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357 Views
第三章 课程实施. 第一节 课程实施概述. 一、 课程实施的本质. 1 .课程实施是将预期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课程实施涉及国家、地方、校区、学校和课堂各个层面。这种观点得到了包括施方良在内的众多课程学者的认同 。 2 .课程实施就是教学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有黄政杰与黄甫全,他们认为,课程实施内涵是教学,只有当教师在课程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课程才可能得以实施。教学与课程是内在统一的。. 二、 课程实施的取向.
E N D
第一节 课程实施概述 一、课程实施的本质 1.课程实施是将预期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课程实施涉及国家、地方、校区、学校和课堂各个层面。这种观点得到了包括施方良在内的众多课程学者的认同。 2.课程实施就是教学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有黄政杰与黄甫全,他们认为,课程实施内涵是教学,只有当教师在课程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课程才可能得以实施。教学与课程是内在统一的。
二、课程实施的取向 对于课程实施本质的不同理解,体现了人们相应的课程价值观,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对课程实施采取不同的取向。辛德等人(Snyder, Bolin & Zumwalt)关于课程实施取向的分类研究受到了课程学者的普遍认同。他们将课程实施或研究课程实施的取向分为三种: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课程缔造取向。
第二节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纵览国内外关于影响课程实施因素的研究成果,可以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归纳为实施的对象、实施的主体、文化背景三个方面。 一、课程方案本身的特点:成功的课程实施来自于切实的课程方案。课程方案设计自身的合理性,对课程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课程实施的主体:课程实施的主体,主要为教师、学生和校长,另外还可能包括各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社会人士和其他专业人员。 三、文化背景因素:课程实施的文化背景一般包括课程改革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人们对课程改革的价值判断和学校社区的文化资源等。
第三节 课程实施的策略和模式 一、课程实施的策略 根据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John D. Mc Neil)的研究,课程实施策略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自上而下策略,自下而上策略和中间策略。 1.自上而下策略 自上而下策略主张课程变革由国家或地方一级的教育机构发起,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自上而下的推行改革。 2.自下而上策略 自下而上策略主张课程变革由教师为主发起,通过教师探索学校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改革。 3.中间策略 中间策略主张由学校发起变革,通过学校向内外拓展进行课程改革。
二、课程实施的模式 不同的课程实施模式反映了课程参与者不同的课程观、实施取向和相应的实施策略。过去的二十年,课程的理论研究出现一个蓬勃发展的态势,然而,尽管国外学者对课程实施模式的研究名目繁多,要找出提高课程实施的策略模式仍是件不容易的事。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课程实施模式。 1.研究—开发—推广模式 2.变革阻力消除模式(ORC模式) 3.领导——障碍过程的模式(LOC模式) 4.兰德变革动因模式(Rand 模式)
第四节 我国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实施 一、新课程实施的主要策略与优势 1.新课程实施的主要策略 我国新课程的实施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策略和与这一策略相应的研究—开发—推广的模式。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 2.新课程实施策略的优势 客观地看,这一实施策略和模式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第一,能够有效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研究和开发新课程,使得新课程方案无论在理念上或是体系上都体现了时代性、人文性和科学性。第二,采取由试验到推广的课程实施进程,不仅给予了课程实施参与者时间来适应新课程,还便于及早发现新课程在实验阶段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课程方案和改进措施。
二、影响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主要有课程实施对象、实施主体和文化背景。 1.新课程方案的特点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案是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下,一大批专家学者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进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并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教育的经验,针对我国目前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2.课程实施主体的状况 (1)教师的状况 新课程的实施显然意识到了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在每一地区推行课程之前,必先对教师进行培训。 (2)学生的状况 相比较而言,这轮的新课程实施比以往几次教育改革都要重视学生的需要,不仅在方案研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调查访谈尊重学生的意见,还提出了“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把学生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3)校长的状况 校长对新课程实施的态度相当重要,他们不但可以影响教育组织的环境,而且可对参与改革的教师起到支持作用。如果教师认为校长不支持课程改革的话,那么改革在这所学校就难以取得成效。
3.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儒家文化中的“出世”与“进取”观念源远流长,将教育视为社会升迁的主要手段的思想根深蒂固,如果说这种思想在以往是以“学而优则仕”的方式表现出来话,那么,在今天则以千军万马考大学的方式展现出来。家长和许多社会人士更为注重的是教育的功利性价值而非个性发展的人文价值。而我国目前实行的招生政策改革相对滞后于新课程,教育评价手段之一的选拔性的知识考试在短期内仍是一把“尚方宝剑”。
三、完善新课程实施的若干对策 通过对影响我国新课程实施因素的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新课改要得到合理有效地实施,需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对新课改实施过程的研究; 2.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新课程实施的配套设施建设; 3.加强沟通与对话,重视课程实施主体的影响; 4.减轻教师负担,构建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
第五节 课程的评价与管理 一、课程评价的含义和功能 1.课程评价的含义 泰勒认为:评价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强调评价以目标为中心,研究教育行动达到或偏离教育目标的程度。龙巴赫认为:评价是为作出教育方案的决策搜集和使用信息的过程。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育决策。 国内部分学者:评价是确定某事物的价值。强调课程与人的需要的关系。 我们倾向于将课程评价视为对课程编制全程各个环节、各种因素的价值判断过程。 2.课程评价的功能 A.导向规范功能 B.诊断鉴定功能 C.激励改进功能
二、课程评价的类型 课程评价根据目的、主体、方法等的区别,可以有不同的类型划分: 1.决策性评价、研究性评价和工作性评价(依据目的分类); 2.自评价与他评价(依据评价主体分类); 3.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依据评价功能分类); 4.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依据评价方法不同分类); 5.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对象和任务不同分类)。
三、课程评价的过程与阶段 由于课程评价的对象、目的、类型不同,评价的过程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有这样几个步骤: 1.确定评价对象和目的 即弄清为什么评价和评价什么。 2.分解评价目标、确定评价准则和指标 这里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最关键,要找出代表性的主要行为和能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项目,然后进行分类、确定出评价项目、权重和指标体系。要考虑操作的可行性。 3.搜集资料和数据 搜集数据资料要注意要全面、真实、准确、信度和效度等问题。 4.处理、分析资料和数据 使用恰当的统计方法。 5.做出判断、报告结果 形成书面文字,解释恰当。
四、课程评价的对象 课程评价的对象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各级段各个因素,涵盖课程编制全程。包括以下方面:课程设计的评价;课程表现形式(课程计划、大纲、教科书)的评价;教师使用课程的评价;课程实施范围、实施人员、实施程序的评价;课程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实际效用的评价。
五、几种西方课程评价模式 课程评价模式是由课程评价所经历的程序等组成的课程评价体系: 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包括确定课程的主要目标、对目标进行分类、根据行为和内容界说每一个目标、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制订和选择评价技术、收集学生表现的数据材料、把数据资料与行为的目标进行比较、确定目标是否达到。 CIPP课程评价模式:课程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 目标游离模式:把课程评价的重点从预期效果转向课程的实际效果。
六、课程管理的含义 课程管理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 有领导、有组织地协调人、物与课程的关系, 指挥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 使之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广义而言,课程管理是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狭义而言,课程管理是指对课程采取的经营管理措施,是学校内全体教师对学校内课程系统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
七、课程管理的内容 课程管理是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对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的管理,它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领导的重要管理活动和职责。 从课程行政管理角度来说,课程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关于课程计划: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与课时的规定等的管理。(2)关于课程的标准:主要包括对于国家课程标准、地方标准、学校评价标准、教科书拟定标准、教科书标准等的理解与探讨。(3)关于课程编制:主要包括对于学校教育目标的制定、年度教学计划的拟订、教学日数与课时的确定、课时表的制作等。课程编制是课程管理的核心部分。(4)关于课程实施:主要包括教材研究、教学目的的确定、教材教具的检点、教案的编写、班级管理的指导等。(5)关于课程实施的条件:主要包括教材教具的整顿、设施设备的整顿、教科书和参考资料的选择等。(6)关于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指导、测验管理、课程的改进等。
八、课程管理的意义 课程管理普遍存在于教育系统的各个层级之中,但也只是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和国内外课程理论研究的不断影响下,课程管理问题才日益受到教育学界的重视。课程管理的意义与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课程管理直接决定课程实施效果; 2.课程管理可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3.课程管理可以增强课程适应程度; 4.课程管理可以丰富课程理论研究。
九、课程管理的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呈现出权力集中和权力下放两种趋势,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探索符合时代特点和本国、本地区实际的课程管理模式。 (一)课程管理模式的含义 一般认为,课程管理属于教育行政范围,课程管理模式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课程管理的体制和政策。 课程管理模式与国家的政治管理体制相对应。例如,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体制的国家则为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政治上是分权型的国家则为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政治上是混合型的国家则为混合型课程管理模式。这种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根据国家对课程干预的程度。 (二)课程行政管理模式 从课程行政管理角度来看,当前国际上有三种比较典型的课程管理模式: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和混合型课程管理模式。
实践教学、作业环节: 实地调查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分析,请提出解决的对策。 习题与思考: 1.查阅文献,谈谈课程实施的环节。 2.课程评价有哪些取向? 3.为什么说课程的实施即是变革? 4.任何改进我国的课程管理? 5.在我国,课程实施的最佳策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