公鼎,鑄有497個金文文字,是現存青銅器上最長的銘文。
猜猜這個是甚麼字? 123456 虎 鹿 魚 鳥 象 犬
周宣王時,太史籀把文字進行整理,統一後的文字,稱為「大篆」,又稱為「籀文」。周宣王時,太史籀把文字進行整理,統一後的文字,稱為「大篆」,又稱為「籀文」。 戰國石鼓文拓本 春秋石鼓文拓本 大篆通行於春秋戰國時期,它由西周的金文演變而來,大體保持金文的寫法,但筆法趨於方正。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進行文字統一工作。丞相李斯以秦國文字為藍本,把大篆簡化,頒行全國,稱為小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進行文字統一工作。丞相李斯以秦國文字為藍本,把大篆簡化,頒行全國,稱為小篆。 秦詔版拓本
相傳秦代的獄吏程邈為了書寫方便,把小篆圓轉的筆畫變成方折,較為簡便,基本上仍保持小篆的形狀,稱為隸書。相傳秦代的獄吏程邈為了書寫方便,把小篆圓轉的筆畫變成方折,較為簡便,基本上仍保持小篆的形狀,稱為隸書。
初期的隸書與小篆的差別不大,又叫秦隸;到了漢代,變得更加齊整方正,成為當時通行的文字,稱為漢隸。初期的隸書與小篆的差別不大,又叫秦隸;到了漢代,變得更加齊整方正,成為當時通行的文字,稱為漢隸。
漢代民間流行隸書的草寫和減筆,逐漸形成另一種字體,稱為「草書」。草書在書寫時較為快捷,但難於辨認。漢代民間流行隸書的草寫和減筆,逐漸形成另一種字體,稱為「草書」。草書在書寫時較為快捷,但難於辨認。 草書=草率的隸書
早期的草書仍保留隸書的形態,而且各字獨立不相連,在東漢章帝時廣泛流行,稱為章草。早期的草書仍保留隸書的形態,而且各字獨立不相連,在東漢章帝時廣泛流行,稱為章草。
唐代出現了放縱、字形變化更為繁多的狂草,但已失去文字的意義,而成為一種藝術了。唐代出現了放縱、字形變化更為繁多的狂草,但已失去文字的意義,而成為一種藝術了。
楷書筆畫工整,字形方正,書寫也較為便利。楷書產生於東漢末年,至魏晉時趨於完備,此後便成為中國文字的正體,通行至今。楷書筆畫工整,字形方正,書寫也較為便利。楷書產生於東漢末年,至魏晉時趨於完備,此後便成為中國文字的正體,通行至今。
東漢末年又出現一種介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略減楷書的筆畫,兼採草書的筆勢,稱為行書。東漢末年又出現一種介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略減楷書的筆畫,兼採草書的筆勢,稱為行書。
寫得較為規矩,接近楷書的叫做「行楷」;寫得稍微放縱,接近草書的叫做「行草」。寫得較為規矩,接近楷書的叫做「行楷」;寫得稍微放縱,接近草書的叫做「行草」。
行書不像楷書那般工整費力,也不像草書那樣難於辨認,至今仍是流行的漢字手寫體。 蘇東坡《前赤壁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