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k likes | 2.44k Views
Lec. 1: 理論的意義與建構. Part I: 社會科學研究法簡介 Part II: 理論的意義 Part III: 理論的建構. Part I 社會科學研究法簡介. 研究法的種類及比較. 人類求知的方法: 實証( empirical method ) -- 包含了科學方法。 非實証( nonempirical method )。 科學研究方法: 方法論( methodology ) -- 所涉及的主要是科學研究方法的基本假設、邏輯,以及原理。
E N D
Lec. 1: 理論的意義與建構 • Part I: 社會科學研究法簡介 • Part II: 理論的意義 • Part III: 理論的建構
研究法的種類及比較 • 人類求知的方法: • 實証(empirical method)--包含了科學方法。 • 非實証(nonempirical method)。 • 科學研究方法: • 方法論(methodology)--所涉及的主要是科學研究方法的基本假設、邏輯,以及原理。 • 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所指的則是從事研究工作所實際採用的程序或步驟。
研究論文 非實証 實証 概念導向 闡述 應用概念 物件 事件/過程 • 意見和例子 • 意見和個人經驗 • 工具、技術、方法、模式應用 • 概念架構和其應用 • 產品、技術、系統等型態或類別敘述 • 特殊應用、系統、安裝、程式等敘述 • 實驗室實驗 • 實地實驗 • 實地研究 • 個案研究 • 調查 • IS工具發展 • 事後敘述 • 次級資料 • MIS架構 • 概念模式 • 概念整體觀 • 理論 Alavi研究策略分類架構
技 術 策 略 定義域 正 式 非正式 個 別 調查研究 訪 談 意見調查 群 體 Delphi 腦力激盪 個 案 觀察工具 觀 察 實証研究 實 地 時間和動作研究 觀 察 實驗室 模 擬 觀 察 Buckley,Chiang資管研究策略分類架構
Vogel研究策略分類架構 • 定理證明(theorem proof) • 工程(engineering) • 實証(empirical) • 個案研究(case study) • 調查(survey) • 實地測驗(field test) • 實驗(experiment) • 主觀 / 議論(subjective/argumentative) • 檔案研究方法
研究思考的過程 • 可分為歸納法(induction)與演繹法(deduction)兩種。 • 歸納法:是由資料中找出一般性的法則。歸納法必須經由一個以上的特定事實,亦或一些證據,歸納出結論。結論乃在解釋事實。而事實支持結論。 • 如:個案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實驗研究法和彙總(meta)法。 • 演繹法:是由已知事實或理論推導出新的理論或個案。演繹的推理是從整體出發來建立獨特性,從邏輯或理論上預期的模式中,為測驗其是否確實存在而進行的觀察。 • 如:數學模式推導、系統建構等。
研究思考的過程 • 歸納法的推論程序: • 觀察->尋求模式->達成結論-> • 結論->解釋事實->事實支持結論。 • 演繹法的推論程序: • 理論->假設->接受或駁斥假設。 • 科學方法之步驟,常穿插此兩種方法,例如: • 建立假設(用演繹法)->收集資料->分析資料->獲得結論->用歸納法建立新理論會修改舊理論->再演繹->再歸納…。
六種研究方法的分類 • 歸納法:個案研究法。 • 演繹法:數學模式推導、邏輯推論,及系統建構。 • 科學方法:調查研究法、實驗研究法及彙總(meta)法。
六種研究方法的差異性比較 • 內部效度:指研究者所操弄的自變數對依變數所造成影響的真正程度。亦即研究(實驗)處理是否確實造成有意義的差異。 • 外部效度:指研究結果的概括性(generalization)和代表性(representatives)。
個案研究法的適用性 • 個案研究法偏重於「客觀適時的了解」及「主觀的解釋」。 • Benbasat等人(1987)認為個案研究法具有下列三項優點: • 1.研究者可在自然而非操弄的環境下了解狀況,並可從實務觀察中衍生理論。 • 2.個案研究較易於明白整個事件過程發生的本質與複雜。 • 3.面對迅速變化的研究領域(如資訊科技),個案研究法較能動察機先。
個案研究法的適用性 • 依據Yin(1989)的定義,個案研究法本身包括下列九項特色: • 1.研究的環境為天然的而非操縱的環境。 • 2.可使用多種資料蒐集方法,如問卷調查、訪談、閱讀紀錄文獻、實地觀察…等等。 • 3.研究對象可能為一個或多個對象(例如公司、公司次級單位、團體或個人)。 • 4.就每個研究對象深入了解其複雜性。
個案研究法的適用性 • 5.個案研究法較適合運用在對問題仍屬探索性階段,尚未有許多前人研究的情況下,或者用在假說衍生之階段,但亦可用在否定或確認假說之階段。 • 6.研究中不操控變數。 • 7.研究重點為當前問題。 • 8.個案研究對研究「為什麼」以及「如何做」的研究問題較有用,可作為追蹤未來相關研究變數之基礎。 • 9.研究的結論與研究者的整合能力有極大的關係。
調查研究法的適用性 • 調查研究法又稱直接實地(field)法,是透過嚴格的抽樣設計來尋找事實,以探討社會現象諸多變數之間的關係。因此又可稱為「樣本調查法」。 • Pinsonneault(1993)認為調查研究法具有下列五種特性: • 1.調查研究含有決定論的意義:研究者探討社會現象所提出的理由,以及資料的來源、特性及相關,都要擬定一個可驗證的研究假設,用統計來檢定其結果的「真偽」。 • 2.調查研究具有追求普遍性的事實:調查法最終目的不僅可以描述所調查的樣本,而且可從所顯示的情況來了解母體的特性。
調查研究法的適用性 • 3.調查研究法是屬計量的分析。 • 4.調查研究法事化繁為簡的:它是從研究母體抽取部分的樣本,並以選定的樣本為對象,採取訪問或郵寄問卷的方式獲得資料,從中選取分析的變數,期以較少變數了解較多的現象。 • 調查研究法是可驗證的。
實驗法的適用性 • 實驗研究法又稱為實驗觀察法,它是在妥善控制的情境下,探討自變數對依變數的影響。是各種實証研究法中最科學的方法。 • 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實驗法可分為實驗室實驗與實地實驗(field)兩種。 • 實驗研究本身具有兩項優點: • 1.最適用於因果關係的探討。 • 2.最嚴謹、最科學。
實驗法的適用性 • 實驗法的主要優點: • 1.可發掘因果關係;2.能有效控制外在與環境變數; • 3.實驗的便利性與低成本;4.可重複地驗證結果; • 5.可探究自然發生的事件。 • 進行實驗時,必須考量的重點: • 1.選擇相關的變數;2.確認處理的層級;3.控制實驗的情境; • 4.選擇適當的實驗設計;5.挑選並指派受試者; • 6.預試、修定、再試驗;7.分析資料。 • 常見的實驗設計可分為三大類: • 預實驗(pre-experiment)、真(true)實驗、實地(field)實驗。
各研究法的限制性 • 個案研究法的缺點: • 由於人的記憶常會有遺忘、扭曲、失真的現象,而導致研究的失敗。 • 無法操弄自變數。 • 不適當解釋的風險較高。 • 無法隨機化。 • 調查研究法的缺點: • 資料的品質受制於受訪者的合作意願與能力程度。 • 調查者很難區別受訪者答案的正確性與可靠性。
各研究法的限制性 • 實驗研究法的主要缺點: • 人為的操縱(非自然的現象)。 • 較無法一般化,即不具代表性的受測者所得到的結果,很難推論到一般的情況。 • 雖然實驗法研究成本不高,但實際結果應用到實際生活的成本卻很高。 • 實驗法通常是處理現在或即將發生的問題,對過去變數的解釋或預測則較為薄弱。 • 可能有違反道德的實驗(如對人體做不人道實驗…)。
資管研究法的新趨勢 IT實施程序模式
資管研究法的趨勢 IT相關研究發展之篇數
資管研究法的新趨勢 研究IT實施之各種研究法之摘要表
知識的定義 • 知識--是指事物特性的一般關係,它代表事物特性之規律性(regularity),旨在將事物特性一般化(generalized)及觀念化(conceptualized),故在觀念轉變成知識時,會有些命題(proposition)。 一般關係 一般化 概念化 命題(proposition) 知識 知識產生的過程
知識的來源 • 獲得知識的方法問題: • 知覺(Perception):感覺知覺的方法。如:色、聲、香… • 推理(reason): 理性推論的方法。如:邏輯、數學等知識。 • 直覺(intuition):直接把握而非間接推論的方法。如:凡紅色的東西就不是綠色。 • 先天和後天的問題: • 先驗和後驗的問題: • 神秘的來源:如透過靈媒、宗教、傳說…。 • 權威的來源:如國父說、子曰…。 • 理性推演:經過某些先驗的公理、原則、邏輯推論而得。 • 科學方法:指方法論(methodology)上,凡是符合某些條件的方法。此方法可確保客觀、強調可重複性、避免違反邏輯的思考。
科學的定義 • 科學依研究對象,可分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大類。 • 自然科學著重「人與物」及「物與物」之間的關係研究。 • 社會科學著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研究。 • 科學靜態的定義是「現有的定律、知識、假設與原理」。 • 動態的定義不只是指知識定律的本身,而是指符合「某些條件」的方法論。 • 「某些條件」係指科學的兩大支柱: • 言之成理,要邏輯思考。 • 符合我們的觀察或實証研究。
社會科學研究三大基礎 1. 理 論:提供邏輯演繹的基礎,使能「言之成理」。 2. 資料蒐集:處理觀察的事宜。 3. 資料分析:為邏輯推論所得的假設,利用觀察所得的資料加以證實,以尋找可能的模式。 理論 資料蒐集 觀察 理論 資料分析
科學方法的特性 • 科學研究中方法論應符合下列基本原則: 1.系統性:要根據一定的程序及邏輯。 2.控制性:從事研究時,儘可能在研究者控制的狀態 下進行。 3.實証性:指如何獲得實際資料,加以分析。易言之, 要有實証的資料來驗證假設。 4.批判性:研究結果公開發表,接受同行的批評。 5.受理論或假設引導:科學的研究,不論其研究假或 研究模式,其背後都要有理論基楚支持。
建立科學知識的原則 • 知識是普遍主義,非特定主義: 科學知識的建立是強調 “就事論事” ,非 “因人而異” 。 • 知識是共有主義,而非專屬主義: 知識是人類共有的,研究結果是要經過公開的批判才算數。 • 中立性: 不考慮現實利益也不受利益影響。知識有中立性及獨立性。 • 有系統性、有組織性的合理懷疑主義: 強調有「章法」的。
科學與價值 • 科學的目的不在改變人的信仰或信念。 • 科學是顯示事物之間的關係,無關乎價值(value),也就是所謂的value free。不提供對或錯、是與非的答案。 • 社會科學的終極目的是確定社會生活規律性的邏輯和持續的模式。 • 科學是以有系統的實証性研究方法來獲得有組織之知識。 • 迄今,「最好的知識」及「完備知識」是不存在的。
理論 理論(theory)是系統化所串起的相關陳述用來解釋社會生活的特定面向,它是可以被驗證和精緻化(refine)的,但理論並非代表真理 。
理論的定義 • 1.理論由一相互關聯(interrelated)命題(proposition)所組成的一個廣泛體系, 而這些命題與一些社會運作有關,命題是由構念所形成。 • 2.所謂理論是一組有條理的命題,這些命題與行為或結構有關,而且在相當廣泛的範圍中均可適用,但並不是放諸四海皆準。
理論的定義(續) • 3.理論是一組有相互關聯的構念(construct)、定義與命題所組成,它們表現出對社會現象的系統觀,此系統觀表明了變數間的基本關係,目的用來解釋、預測社會現象。 • 4.理論是科學的最終目的,所有其他科學皆由理論而來。
理論的構成要素 1.概念:概念是建立科學的基石,它代表某依 事件之一意義或特徵。 2.構念:構念是被賦予一組具體語意之名詞。 3.操作型定義:進行科學研究時,需定義構念 的各個維度(dimension),各個維度中 的概念也要也要定義成可操作型態, 以便加以測量。
理論的構成要素(續) 4.變數:凡是賦予數值之符號,謂之變數。 5.命題(proposition)VS.假設(hypothesis): 命題是一個有關兩個以上構念的敘述句, 它們用一種有關係的型式將構念連結起來。 命題是對概念的描述,它不一定要做實證 假設是為實證所建立之命題,一個研究能否以科學方法進行,關鍵在於又無研究假設之設立
理論的性質 • 1.理論是由構念和命題所構成。 • 2.普遍性(generality)事理論一個重要特質,但理論也不能太廣。 • 3.理論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說(assumption)之上。 • 4.理論不必有嚴格的實證對應,只需根據命題/假設加以驗證,沒有被推翻即可接受此理論。 • 5.理論必須得到實證的資料得支持。
一般人對理論常見的誤解 • 1.一般人將理論與實務視為對立。 • 2.將理論視為規範性哲學,他是(what it is) 而非(what ought to be),理論並不牽涉應不應該、對錯等假直判斷。 • 3.將理論視為真理,其實科學家不是在建立真理,而是在建立理論,理論只是短暫得真理。
理論的功能 1.理論可以累積前人的知識,並與目前進行的研究加以整合,以便對現象做更加的解釋。 2.理論基礎可以連結前人的研究,以發展更成熟、精緻的理論。 3.理論基礎可以提供研究主要構念及各構念之間關係來源,使研究者能以這些構念更深入探討新的現象。 4.理論基礎可以提供研究者一各概念架構, 以便組織整篇文章之理念,並且讓研究者發展發展期心智模式(mental model) ,以便詮釋整篇論文。
衡量理論解釋力-高利準則 • 1.結構的精簡性(parsimony),通常理論的結構愈簡單愈好。 • 2.解釋的精確性(accuracy),解釋愈精確愈好。 • 3.適用的普遍性,該理論適用於各社會現象愈普遍愈好。
理論在研究上扮演的角色 • 理論的角色扮演 1.理論代表研究導向(orientation) 2.理論代表研究概念化過程(conceptualization) 3.理論代表研究的分類(classification) 4.理論代表研究的彙總(summarization) 5.理論代表研究的方向(direction)
如何尋找理論來源 • 第一種方法為,從既有的文獻(論文或教科書)中歸納整理,以持續、累積的、有目的來發展要研究的模式。 • 第二種尋找理論的方法,就是類推法,它是從其他相關領域的理論來發展自己的研究方式。
理論與研究的先後關係 • (一)理論先於研究(theory before research) ---屬於驗證性研究、研究過程採演譯法,此派學者主張理論應先被建構後,才能繼續後面的研究。 • 代表人物有: 1.Karl Cooper 2.胡適
理論與研究的先後關係(續) • 「理論先於研究」的實施步驟: 1.先建構一明示的理論或模式。 2.根據該理論或模式推導出命題。 3.設計研究專案來驗證該項命題。 4.若實證結果,該命題被拒絕,則修正原來的 理論或模式在形成新命題,然後回到2步驟。 5.若命題未被拒絕,則近一步發展其他命題, 使其理論更精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