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349 Views
第一章. 流通概論. 流通概論. 緒論 流通的意義 流通的範疇 流通管理 流通的角色扮演與變革 結論. 聯邦快遞,使命必達. 空陸運服務範圍遍佈全球:服務範圍橫跨 210 國,使 FexEx 提供 全方位 顧客需求。 資訊科技的應用能力:藉由 全球衛星 系統連線,追蹤貨品來源,並應用 地理資訊系統 (GIS) 解決貨物遞送路線問題。每部車皆配有 無線機具 可傳輸貨物遞送狀況回總部,可不斷提升遞送流程效率。. 聯邦快遞,使命必達.
E N D
第一章 流通概論
流通概論 • 緒論 • 流通的意義 • 流通的範疇 • 流通管理 • 流通的角色扮演與變革 • 結論
聯邦快遞,使命必達 • 空陸運服務範圍遍佈全球:服務範圍橫跨210國,使FexEx提供全方位顧客需求。 • 資訊科技的應用能力:藉由全球衛星系統連線,追蹤貨品來源,並應用地理資訊系統(GIS)解決貨物遞送路線問題。每部車皆配有無線機具可傳輸貨物遞送狀況回總部,可不斷提升遞送流程效率。
聯邦快遞,使命必達 • 多樣化的服務:提供國際優先分送服務(International Priority Distribution, IPD) ,並提供多客戶端策略倉儲,幫助顧客規劃存貨、管理倉儲、及資訊管理。 • 卓越的通關能力:FedEx擁有豐富海關知識、二十四小時清關能力以減少顧客於通關所需時間與文件準備複雜度。 • 優秀的人力資源:FedEx人才包括策略規劃人員、運輸管理、飛機維修、財務管理、資訊等人才。
流通意義 • 具有將各種商品或各類服務自生產者手中,順利圓滿的轉移至消費者的功能。 • 於高度發展經濟環境下,消費者與生產者間充斥著許多區隔因素,如空間、時間、價值、資訊、與所有權等。See next slide.
區隔因素 • 所有權的隔閡:需求者企圖得到原隸屬於供給者的所有權與使用權。 • 空間隔閡:生產場所與消費場所分離。 • 時間隔閡:生產、消費之間,具有時間落差。 • 種類、數量隔閡:消費者需求少量多樣,生產者採少樣多量。 • 資訊隔閡:生產者不知是誰、以何種價格、何時、何地購買何物。消費者亦不知何時、何地、向誰購買何物。 • 價值隔閡:供需雙方對產品或服務價值認知有差異。
流通的定義 • 流通(Distribution)的定義 「使產品從生產至消費者的社會性移轉中,能夠順利推展的活動及過程」,「流通」因而被視為生產者與消費市場間橋樑。
經濟效用 • 一般而言,生產與行銷可產出五種經濟效用: • 形式效用( Form Utility) :原物料經轉換後產出一有形產品,即形式效用。 • 工作效用( Task Utility ) :當某人或組織為他人執行一項服務時,即產生工作效用。 • 時間效用( Time Utility ) :於顧客發生需求的時間點得以即時提供所需商品,便可產生時間效用。 • 地域效用( Place Utility ) :幫某人於某處獲得某商品,則可產生地域效用(即產品轉移) 。 • 持有效用( Possession Utility ) :獲得一物品或服務之所有權、處理、或消費效用,稱為持有效用。
流通業變革 • 近十年,台灣流通業之重大變革: • 連鎖便利超商取代傳統小零售商。OK、familyMart、福客多、、、提供商品、距離、及時間便利性為主要訴求。 • 量販店崛起:特易購、家樂福、、、,已對傳統批發商帶來衝擊。 • 專業物流公司崛起:為配合便利商店、超級市場等較新通路對快速配貨需求,例如康國、捷盟、全台,並逐漸成為全功能流通中心的趨勢。 • 隨著經濟國際化,外國流通業已陸續進駐台灣(威脅或契機?)
流通的範疇 • 生產者大規模/量生產模式;消費者個性化、少樣多樣商品。 • 隨著流通業規模擴大與現代化經營,可藉由提高物流效能進而掌握市場動向,形成生產者受通路機構或策略影響支配現象。 • 流通的任務 • 對生產者:除了負責執行生產者產品代銷機能外,並提供生產者有助於產品開發或生產計畫等資訊。 • 對消費者:主要執行消費者購買代理機能,為能適時、適地、適價、適量提供消費者產品或服務。(24小時服務、免費停車空間、及時服務)。 • 故流通業者須能明確掌握消費生活與需求動向並結合生產與消費兩個階段,方可提升任務效率。
流通的機能 • 流通功能是一種基本經濟功能及連結功能 • 扮演調節及結合各種社會經濟性隔閡的角色者稱為流通機能(Distribution Functions),而其具體表現稱為流通活動。
流通機能的類型 • 流通機能類型主要分為四類: • 商流 不同主體間權利轉移(所有權或使用權) • 物流 客體(對象物)在時間與空間上的轉移 • 資訊流 為促使上述二者順利進行,必須蒐集資訊、處理、傳達,以克服資訊隔閡 • 金流 以間接方式進行支援機能(金融流通、風險負擔、付款方式)
流通機構 • 流通機構(Distribution Structure of Distribution Mechanism) 是從生產過程到消費過程之間產品流通之社會性結構,由流通對象、流通機能的執行方式、負責執行流通機能成員及成員間互相結合所編組而成的交易連鎖的總體。 • 可視生產(供應)需求(產品/服務)之權利轉移之社會結構。 • 可有效率地執行流通機能之專業企業,稱之為流通業者。
流通機構的發展要素 • 影響流通機構發展要素可歸類為四個層面: • 流通機構的內部要素 • 產品、機能(流通活動)以及制度體(企業、組織、消費者) • 流通機構的外部要素 • 包括生產及消費兩大主軸 • 流通機構的環境條件 • 技術、政治、地理、人口、所得、文化、交通、通訊網 • 流通機構的調節手段 • 競爭、協調、整合或政府的行政介入
流通系統 • 不同業者代表不同流通功能組合,例如CVS強調長時間營業、標準化、專業化;量販店(量多價廉);百貨業(類多、舒適購物環境)。物流中心強調高效率配送服務。 • 流通的方向 • 正向流通(企業組織市場顧客) • 反向流通(退貨流通) • 流通關係 • 流通應視為一種系統,成員包括廠商、中間商、支援服務機構、及消費者。系統內容包括商流、金流、物流、資訊流。 • 由各種類型的企業與服務機構組成
產品逆物流流程 顧 客 • 供應商 • 原物料 • 組裝材料 • 包裝材料 • 製造材料 • 處理程序 • 初步製造 • 再製 • 維修 • 再生 • 重售 • 再用 • 最終物品 • 產品 • 備用零件 • 配銷中心 • 區域性 • 地區性 • 處理 • 掩埋 • 焚化 逆物流
流通管理 • 因應外部環境快速變遷,流通管理的環境影響因素 • 市場:產品、顧客需求、流通服務、地理位置等 • 競爭:競爭刺激企業組織修改其流通供應體系。 • 技術:資訊與通訊處理技術。EDI、RFID • 政府管制:經濟環境與政府法規的刺激(投資獎勵、課稅)
流通管理系統 • 流通管理系統的設計 • 第一階段:同時研究產品特性(裝運特性)、生產方式及配送。產品設計及其特性影響通路流量類型與大小、維修或更新之物流思考。 • 第二階段:設定目標,短運送時間(訂單產品收到時間)、穩定可靠運送時間、無存貨短缺、充分物流訊息、鞏固訂單能力、運送品質。 • 第三階段:資訊體系設計(及時傳送與快速反應)。系統須具備要件資訊收集與產生須能即時傳送與啟用;具備訊息分享能力;資訊體系需有一定靈活度。 • 第四階段:物質體系設計必須考量系統全球架構、物流中心區位與滿足顧客需求之功能、存貨管理政策、合適之運輸與配送方法。 • 第五階段:管理系統設計著重於系統品質有效控制,以確保有效運行。
流通的角色扮演與變革 • 流通在經濟上的角色扮演 「供給」商品予市場刺激市場的「需求」,貨暢其流。 • 加速標的物流效率,刺激有效的生產與行銷 • 打破貧窮的惡性循環 • 促進經濟繁榮之鑰
流通革命 • 通路扁平化、整合化:流通革命係指通路扁平化,即自過去層層複雜通路簡化為物流中心統一配送行銷通路方式。 • 零售業朝向通路結構整合化、通路多樣化、經營國際化、流通資訊化、服務生活化、管理專業化。
流通業的發展趨勢 • 未來流通業之發展趨勢具備以下特色: • 通路結構整合化與系統化 • 垂直整合:廠商中間商零售商間整合(統一集團與捷盟行銷間關係) • 水平整合:同業間整合(連鎖方式),共同採購或配送 • 營運規模大型化及連鎖化:連鎖店經營可達擴大採購規模(降低成本),兼具彈性與規模經濟優勢。 • 經營多元化、國際化:如百貨業、量販店(國內系統、國際系統、環球系統) • 流通資訊化與無店舖化:EOS、POS、VAN、衛星定位系統(降低行銷成本與溝通成本) • 服務生活化:滿足顧客所需並具高附加價值。 • 管理專業化:財務、資訊、行銷、運輸、倉儲、、、
策略聯盟 • 策略聯盟(Team Merchandise) 意指透過合作關係的建立得以分攤成本、降低風險並取得競爭優勢。策略聯盟的類型包括了聯合生產、產能互換、聯合行銷、技術互換、合資等合作模式。
策略聯盟類型 • 策略聯盟主要有三個目的: • 供給性聯盟(Supply Alliances):為獲得其他公司供應產品或服務,以達規模經濟與專業化。例如企業可以針對彼此共同需要之工作,組成聯盟,或成立共同組織機制以降低研究成本。(德州儀器海外成立合資企業) • 定位性聯盟(Positioning Alliances):為能獲盟友的協助進入新的市場或擴大現有市場,為擴充產品線方法,降低引進新觀念或技術成本(美國通用麵粉與雀巢公司合資成立CPW公司) • 學習性聯盟(Learning Alliances):透過合作研究或盟友間的技術轉移來發展技術,例如禾豐集團與日本全家便利商店合資經營得策略聯盟以獲取經營便利商店之知識與技術。
滿足顧客需求的原則 • 顧客需要「有價值」的商品及服務 • 要能替顧客省錢 • 要能替顧客節省時間,提供更多的「便利性」 • 顧客需要某種水準的「尊重」
結論 • 於顧客滿意之致勝關鍵具有四項要點: • 必須在公司、員工、與市場顧客間相互創造共有吸引力,以滿足人類創造樂趣及喜悅需求。 • 必須具備市場所需之高度商品與銷售力。 • 企業必須有強大之後勤支援能力以提升消費者方便性與價值。 • 必須隨時創新以革新就有系統的循環能力。 • Case study: page. 32, 燦坤3C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