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 likes | 955 Views
兩岸互動歷史. 第一節 1949-1977 軍事對峙時期. 國共內戰,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兩岸隔海對峙。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共建立政權, 12/31 啟動藉蘇聯之力,欲求軍事手段完成「統一中國」目標。 國際上美蘇兩極對抗。. 兩岸互動歷史. 實際戰役 1.1949 年 10 月 24 日至 10 月 27 日 古寧頭戰役 ( 史稱第一次台海危機 ) 。 2.1958 年 「八二三」金門炮戰 ( 第二次台海危機 ) 。. 第一次台海危機 1954/9/3 起,中共挑動浙閩戰事、轟炸大陳島、一江山戰役,構成第一次台海危機內涵。 當時的國際形
E N D
兩岸互動歷史 第一節 1949-1977軍事對峙時期 • 國共內戰,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兩岸隔海對峙。 • 1949年10月1日,中共建立政權,12/31啟動藉蘇聯之力,欲求軍事手段完成「統一中國」目標。 • 國際上美蘇兩極對抗。
兩岸互動歷史 • 實際戰役 • 1.1949年10月24日至10月27日古寧頭戰役(史稱第一次台海危機)。 • 2.1958年「八二三」金門炮戰( 第二次台海危機)。
第一次台海危機 • 1954/9/3起,中共挑動浙閩戰事、轟炸大陳島、一江山戰役,構成第一次台海危機內涵。 • 當時的國際形 • 1950/6月韓戰爆發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台灣地位未來的決定,必須等到太平洋安全恢復」的聲明,台灣地位未定論由此而來。 • 美、中因此而有史上最激烈的交鋒。
第一次台海危機 美台關係 1954年美台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1955年1月中共進攻大陳島,試探美國協防台灣的決心與程度,美參、眾兩院該月通過「台灣決議案」表達協防台灣的決心
在美國第七艦隊的頻繁活動下,國際情勢的變化中,中共停止了大陳島的軍事攻擊,台灣在美國的壓力下自大陳島撤軍,第一次台海危機,終於落幕。在美國第七艦隊的頻繁活動下,國際情勢的變化中,中共停止了大陳島的軍事攻擊,台灣在美國的壓力下自大陳島撤軍,第一次台海危機,終於落幕。
第二次台海危機 • 背景:1958/7/14,中東伊拉克政變,推翻親西方政權,英、美隨即進兵黎巴嫩與約旦。中共藉機聲援,並確定對金門的炮擊政策。 • 1958/8/23中共突襲金門地區,震驚中外,是為第二次台海危機。
第二次台海危機 美國的態度 八二三炮戰爆發,美國隨即援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規定,護衛台澎金馬,加強對台軍事物資運補,中共知難而退。 10/25中共中央軍委彭懷德宣布「單日不打,雙日打」政策,美國的堅定協防,第二次台海危機落幕。
1960-1970年代,中蘇交惡,中共內部爆發文化大革命,走向自我外交孤立時期,兩岸呈對峙局面。1960-1970年代,中蘇交惡,中共內部爆發文化大革命,走向自我外交孤立時期,兩岸呈對峙局面。 此時期的戰場為聯合國代表權與國際外交空間的爭奪戰。 中共自1949年建立政權,即視「台灣問題」為其內政問題。
我國進入聯合國之問題 1971年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1982年起我國積極籌劃重返聯合國。但一再的受挫,因安理會的推荐不僅是提供意見而且是必須是「有利的推薦」,大會方能就申請採取行動。大會只有根據安理會的推薦意方可決議。中共享有否決權,故我國入會案難獲安理會推薦。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國 日本、印度、巴西、德國均醞釀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之常任理事國。 欲成為安全理事會之常任理事國有一定之程序,(一)需五個常任理事國之同意,(二)須聯合國會員國190多個國家的三分之二的同意。
1970年代的兩岸關係 中共在國際間爭取承認和支持,表達願代表全中國參加聯合國;美國總統尼克森為建立美中關係正常化,表示不反對中共對台灣擁有主權的主張。 1971年以阿爾巴尼亞為首的國家於聯合國大會提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取代中華民國參與聯合國的運作。
1970年美國亞洲戰略考量為「聯中制蘇」。 1972年的「上海公報」,是台灣受制於中共的「一中原則」的開始,外交空間遭重大壓縮。
兩岸互動歷史 第二節 1979-1986和平統戰時期 • 外在環境 • 1979/1/1中美正式建交 • 1979/4/10卡特政府簽署「臺灣關係法」 • 1982美中簽署「八一七公報」
兩岸互動政策 北京:內部推動經濟體制改革,需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極力推動對台的攻勢作為是「一國兩制」與「和平統一」 台灣:積極推動務實外交,試圖打破國際孤立。
兩岸互動歷史 第三節 1987-1999民間交流時期 • 環境背景 • 台灣1987/7/15 解除戒嚴、1987/11/2開放大陸探親 • 兩岸民間交流頻繁,衍生各項問題 • 1989中共六四天安門事件 • 「蘇東波」共產政權瓦解、蘇聯解體
兩岸互動 「六四」使兩岸關係滑入谷底。台灣在輿論上對之撻伐不已。 針對國際孤立與封鎖,台灣積極推展務實外交。 1993/4/27為期三天的「辜汪會談」
此期間兩岸思考的是如何終止敵對狀態,兩岸如何定位的問題。此期間兩岸思考的是如何終止敵對狀態,兩岸如何定位的問題。 北京:始終堅持「一個中國」,以「江八點」為政策指導原則,欲達「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戰略。 台灣:希望透過政府談判,結束敵對狀態,關係正常化。
1999年6月李總統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表示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使北京認為此乃台獨之表徵。另外加上2000年台灣總統選舉結果,開啟兩岸另一階段的對抗關係。1999年6月李總統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表示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使北京認為此乃台獨之表徵。另外加上2000年台灣總統選舉結果,開啟兩岸另一階段的對抗關係。
第四節 2000-2004台灣政黨輪替後 的兩岸關係 • 環境背景 • 台灣2000年總統大選,完成第一次和平的政黨輪替。陳水扁在「五二O就職」的演說,以「四不一沒有」為兩岸政策的指導原則。 • 北京因應台灣政局變化,2000年9月11日提出「一中新三段論」為基點。
陳水扁的「四不一沒有」 1.不更改國號 2.不宣佈台獨 3.兩國論不入憲 4.不推動統獨公投 5.沒有廢除國統綱領和國統會的必 要
中共的「一中新三段論」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與領土不容分割。
2002年8月3日,陳水扁總統以視訊直播方式,提出台灣與中國是「一邊一國」,並敦促立法院儘速通過「公投法」。引起國內外熱烈的討論,中共高度的重視與強烈的回應。2002年8月3日,陳水扁總統以視訊直播方式,提出台灣與中國是「一邊一國」,並敦促立法院儘速通過「公投法」。引起國內外熱烈的討論,中共高度的重視與強烈的回應。
陳總統的危機處理: 2002/8/7,陳水扁以「兩岸主權對等論」為「一邊一國」降溫。 中共則於2002/9/13在聯合國大會中正式推銷「一中新三段論」。
2004年5月17日胡錦濤提出具體對台政策指導原則:2004年5月17日胡錦濤提出具體對台政策指導原則: 恢復兩岸對話與談判機制,平等協商,正式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共同構造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框架。
第五節 反分裂國家法對兩岸的影響 2005年以來的兩岸關係 2005年3月14日中共人大委員會審議「反分裂國家法」,以二千八百九十六票贊成,正式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取代「國家統一法」成為中國「以法制獨」的戰略設計。 2005年3月4日胡錦濤提出發展兩岸關係的四點意見,其與「江八點」精神一致,為今後對台工作方針。
胡四點: 1.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 2.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 3.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 絕不改變。 4.反對台灣分裂活動絕不妥協。
「反分裂國家法」立法說明後,我國行政院陸委會發表嚴正聲明:「反分裂國家法」立法說明後,我國行政院陸委會發表嚴正聲明: 中共藉此法企圖否定中華民國主權、片面改變台海現狀。此法欠缺制衡管控機制,是中共軍方對台動武的空白授權書。 我外交部亦撰寫國際說帖,向歐美日宣達此乃中共片面認定動武條件,台海爆發衝突危機將由中共片面決定。
總結 軍事對峙時期、和平統戰時期、民間交流時期、政黨輪替時期、反分裂國家法時期,每一個時期都有其發展的動力與特殊性。
軍事對峙時期,兩岸互以消滅對方為主。國際上,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1972年中美雙方關係正常化,台灣外交重挫,轉向國家經濟建設。軍事對峙時期,兩岸互以消滅對方為主。國際上,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1972年中美雙方關係正常化,台灣外交重挫,轉向國家經濟建設。 和平統戰時期,北京以「一國兩制」、「三通四流」對台和平統戰,國際上繼續打壓。
民間交流時期,台灣主動架起兩岸民間的社會與文化交流,設立相關組織:民間交流時期,台灣主動架起兩岸民間的社會與文化交流,設立相關組織: 「國家統一委員會」、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海峽交流基金會」以及「國統綱領」、「兩岸關係人民條例」。 北京也成立「海峽人民關係協會」。 此時代表作: 「辜汪會談」
政黨輪替時期,兩岸政治對峙加劇 1999年李登輝的「特殊國與國之關係」,中斷了協商對話。 2002年陳水扁的「一邊一國」理念, 衝擊兩岸發展。 北京擴大「以商圍政、以民逼官」效應,造成台灣內部分歧。
反分裂國家法時期,兩岸有了新發展局勢。 中共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靈活對台政策,限制台灣國際空間,欲迫使台灣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以「反分裂國家法」處理兩岸問題,美國以「台灣關係法」主導兩岸的時代告一段落。未來兩岸衝突,外力介入將面臨所謂的干涉中國內政的疑慮。
北京視台灣為其內政問題,是領土回歸問題,是民族大義不可侵犯的議題。北京視台灣為其內政問題,是領土回歸問題,是民族大義不可侵犯的議題。 台灣視兩岸為制度競爭問題,是主權爭議問題,是國家安全課題。 雙方之間有其不可相容的價值觀,但雙方也有互蒙其利的事物,如何建立有效溝通,應是兩岸努力的目標。
(1)「維持現狀」外交: 此種外交相對來說是保守的、 消極的,所以也有人稱之為 「自保」(self- preservation)政策。
(2)「修正現狀」: 此種外交的特徵,就是對國際 現狀不滿,一心要將其打破而 後快。
「當前國際體系朝「多極化」發展,各國都在尋求新的國際定位。「當前國際體系朝「多極化」發展,各國都在尋求新的國際定位。 美國是影響中國重大利益的關鍵因素。 未來走向是單極、兩極、多極化那一種的國際體系,每個國家各有其期待,如中共期待的是「多極化」,因為他可以在美國與歐盟矛盾競爭日益擴大過程中,獲取更多的利益。
外交談判 宣傳 經濟工具 秘密活動或軍事干涉 武器 外交政策的工具
我國與南太平洋島國萬那度的建交 萬那杜共和國是一個群島國,人口不到20萬人,但也因此保留豐富天然資源,觀光資源雄厚。 經濟工具下的外交
2004年12月11日負責與我建交之萬那度總理渥荷已遭國會連夜倒閣,黯然下臺。2004年12月11日負責與我建交之萬那度總理渥荷已遭國會連夜倒閣,黯然下臺。 類似此種外交五年前曾發生即巴不亞紐幾內亞與我之建交案。 建交日共38天。 澳大利亞以南太平洋安定者的姿態介入。 建交是多方角力的舞台。 與萬那杜共和國建交之發展
民進黨要員蔡英文、李應元、蔡明憲等人原訂本周造訪華府參與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在十六日(周四)舉辦的座談會。主題是「台灣的未來」。 立委選舉結果與原來預期出現重大差異,因此行程已告生變。所有的說明、解釋、或宣達,都不適宜。今年初的「公投宣達團」受阻,可為借鏡。 相關政治新聞2004年12/13
熟諳台灣政治的美國戴維森學院教授任雪麗(Shelley Rigger)說,美國確實有很多人對台灣自我防衛及保護自己利益的意願感到憂心,更何況這些武器是台灣長久以來就向美方要求的。
華府智庫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孟儒(Ross Munro)2004年12月12日說,他當然知道人民有要求正名及新憲的權利,但台灣必須面對在目前情勢下,要求這些權利的能力非常有限的現實,美國極力避免在東亞地區發生戰爭,台灣應該避免提出過多象徵意義的政策,有了美方持續支持、台灣也持續存在,最後才有可能勝利。
1.中共武力犯台之意圖為何? 2.中共武力犯台之前提? 3.兩岸軍力之比較? 4.中共武力犯台之模式?成本效益為何? 5.中共武力犯台,美國會出兵嗎? 6.台灣安全嗎?中共會武力犯台嗎? 7.中共武力犯台,聯合國的態度如何? 8.中共武力犯台,日本態度如何? 9.中共武力犯台,南北韓態度如何? 討論題目
10.中共武力犯台,俄羅斯態度如何? 11.中共武力犯台,歐盟如何? 12.中共武力犯台,東協國家態度如何? 13.我國對中共武力犯台,應有的政治戰略? 14.我國對中共武力犯台,應有的經濟戰略? 15.我國對中共武力犯台,應有之心理戰略? 16.我國對中共武力犯台,應有之軍事戰略? 17.我國應有核武戰略嗎?
任何國家在制定對外政策時,首先考慮當時所處的「時代」,即分析當前國際體系的變化。任何國家在制定對外政策時,首先考慮當時所處的「時代」,即分析當前國際體系的變化。 今日的國際體系是屬於「一超多強」格局 「一超」是美國。 「多強」是指俄羅斯、日本、歐盟等國家或區域。實力雖難與美國抗衡,但差距正逐漸縮小。 「多強」在短時期內還難以與美國平起平坐,就經濟、政治、人文、歷史因素來看,其他強國也難以挑戰美國霸主地位。 當前國際體系
全方位友好、非敵非友、化敵為友、全面合作、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交往模式。全方位友好、非敵非友、化敵為友、全面合作、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交往模式。 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下國際衝突與合作係由大國關係所決定。 大環境的改變: 1.各國利益多元化 2.大國之間不再是固定的戰略同盟 3.因議題之不同,各國是既合作又競爭。 當前國際「權力平衡」特色
因此當前國際關係是各國在利益重疊時進行合作,利益衝突時發生碰撞,美、中、日、俄、歐盟五大力量的權力運作、無論在全球或區域,只要大國之間得以維持戰略平衡,國際間的和平與穩定即可確保不致有立即的危險。因此當前國際關係是各國在利益重疊時進行合作,利益衝突時發生碰撞,美、中、日、俄、歐盟五大力量的權力運作、無論在全球或區域,只要大國之間得以維持戰略平衡,國際間的和平與穩定即可確保不致有立即的危險。 而中共基於國際權力平衡之特色,採取的外交政策是根據「獨立自主」原則。
國家利益是國際政治的本質,是決定國家行為最基本的因素。國家利益是國際政治的本質,是決定國家行為最基本的因素。 國家以追求利益為主要目標但須配合自身能力否則為空談 一國的政治行為或外交決策應以權力的標準來衡量,不宜以一般的道德觀念或決策者個人的主觀評估。 現實主義和權力才是國家利益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