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 likes | 659 Views
第七章 舞蹈轉折期的 遼、宋、西夏、金代. 五代十國 樂舞概述. 公元 907 年唐滅亡後,中國歷史即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十國舞蹈新作並不多見,卻是中國舞蹈舞蹈歷史 承唐啟宋 的過渡時期。 各宮廷樂舞制度、機構等,多承襲唐制,但以遠不如唐代興盛,規模也小得多。 南唐後主李煜 玉 的宮嬪窅 咬 娘以帛纏足,有人認為中國婦女纏足自五代窅娘始 P244 。. 時代背景 遼:公元 916 ~ 1125 年 宋:公元 960 ~ 1279 年
E N D
五代十國樂舞概述 • 公元907年唐滅亡後,中國歷史即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 五代十國舞蹈新作並不多見,卻是中國舞蹈舞蹈歷史承唐啟宋的過渡時期。 • 各宮廷樂舞制度、機構等,多承襲唐制,但以遠不如唐代興盛,規模也小得多。 • 南唐後主李煜玉的宮嬪窅咬娘以帛纏足,有人認為中國婦女纏足自五代窅娘始P244。
時代背景 遼:公元916~1125年 宋:公元960~1279年 西夏:公元1032~1227年 金代:公元1115~1234年 西方史事:西元962鄂圖一世建神聖羅馬帝國
遼代舞蹈的兼容精神一 • 遼的統治下有漢人和其他過著游牧生活的少數民族人們,統治者根據不同的民族採用不同的治理方式,既所謂「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 • 因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同時也保存了其文化傳統,其中包括了傳統舞蹈。
遼代舞蹈的兼容精神二 • 《遼史‧樂志》:遼有國樂,猶先王之風。其諸侯樂,猶諸侯之風。 國樂:契丹民族的傳統樂舞。 諸侯樂:遼統治之下各部族、各地區的傳統 樂舞。
遼代舞蹈的兼容精神三 • 遼宮廷用樂,以正月初一的宴會盛典為例。 • 雅樂:群臣向遼帝朝賀。(西周以來,歷 代封建王朝皇帝用樂的規格) • 大樂之曲破:指唐宋大曲中的“破”(漢 族傳統樂舞,藝術性強,欣賞 價值較高) • 散樂:多指民間樂舞雜技等。 • 角抵:雖為百戲別稱,這裡壓軸的是指一 場群情熾熱的摔角比賽。
遼代舞蹈的兼容精神四 • 從宮廷禮樂制度的規定看來,遼的統治者從政治到經濟,以致宮廷禮樂制度的設立制訂,都貫徹了以契丹為主、兼顧漢族及其他民族的作法,對先進的漢族文化更予以特別重視。
遼代 散樂壁畫 河北宣化遼墓出土
遼代 樂舞磚雕吹蕭摹本 天津薊縣遼代白塔
遼代 樂舞磚雕拍板摹本 天津薊縣遼代白塔
遼代 樂舞磚雕男子獨舞 天津薊縣遼代白塔
遼代 樂舞磚雕男子獨舞 天津薊縣遼代白塔
遼代 樂舞磚雕男子獨舞 天津薊縣遼代白塔
遼代 樂舞磚雕女子對舞天津薊縣遼代白塔
遼代 樂舞磚雕女子獨舞天津薊縣遼代白塔
當時時局 • 宋朝的建立雖然結束了紛亂的五代十國,但是宋並未真正統一過全中國: • 五代時(公元916年)以立國的遼統治著長城內外。 • 公元1038年青海一帶的党項羌建立西夏。 • 公元1115年東北女真族建立金。 • 南北長期對峙局面。
心理層面 • 國勢不如唐代強盛且允文的宋代。 • 程朱理學在社會上占統治地位,桎梏人們思想行為。 • 舞蹈的發展也受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出現轉折性的變化。
古代舞蹈發展的轉折點—宋朝 • 隨著唐王朝的覆滅,作為獨立的表演品種的舞蹈藝術漸由盛轉衰。 • 與人們生活相關的舞蹈在新的政治、文化、經濟環境發展演變,成為中華古代舞蹈歷史上盛衰兼具的時期。
古代舞蹈發展的轉折點—宋朝 轉折: • 許多前代表演性舞蹈作品失傳,大量的傳統舞蹈技術、技巧為新興的“南戲雜劇藝術所吸收和發揚,融入戲曲中的舞蹈繼續向前發展”。
古代舞蹈發展的轉折點—宋朝 原因: • 社會:程朱理學。 • 人民:輕歌曼舞以不合人們為抒發內心不 滿情緒的需求。 • 藝人:國勢衰落,宮廷藝人流落民間。
古代舞蹈發展的轉折點—宋朝 特徵: 一、活躍在農村、城鎮的民間歌舞空前興盛。 二、有一定情節和人物,孕育了後世戲曲藝 術及多種藝術形式等發展。 三、純舞衰落,舞蹈中戲劇性因素增強。
宋代社會變遷與舞蹈發展 • 社會變遷:由於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對外貿易發達,出現人口眾多,交通發達的大城市。 • 舞蹈發展:民間自娛兼顧表演的舞蹈活動十分興盛,各種專業藝人(不只是舞者)不再依附皇室貴族生活與進行藝術創作,而是轉向民間,自謀生路。 其藝術創作與各項表演,為表達人民意願。
宋代不可不知的名詞 • 瓦子、瓦市、瓦舍 • 勾欄、游棚 • 和顧:臨時演員 • 路伎人:流浪藝人 • 摘遍:遍=段。宋代將多段的唐大曲精鍊, 採摘一部份。 • 竹竿子:手執竹竿子的報幕人。負責唸誦 詞與指揮舞隊上、下場。
宋代不可不知的名詞 • 瓦子、瓦市、瓦舍 • 勾欄、游棚 • 何謂勾欄瓦舍?及其主要作用。 • 一、專門表演各種技藝的固定場所。 • 二、勾欄的建立,對維持藝人生活、傳授和 提高技藝,以及藝人間相互學習、競爭, 各種表演藝術門類相獲悉收、融合,都 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
宋代的民間舞與前代比較 一、由宮廷走向民間,服務對象從專為皇室 貴族到兼顧廣大市民。 二、民間出現了以舞蹈謀生的專業藝人,加 快了舞蹈表演藝術的劇場化與商品化。 三、民間舞蹈活動更為經常,形式、品類、 節目多樣,且更富娛樂性。 四、民間舞蹈題材擴大了,以反映人民生活, 並融進傳說故事,出現人物形象,有與 戲劇結合、發展的趨勢。
宋代的宮廷宴樂與歌舞大曲 • 宋代的“隊舞”和歌舞大曲多承襲唐代,但,並非唐的宮廷燕樂(如《九部樂》、《十部樂》、《坐部伎》、《立部伎》)而是健舞與軟舞。 唐代影響最大、技藝水準最高的表演性舞蹈。 • 宋“隊舞”卻又不是平行搬演,而是有所改變。 • 《宋史‧樂志》“小兒隊”72人、 “女弟子隊”153人。
北宋與南宋的舞蹈發展 *宋的宮廷“隊舞”都是節日在宮中演出的。 • 北宋:具有一定規模宮廷樂舞百戲演出。 • 南宋:隨著國勢的衰弱,許多宮廷隊舞的 舞者都是由宮外招來的和顧與路伎人, 匆匆排練即上場演出。大典、宮宴結 束便遣散之。
如果說: 唐代是中國古代表演性舞蹈發展的高峰,宋代則是群眾自娛性民間舞頗為興盛的時代。
原所屬地區的民間樂舞興盛。 • 與宗教密切關係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