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444 Views
专题 6 自然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性. 水平自然带与山地垂直自然带的相互关系 地球表面的纬度地带分异和干湿度地带分异合称水平地带分异,区别于山地高原地区随地势高度变化而发生的垂直地带分异现象。无论何种分异,热量和水分条件的有规律递变,是形成自然地域分异的根本原因。纬度地带分异,主要是由于热量条件的纬度差异所致;干湿度地带分异,主要是由于水分条件的经度差异所致;垂直地带分异,主要是由于水热条件的高度差异所致。.
E N D
专题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水平自然带与山地垂直自然带的相互关系 地球表面的纬度地带分异和干湿度地带分异合称水平地带分异,区别于山地高原地区随地势高度变化而发生的垂直地带分异现象。无论何种分异,热量和水分条件的有规律递变,是形成自然地域分异的根本原因。纬度地带分异,主要是由于热量条件的纬度差异所致;干湿度地带分异,主要是由于水分条件的经度差异所致;垂直地带分异,主要是由于水热条件的高度差异所致。
对于足够高大的山地而言,水热条件与山体位置、坡向有关。一般而言,热量条件从山麓到山顶递减,水分条件自山体的一定高度开始,分别往上和向下递减。与水平地带分异相比,高山地区的垂直自然带与赤道向两极的纬度分异规律有些相似(如下图所示)。对于足够高大的山地而言,水热条件与山体位置、坡向有关。一般而言,热量条件从山麓到山顶递减,水分条件自山体的一定高度开始,分别往上和向下递减。与水平地带分异相比,高山地区的垂直自然带与赤道向两极的纬度分异规律有些相似(如下图所示)。
下图为某沿海地区一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该山地可能位于()下图为某沿海地区一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该山地可能位于() A.北半球温带地区 B.北半球亚热带地区 C.南半球温带地区 D.南半球亚热带地区
自然带的倾斜方向;基带类型 解析: 从图中主要的自然带分布南低北高可知,该山地位于南半球,北坡为向阳坡,光热条件较好,故同一自然带分布的下限高于南坡。另外从该山地的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可知,该山地位于温带地区。
C 思路点拨: 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以下两点:第一,哪一侧含有植被的自然带分布的高度越高,说明其光热条件更好,是向阳坡;第二,当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带类型就是垂直自然带的基带。
(2009·福州一中4月质检卷)下图分别是雪线(终年积雪下限)、高山寒漠土、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和对流层的临界高度随纬度的变化曲线,回答(1)~(3)题。(2009·福州一中4月质检卷)下图分别是雪线(终年积雪下限)、高山寒漠土、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和对流层的临界高度随纬度的变化曲线,回答(1)~(3)题。
(1)图中与林线临界高度对应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林线附近的森林是()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3)与图中雪线随纬度分布规律基本相似的是() A.气温的纬度分布规律 B.降水的纬度分布规律 C.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D.对流层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第(1)题,在纬度高达80度以上的地区,已经是非常寒冷的气候,不可能有森林的存在,所以只有曲线①符合条件。第(1)题,在纬度高达80度以上的地区,已经是非常寒冷的气候,不可能有森林的存在,所以只有曲线①符合条件。 第(2)题,注意题目中对林线的这一概念的界定:“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既然是“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一定是很耐寒的森林(针叶林)。 第(3)题,图中曲线②是雪线,这与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相似。
(1)A (2)D (3)C 误区提示:第(1)题,要注意观察图中曲线与横坐标(纬度)的交点;第(2)题,什么是林线?做错的同学往往是没有注意题目中的提示(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第(3)题,哪一条是雪线,关键要把握副热带地区高温干燥,雪线高,图中曲线①、②均有点像雪线,但曲线①在赤道地区的高度太低,不符合雪线的高度。本题还要求首先要明白全球盐度的分布规律。图中曲线①、②都像南北半球中某个半球的盐度分布规律示意图。
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B.坡向朝南,温度高 C.坡度大,纬度低 D.海拔高,降水多
自然带丰富 解析: 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坡自然带较北坡丰富的原因有相对高度大,纬度低,位于东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等,所以南坡自然带丰富。
A 思路点拨: 山脉的自然带是否丰富,主要取决于纬度(基带)、相对高度。
(2009·福州一中3月文综卷)南极洲和北冰洋都处于高纬度地区,但南极洲比北冰洋更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2009·福州一中3月文综卷)南极洲和北冰洋都处于高纬度地区,但南极洲比北冰洋更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南极洲热容量比北冰洋小 B.南极洲地势比北冰洋高 C.南极洲晴天比北冰洋少 D.南极洲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比北冰洋强
两地区的纬度位置相似,但两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较大,主要是由地势(海拔)的差异造成的。南极地区是全球最寒冷的地区,在强大的冷高压控制之下,晴天比北冰洋多。
C 误区提示: 两地区的地带性因素(纬度因素)是相同的,要充分考虑非地带性因素(地形、地势)及其产生的影响。
(2010·福建卷)下图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完成(1)~(2)题。(2010·福建卷)下图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完成(1)~(2)题。
(1)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是() A.自北向南增高 B.自西向东增高 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 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 (2)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A.海拔 B.降水 C.热量 D坡向
第(1)题,由图可知,左图向西雪线高度增加,右图向北雪线高度增加,可推断出雪线高度变化自东南向西北增高,故D项正确。第(1)题,由图可知,左图向西雪线高度增加,右图向北雪线高度增加,可推断出雪线高度变化自东南向西北增高,故D项正确。
第(2)题,注意图中的纵坐标“海拔”不是山峰的海拔,而是指“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即本题并未提供山峰的海拔与雪线高度关系的信息,亦未提供山峰的坡向与雪线高度关系的信息,所以无法选A、D。如果是热量,由于越往西北越冷,雪线应该更低,而事实上根据第(1)题“自东南向西北增高”,所以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不可能是热量(即不可能选C),而越往西北降水越少,与结论相符,所以选B。第(2)题,注意图中的纵坐标“海拔”不是山峰的海拔,而是指“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即本题并未提供山峰的海拔与雪线高度关系的信息,亦未提供山峰的坡向与雪线高度关系的信息,所以无法选A、D。如果是热量,由于越往西北越冷,雪线应该更低,而事实上根据第(1)题“自东南向西北增高”,所以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不可能是热量(即不可能选C),而越往西北降水越少,与结论相符,所以选B。
(1)D(2)B 思路点拨: 第(1)题,只要有经纬度的常识,就能解答。第(2)题有相当大的迷惑性,因为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是热量与降水,而海拔、坡向不同,降水、热量也可能不相同,所以本题考生的答案比较混乱。这要求在不同情况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10·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山体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示意图。某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该山体垂直带谱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读图回答(1)~(2)题。(双项选择)(2010·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山体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示意图。某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该山体垂直带谱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读图回答(1)~(2)题。(双项选择)
(1)关于垂直带谱的看法,正确的是() A.东坡、南坡的带谱比北坡、西坡复杂,是因为山麓地面高度不同 B.西坡的高山灌丛草甸带比东坡的高而窄,是因为西坡比较湿润 C.北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南坡低是坡向造成的 D.东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西坡低是地形造成的 (2)对山体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A.地处南方湿润地区 B.地处西北干旱地区 C.位于湿润河谷一侧 D.位于干热河谷一侧
第(1)题,高山灌丛草甸是一种湿生环境下的植被类型,西坡的高山灌丛草甸比东坡的高而窄,是因为东坡比较湿润,西坡比较干燥。东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西坡低是因为东坡位于迎风坡,降水较多造成的。第(1)题,高山灌丛草甸是一种湿生环境下的植被类型,西坡的高山灌丛草甸比东坡的高而窄,是因为东坡比较湿润,西坡比较干燥。东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西坡低是因为东坡位于迎风坡,降水较多造成的。 第(2)题,由常绿阔叶林带可以判断该山体位于南方湿润地区;而根据垂直带谱中的干旱河谷灌丛带可以判断山体位于干热河谷一侧。
(1)AC (2)AD 误区提示: 第(1)题易错。随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高度不同:①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低。②同一自然带在阳坡位置高、阴坡位置低。③同一自然带在迎风坡位置低,背风坡位置高。(雪线受此影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