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310 Views
愛愛寮與樂山園. 巫慧珍老師製作. 愛愛寮. 1920 年代,傳奇人物施乾以他個人的力量,在台北萬華創辦了乞丐收容所「愛愛寮」,希望透過關懷與教育,使台灣的乞丐絕跡。他的太太,日本京都來的清水照子, 1934 年,以認識這位有偉大心靈的人物為榮,遠嫁來台。.
E N D
愛愛寮與樂山園 巫慧珍老師製作
愛愛寮 • 1920年代,傳奇人物施乾以他個人的力量,在台北萬華創辦了乞丐收容所「愛愛寮」,希望透過關懷與教育,使台灣的乞丐絕跡。他的太太,日本京都來的清水照子,1934年,以認識這位有偉大心靈的人物為榮,遠嫁來台。
施照子立於施乾先生紀念碑前不過,丈夫堅持理想、身體力行去照顧乞丐,這樣的行徑仍然感動著她,讓她咬緊牙關撐下去,即使 1944年先生因腦溢血突然去世,她仍繼承亡夫遺志,主持了後來改名為「愛愛救濟院」的「愛愛寮」長達五十多年,因為她將生活上的所有重擔全卸給了主耶穌。1950年代,宣教師孫理蓮感受到照子的重擔和憂傷,協助她得到美援物質,並傳耶穌的信息給她。她的信仰單純而堅定,每天一早起來就是讀經、禱告,在愛愛院,常可聽到她以不甚標準的華語慢慢地向院民說:「耶穌愛你!上帝祝福你!」
樂山園 • 台灣痲瘋病之父--戴仁壽醫師 • 品格高潔的人物,不見得一定要在偉人傳記中才能得見,其實他們就在您身邊,只是不復記憶了。創建樂山園的加拿大戴仁壽醫師夫婦,正是在您我身邊的偉大人格者。1954(民國43)年7月15日,終身致力於台灣癩病(漢生病、痲瘋病)救治的戴醫師骨灰歸葬寶島台灣,這位出身大西洋海島上、前台南新樓醫院長、前馬偕醫院長,有著「戴土公」綽號的洋人醫師,安詳長眠在他的一手創立的八里坌長坑口樂山園中。
第三度來台太平洋戰爭後期,樂山園遭到台灣總督府強制接管,交由松山精神病院「疏開」時囤積軍用物資使用。戰後在教會的協助下,樂山園獲得聯合國的藥物與物資濟助,並改組為「財團法人樂山療養院」,1946(民國35)年,當時被強迫遷往新莊樂生院的67名病患,有40人重返樂山園。戴仁壽退休後,除了照顧飽受關節炎之苦的戴夫人以外,心裡惦記的就是樂山園。善體人意的夫人鼓勵他回台灣看看,在1952(民國41)年1月17日,戴仁壽從基隆登岸,第三度來台,19日終於回到樂山園。第三度來台太平洋戰爭後期,樂山園遭到台灣總督府強制接管,交由松山精神病院「疏開」時囤積軍用物資使用。戰後在教會的協助下,樂山園獲得聯合國的藥物與物資濟助,並改組為「財團法人樂山療養院」,1946(民國35)年,當時被強迫遷往新莊樂生院的67名病患,有40人重返樂山園。戴仁壽退休後,除了照顧飽受關節炎之苦的戴夫人以外,心裡惦記的就是樂山園。善體人意的夫人鼓勵他回台灣看看,在1952(民國41)年1月17日,戴仁壽從基隆登岸,第三度來台,19日終於回到樂山園。
同月21日,戴老醫師受邀訪問新莊樂生療養院,除了帶來最先進的醫療技術與醫療資訊外,戴仁壽還要完成未竟的心願:在樂生院建教堂。早在1939(昭和14)年12月19日,戴醫師就捐贈樂生院5,500日圓,作為預定興建教堂的資金。延宕13年後,終於在3月26日開工,4月8日由戴仁壽親自主持奠基儀式。戴老醫師掛念夫人病情,遂於5月26日匆匆趕回加拿大,未能參加10月5日的樂生院教堂落成典禮。同月21日,戴老醫師受邀訪問新莊樂生療養院,除了帶來最先進的醫療技術與醫療資訊外,戴仁壽還要完成未竟的心願:在樂生院建教堂。早在1939(昭和14)年12月19日,戴醫師就捐贈樂生院5,500日圓,作為預定興建教堂的資金。延宕13年後,終於在3月26日開工,4月8日由戴仁壽親自主持奠基儀式。戴老醫師掛念夫人病情,遂於5月26日匆匆趕回加拿大,未能參加10月5日的樂生院教堂落成典禮。
夫人病逝因長年操勞,戴夫人的關節炎日趨嚴重,1953年夏天,戴夫人瑪芝莉女士病情惡化,不幸於9月2日病逝加拿大科利嵌城(Qualicam),享年71歲。戴老醫師痛失摯愛,勉強在親友協助下完成葬禮後,心力交瘁的老醫師也在同月6日病倒住院。9月20日,病中的老醫師接獲來自台灣的壞消息,明有德牧師通知他,要他設法趕回台灣,以解決樂山園土地遭到中華民國政府徵收、準備放領給農民的危機。第四度重返台灣拯救樂山夫人病逝因長年操勞,戴夫人的關節炎日趨嚴重,1953年夏天,戴夫人瑪芝莉女士病情惡化,不幸於9月2日病逝加拿大科利嵌城(Qualicam),享年71歲。戴老醫師痛失摯愛,勉強在親友協助下完成葬禮後,心力交瘁的老醫師也在同月6日病倒住院。9月20日,病中的老醫師接獲來自台灣的壞消息,明有德牧師通知他,要他設法趕回台灣,以解決樂山園土地遭到中華民國政府徵收、準備放領給農民的危機。第四度重返台灣拯救樂山
當時國府推動土地改革,陸續推行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政策,其中地主土地水田超過3甲者,將被徵收並放領給佃農,但財團法人公益事業所屬的土地只要在公告期間辦理登記,便不會被徵收。但當時樂山園的事務院長加拿大籍李淑恩小姐(Ms. Leister)不諳國府法令,並不知道上情。直到1953(民國42)年第一期稻作收割完畢,農民不願將稻穀分給樂山園的狀況發生後,園方才驚覺事態嚴重,樂山園岌岌可危了!
1931年購買樂山園土地時,登記在戴仁壽名下,他也是財團法人樂山療養院的代表人。為此,戴仁壽老醫師拖著病體,在1953年秋冬之際,風塵僕僕地兼程趕回台灣。返抵樂山園後,他隨即召集相關人員會商對策,公推明有德牧師出面疏通。明有德憑藉著中國抗戰期間與當時外交部長葉公超的老交情,請葉老幫忙引介台灣省政府官員,並由戴老醫師與李淑恩小姐親自帶著相關土地證明文件,面見省府高官們,並詳細說明未及登記的錯誤。1931年購買樂山園土地時,登記在戴仁壽名下,他也是財團法人樂山療養院的代表人。為此,戴仁壽老醫師拖著病體,在1953年秋冬之際,風塵僕僕地兼程趕回台灣。返抵樂山園後,他隨即召集相關人員會商對策,公推明有德牧師出面疏通。明有德憑藉著中國抗戰期間與當時外交部長葉公超的老交情,請葉老幫忙引介台灣省政府官員,並由戴老醫師與李淑恩小姐親自帶著相關土地證明文件,面見省府高官們,並詳細說明未及登記的錯誤。
此案向上呈報,最後經蔣介石總統特准,1953(民國42)年12月26日樂山園收到省府發還土地的一紙公文,土地失而復得,樂山園上下欣喜若狂,真的是遲來的聖誕大禮啊!若非老醫師抱病親身奔走,恐怕40餘病患將流離失所了。溘逝太平洋、歸葬樂山園此案向上呈報,最後經蔣介石總統特准,1953(民國42)年12月26日樂山園收到省府發還土地的一紙公文,土地失而復得,樂山園上下欣喜若狂,真的是遲來的聖誕大禮啊!若非老醫師抱病親身奔走,恐怕40餘病患將流離失所了。溘逝太平洋、歸葬樂山園
痲瘋病在醫療發達下逐漸受到控制,園內的病患也日漸凋零,樂山園未來該如何轉型?戴老醫師與董事會商討後,未來將轉型為養老院及孤兒院,持續地照顧貧苦無依的弱勢者。為此,戴老醫師決定返回加拿大,將他名下唯一的財產:房子變賣求現,所得款項全部捐贈給樂山園,充當興建養老院的基金。痲瘋病在醫療發達下逐漸受到控制,園內的病患也日漸凋零,樂山園未來該如何轉型?戴老醫師與董事會商討後,未來將轉型為養老院及孤兒院,持續地照顧貧苦無依的弱勢者。為此,戴老醫師決定返回加拿大,將他名下唯一的財產:房子變賣求現,所得款項全部捐贈給樂山園,充當興建養老院的基金。
友人們擔心他的身體,勸他就在樂山園住下來,戴老醫師自信地表示,春天的太平洋最平靜,身體還好,往返一趟加拿大沒問題,等回到台灣,一定在樂山園住下,安享天年,不再離開了。戴老醫師於1954(民國53)年4月17日從基隆登船前往日本橫濱,為了節省旅費,他在橫濱找到一艘準備前往溫哥華的美籍貨輪,向船長自薦,以合格執業醫師的身份充當船醫,要求免費乘船。21日貨輪啟航,但就在離埠2日後,戴老醫師罹患了急性盲腸炎,不幸又併發腹膜炎,溘然長逝於太平洋上。友人們擔心他的身體,勸他就在樂山園住下來,戴老醫師自信地表示,春天的太平洋最平靜,身體還好,往返一趟加拿大沒問題,等回到台灣,一定在樂山園住下,安享天年,不再離開了。戴老醫師於1954(民國53)年4月17日從基隆登船前往日本橫濱,為了節省旅費,他在橫濱找到一艘準備前往溫哥華的美籍貨輪,向船長自薦,以合格執業醫師的身份充當船醫,要求免費乘船。21日貨輪啟航,但就在離埠2日後,戴老醫師罹患了急性盲腸炎,不幸又併發腹膜炎,溘然長逝於太平洋上。
若非為節省旅費,老醫師應該搭乘郵輪,果真如此,他的盲腸炎便會有船醫緊急開刀診治,而不致於病逝。老醫師一向苛待自己,而將全部心力用在照顧弱勢者,若非苛待自己,應該可以避免這個災劫吧。船長為了表達對這位終身致力於台灣癩病救助事業的醫師的敬意,下令原船返航回橫濱,並遵照戴老醫師的遺願,通知教友、火化遺體、骨灰寄回樂山園。若非為節省旅費,老醫師應該搭乘郵輪,果真如此,他的盲腸炎便會有船醫緊急開刀診治,而不致於病逝。老醫師一向苛待自己,而將全部心力用在照顧弱勢者,若非苛待自己,應該可以避免這個災劫吧。船長為了表達對這位終身致力於台灣癩病救助事業的醫師的敬意,下令原船返航回橫濱,並遵照戴老醫師的遺願,通知教友、火化遺體、骨灰寄回樂山園。
(戴仁壽醫師長眠於樂山園內)在台灣的教友乍聞戴老醫師病逝船上的噩耗,不僅錯愕、震驚,更感到悲痛和哀傷。橫濱方面,隨即由曾經任職台北YMCA的牧師近森貫一負責,將戴醫師遺體火化後,骨灰寄回樂山園,經董事會決議,葬於大門口圓環內,一生奉獻給台灣的戴仁壽醫師,終於在1954(民國43)年7月15日回歸他心靈的故鄉,安息在樂山淨土。(戴仁壽醫師長眠於樂山園內)在台灣的教友乍聞戴老醫師病逝船上的噩耗,不僅錯愕、震驚,更感到悲痛和哀傷。橫濱方面,隨即由曾經任職台北YMCA的牧師近森貫一負責,將戴醫師遺體火化後,骨灰寄回樂山園,經董事會決議,葬於大門口圓環內,一生奉獻給台灣的戴仁壽醫師,終於在1954(民國43)年7月15日回歸他心靈的故鄉,安息在樂山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