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likes | 330 Views
教師社群實務. 教師社群與教師專業成長 知識的分享與創新 教師社群活動案例分享. 一、教師社群與教師專業成長. 教師社群組成的要件 「教師社群」有別於「一群老師」 實踐團體的知識策略 行動學習的動能 學校為專業社群的成功因素探討 網路教師社群促進跨校教師專業成長. 1. 教師社群組成的要件. 共同的規範與價值 (shared norms and values) 對教育的信念 對教師專業的價值肯定與執業規範 聚焦在學生的學習 (focus on student learning) 教師專業互動旨在增進學生的學習。
E N D
教師社群實務 教師社群與教師專業成長 知識的分享與創新 教師社群活動案例分享
一、教師社群與教師專業成長 • 教師社群組成的要件 • 「教師社群」有別於「一群老師」 • 實踐團體的知識策略 • 行動學習的動能 • 學校為專業社群的成功因素探討 • 網路教師社群促進跨校教師專業成長
1. 教師社群組成的要件 • 共同的規範與價值(shared norms and values) • 對教育的信念 • 對教師專業的價值肯定與執業規範 • 聚焦在學生的學習(focus on student learning) • 教師專業互動旨在增進學生的學習。 • 反思性的對話(reflective dialogue) • 教師的對話具有專業的反省與檢討。 • 實務經驗的分享(de-privatized practice) • 教師願意與同僚分享自己的實務經驗,同時回饋同僚的分享。 • 合作(collaboration) • 除了專業知識的分享外,教師之間願意協同合作來解決專業上遭遇的問題。 (Louis, Marks, et al. 1996)
2. 「教師社群」有別於「一群老師」 教師社群是由一群老師所組成。 一群老師 教師社群 • 教師社群多了什麼? • 專業認同 • 專業規範 • 專業互動 • …
3. 實踐團體的知識策略 • 實踐團體(Community of practice) • 在組織中基於類似工作情境和角色的個人所建立的非正式關係。 • 共同的認知(shared identity):shared mental models, a common language, and common behaviors. • 實踐團體是演進的(evolving)。 • 知識策略 • Practice代表的是行動中的知識(knowledge in action):學習與創新在每天的工作中。 • 學習是社會化的過程:storytelling, conversation, mentoring,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Lesser, Fontaine, and Slusher, 2000)
4. 行動學習的動能 應用 評估 行動 學習 動能 創新 反思
5.學校為專業社群的成功因素探討 • 學校為專業社群(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community)的成功因素: • 學校大小 • 校長的領導 • 信任 • 教師組成的多元性 • 教師的性別組合 • 學校人事穩定情形 • 學區環境 • 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 (Bryk, Camburn, Louis, 1999)
6. 網路教師社群促進跨校教師專業成長 • Learn about (學得) vs. learn to be (學做) • Know what (學習內容) vs. know how (學習技巧) • 在學做的過程中,在成為社群的一員時,個人是在發展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 • 資訊科技促進實務網絡的發展。 • 線上議題討論 • 教學資源分享 • 遠距協同合作 • 虛擬組織形成與運作
二、知識的分享與創新 • Nonaka之SECI知識轉換的模式 • 校內教師知識分享與創新的機會 • 跨校間教師知識分享與創新的模式 • 資訊科技促進知識分享與創新 • 網路教師社群的虛擬組織的行動模式
1. Nonaka之SECI知識轉換的模式 內隱知識 外顯化(externalization) 共同化(socialization) 原創的力場 (originating ba) 交流的力場 (interacting ba) 外 顯 知 識 內 隱 知 識 內化(internalization) 結合(combination) 實踐的力場 (exercising ba) 網絡的力場 (cyber ba) 外顯知識
2. 校內教師知識分享與創新的機會 • 共同化 • 課程教學的觀摩:班群教師的互相討論,共同設計教學計畫,和實施教學。藉由彼此的觀摩達到對於課程教學共同的認知。 • 外顯化 • 經由分享教學與評量設計,教學紀錄,和反思與回饋,將課程教學的經驗具體化地顯現給同僚。 • 結合 • 校內各班群教師藉由分享教學檔案,結合其他班群教師的知識,作為課程設計的參考。 • 內化 • 將所參考的教學檔案的教學策略與實施經驗內化為可以自己實施的教學設計並進行教學。
3. 跨校間教師知識分享與創新的模式 • 知識分享的輔助: • 知識地圖:標示出各校的知識內容 • 專業網絡:連結各校教師專業網絡 • 合作創新的模式: • 實務研討會 • 專業實踐的同儕評審 • 合作創新工作坊 • 跨校的實踐團體
4. 資訊科技促進知識分享與創新-資訊素養的多元面向 • 資訊科技面向─應用資訊科技的習慣領域 • 資訊來源面向─網路與網絡是知識的來源 • 資訊處理面向─解決資料超載的處理能力 • 資訊控制面向─評估資訊品質的專業判斷 • 知識建構面向─融入資訊科技的學習是知識建構的過程 • 知識擴展面向─實務社群為知識轉換的場域 • 知識加值面向─網路社群為知識加值的市集
5. 網路教師社群的虛擬組織的行動模式 專業網路社群 專業網絡 互動記憶系統 虛擬組織 N3 A3 N2 B3 A1 B4 B1 C5 N4 社會大眾 E7 教師 …. A1 B1 B2 N2 A3 N3 A2 B4 B3 N4 A4 B5 N1 組織 N 學校 A 學校 B
三、教師社群活動案例分享 • (網路)教師社群活動舉例 • 社群活動背後的意義 • 專業教師的專業實踐內涵 • 設計(網路)教師社群的活動
1. (網路)教師社群活動舉例 • 教師專業社群的組成 • 學校與教師 • 教育行政單位 • 學術研究單位與學者 • 資訊科技研發單位 • 國內外教師社群活動舉例 • 資源分享 • 專業進修 • 合作創新 • 線上討論
1) 教師專業社群的組成 教育行政單位 核心經營團隊 資訊科技研發單位 學術研究單位與學者 國民教育學校及教師 家長 社會大眾 媒體
2) 教師社群網站舉例 • 思摩特網:http://sctnet.edu.tw • 亞卓市夫子學院:http://teacher.educities.edu.tw • 高雄數位學園:http://digschool.nknu.edu.tw/ • K12數位學校:http://ds.k12.edu.tw • 香港資訊教育城-學科學會:http://www.hkedcity.net/public/ilearning/iworld/iworld.phtml • 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教師頻道: http://www.k12.com.cn/teacher/ • TAPPED IN™:http://www.tappedin.org/ • TeachersNet: http://teachers.net
a.活動舉例:資源分享 • 分享資源項目:思摩特網,亞卓市夫子學院教材館,香港資訊教育城,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教師頻道,TAPPED IN™,TeachersNet。 • 教學輔助教材 • 教學設計 • 研究論述 • 經驗心得分享 • 活動舉例: • 上傳 • 下載 • 資源推薦 • 同儕評審
b.活動舉例:專業進修 • 專業進修項目: • 網路學分班:高雄數位學園 • 網路研習班:高雄數位學園,K12數位學校,亞卓市夫子學院進修館
c.活動舉例:合作創新 • 專業工作坊:思摩特網 • 行政協調 • 班群教學 • 實踐團體 • 專案計畫 • 活動舉例: • 教師合作創新探究行動 • 體驗準備 • 實作設計 • 修正完成 • 實踐反思
d. 活動舉例:線上討論 • 線上討論項目:思摩特網,香港資訊教育城,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教師頻道,TAPPED IN™,TeachersNet。 • 同步對話 • 非同步討論 • 活動舉例: • 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討論:思摩特網 • 國民中小學教科書選用討論:思摩特網 • After School Online: TAPPED IN
2. 社群活動背後的意義 • 教育夥伴與社群 • 知識分享與創新 • 專業自主與規範 • 專業價值與典範
3. 教師的專業實踐內涵 • 領域與教學智能不斷地自我充實。 • 勇於承認自己的學養不足的謙虛 • 規劃自己專業成長的計畫 • 全盤問題解決的專業態度 • 面對問題的正面看法 • 全盤問題解決的理性思維 • 解決問題的負責,創意,與成效 • 專業實務的分享與創新 • 專業實務能力的自我肯定 • 專業實務能力的行動學習 • 專業實踐的生涯 • 教師專業智能是值得終身累積與創新 • 堅持的專業實踐樹立了教師生涯的里程碑。
4. 設計(網路)教師社群的活動 • 課後資訊種子學校教師團隊作業 • 資訊種子學校教師團隊設計其團隊溝通對話與協調合作模式,以促進團隊的合作與創新。 • 設計在種子學校內的教師社群活動,以促進資訊融入教學的普遍應用,奠定學習型組織的基礎。 • 設計跨校間教師社群活動,達到知識的分享創新與型塑教師專業規範。 • 教師社群活動的要領 • Share:分享與回饋,發揮行動學習動能。 • Care:關懷與對話,建立專業夥伴關係。 • Touch:願力與行動,專業創新及於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