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k likes | 2.08k Views
第六章 电位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 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是一类以电化学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总称。电化学分析法是以被测试液的电化学性质为基础,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它的特点是进行测定时要将被测试液组成化学电池的一部分,通过测量该电池的某些电学参数或参数的变化,求出被测组分的浓度。. 通常测量的电学参数主要有:电位(电动势、电压)、电导、电量及电流随电压变化曲线等。依据测量的电学参数不同,电化学分析法可分为以下几类:.
E N D
第六章 电位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electrochemical analysis)是一类以电化学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总称。电化学分析法是以被测试液的电化学性质为基础,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它的特点是进行测定时要将被测试液组成化学电池的一部分,通过测量该电池的某些电学参数或参数的变化,求出被测组分的浓度。
通常测量的电学参数主要有:电位(电动势、电压)、电导、电量及电流随电压变化曲线等。依据测量的电学参数不同,电化学分析法可分为以下几类:通常测量的电学参数主要有:电位(电动势、电压)、电导、电量及电流随电压变化曲线等。依据测量的电学参数不同,电化学分析法可分为以下几类:
1.电位分析法 是通过测量被测试液组成的化学电池的电池电动势(电位)来求得被测组分的含量。电位分析法分为直接电位法和电位滴定法。依据电位与浓度的关系直接进行测定的方法称为直接电位法(direct potentiometry)。通过测量电位的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叫电位滴定法(potentiometry titration)。
2.电导分析法(conductometry) 是以被测试液的电导(或电阻)为测量对象的一类分析方法。电导分析法分为直接电导法和电导滴定法。
3.库仑分析法(coulometric analysis) 是以测量电解电池的电量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它还包括库仑滴定法。
4.伏安分析法(voltammetry) 是通过测量被测试液组成的化学电池在电解过程中的电流——电压曲线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伏安法包括一系列的方法,其中使用滴汞电极的伏安法又称为极谱法(polarography)。
其中,电位分析法在卫生分析中应用最多。 电化学分析法与其它仪器分析法一样,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准确度好和线性范围宽等特点。此外,还具有仪器简单、价格低廉、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在卫生检验、医药分析、环境保护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在自动监测、在线分析和在体分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基本原理 化学电池(electrochemical cell)是实现电能和化学能相互转化的装置。它由两个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组成。电解质溶液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彼此连通但又不相混的不同电解质溶液。 一、化学电池(Chemical cell)
组成化学电池的条件: 1) 电极之间以导线相联; 2)电解质溶液间以一定方式保持接触使离子从一方迁移到另一方; 3) 发生电极反应或电极上发生电子转移。
电池构成: 根据电解质的接触方式不同,可分为液接电池和非液接电池。 A) 液接电池: 两电极共用一种 溶液。
B)非液接电池: 两电极分别与不同溶液接触。
化学电池分原电池和电解池两种。其中,能自发地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称为原电池;与此相反,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称为电解池。化学电池分原电池和电解池两种。其中,能自发地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称为原电池;与此相反,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称为电解池。
饱和KCl盐桥 图5-1 丹聂尔电池示意图 1.原电池的构成 丹聂尔电池是典型的原电池,它是将一块Zn板插入到ZnSO4溶液中,将一块Cu板插入到CuSO4溶液中,两溶液间由饱和KCl盐桥相连通。在外电 路接通的情况下,就有电流产生,同时在两个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Zn板 氧化反应 (-)(阳极) Cu板 还原反应 (+)(阴极) 电池总反应:
通常把电池按其电位的高低分为正负两极。外电路中,电子由Zn板流向Cu板,Cu板电位高是正极(+),Zn板则是负极(-)。而不论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电化学规定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为阴极(cathode) ,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为阳极(anode) 。需要注意:对于原电池,电极的正与阳、负与阴不是同义的,而是正好相反。
为了便于描述,常用符号来表示原电池,并作如下规定:为了便于描述,常用符号来表示原电池,并作如下规定: 2. 原电池表示方法
(1)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写在左侧,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写在右侧;(2)用化学式表示电池中各物质的组成并注明其状态,气体要注明压力,溶液要注明浓度;(3)用单竖线“|”表示能产生电位差的两相界面,双竖线“||”表示盐桥。(1)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写在左侧,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写在右侧;(2)用化学式表示电池中各物质的组成并注明其状态,气体要注明压力,溶液要注明浓度;(3)用单竖线“|”表示能产生电位差的两相界面,双竖线“||”表示盐桥。
一个原电池可以看作是由两个半电池组合而成,如 叫一个半电池。习惯上,把一个半电池叫作一个电极,故Zn电极应指Zn板及相应的Zn2+溶液,而不单指Zn板。Cu电极亦然。
1.电池电动势electromotive force EMF 二、电池电动势和电极电位 在可逆电池中,若通过的电流为无限小,电池两极的端电压即为该电池的电动势。电动势实际上是电池内各个相界面上相界电位差的代数和。它包括两种不同金属之间的接触电位、金属和溶液之间的相间电位(及正极电位和负极电位)、两种不同溶液界面上的液体接界电位。
如丹聂尔电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相间电位差: (1)属锌与锌溶液之间的相间电位差,称为电极电位; (2)金属铜与铜溶液之间的相间电位差,称为电极电位+; (3)两种不同溶液接界面上的电位,称为液体接界电位j,简称液接电位。 (4)两金属板(Zn与Cu)之间用导线相连,其电位称接触电位接。
电池电动势 其中,液接电位j可以通过使用盐桥将其减至很小。接触电位接一般很小,常可忽略不计。所以电池电动势主要由正负两个电极的电极电位决定,即
2.电极电位 电极电位的产生: 金属和溶液化学势不同——电子转移——金属与溶液荷不同电荷——双电层——电位差——产生电极电位。
以Cu电极为例,Cu2+在溶液相中不很稳定,这时溶液中的Cu2+进入金属相中,使金属相带正电。溶液中由于少了正离子而显示出带负电,在金属与溶液的界面上形成了双电层以Cu电极为例,Cu2+在溶液相中不很稳定,这时溶液中的Cu2+进入金属相中,使金属相带正电。溶液中由于少了正离子而显示出带负电,在金属与溶液的界面上形成了双电层 Cu2+ 电极电位形成示意图
由于双电层的建立,使溶液中的Cu2+进入金属相的速度减慢,同时使金属相中的Cu2+进入溶液相的速度加快,最后正逆两向反应速度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在金属和溶液界面上形成一个稳定的相间电位差即电极电位。由于双电层的建立,使溶液中的Cu2+进入金属相的速度减慢,同时使金属相中的Cu2+进入溶液相的速度加快,最后正逆两向反应速度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在金属和溶液界面上形成一个稳定的相间电位差即电极电位。 Cu2+ 电极电位形成示意图
相反,如Zn电极,Zn2+在溶液相中稳定,则金属中的Zn2+进入溶液相中,使溶液带正电,而金属相由于少了正离子而带负电,在两相的界面上形成了双电层。同样,达到平衡时,形成电极电位。
3. 电极电位的测量 单个电极的电极电位绝对值是无法测量的。因为当电位差计的一端与待测电极相连,另一端插入溶液组成回路时,测得的已是这个电池的电动势了,即是两电极的电极电位之差。实际工作中,一般不需要知道电极电位的绝对值,而只要知道它的相对值即可。也就是找一个共同的标准,其它电极都与之进行比较。
IUPAC 规定以标准氢电极(standard hydrogen electrode,SHE)作为标准。 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组成: Pt(镀铂黑)|H2(101.325kPa),H+(a=1 mol/L)
H2 盐酸 H2 镀铂黑 铂电极 图5-3 标准氢电极示意图
电极反应为: (铂电极只起导体的作用,不参于电极反应) 并且规定:在任何温度下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位都为零。
对任一给定电极,将其与标准氢电极组成一原电池,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在已消除液接电位的前提下,测得的电动势即是该电极的电极电位。这种标度电极电位的规定就是“氢标”。
例如,将铜电极与氢电极组成一原电池 (-)标准氢电极‖铜电极(+) 测定该电池的电池电动势,测得值就等于该电极的电极电位。
电池的电动势永远为“正”。至于电极电位的正负,IUPAC规定:把电子从外电路由标准氢电极流向此电极的电极电位定为“正”,如上述铜电极。反之则为“负”,如锌电极。
实际工作中,并不采用SHE作为标准电极去测定其它电极的电极电位。因为氢电极的装置和纯化比较复杂,而且对外界条件十分敏感,所以使用很不方便。为此,往往采用一些结构比较简单、电位值稳定的电极来代替。实际工作中,并不采用SHE作为标准电极去测定其它电极的电极电位。因为氢电极的装置和纯化比较复杂,而且对外界条件十分敏感,所以使用很不方便。为此,往往采用一些结构比较简单、电位值稳定的电极来代替。
三、能斯特(Nernst)方程 电极电位的大小不仅与组成电极的物质本性有关,还与组成电极的溶液活度(浓度)以及温度等因素有关。表示电极电位与组成电极的物质及其活度、温度等关系的公式称为能斯特方程。
为电极电位,单位V或mV;R为气体常数,数值为8.314J/mol·K;T为温度,K;n为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数;F为法拉弟常数,其值为96487C/mol;aO、aR分别为氧化态与还原态物质的活度,mol/L; 0为电极的标准电极电位,是指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活度都等于1时的电极电位。各电极的标准电极电位值可从有关的手册中查到。
通常,工作时的温度为 25℃ (T=273.15+25),将所有的常数代入公式,并将自然对数换算成常用对数,则25℃时Nernst方程变为:
例如,铜电极的电极反应为 还原态是纯金属铜,其活度规定为1。电极电位公式可简化为:
1. 液接电位的产生 四、液接电位和盐桥 当组成不同或组成相同但浓度不同的两种溶液相接触时,离子将由于浓度差的作用迁越两溶液的接界面而相互扩散。若正负离子的扩散速率不等,则在两溶液的界面上形成一定的电位差,称为液接电位(liquid junction potential)或扩散电位。以两个浓度不同的盐酸溶液的接界为例
(I) (II) (II) (I) (III) HCl浓 KCl HCl稀 HCl浓 HCl稀 K+K+ H+ H+ H+ H+ Cl- Cl- Cl- Cl- Cl- Cl- (b) (a) 图5-4 液接电位的形成及消除示意图
液接电位的大小主要受两溶液的pH值之差、离子的种类和浓度的影响。液接电位的大小主要受两溶液的pH值之差、离子的种类和浓度的影响。
液接电位通常可达30~40(mV),往往难以准确计算和测量。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设法将液接电位减小到可以忽略的地步,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在两个溶液之间连接上一个称作“盐桥”的中间溶液。
2. 盐桥 盐桥(salt bridge)是在一“∩”型的细玻璃管中装上用琼脂固定的饱和KCl溶液,然后与两溶液相连。这样就产生了两个接界面,由原来的I/II界面变成了I/III和II/III界面。由于KCl的浓度很高,液接处的扩散主要是KCl向两边溶液的扩散,而K+ 和Cl-的扩散速率几乎相等,所以在I/III界面液接处形成的液接电位很小,如界面的液接电位只有3.1 mV。在另一个界面II/III也同样形成一个大小相近、符号相反的液接电位。这两者又可以相互抵消一部分,以致液接电位可减小至约±1 mV。
KCl盐桥 (a) (b) (c) 图5-5 常见的几种盐桥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