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0

第五讲 古典诗词的审美情韵

第五讲 古典诗词的审美情韵. 第一节 古典诗词的运思方式. 古典诗词的运思方式,指的是古典诗词所采取的思维方式,以及怎样运用这种思维方式的技巧。. 一、整体观照.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照角度的不同决定了我们眼前世界的不同。 要想真正识得“庐山真面目”,就必须跳出庐山之外,不斤斤于庐山的片片山岭,座座峰峦,而是从整体上去审视庐山。. 整体观照. 从哲学的角度而言,就是把天、地、人、社会看做一个和谐 统一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五讲 古典诗词的审美情韵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讲 古典诗词的审美情韵

  2. 第一节 古典诗词的运思方式 古典诗词的运思方式,指的是古典诗词所采取的思维方式,以及怎样运用这种思维方式的技巧。

  3. 一、整体观照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照角度的不同决定了我们眼前世界的不同。 要想真正识得“庐山真面目”,就必须跳出庐山之外,不斤斤于庐山的片片山岭,座座峰峦,而是从整体上去审视庐山。

  4. 整体观照 从哲学的角度而言,就是把天、地、人、社会看做一个和谐 统一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 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从古典诗词创作的角度而言,则是由具体独特的景物、人事 出发,将其推伸到无穷的时空之中。

  5. 一、整体观照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分析 前两句是身处当下,将时间往前后极力推伸,指向时间的绵延;后两句则立身当地,将空间向天地极力推伸,指向空间的阔。前后无尽的时间,天地无极的空间,恰好是浑然一体的宇宙。

  6. 一、整体观照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 一、整体观照 辛弃疾《水龙吟》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末?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辛弃疾

  8. 二、生命意识 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 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欧阳修 沧浪亭 苏州 苏舜钦

  9. 二、生命意识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最基本的思维角度:以己度物。古典诗词的借景抒情,以景达情,全部由此出发。 庄周梦蝶

  10. 二、生命意识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 《春望》 国破山河在

  11. 二、生命意识 李清照《一剪梅》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李清照 李清照 云中谁寄 锦书来

  12. 三、物我同一 物我交融的最高境界是忘我, 诗情的表达以和为最高准则。 物我同一

  13. 三、物我同一 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4. 三、物我同一 王国维《人间词话》: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15. 三、物我同一 辛弃疾《沁园春》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日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16. 第二节 古典诗词的审美取向

  17. 一、中和之美 〈李涉吟诗赠盗的故事〉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说明:审美原则,就是古典诗词极力追求的中和之美。 李涉 暮雨潇潇

  18. 第一,感情的言说不能采取直接的方式,必须附着在景物或人事的描写中传达,这就叫即景言情,情因景见。 第二,即景言情时,避免用过于直露的言词透露诗人真实的情怀,只是借助景物、人事的描写让读者在想象中意会到诗人的情绪,这就叫“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一、中和之美 含蓄蕴藉

  19. 朱庆馀《闺意》 一、中和之美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画眉深浅入时无 妆罢低声问夫婿

  20. 辛弃疾《摸鱼儿》 一、中和之美 •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21. 二、尚意追求 以达意为主,不以合理为工,是古典诗词尚意追求 的总体取向。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2. 二、尚意追求 贺铸《鹧鸪天》 •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23. 二、尚意追求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24. 二、尚意追求 有余不尽,点到即止,是古典诗词达成尚意追求的具体手段。 所谓有余不尽,指的是诗词要给人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不可将所有意思全部传写殆尽,须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所谓点到即止,指的是情绪若有十分,必须将七分沉潜在词句深处,字面流露出来的顶多只能有三分,稍稍露出,则戛然而止,有如惊鸿,宛若游龙。

  25. 二、尚意追求 李煜《虞美人》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26. 三、趣在高雅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7. 三、趣在高雅 好诗不厌百回读 首先当然说的是好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了许多的人生道理,因而有很高的价值,如同经典一样; 其次,好诗还具有无穷的吸引力,令人一读之下,不忍舍弃,因而百读不厌。

  28. 三、趣在高雅 诗歌要想有趣,必须反其道而行之: 第一,要用形象说话; 第二,要有诗人真实情感的表露。这便是我们通常说的生气。 例如: 李白《南陵别儿童进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晏几道《鹧鸪天》: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蒋捷《贺新郎》:醉探枵囊毛椎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 应,但摇手”。

  29. 三、趣在高雅 • 高雅之趣主要由儒道两家奠定。 • 儒家的高雅指向现实的层面,以兼济为旨归; • 道家的高雅指向精神的层面,以超越为能事。

  30. 三、趣在高雅 • 儒家主张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读书人终身奉行的准则。在道德层面上,儒家为士大夫树立起了圣人的楷模,这是最高的人格标准,自然也就成为最高层次的雅。 • 屈原《离骚》:上忧君国,下忧黎民,行吟泽畔,九死不悔,这是众浊我清的忧心。 • 李白《远别离》:“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众醉我醒的忧患。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荒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1. 三、趣在高雅 • 辛弃疾:把词当做奏章,以词抒写爱国情怀及由此而来的深广忧愤,词最终才获得了与诗同等的地位。 • 辛弃疾《水龙吟》: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张孝祥《六州歌头》: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张孝祥《六州歌头》

  32. 三、趣在高雅 • 道家主张无为,强调心灵的自由,在人格层面上,为传统文人树立起了神人的形象,为苦痛于现实层面的知识分子拓展了另一方逍遥的天空。 高启《梅花》 •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33. 三、趣在高雅 姜夔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残柳参差舞 燕雁无心 太湖西畔

  34. 第三节 古典诗词的人文诉求

  35. 一、忧患意识 • 忧患意识作为一种特定心理,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忧愁和苦闷。 • 它是一种产生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冲突与紧张的特殊感悟,往往能导致士大夫人格境界的提升。 • 封建社会较积极的知识分子,都有较强的忧患意识。

  36. 一、忧患意识 《古诗十九首》其十一《回车驾言迈》 •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37. 一、忧患意识 《青青陵上柏》 •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38. 一、忧患意识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解说:梦境成为诗人宣泄此一困惑的最佳载体。

  39. 一、忧患意识 蒋捷《贺新郎》: • 梦冷黄金屋。叹秦筝、斜鸿阵里,素弦尘扑。化作娇莺飞归去,犹认纱窗旧绿。正过雨、荆桃如菽。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消瘦影,嫌明烛。 • 鸳楼碎泻东西玉。问芳踪、何时再展,翠钗难卜。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绡画幅。怕不是、新来妆束。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空掩袖,倚寒竹。 • 解说:展示的是命运的无法把桌。

  40. 一、忧患意识 • 一方面,面对无从捉摸的人生,诗人们总在力图顺应它,把握它;但另一方面,时光的易逝,岁月的短暂,又始终在阻碍着诗人们的这一努力。在这一无情反复的矛盾过程中,人生如梦的感喟就显得越发浓厚强烈。 杜牧《遣怀》 •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41. 二、志在兼济 • 忧患意识的背后,张扬的是志在兼济的仁人情怀。 • 古典诗词中最能鲜明体现这种志在兼济的仁人情怀的,首推伟大的“诗圣”杜甫。 • 杜甫的伟大,在于其终身追求的仁政理想,其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怀书杯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是作者对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总结。

  42. 二、志在兼济 陆游《诉衷情》 •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43. 二、志在兼济 杜甫《谢池春》 •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多来误。 •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44. 二、志在兼济 • 志在兼济,导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凛冽正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风骨。 • 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 谭嗣同《狱中题壁》:望门投趾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45. 三、情在独善 ——与志在兼济的忧患意识相伴相生的,永远是情在独善的心理定势。

  46. 三、情在独善 • 曹雪芹借探春之口所吟咏:“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 当志在兼济不可得时,情在独善便成为传统文人的自觉选择。

  47. 三、情在独善 情在独善 • 一方面,淡化了传统文人由仕宦失意随之而来的人生失落感,给予文人心灵上的抚慰; • 另一方面,也为古典诗词注入了志行高洁、超然出尘的逸情雅趣,为文学总体上的繁荣做了必要的准备。

  48. 三、情在独善 《与崔策登西山》 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连袂渡危桥,萦回出林杪。 西岑极远目,毫末皆可了。重叠九疑高,微茫洞庭小。 迥穷两仪际,高山万象表。弛景泛颓波,遥风递寒筿。 谪居安所习?稍厌从纷扰。生同胥靡遗,寿等彭铿夭。 蹇连困颠踣,愚蒙怯幽眇。非令亲爱疏,谁使心神悄? 偶兹遁山水,得以观鱼鸟。吾子幸淹留,缓我愁肠绕。

  49. 三、情在独善 • 情在独善由儒家的慎独而来,是文人品格陶铸的极致追求,在人格层面上,指向的是“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的品德修养。 • 陆机《猛虎行》: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恶木岂无枝?志士多苦心。 • 屈原《橘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 • 李白《古风·其十五》: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举世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 文天祥《正气歌》: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50. 三、情在独善 陆游《卜算子·咏梅》 •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