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肝病之中醫診治

肝病之中醫診治. 高尚德. 慢性 B 型肝炎之治療重點. 調節免疫功能 抑制病毒 降酶護肝 改善肝臟微循環. 慢性 B 型肝炎. 本虛標實 濕熱疫毒是外因,是病之標,正氣虧虛是內因,是病之本。. 濕熱疫毒基礎上導致瘀血等病理產物,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 病因. 內因 - 脾虛濕盛 脾虛往往是慢性 B 型肝炎的內在因素。. 脾虛與濕困互為因果, B 型肝炎過程中的脾虛濕困,病本是脾氣虛。 脾虛濕盛是感染邪毒的內在條件,是邪毒滋生的基礎,邪毒侵襲與否及入侵後的症狀與脾虛濕盛者密切相關。.

mimir
Download Presentation

肝病之中醫診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肝病之中醫診治 高尚德

  2. 慢性B型肝炎之治療重點 • 調節免疫功能 • 抑制病毒 • 降酶護肝 • 改善肝臟微循環

  3. 慢性B型肝炎 • 本虛標實 • 濕熱疫毒是外因,是病之標,正氣虧虛是內因,是病之本。

  4. 濕熱疫毒基礎上導致瘀血等病理產物,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濕熱疫毒基礎上導致瘀血等病理產物,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

  5. 病因 • 內因-脾虛濕盛 脾虛往往是慢性B型肝炎的內在因素。

  6. 脾虛與濕困互為因果,B型肝炎過程中的脾虛濕困,病本是脾氣虛。脾虛與濕困互為因果,B型肝炎過程中的脾虛濕困,病本是脾氣虛。 • 脾虛濕盛是感染邪毒的內在條件,是邪毒滋生的基礎,邪毒侵襲與否及入侵後的症狀與脾虛濕盛者密切相關。

  7. 慢性B型肝炎免疫狀態與辨證分型的關係研究:脾氣虛弱者,免疫狀態明顯低下。慢性B型肝炎免疫狀態與辨證分型的關係研究:脾氣虛弱者,免疫狀態明顯低下。 ---高媛.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25(1)

  8. B型肝炎病毒複製時,補體下降最明顯到恢復期時,補體含量接近正常。B型肝炎病毒複製時,補體下降最明顯到恢復期時,補體含量接近正常。 ---韓亞娟.中西醫結合肝病雜誌.1996:6(2)

  9. 正氣虛者,免疫功能低下,病毒清除率差。 --金實.中醫雜誌.1989:2

  10. 外因-邪毒侵入 • 本病具一定的傳染性,而且病毒感染有嗜肝性,與”疫氣”的特點相符合,可以認為是感染某種疫毒之氣而致。 • 疫毒之邪內蘊血分,痼結不去,是本病形成的根本原因。

  11. 病機 一.濕熱疫毒蘊結是致病條件 • 濕熱內蘊,羈留不去,導致疾病反覆不愈,是慢性B型肝炎主要的病理環節。 • 濕熱活動與HBV的複制、血清SGPT升高存在相 關性。

  12. 病毒在肝臟內大量複製多為濕熱氣滯及肝脾血瘀症,肝脾兩虛證HBV感染複製指標較低。病毒在肝臟內大量複製多為濕熱氣滯及肝脾血瘀症,肝脾兩虛證HBV感染複製指標較低。 --金實.中醫雜誌.1989:2

  13. SGPT升高主要見於濕熱型肝炎,SGPT升降與濕熱邪毒的進退呈正相關。邪進酶升,邪退酶降,濕熱去而復返則酶降而復升,濕熱餘邪稽留不清,則酶持續難降。SGPT升高主要見於濕熱型肝炎,SGPT升降與濕熱邪毒的進退呈正相關。邪進酶升,邪退酶降,濕熱去而復返則酶降而復升,濕熱餘邪稽留不清,則酶持續難降。 邢玉明.中醫藥研究.1991:1

  14. 二.脾失健運是發病病理基礎: • 陳復正<<幼幼集成>>:”脾土強者,足以捍御濕熱,必不生黃。惟其脾虛不運,所以濕熱乘之“。脾虛是發病內在因素,在發病之初就已存在。

  15. 木氣條達,則脾升胃降,納化有常,肝木與脾土的相剋關係,肝病時脾土最易受病,導致肝鬱脾虛。木氣條達,則脾升胃降,納化有常,肝木與脾土的相剋關係,肝病時脾土最易受病,導致肝鬱脾虛。 • 脾失健運,生濕化熱,又致濕熱更甚,造成病情纏綿或加重。

  16. 三.瘀血阻絡是疾病演變的關鍵 • 肝主臟血,又主疏泄,肝臟受病,容易形成瘀血。 • 慢性B型肝炎過程中出肌膚甲錯、脅肋刺痛、脅下積塊、身目黃而晦暗、齒鼻衂血、舌質晦暗、瘀斑瘀點等瘀血停著的典型表現。

  17. 濕熱疫毒長期活動是直接或間接導致瘀血形成的原因。濕熱,壅塞肝絡,致血行瘀滯。濕熱疫毒長期活動是直接或間接導致瘀血形成的原因。濕熱,壅塞肝絡,致血行瘀滯。 • 肝膽濕熱,阻滯氣機,氣滯血瘀。

  18. 濕傷中陽,脾虛不運,陽氣不足,不能溫煦,因虛致瘀。濕傷中陽,脾虛不運,陽氣不足,不能溫煦,因虛致瘀。 • 肝病日久,濕熱邪毒耗傷正氣,正氣日衰,推動乏力,血液運行不暢,著而成瘀。

  19. 四.肝腎陰虧為病變的結局 • 肝臟血、腎臟精,肝腎同源,肝陰虛,下汲腎水,以致腎陰虧虛。 • 濕熱,入于血分更傷陰血,加重腎虧。

  20. 病至肝腎階段,病位深、病情重,有腰酸、口乾、失眠、心煩等腎陰不足症狀,治療時加補益肝腎藥物,對肝有良好保護作用。病至肝腎階段,病位深、病情重,有腰酸、口乾、失眠、心煩等腎陰不足症狀,治療時加補益肝腎藥物,對肝有良好保護作用。

  21. 腎虛導致免疫功能不足是發病的重要因素,補腎的藥物能夠增強和改善人體的免疫功能,有利於HBV的清除和肝功能的改善。腎虛導致免疫功能不足是發病的重要因素,補腎的藥物能夠增強和改善人體的免疫功能,有利於HBV的清除和肝功能的改善。

  22. 保護肝陰是治療慢性B型肝炎重要治則之一 • 解毒涼血護陰法 • 健脾柔肝法 • 疏肝和血柔肝法 • 化瘀散結補陰法 • 溫陽利火護陰法 • 滋補肝腎法

  23. 一.解毒涼血護陰法 • 適用於亞急性肝壞死,肝衰竭,肝昏迷 • 解毒開竅,涼血護陰 • 處方:牛黃解毒丸,或至寶丹加減 • 藥物:加生地,丹皮,玄參,麥冬,涼血散瘀之品

  24. 二.健脾柔肝法: • 健脾益氣,補血柔肝 • 處方:歸芍六君子湯加減 • 藥物:選用當歸,白芍,丹參,雞血藤,養血柔肝。

  25. 三.疏肝和血柔肝法 • 處方:逍遙散加減 • 藥物:選用丹參,鬱金,當歸,川芎,養血柔肝之品

  26. 四.化瘀散結補陰法 • 活血散結,補肝滋陰 • 處方:血府逐瘀湯加減 • 藥物:選用當歸,白芍,赤芍,生地,懷牛藤,活血補陰之品

  27. 五.溫陽利水護陰法 • 肝硬化腹水,舌淡紅,臉沉弱者 • 處方:附子理中湯合五苓散加減 藥物: • 選用利水不傷陰之品:豬苓,澤瀉,白茅根 • 選用生地、枸杞,一則補陰,一則利水

  28. 六.滋補肝腎法 • 處方:一貫煎或六味地黃丸加減 • 藥物: 內熱口乾甚:玄參,石斛,天冬, 麥冬 腎陰不足:鱉甲,龜版,牛膝

  29. 謝 謝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