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0 likes | 1.17k Views
第六章 糖类代谢. 主要内容和要求 : 讨论糖的分解与合成,重点掌握以葡萄糖为代表的单糖的分解与合成的主要途径。. 思考 . 返回. 目 录. 第一节 糖类概述 第二节 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 第三节 单糖的分解代谢 第四节 糖的生物合成. 第二节 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 一、 双糖的酶促降解 二、 多糖的酶促降解. 第三节 单糖的分解代谢. 一、 生物体内单糖的主要分解代谢途径 二、 糖酵解 ( EMP ) 三、 丙酮酸的去路 :无氧降解和有氧降解途径 四、 三羧酸循环 ( TCA )
E N D
第六章 糖类代谢 主要内容和要求: 讨论糖的分解与合成,重点掌握以葡萄糖为代表的单糖的分解与合成的主要途径。 思考 返回
目 录 第一节 糖类概述 第二节 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 第三节 单糖的分解代谢 第四节 糖的生物合成
第二节 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 一、双糖的酶促降解 二、多糖的酶促降解
第三节 单糖的分解代谢 一、生物体内单糖的主要分解代谢途径 二、糖酵解(EMP) 三、丙酮酸的去路:无氧降解和有氧降解途径 四、三羧酸循环(TCA) 五、磷酸戊糖途径(PPP) 六、其它糖进入单糖分解的途径 细胞
第四节 糖的生物合成 一、单糖的生物合成 二、双糖的生物合成 三、多糖的生物合成
一、生物体内重要的糖类 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赤藓糖等 寡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纤维二糖等 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果胶质等
蔗糖酶 蔗糖+H2O 葡萄糖+果糖 麦芽糖酶 麦芽糖+H2O 2 葡萄糖 β-半乳糖苷酶 乳糖 +H2O 葡萄糖+半乳糖 -- 一、双糖的酶促降解
-1,6糖苷键 -1,4-糖苷键 二、多糖的酶促降解 1、糖原的分解 糖原的结构及其连接方式 糖原的磷酸解 磷酸化酶(催化1.4-糖苷键断裂) 三种酶协同作用: 转移酶(催化寡聚葡萄糖片段转移) 脱支酶(催化1.6-糖苷键断裂)
还原端 糖原磷酸解的步骤 非还原端 磷酸化酶(释放8个1-P-G) 转移酶 脱支酶(释放1个葡萄糖)
α-淀粉酶 β-淀粉酶 淀粉磷酸化酶 脱支酶 淀粉+nH3PO4 nG-1-p+少量葡萄糖 淀粉的酶促水解 α-淀粉酶:在淀粉分子内部任意水解α-1.4糖苷键。(内切酶) β-淀粉酶:从非还原端开始,水解α-1.4糖苷键,依次水解下一个麦芽糖单位(外切酶) 脱支酶(R酶):水解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作用后留下的极限糊精中的1.6 -糖苷键。 2、淀粉的分解 淀粉的磷酸解
三羧酸循环 一、葡萄糖的主要分解代谢途径 糖酵解 乳酸 (无氧) 葡萄糖 丙酮酸 (有氧或无氧) 乙醇 (有氧) 6-磷酸葡萄糖 乙酰 CoA 磷酸戊糖途径
二、 糖酵解 糖酵解是将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并伴随着ATP生成的一系列反应,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葡萄糖降解的途径。该途径也称作Embden-Meyethof-Parnas途径,简称EMP途径。 1、化学历程和催化酶类 2、 化学计量和生物学意义 3、 糖酵解的调控
糖原(或淀粉) 1-磷酸葡萄糖 第一阶段 葡萄糖的磷酸化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6-磷酸果糖 第二阶段 1,6-二磷酸果糖 磷酸己糖的裂解 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 21,3-二磷酸甘油酸 23-磷酸甘油酸 第三阶段 丙酮酸和ATP的生成 22-磷酸甘油酸 2磷酸烯醇丙酮酸 2丙酮酸
ATP ADP ATP ADP 第一阶段:葡萄糖的磷酸化 己糖激酶 磷酸葡萄糖异构酶 磷酸果糖激酶
第二阶段: 磷酸己糖的裂解 醛缩酶 丙糖磷酸异构酶
ADP ATP NAD+NADH+H+ Pi ATP ADP H2O 丙酮酸 PEP 第三阶段: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和ATP的生成 磷酸甘油酸激酶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变位酶 丙酮酸激酶 Mg或Mn 烯醇化酶
EMP途径化学计量和生物学意义 a、总反应式: C6H12O6+2NAD++2ADP+2Pi 2C3H4O3 +2NADH +2H++2ATP+2H2O b、能量计算:氧化一分子葡萄糖净生成 2ATP 2NADH c、生物学意义 ★是葡萄糖在生物体内进行有氧或无氧分解的共同途径,通过糖酵解,生物体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形成多种重要的中间产物; ★为糖异生提供基本途径。
糖原(或淀粉) 影响酵解的调控位点及相应调节物 1-磷酸葡萄糖 a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a.己糖激酶:抑制剂(6-磷酸果糖) b.磷酸果糖激酶:激活剂(ADP.AMP);抑制剂(ATP.柠檬酸,NADH)关键酶 c.丙酮酸激酶:抑制剂(ATP ) 6-磷酸果糖 b 1,6-二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 21,3-二磷酸甘油酸 23-磷酸甘油酸 22-磷酸甘油酸 2磷酸烯醇丙酮酸 c 2丙酮酸
糖酵解途径 乳酸 乳酸 葡萄糖 葡萄糖 丙酮酸 丙酮酸 (有氧或无氧) (有氧或无氧) 乙醇 乙醇 乙酰 CoA 乙酰 CoA 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 丙酮酸的去路 (无氧) (有氧)
COOH CH(OH) NADH+H+NAD+ CH3 COOH C==O 乳酸 CH3 CHO CH3 丙酮酸 CO2 CH2OH CH3 乙醛 NADH+H+NAD+ 乙醇 葡萄糖的无氧分解 丙酮酸的无氧降解及葡萄糖的无氧分解 EMP 乳酸脱氢酶 葡萄糖
O COOH C==O CH3-C-SCoA 乙酰CoA CO2 CoASH CH3 丙酮酸 NAD+NADH+H+ 三羧酸循环 葡萄糖的有氧分解 丙酮酸的有氧降解及葡萄糖的有氧分解 (氧化脱羧) (EPM) 葡萄糖
O CH3-C-SCoA 丙酮酸脱氢酶系 NAD+ CO2 丙酮酸脱羧酶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硫辛酸 FAD NAD+ +H+ NAD+ +H+ TPP 二氢硫辛酸 乙酰硫辛酸 硫辛酸乙酰转移酶 CoASH
四、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CA循环) 1、三羧酸循环的化学历程 2、三羧循环及葡萄糖有氧氧化的化学计量和能量计量 3、 三羧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4、 三羧酸循环的调控
储存于ATP中自由能 释放的总自由能 葡萄糖有氧氧化的化学和能量计量 a、总反应式: C6H12O6+6O2 6CO2+6H2O b、葡萄糖有氧氧化形成的ATP计算 c. 葡萄糖氧化能量利用率=————————— ( 真核生物为30%)
兑换率 1:3 兑换率 1:2 三羧酸循环的化学计量和能量计量 a、总反应式: CH3COSCoA+3NAD++FAD+GDP+Pi+2H2O 2CO2+CoASH+3NADH+3H+ +FADH2+GTP b、三羧酸循环的能量计量 1ATP 能量“现金” : 1 GTP 能量“支票”: 3 NADH 1 FADH2 12ATP 9ATP 2ATP
酵解阶段: 2 ATP 2 1 NADH 2 ATP 2 3ATP 兑换率 1:3 兑换率 1:3 兑换率 1:3 兑换率 1:2 2 3 ATP 丙酮酸氧化:2 1NADH 葡萄糖完全氧化产生的ATP 2 1ATP 三羧酸循环:2 1 GTP 2 3 NADH 2 1 FADH2 2 9 ATP 2 2 ATP 总计:38 ATP
五、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ppp) 1、化学反应历程及催化酶类 特点:氧化脱羧阶段和非氧化分子重排阶段 2、总反应式和生理意义
氧化脱羧阶段 • 6 G-6-P 6葡萄糖酸-6-P 6核酮糖-5-P • 6 NADP+ NADPH 6 NADP+ 6NADPH 6CO2 6H2O 2 非氧化分子重排阶段 6核酮糖-5-P 5木酮糖-5-P 5葡萄糖-6-P 磷酸戊糖途径的两个阶段
6 G-6-P + 12NADP+ +7 H2O 5G-6-P + 6CO2 + 12NADPH +12H+ 磷酸戊糖途径的总反应式 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产生大量NADPH,主要用于还原(加氢)反应,为细胞提供还原力 产生细胞内糖类不同的结构分子,以及重要生物分子的组成部分—磷酸核糖 与光合作用联系,实现某些单糖间的转变
半乳糖 甘油 半乳糖-1-P 3-磷酸甘油 NAD+ UDP-半乳糖 NADH+H+ 果糖 葡萄糖 磷酸二羟丙酮 UDP-葡萄糖 ATP ATP ATP UTP ATP PPi ADP ADP ADP ADP 葡萄糖-6-磷酸 果糖-1、6-磷酸 果糖-6-磷酸 葡萄糖-1-磷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醛 甘露糖-6-磷酸 Pi ADP 糖原或淀粉 进入糖酵解 ATP 甘露糖 其它糖进入单糖分解的途径
一、单糖的生物合成 • 1、葡萄糖生物合成的最基本途径:光合作用 • 2、糖异生作用 • 糖异生作用的主要途径和关键反应 • 糖酵解与糖异生作用的关系
二、双糖的生物合成 1 、单糖基的活化——糖核苷酸(UDPG、ADPG、GDPG等)的合成 糖核苷二磷酸在不同聚糖形成时,提供糖基和能量。植物细胞中蔗糖合成时需UDPG,淀粉合成时需ADPG,纤维素合成时需GDPG和UDPG;动物细胞中糖元合成时需UDPG。 2、蔗糖的合成 蔗糖合成酶途径 磷酸蔗糖合成酶途径
三、多糖的生物合成 1、淀粉的生物合成 2、糖原的生物合成
淀粉的生物合成 淀粉的结构特点 直链淀粉合成 由淀粉合成酶催化,需引物(Gn),ADPG供糖基,形成α-1.4糖苷键。 支链淀粉合成 淀粉合成酶:催化形成α-1.4糖苷键 Q酶(分支酶):既能催化α-1.4糖苷键的断裂,又能催化α-1、6糖苷键的形成
糖原的生物合成 糖原生物合成过程与植物支链淀粉合成过程相似,但参与合成的引物、酶、糖基供体等是不相同的。 引物:结合有一个寡糖链的多肽 酶:糖原合成酶,分支酶 糖基供体:UDPG
O CH3-C-SCoA H2O NADH NADH NADH FADH2 GTP CoASH 脱水 三羧酸循环 (TCA) 柠檬酸 顺乌头酸 柠檬酸的生成阶段 草酰乙酸 NAD+ 苹果酸 异柠檬酸 NAD+ 草酰乙酸再生阶段 氧化脱羧阶段 +CO2 延胡索酸 -酮戊二酸 NAD+ FAD +CO2 琥珀酰CoA 琥珀酸
O CH3-C-SCoA CoASH H2O 草酰乙酸 H2O TCA第一阶段:柠檬酸生成 顺乌头酸酶 柠檬酸合成酶 顺乌头酸酶
NAD+ NADH+H+ NAD+ NADH+H+ CO2 CO2 GDP+Pi GTP CoASH TCA第二阶段:氧化脱羧 异柠檬酸脱氢酶 -酮戊二酸脱氢酶 琥珀酸脱氢酶
FAD FADH2 H2O 草酰乙酸 NAD+ NADH+H+ TCA第三阶段:草酰乙酸再生 琥珀酸脱氢酶 延胡索酸酶 苹果酸脱氢酶
三羧酸循环的调控位点及相应调节物 a.柠檬酸合成酶:激活剂(NAD+);抑制剂(NADH,NADPH b.异柠檬酸脱氢酶:激活剂(NAD+,ADP);抑制剂(NADH) c. α-酮戊二酸脱氢酶:激活剂(NAD+);抑制剂(NADH,ATP, 琥珀酰COA) 上述三种酶调节关键因素:NAD+/NADH比值 a b c
三羧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a. 是有机体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途径 b. 是物质代谢的中心枢纽 c. 形成多种重要的中间产物 d. 是发酵产物重新氧化的途径
NADP+NADPH+H+ H2O 6-磷酸葡萄糖酸 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 6-磷酸葡萄糖 NADP+ 5-磷酸核酮糖 磷酸戊糖途径的氧化脱羧阶段 6-磷酸葡萄糖 脱氢酶 内酯酶 6-磷酸葡萄糖酸 脱氢酶 NADPH+H+ CO2
Pi H2O 磷酸戊糖途径的非氧化分子重排阶段 6 5-磷酸核酮糖 异构酶 2 5-磷酸核糖 2 5-磷酸木酮糖 转酮酶 2 7-磷酸景天庚酮糖 23-磷酸甘油醛 转醛酶 2 6-磷酸果糖 24-磷酸赤藓丁糖 2 5-磷酸木酮糖 转酮酶 2 3-磷酸甘油醛 2 6-磷酸果糖 醛缩酶 1, 6-二磷酸果糖 1 6-磷酸果糖
5-磷酸木酮糖 5-磷酸核糖 5-磷酸核酮糖 磷酸戊糖途径的非氧化阶段之一(5-磷酸核酮糖异构化) 差向异构酶 异构酶
H 2 磷酸戊糖途径的 非氧化阶段之二(基团转移) + 2 2 5-磷酸木酮糖 5-磷酸核糖 转酮酶 转醛酶 + + 2 2 2 3-磷酸甘油醛 4-磷酸赤藓糖 7-磷酸景天庚酮糖 6-磷酸果糖
2 2 2 5-磷酸木酮糖 6-磷酸果糖 4-磷酸赤藓糖 + 2 3-磷酸甘油醛 基团转移(续前) + 转酮酶
H2O Pi 2 3-磷酸甘油醛 1,6-二 磷酸果糖 6-磷酸果糖 磷酸戊糖途径的非氧化阶段之三(3-磷酸甘油醛异构、缩合与水解) 异构酶 醛缩酶 二磷酸果糖酯酶
H+ C- 丙酮酸 C- CH3-C-COOH OH CO2 焦磷酸硫胺素(TPP)在丙酮酸脱羧中的作用
(CH2)4COO- (CH2)4COO- (CH2)4COO- HS HS C C S C C C C HS HS C C S C 二氢硫辛酸 二氢硫辛酸 氧化型硫辛酸 (CH2)4COO- S C C HS C 乙酰二氢硫辛酸 硫辛酸的氢载体作用和酰基载体作用 +2H -2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