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紀念物 現代主義 公共空間

紀念物 現代主義 公共空間. 人文社會學系 黃明賢. 現代與都市. 工業化 交通、社會轉型、進化反動的重心 移民潮(大量不同)湧入  社會變遷快速 張力十足、獨特的生活形態、未知性 反生一種崇尚自然之風氣( LOHAs, MUJI ). 都市與紀念物. 文藝復興:比例、尺寸和諧均衡 近代:不和諧 個別文化的寫實  真實的解釋差異 文化儀式的重要標地 集合式的歷史記憶. 現代主義與紀念物. 紀念物的主角轉變(公共  私人 ) 紀念物的位置變動、搬離=歷史價值斷裂 Thinking: 蔣公銅像換位子 這是一場權力的鬥爭.

mind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紀念物 現代主義 公共空間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紀念物 現代主義 公共空間 人文社會學系 黃明賢

  2. 現代與都市 • 工業化 • 交通、社會轉型、進化反動的重心 • 移民潮(大量不同)湧入社會變遷快速 • 張力十足、獨特的生活形態、未知性 • 反生一種崇尚自然之風氣(LOHAs,MUJI)

  3. 都市與紀念物 • 文藝復興:比例、尺寸和諧均衡 • 近代:不和諧 • 個別文化的寫實真實的解釋差異 • 文化儀式的重要標地 • 集合式的歷史記憶

  4. 現代主義與紀念物 • 紀念物的主角轉變(公共私人) • 紀念物的位置變動、搬離=歷史價值斷裂 • Thinking: 蔣公銅像換位子 • 這是一場權力的鬥爭

  5. Stalinvs.Jackson • 社會主義vs. 資本主義 • 眾人理解的意識vs. 公眾/私人/團體 模糊 • 專制獨裁vs. 民主自由 • 歷史的必然的結果: 資本主義勝共產主義解體新消費主義

  6. StalinJackson • 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 • 眾人理解的意識公眾/私人/團體 模糊 • 專制獨裁 民主自由 • 現代 後現代

  7. 現代 後現代 • 現代:挑戰傳統 • 後現代:挑戰現代 • 媚俗、社會主義寫實、諷刺 媚俗:現代主義控訴社會主義寫實 社會主義寫實:專為大眾製造樂觀的藝術 諷刺:後現代反用媚俗諷刺現代的「品味」

  8. 後現代 • 意識之爭不存在 • 文化即是終極商品 • 不掩飾與廣告資本主義關係樂於商業化 • ‘Untitled’IshopThereforeIAm • POPArt:AndyWarhol • 「挪用」 「引用」的手法 • 融合藝術與商品(廣告)

  9. 時代 紀念物 建立 • 以前 紀念物=官方=藝術 • 19世紀的紀念物是「公共性質」的 • 助於價值觀的建立、控制 • 固定一些記憶:一些需要的記憶 • 宣揚國家價值 • 蘇聯:具有煽動力的短暫紀念物 意識型態物化

  10. 時代 紀念物 破壞 • 其力量與建立等大,具有很大的意義 • 意識上,是新時代的來臨 • 移除:是當代的特質之一 • 紀念物建立越是靠近當代越快被移除 • 焦躁不安的特質 • 「一種永恆的現在,與過去缺乏任何有機的關係」一個失根的時代

  11. 時代 紀念物 風格大變 • VladimirTatlin • 社會主義寫實建構主義 • 純粹性的創造 • 抽象主義(現代)的表徵 古羅馬雕像:強調英雄主義 無法親近民眾 幾何形狀:比較貼近人民 現代藝術的私人性質

  12. 現代 西方 • 藝術家vs. 官方 雕刻與場所的共生關係斷裂 公眾意識私人沈思 • 城市與紀念物的斷裂 城市表徵:紀念物現代化建設(鋼鐵) • 藝術的成就轉變 • 新消費主義 • 破碎與疏離的關係(失根)

  13. 紀念物(雕塑) • 雕塑不及繪畫: 真實易於畫中表現 不夠個人意識(殘留公眾儀式之意涵) • 新型態的作品:布朗庫西&芭芭拉赫普渥斯 • 地景藝術的興盛回到公眾場所

  14. 布朗庫西 • 跳出「公眾場所」 • 尋找雕塑自主性 • 純美學思考 • 現代主義一貫簡約 • 簡約就是沒有傳統的形式結構 • 仿效原始藝術、民俗、兒童藝術 • 圖騰式雕刻:直覺性且形成在精神中 真正的真實不在外在的形式,而是本質….

  15. 本質 • 現代性尋找真實 • 真實在本質 • 雕塑目的是要引發沈思,其他都是多餘的 • 除去外在形式 純粹幾何表現

  16. 公眾與現代雕塑 • 太過深奧,公眾不一定瞭解 • 迎合一種大眾的「品味」(後現代的諷刺) • 為了避免商業化提高水準:觀念主義 • 出現新公眾藝術:在公開場合的藝術品 • 波依斯:七千棵橡樹

  17. 公共藝術 • 統一性的特性:融合全體 • 揭示性的美學:揭示社會與藝術、文化與 族群、國家與地方,彼此的關係 • 對現實的適應:中立批判 人性再現 by 郭文昌(藝術創作者) <<公共藝術與共同需求>>

  18. 新的疑問 • 在多元文化下,對於紀念物而言…… 1. 要紀念誰? 2. 公眾的口味? 3. 單位的預算? 4. 藝術家的理念?

  19. 一些回答 • 侯海瑟:逆紀念物性質 用否定的方式 強迫記憶已經過去的事情 精確陳述並且連接過去與現代 • 其他的一些喚回失去卻記憶深刻的事情 • 關懷小眾團體、邊緣、次文化 • 到底有沒有共同記憶?

  20. TheWar • 雕塑的轉變:神的/國家的個人的/大眾的 • 美國:歌詠一般人的事蹟 • 戰爭與紀念的矛盾:紀念勝者? 還是輸者? • 藝術家:自我為創作核心、注重個人沈思

  21. 歐登伯格 • 混淆的性別政治(女性永遠是被紀念體) • 顛覆傳統 激進思維 反威權 • 突破色彩的雕塑 • 軟形的藝術 • 諷喻的手法

  22. 林瓔 • 成功地把現代主義作品兼具公眾與個人 • 象徵手法卻與群眾保有近距離的接觸 明白作品想表示的意義是什麼:緬懷過去的所 有(不只是那些戰死的人) • 中立的立場 不歌頌戰爭亦不美化戰爭 • 仍具有批判性的思維

  23. 本章結語 • 公眾紀念物的性質:由公眾轉為個人 • 公眾紀念物的成立:已不是獨權決定的 是一種公民過程 • 公共空間的轉變在本章是倉促的決定,但 是因為後現代的原因,加上科技的協助, 呈現的是一種虛擬的空間。

  24. 考試加油!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