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 likes | 903 Views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教材内容分析 1. 教材编写意图:. ( 1 )教材打破了原有教材先律后表,而是先表后律的结构。. ( 2 )利用初中原子结构基础知识,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呈现结构与周期表位置的关系:从同族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最外层电子,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进一步认识族的概念。.
E N D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编写意图: (1)教材打破了原有教材先律后表,而是先表后律的结构。 (2)利用初中原子结构基础知识,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呈现结构与周期表位置的关系:从同族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最外层电子,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进一步认识族的概念。 (3)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首先以碱金属为代表,先从结构上认识相似性和递变性,再结合实验,通过观察和交流,进行归纳,得出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相似性和递变规律的结论——从而得到学习研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的一般方法。然后又以学与问栏目引出卤族元素的结构与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用碱金属所得方法进行验证。从而得出学习元素性质的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
(4)通过实验1-1卤素之间的置换反应实验告诉学生同主族元素的递变性不仅可以通过和同一种物质反应的剧烈程度对比得出,也可以通过相互间的置换反应得出。(4)通过实验1-1卤素之间的置换反应实验告诉学生同主族元素的递变性不仅可以通过和同一种物质反应的剧烈程度对比得出,也可以通过相互间的置换反应得出。 (5)教材在研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主要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后,再由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结构的关系引出了核素、同位素的概念。 (6)本节有大量的表格、数据。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数据处理方法和表示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让学生体会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2.教材内容前后关系、地位 (1)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既是化学2的重要内容,也是选修3的基础。 (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必修1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上进一步理解。 (3)为本章的后续学习及选修部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教材素材处理 (1)P4 利用 图1-2并结合初中已了解的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学习周期表的结构,可以降低难度。 (2)P5 科学探究1,表格学生自主填写,进一步巩固结构与周期表位置的关系。 (3)P6 2.实验为了安全,建议由教师演示,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学案中的表格。 (4)P7 表1-1 学生仔细观察,小组交流,归纳出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规律。
(5)P7 “学与问”根据有碱金属学习得到的学习方法,推测卤族元素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预测化学性质的相识性和递变性,并通过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结合Cl2的化学性质,演绎学习卤族单质的化学性质。 (6)P8 资料卡片,学生自主学习,归纳出卤素单质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7)P8 实验1-1,设计成探究性实验,并由学生演示完成。
(8)P10 实践活动,课后分小组完成,并以墙报的形式与大家交流。 (9)部分课后习题,可以作为课堂练习。如学生通过碱金属、卤族两个主族元素的学习后,得出同主族元素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规律,那么如何运用此规律进行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呢?利用教材29复习题第10题有关氧族元素的研究。这就要求学生将学会的方法运用到处理实际问题中。
4.需补充的素材 (1)为了方便学生分析,建立周期和族的概念,可提供前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教师同时演示钠与水、钠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 (3)锂与水、铷与水、铯与水反应的实验视频 (4)Cl2的化学性质(同主族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二、学情分析 1、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信息。 2、必修1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为本节实验探究碱金属和卤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奠定了基础。 3、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元素,知道元素和原子的联系和区别,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习核素、同位素等概念。 4、学生已有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实施和分析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 (1)能画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周期和族的概念,并能准确表述族与周期表列的关系 (2)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及同一主族元素得失电子的能力、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递变的规律 (3)知道核素、同位素的概念,了解放射性同位素在能源、农业、医疗等方面的应用
2、教学重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 3、教学难点: (1)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元素周期表(p4~p5) 第二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碱金属)(p5~p7) 第三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卤族元素)(p7~p9) 第四课时:核素(p9~p10) 五、教学基本设计
一、元素周期表 (一)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二)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 2、族 3、周期表的结构特点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的原子结构 2、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标志 3、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4、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二)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 2、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标志 3、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1)相似性 (2)递变性 (3)卤族元素之间的置换反应 4、卤族单质的物理性质 (三)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三、核素 (一)原子的构成 1.质量数 2.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二)核素 1、元素 2、核素 3、同位素 (1)同位素的特点: (2)同位素的应用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编写意图 (1)教材从1~20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入手,让学生归纳总结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从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文献数据归纳总结探究其周期性变化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和文献探究两种方式探究元素的金属和非金属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然后再归纳得出元素周期律。
(4)认识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后,再介绍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学习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4)认识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后,再介绍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学习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5)内容从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来展开,体现了两个思想: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周期律和周期表的具体应用,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2.教材内容前后关系、地位 (1)核外电子排布是在初中能识别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发展到能画出1~20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元素周期表安排在第一节,元素周期律安排在第二节,第一节的重点在于周期表的结构和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而第二节的重点在于推导出元素周期律,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从而达到让学生理解“构—位—性”三者的相互关系。 (3)为在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继续学习核外电子排布式,元素的电离能和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打下基础。
3. 教材素材处理 (1)P13页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得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2)P14页科学探究:根据文献探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并讨论,得出核外电子、元素主要化合价及原子半径 的周期性变化,为后续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作好铺垫。 (3)P15页科学探究:第三周期元素(11~17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规律,通过学生小组活动,用实验探究法和文献探究法两种方式来完成,从而得出元素的性质周期性变化。
(4)利用P17页图1-9并辅助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加深对构-位-性三者的理解。(4)利用P17页图1-9并辅助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加深对构-位-性三者的理解。 (5)P18页第二、三、四段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了解周期表的意义。 (6)P18页科学视野,由学生课外学习完成。
4.需补充的素材 (1)一些元素原子半径规律性变化示意图(旧教材) (2)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二、学情分析 1.初中已学过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初步建立了电子层的概念,学生能识别原子结构示意图,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已能画1~18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在本章第一节已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了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规律,通过前一节的学习已初步建立了结构决定性质的意识。 3.通过化学1和前一节的学习,已能理解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的依据,但运用还不自如。
三.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法和文献探究法,探究元素的金属性和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进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掌握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规律,培养数据和图表的处理能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学习能力,体验自主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喜悦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认识量变质变规律。(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认识量变质变规律。 (3)掌握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间的关系,了解在科学技术中周期表的指导作用
2.教学重点 (1)掌握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规律 (2)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3.教学难点 (1)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P13页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二、元素周期律P14页科学探究 第二课时:P15二、元素周期律P15页科学探究 第三课时:P17三、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五、教学设计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教材P13) 2、电子排布规律(教材P13~P14表1-2) 二、元素周期律 同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的变化 元素原子的半径呈周期性的变化 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的变化
科学探究P15~16 第三周期 Na Mg Al Si P S Cl 随着半径的增大,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二、元素周期律 1、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2、实质: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随着原子序数递增的必然结果
决定 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结构 性质 位置 体现 (一)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二)构、位、性三者关系 反映 反映 推测 确定 (三)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化学键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编写意图: (1)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排体系,在前面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从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结合方式探究离子化合物的微观结构,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微观粒子电子式的表示方法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离子化合物的构成,为揭示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化学反应的实质打下基础。
(2)对比旧教材的离子键概念,新教材通俗化,回避对静电作用的纠缠,降低难度,突出应用。增加离子化合物概念,解决过去初高中脱节问题。电子式书写方法改为资料卡片,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对比旧教材的离子键概念,新教材通俗化,回避对静电作用的纠缠,降低难度,突出应用。增加离子化合物概念,解决过去初高中脱节问题。电子式书写方法改为资料卡片,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排体系,从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结合方式探究共价化合物的微观结构,引导学生学习用电子式、结构式表示共价化合物以及形成过程。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共价化合物的构成,了解物质的多样性,为揭示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化学反应的实质打下基础
(4)在前面掌握了离子键、共价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基础上,初步探究化学键理论,以及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从微观结构的角度,探究并认识物质的多样性,探究物质变化的规律及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新教材对化学键的概念与旧教材也不同,淡化微粒中的相互作用,更重视应用。(4)在前面掌握了离子键、共价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基础上,初步探究化学键理论,以及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从微观结构的角度,探究并认识物质的多样性,探究物质变化的规律及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新教材对化学键的概念与旧教材也不同,淡化微粒中的相互作用,更重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