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likes | 639 Views
第五讲 古典诗词的审美情韵. 第一节 古典诗词的运思方式. 古典诗词的运思方式,指的是古典诗词所采取的思维方式,以及怎样运用这种思维方式的技巧。. 一、整体观照.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照角度的不同决定了我们眼前世界的不同。 要想真正识得“庐山真面目”,就必须跳出庐山之外,不斤斤于庐山的片片山岭,座座峰峦,而是从整体上去审视庐山。. 整体观照. 从哲学的角度而言,就是把天、地、人、社会看做一个和谐 统一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
E N D
第五讲 古典诗词的审美情韵
第一节 古典诗词的运思方式 古典诗词的运思方式,指的是古典诗词所采取的思维方式,以及怎样运用这种思维方式的技巧。
一、整体观照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照角度的不同决定了我们眼前世界的不同。 要想真正识得“庐山真面目”,就必须跳出庐山之外,不斤斤于庐山的片片山岭,座座峰峦,而是从整体上去审视庐山。
整体观照 从哲学的角度而言,就是把天、地、人、社会看做一个和谐 统一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 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从古典诗词创作的角度而言,则是由具体独特的景物、人事 出发,将其推伸到无穷的时空之中。
一、整体观照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分析 前两句是身处当下,将时间往前后极力推伸,指向时间的绵延;后两句则立身当地,将空间向天地极力推伸,指向空间的阔。前后无尽的时间,天地无极的空间,恰好是浑然一体的宇宙。
一、整体观照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整体观照 辛弃疾《水龙吟》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末?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辛弃疾
二、生命意识 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 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欧阳修 沧浪亭 苏州 苏舜钦
二、生命意识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最基本的思维角度:以己度物。古典诗词的借景抒情,以景达情,全部由此出发。 庄周梦蝶
二、生命意识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 《春望》 国破山河在
二、生命意识 李清照《一剪梅》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李清照 李清照 云中谁寄 锦书来
三、物我同一 物我交融的最高境界是忘我, 诗情的表达以和为最高准则。 物我同一
三、物我同一 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物我同一 王国维《人间词话》: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三、物我同一 辛弃疾《沁园春》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日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一、中和之美 〈李涉吟诗赠盗的故事〉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说明:审美原则,就是古典诗词极力追求的中和之美。 李涉 暮雨潇潇
第一,感情的言说不能采取直接的方式,必须附着在景物或人事的描写中传达,这就叫即景言情,情因景见。 第二,即景言情时,避免用过于直露的言词透露诗人真实的情怀,只是借助景物、人事的描写让读者在想象中意会到诗人的情绪,这就叫“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一、中和之美 含蓄蕴藉
朱庆馀《闺意》 一、中和之美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画眉深浅入时无 妆罢低声问夫婿
辛弃疾《摸鱼儿》 一、中和之美 •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二、尚意追求 以达意为主,不以合理为工,是古典诗词尚意追求 的总体取向。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二、尚意追求 贺铸《鹧鸪天》 •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二、尚意追求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二、尚意追求 有余不尽,点到即止,是古典诗词达成尚意追求的具体手段。 所谓有余不尽,指的是诗词要给人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不可将所有意思全部传写殆尽,须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所谓点到即止,指的是情绪若有十分,必须将七分沉潜在词句深处,字面流露出来的顶多只能有三分,稍稍露出,则戛然而止,有如惊鸿,宛若游龙。
二、尚意追求 李煜《虞美人》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趣在高雅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三、趣在高雅 好诗不厌百回读 首先当然说的是好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了许多的人生道理,因而有很高的价值,如同经典一样; 其次,好诗还具有无穷的吸引力,令人一读之下,不忍舍弃,因而百读不厌。
三、趣在高雅 诗歌要想有趣,必须反其道而行之: 第一,要用形象说话; 第二,要有诗人真实情感的表露。这便是我们通常说的生气。 例如: 李白《南陵别儿童进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晏几道《鹧鸪天》: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蒋捷《贺新郎》:醉探枵囊毛椎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 应,但摇手”。
三、趣在高雅 • 高雅之趣主要由儒道两家奠定。 • 儒家的高雅指向现实的层面,以兼济为旨归; • 道家的高雅指向精神的层面,以超越为能事。
三、趣在高雅 • 儒家主张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读书人终身奉行的准则。在道德层面上,儒家为士大夫树立起了圣人的楷模,这是最高的人格标准,自然也就成为最高层次的雅。 • 屈原《离骚》:上忧君国,下忧黎民,行吟泽畔,九死不悔,这是众浊我清的忧心。 • 李白《远别离》:“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众醉我醒的忧患。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荒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趣在高雅 • 辛弃疾:把词当做奏章,以词抒写爱国情怀及由此而来的深广忧愤,词最终才获得了与诗同等的地位。 • 辛弃疾《水龙吟》: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张孝祥《六州歌头》: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张孝祥《六州歌头》
三、趣在高雅 • 道家主张无为,强调心灵的自由,在人格层面上,为传统文人树立起了神人的形象,为苦痛于现实层面的知识分子拓展了另一方逍遥的天空。 高启《梅花》 •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三、趣在高雅 姜夔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残柳参差舞 燕雁无心 太湖西畔
一、忧患意识 • 忧患意识作为一种特定心理,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忧愁和苦闷。 • 它是一种产生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冲突与紧张的特殊感悟,往往能导致士大夫人格境界的提升。 • 封建社会较积极的知识分子,都有较强的忧患意识。
一、忧患意识 《古诗十九首》其十一《回车驾言迈》 •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一、忧患意识 《青青陵上柏》 •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一、忧患意识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解说:梦境成为诗人宣泄此一困惑的最佳载体。
一、忧患意识 蒋捷《贺新郎》: • 梦冷黄金屋。叹秦筝、斜鸿阵里,素弦尘扑。化作娇莺飞归去,犹认纱窗旧绿。正过雨、荆桃如菽。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消瘦影,嫌明烛。 • 鸳楼碎泻东西玉。问芳踪、何时再展,翠钗难卜。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绡画幅。怕不是、新来妆束。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空掩袖,倚寒竹。 • 解说:展示的是命运的无法把桌。
一、忧患意识 • 一方面,面对无从捉摸的人生,诗人们总在力图顺应它,把握它;但另一方面,时光的易逝,岁月的短暂,又始终在阻碍着诗人们的这一努力。在这一无情反复的矛盾过程中,人生如梦的感喟就显得越发浓厚强烈。 杜牧《遣怀》 •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二、志在兼济 • 忧患意识的背后,张扬的是志在兼济的仁人情怀。 • 古典诗词中最能鲜明体现这种志在兼济的仁人情怀的,首推伟大的“诗圣”杜甫。 • 杜甫的伟大,在于其终身追求的仁政理想,其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怀书杯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是作者对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总结。
二、志在兼济 陆游《诉衷情》 •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二、志在兼济 杜甫《谢池春》 •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多来误。 •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二、志在兼济 • 志在兼济,导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凛冽正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风骨。 • 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 谭嗣同《狱中题壁》:望门投趾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三、情在独善 ——与志在兼济的忧患意识相伴相生的,永远是情在独善的心理定势。
三、情在独善 • 曹雪芹借探春之口所吟咏:“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 当志在兼济不可得时,情在独善便成为传统文人的自觉选择。
三、情在独善 情在独善 • 一方面,淡化了传统文人由仕宦失意随之而来的人生失落感,给予文人心灵上的抚慰; • 另一方面,也为古典诗词注入了志行高洁、超然出尘的逸情雅趣,为文学总体上的繁荣做了必要的准备。
三、情在独善 《与崔策登西山》 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连袂渡危桥,萦回出林杪。 西岑极远目,毫末皆可了。重叠九疑高,微茫洞庭小。 迥穷两仪际,高山万象表。弛景泛颓波,遥风递寒筿。 谪居安所习?稍厌从纷扰。生同胥靡遗,寿等彭铿夭。 蹇连困颠踣,愚蒙怯幽眇。非令亲爱疏,谁使心神悄? 偶兹遁山水,得以观鱼鸟。吾子幸淹留,缓我愁肠绕。
三、情在独善 • 情在独善由儒家的慎独而来,是文人品格陶铸的极致追求,在人格层面上,指向的是“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的品德修养。 • 陆机《猛虎行》: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恶木岂无枝?志士多苦心。 • 屈原《橘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 • 李白《古风·其十五》: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举世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 文天祥《正气歌》: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三、情在独善 陆游《卜算子·咏梅》 •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