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likes | 408 Views
国家精品课程. 教学 课件 - 车辆延误计算. 主讲人:罗霞.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 交通管理与控制. 4.2 车辆延误计算. 实施城市交通控制的目标是保障交通流畅通、平稳运行,因此对车辆延误的分析和控制就成为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车辆延误计算 —— 车辆受阻描述. 在信号交叉口进口道处,车辆在红灯期间受阻,需排队等待绿灯放行。. 车辆受阻程度,一方面与进口道车流到达率及其饱和流率有关,另一方面又与交叉口信号配时参数有关。在车辆到达率与饱和流率一定的情况下,合理的信号配时方案,可使交叉口车辆延误达到最小。.
E N D
国家精品课程 教学课件-车辆延误计算 主讲人:罗霞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 交通管理与控制
4.2 车辆延误计算 实施城市交通控制的目标是保障交通流畅通、平稳运行,因此对车辆延误的分析和控制就成为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车辆延误计算——车辆受阻描述 在信号交叉口进口道处,车辆在红灯期间受阻,需排队等待绿灯放行。 车辆受阻程度,一方面与进口道车流到达率及其饱和流率有关,另一方面又与交叉口信号配时参数有关。在车辆到达率与饱和流率一定的情况下,合理的信号配时方案,可使交叉口车辆延误达到最小。 在信号交叉口进口道处,车辆在红灯期间受阻,需排队等待绿灯放行。
4.2 车辆延误计算 影响因素 进口道车流到达率 及其饱和率 交叉口信号 配时参数 车辆受阻程度 指标 描述 反映? 周期车辆延误 (辆∙秒) 平均车辆延误 (秒) 车辆延误 交叉口服务水平 平均排队长度 (辆) 小时车辆延误 (辆∙时)
4.2 车辆延误计算 交叉口的交通状态类型 车辆在交叉口的受阻情况因交叉口不同的交通状态而异。 一般将交叉口交通状况分为三种:欠饱和、临界饱和(饱和)、过饱和。 • 交叉口信号周期: C • 相位绿灯时间: G • 对应相位绿信比: • 进口道到达车流率: q • 饱和流率: S • 进口道流量比: • 进口道的饱和度: x • 道路通行能力: N • 消散时间: 设参数 比较参数
N 辆 GS qC N B Sτ q S Qm τ A t秒 R O G C G—相位i绿灯时间 R—相位i红灯时间 4.2 车辆延误计算 2.欠饱和状况 欠饱和状况的特点是:到达车流率q小于通行能力N、周期来车数qC小于绿灯最大放行车辆数以及车队消散时间小于绿灯时间G。 欠饱和车辆受阻图 • (1)车辆受阻过程分析 主要由两条斜线组成: 一条斜线始于O点,其斜率为N; 另一条斜线始于绿灯时间的起点,其斜率为q。
4.2 车辆延误计算 消散时间 最大排队长度 Qm 绿灯时间开始后,车队以饱和流率放行,驶离停车线,其驶出率为。 与此同时,进口道车队长度由其最大值逐渐减少; 当减少至零时,对应于两条斜线的交点B,所耗费的时间为饱和绿灯时间,称之为消散时间,其表达式为: 在欠饱和状况下,进口道车流到达与放行过程为: 车流到达率为,红灯排队,绿灯放行。 在红灯时间R结束时刻,进口道上排队长度达最大值,称之为最大排队长度,即: 在消散时间内,放行的车辆均为受阻的车辆,故受阻车辆数或最大停车辆数,且。 在非饱和绿灯时间内,车流离开率为。这表明,在时段内,进口道上车队已完全消散,来一辆车就走一辆车,没有受阻,即此段时间内车辆延误为零。 进一步说明
N 辆 GS qC N B Sτ q S Qm τ A t秒 R O G C G—相位i绿灯时间 R—相位i红灯时间 4.2 车辆延误计算 • (2)车辆延误 欠饱和车辆受阻图 周期车辆延误 d 在一个信号周期内,对于某一相位进口车道,到来的车辆受到的延误为周期车辆延误,单位为辆•秒/周期,可简写为辆•秒。 一个周期内受阻车辆数为m,周期车辆延误d是m辆车受阻延误时间的总和,即 B' ——第i辆车的延误时间,s m——周期内受阻车辆数, ,veh 周期车辆延误d 可直接由图所示车辆受阻图中延误三角型的面积来求取
N 辆 GS qC N B Sτ q S Qm τ A t秒 R O G C G—相位i绿灯时间 R—相位i红灯时间 4.2 车辆延误计算 • (2)车辆延误 欠饱和车辆受阻图 消散时间 B' 改写为 式中:S----饱和流率(veh/s) q----车流到达率(veh/s) R----红灯时间(s) 周期车辆延误d与红灯时间R的平方成正比。 可 见
4.2 车辆延误计算 • (2)车辆延误 平均车辆延误 平均排队长度 一个周期内车辆平均延误时间是指在持续时间内,进口道处平均每辆车受到的延误时间,用表示,单位为秒。在持续时间内,信号周期为C,车流到达率为q,则平均车辆延误等于周期车辆延误d除以周期放行车辆数qC,即: 平均排队长度是指在持续时间内,进口道处车辆排队的平均长度,用𝑄 ̅表示,单位为辆。 在持续时间内,信号周期为C,车流到达率为q,则平均排队长度𝑄 ̅等于周期车辆延误d除以信号周期C,即:
Q 平均排队长度 Qm S-q q τ t R G C 4.2 车辆延误计算 • (2)车辆延误 图中三角形表示车队长度Q的变化,其面积为d。 平均排队长度相当于三角形在信号周期长度C内的平均高度,故得: • 在一个信号周期内,进口道车队长度是在变化的。 • 在红灯时间R内,车队长度Q由零增长至最大值; • 在消散时间内,车队长度Q由最大值减少至零。
4.2 车辆延误计算 • (2)车辆延误 小时车辆延误 D 周期车辆延误d单位为辆•秒,当用单位辆•时来表示时,改写为 d/3600(辆•时),又小时周期数K=3600/C,则得小时车辆延误D。 小时车辆延误是指在进口道持续一小时情况下得车辆延误,用D表示,单位为辆•时/时。 在持续时间内,车流到达率为q,则小时车辆延误D等于周期车辆延误d乘以小时周期数K。 比较小时车辆延误D与平均排队长度可见,两者单位不同,其数值相等。
N辆 临界饱和车辆受阻图 GS,qC,Sτ N S q Qm τ t秒 R G C G—相位i绿灯时间 R—相位i红灯时间 4.2 车辆延误计算 • 到达车流率q等于通行能力N, • 周期来车数qC等于绿灯最大放行车辆数SG, • 车队消散时间等于绿灯时间G。 特点 3.临界饱和(饱和)状况 • 车辆受阻过程分析 分析车辆受阻图可知,在饱和状况下,车流到达率q、饱和流率S和相位流量比y均有其临界值: 1)在S和一定的情况下,q达到其最大值,即; 2)在q和一定的情况下,q为其最小值,即; 3)在q和S一定的情况下,为其最小值,即; 在实际中,饱和状况是极不稳定的,只要q接近,即q接近N,或S接近,或接近,进口道交通状况就会由欠饱和变为过饱和,几乎无法维持在饱和状况。
4.2 车辆延误计算 • (2)车辆延误 周期车辆延误d 与欠饱和状况下的分析计算相同,周期车辆延误d可由车辆受阻图中延误三角形的面积求取,即: 在持续时间内,车流到达率为q=N,则平均车辆延误等于周期车辆延误d除以周期放行车辆数qC,即: 平均车辆延误
4.2 车辆延误计算 • (2)车辆延误 平均排队长度 在持续时间内,车流到达率q=N,则平均排队长度等于周期车辆延误d除以信号周期C,可视为延误三角形的平均高度即: 小时车辆延误D 小时车辆延误D与平均排队长度数值相同,只是两者单位不同,即:
4.2 车辆延误计算 4.过饱和状况 • 到达车流率q大于通过能力N, • 周期来车数qC大于绿灯最大放行车辆数SG, • 车队所需消散时间大于绿灯时间G。 特点 导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到达率q增加,,从而使; 饱和流率S降低,,通行能力随之减小,出现; 绿信比减小,,通行能力随之减小,出现;
信号周期车辆受阻图(I) N辆 qC 信号周期I Q1 (2) NC N q S (1) t秒 C (1)-正常相位延误 (2)-过饱和延误 4.2 车辆延误计算 车辆受阻过程分析 在过饱和持续时间内,车流到达率q,且,致使进口道上出现滞留车队。 设第一个信号周期内的过饱和车辆受阻过程如图所示。 在绿灯时间G结束时,在进口道处存在滞留车队,其长度为,即: 式中: ----信号周期I的滞留车队,辆 R G
N 辆 信号周期车辆受阻图(Ⅱ) Q2 信号周期Ⅱ NC (2) q N S (1) Q1 t秒 C G—相位i绿灯时间 R—相位i红灯时间 (1)-正常相位延误 (2)-过饱和延误 4.2 车辆延误计算 车辆受阻过程分析 第二个信号周期的过饱和车辆受阻图 信号周期I滞留车队是信号周期Ⅱ的初始车队长度;信号周期Ⅱ绿灯时间G结束时,进口道滞留车队为。 式中: ----信号周期Ⅱ的滞留车队,辆 R G
N(veh) 持续时间T车辆受阻图 qT Q3 q NT N Q2 S Q1 S S R R R G G G t(s) C C C T Q(veh) 持续时段T滞留车队图 (q-N)T I Ⅱ Ⅲ Q3 Q2 Q1 t(s) T 4.2 车辆延误计算 车辆受阻过程分析 若上述过饱和过程延续至第三个信号周期,并记延续持续时间为T,则过饱和车辆受阻过程如图,滞留车队长度为: 取 T=3C,则得: 在延续时间T内,滞留车队Q的变化如图:
4.2 车辆延误计算 (2)车辆延误 已知正常相位延误是由于红灯期间车辆受阻排队而导致的车辆延误,对应饱和状况下的小时车辆延误: 过饱和延误是由于车流到达率q大于通行能力N而出现的车辆延误,其值与饱和度x和持续时间T有关,即: 将饱和度代入上式,得: 在过饱和延续时间T内,车辆延误等于正常相位延误和过饱和延误两部分之和,即:
4.2 车辆延误计算 (2)车辆延误 由以上分析可见,正常相位延误是在情况下求得的,与饱和度x和持续时间T无关;而过饱和延误则与饱和度x、持续时间T密切相关,饱和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过饱和延误部分就越大。 此外,上式表明,当时,过饱和延误。但在实际中,存在过饱和延误,即。为此,对过饱和状况下的车辆延误尚需作进一步讨论。
韦伯斯特延误曲线 D D2 D1 0.7 1.0 x 0.8 0.9 q 4.2 车辆延误计算 F·韦伯斯特运用排队论,并通过计算机模拟与试验研究,建立了韦伯斯特延误模型。此模型只适用于欠饱和状况下车辆延误的估计,韦伯斯特延误曲线如图所示。 1.正常相位延误 已知欠饱和车辆延误,即正常通行状态下周期延误表达式: 车辆延误 组成 随机延误 将代入式中,经整理后得周期延误: 正常相位延误 则一个周期内车辆平均延误时间 近似地,可推得, 代入上式,可写为:
韦伯斯特延误曲线 D D2 D1 0.7 1.0 x 0.8 0.9 q 4.2 车辆延误计算 2.随机延误 和表示了交通流均匀到达引起的车辆平均延误时间,这是基于q为常量的基本假定,实际车流到达率存在波动,故需考虑附加的随机延误。 由于车辆随机达到引起的延误时间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韦伯斯特在假定交通流的到达为泊松分布时,先求出理论公式,再用模拟方法加以修正,得出随机延误模型。 车辆延误 组成 随机延误 正常相位延误 车辆平均延误 式中,第一项表示考虑随机波动的泊松分布到达,第二项表示由模拟方法求出的修正项,因此,代表车辆到达率随机波动产生的附加延误时间,包括个别周期出现过饱和情况而产生的附加延误时间。
4.2 车辆延误计算 3.韦伯斯特延误模型 综合和,韦伯斯特延误模型可表达为: 上式中,第一项表示均匀到达;第二项表示考虑随机波动的泊松分布到达;第三项表示由模拟方法求出的修正项。 小时车辆延误模型 4.模型特性分析 • 在信号配时参数一定的情况下,由韦伯斯特延误模型可求得不同饱和度(或流量)下的正常相位延误和随机延误 • 韦伯斯特延误模型只适用于欠饱和状况下车辆延误的估计。 • 当饱和度较低时,计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 • 当饱和度偏高,特别是接近1时,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 • 当饱和度等于1和大于1时,该模型的结果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 鉴于韦伯斯特延误模型的不足之处,为此有必要寻求既适用于欠饱和,又适用于过饱和状况下的延误模型。
4.2 车辆延误计算 在韦伯斯特延误模型的基础上,给出综合延误模型。此模型描述两部分车辆延误:正常相位延误和随机延误与过饱和延误。 综合延误模型可表示为,即: 综合延误曲线 D Ds D2 D2 其中,第一项为正常相位延误,与韦伯斯特延误模型的相同。 第二项考虑了随机与过饱和交通延误,用平均过剩滞留车辆数(或过饱和时溢出车辆数)与饱和度x的乘积表达式描述,即: D1 D1 x 0.7 1.0 1.1 0.8 0.9 q 当 当时 式中: 式中:,S为饱和流量,为有效绿灯时间
4.2 车辆延误计算 由综合延误模型可绘制延误曲线,,与韦伯斯特延误模型比较,可见: (1) 此模型既适用于欠饱和,又适用于过饱和状况; (2)当饱和度较低时,计算结果与韦伯斯特延误模型相近; (3) 该模型能描述在饱和度x =1及其附近时的交通状况; (4) 当x >>1时,随机与过饱和延误趋近与过饱和延误。 综合延误曲线 D Ds D2 D2 D1 D1 x 0.7 1.0 1.1 0.8 0.9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