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兩性平等

兩性平等. 組長:許惠萍 副組長:彭晏容 組員:章又均、王韻婷、盧怡安 查資料:章又均、王韻婷、彭晏容、許惠萍 簡報製作:盧怡安. 壹、前言

monif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兩性平等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兩性平等 組長:許惠萍 副組長:彭晏容 組員:章又均、王韻婷、盧怡安 查資料:章又均、王韻婷、彭晏容、許惠萍 簡報製作:盧怡安

  2. 壹、前言 台灣八0年代末期,是個國家統治權力、階級聯盟、利益資源重新大幅分配的時空背景,在民間機構、學術團體從教育、演講、著書等不同管道致力於性別與性教育之研究、正確觀念推廣之際,性別與性議題也逐漸成為社會上可以公開討論的議題,加上第四台開放、媒體尺度大幅開放,使得近幾年來,有關性騷擾、強暴、同性戀、婚姻暴力、女性情慾自主、不婚懷孕等議題,尤其引起社會大眾廣泛的討論、與不同看法的爭議。這個現象一方面凸顯社會對於性別與性議題浮上檯面的容許度加大、另一方面卻也凸顯性與性別價值觀面臨衝擊、鬆動,尚在尋找新的、普遍能被接受的典範共識的努力過程。   在這期間發生許多有關性議題的特殊事件,例如1989年末期清華之狼事件;1993年國大偷窺事件;1994年師大七匹狼事件、汕頭國小警衛強暴智障兒童事件、中正大學史研所性騷擾事件;1995年成淵、大直國中學生性騷擾事件等等。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近來又爆發某大學男性畢業生控訴學校男老師假借輔導、治療之石對其性侵害事件,使得性侵害除由男性騷擾女性,也使男性騷擾男性的局面浮出抬面。弔詭的現象是,並沒有任何的男性團體出面協助或支持受侵害的男性。這個現象背後透露這個社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喚醒我們深思:台灣的學校教育體系提供了什麼樣的性知識?台灣是否有性教育政策?

  3. 貳、緣起 一、性教育的緣起 1.國外發展   無論在東西方,將性教育納入正式的學校課程都經過有心人漫長而艱辛的接力奮鬥。以推行性教育著稱於世的瑞典來說,其性改革意識始於十九世紀後葉,早在1956年瑞典教育部已發行「性教育指導手冊」,1965年又為高中生編印「性教育指南」,今日的瑞典以「男女共生教育」的名稱和概念代替傳統的性教育。而在教學內容上,在小學低年級時,已有兼具觀念性及實際性的教學,推動性教育,更需要有前瞻性的法律開先鋒,瑞典法律則逐步引導國人踏實的建立兩性平等、相互尊重的社會,例如:1920年制訂現行「婚姻法」,將過去家長制的男性優先之婚姻關係改為夫妻平等的權利與義務關係;1939年修法禁止以「結婚」為理由迫使婦女離職;1984年規定強迫對方採取性行為是性強暴行為,是用最嚴厲的罰責,即使是夫妻關係也被認定為犯罪等等。 1980年英國首次制訂關於性教育的法律,規定地方教育當局有公開學校性教育的內容與方法的義務,1985年英國初等學校約有半數以上學校實施性教育,1986年的教育法規定,性教育應由學校董事會決定。在英國,性教育被界定為人格與社會教育的一環,列入保健教育中。五到十三歲的學童就讀的初等學校,著重在生命誕生、身體結構、及面對初潮的教導,十一至十六歲的青少年中等學校,則重視避孕、性病、墮胎、及同性戀等知識的教學。英國教育學家Went在1985年出版「性教育」一書,除了生理保健知識,益加重人文、社會及心裡的主題,英國學校聯盟所編制的「保健教育」是最著名的性教育教材(林一真1993)。

  4. 至於德國,其教育雖各州獨立,但由常設教育部長會議決定教育制度的統一標準。1968年的教育部長會議決議「有關學校性教育的建議」全面導入性教育,明確規定性教育的目的、內容、型態的綱要。西德性教育的責任分擔,內容及實施程序曾經過國內許多家長、學者、專家、教師的爭辯與訴訟,自1977年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對兩件性教育訴訟下判決之後,西德的性教育乃朝「家庭與學校攜手,科學、人文、與信仰並重」的大方向蓬勃發展。一般而言,西德性教育內容反映出對科學事實呈現的重視,另一方面則強調宗教信仰的道德規範(林一真1993)。至於德國,其教育雖各州獨立,但由常設教育部長會議決定教育制度的統一標準。1968年的教育部長會議決議「有關學校性教育的建議」全面導入性教育,明確規定性教育的目的、內容、型態的綱要。西德性教育的責任分擔,內容及實施程序曾經過國內許多家長、學者、專家、教師的爭辯與訴訟,自1977年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對兩件性教育訴訟下判決之後,西德的性教育乃朝「家庭與學校攜手,科學、人文、與信仰並重」的大方向蓬勃發展。一般而言,西德性教育內容反映出對科學事實呈現的重視,另一方面則強調宗教信仰的道德規範(林一真1993)。   在美國,從五0年代開始,金賽的性學研究奠定了美國當代性學的基礎,由於他大量收集各種性行為的模式,並且刻意剔除各種社會文化面的解釋因素,使得以此為出發點的性學研究只重生理變化而忽略社會文化的影響,也因為他的書大為暢銷,他的研究取向就為後來的美國性學發展的重點。在美國二十世紀初葉,「防止性病」、「維持純淨婚姻」、「異性戀婚姻」一直是性學及性教育專家特別注意的問題,比較不像歐洲等重視「性」的多樣變化性(傅大為,1996)。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第二波性學研究興起,以馬斯特與瓊生為代表,他們對鬆動當時的性壓抑做出不可抹滅的貢獻;在性學報告的形式上,「海蒂報告」顯然是個異數,暴露出許多性學論述在性別上的盲點,顯示過去性學所談論的性,其實是以生理觀點掩蓋並抹煞女性情慾的特殊社會文化屬性(何春蕤,1996)。

  5. 最後,婦女健康運動(Women's Health Movement)在1970年代初期於歐美被提出,強調婦女本身應開始重視自我健康的保健與對疾病認識的需求,避免醫療保健的資訊不明,甚至被控制在男性權威主導的醫療體系中,醫師常用其偏頗對婦女的認定,擅自處理婦女健康問題,甚至造成部份醫療手術的濫用。1985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婦女健康與發展」的主題,強調要重新檢視前述現象過去只由醫師立場去詮釋的缺失,要求真正由女性本身的經驗、過程去詮釋。更要擴大到不同年齡層、不同生命史、與社會文化背景來定論各種不同的健康議題,並檢視整個醫療體系所存在的性別歧視現象。聯合國在1993年再次出版專書「人權與婦女健康」主要在提出消除因性別歧視造成健康傷害的議題(張狂,1996)。當代探討女性健康問題,以突破「生物醫學」的範圍,「社會控制」的父權意識型態和運作,成為重要的理論基礎。尤其是針對類似「性」、「婚姻暴力」、以及「生育選擇」議題時,女性身體的「意義」、「價值」、「自主權」是和婦女健康權息息相關的(胡幼慧,1995)。 http://www.gender.edu.tw/paper/paper_22.htm 教育部兩性平等研究評估論文</ 張 玨台灣大學婦女研究室 召集人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副教授

  6. 追求兩性平權,教育應扮演的角色 謝 臥 龍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 副教授 高雄醫學大學兩性研究中心 主任 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 委員 一、前 言   自從七0年代以來,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的興起與蓬勃,社會中既存已久「男尊女卑」以及男女不平等的現象,遭受嚴厲質疑與批判;破除性別區隔與追求兩性均等權益,已成為當今社會急需探討的重要議題。   近些年來,社會文化急遽變遷,教育普及加上婦女運動推波助瀾,女性不再扮演傳統文化被動、懦弱與沈默的角色,而積極、正面並具創造力的新形象正是當代女性所企求的;因此各層面中全人發展的新形象的議題與現象逐漸受到了檢視,諸如:公平就業機會、職場中性別的區隔,權力義務的賦予,刻板性別角色地位的模塑,社會福利的再分配,父母角色的省思與再定位,文化媒體中女性地位的矮化與物化,女性情慾自主的探討,婚姻和家庭中暴力問題的浮現,法律政治範疇中婦女人權的再思考,皆隨著全人發展與女性自主意識的興起而受判與檢視。

  7. 謝小芩與王秀雲(民83)指出,人們相信學校教育可以促進社會流動,進而達成兩性平權;Sadker(1982)更認為促進與達成兩性平權,學校教育是最經濟與最有效益的。Klein (1985) 曾說,學校的教室即是社會的縮影,教師會因教學互動而將社會中期許男女生應有的思考、行為、價值觀與規範傳遞給學生;因此,Lo與Shieh(1992)也強調如果課堂中所採用的教科書、教材與教學歷程都無性別偏見的現象,那教育將是最有效益的方法來促進社會交流,引領性別意識相關議題的探討,進而達成兩性平等真諦的追求。走筆至此,筆者欲拋磚引玉地提出兩個問題來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1)教育為何是促進兩性平等最經濟與最有具效益的方法?(2)當前教育體制下是否在性別公允 (gender fair)的環境中提供男女學生公平的教育機會與資源?

  8. 教育是否為促進兩性平權最經濟而又是最有效益的方式?Klein(1985)在其著作經由教育達成性別平等手冊(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ng education) 指出,隨著教育普及,女性受教育機會大增,不僅勇於褪氣父權社會體制下傳統婦女的角色地位,更擁有步入職場一展所長的能力,而婦女投身職場的趨勢更是近些年來經濟蓬勃發展的主因之一。雖然當今職場中女性就業率偏低,台灣婦女勞動參與率在一九九四年只有四五.四%,且存有職業性別區隔,同工不同酬、女性接受職前與再職訓練機會較少,升遷管道與工作機會較低的現象(張晉芬,1995);然而,國內(謝臥龍和駱慧文,1995;林美和,1995;謝小芩,1995);與國外Klein(1985),Harvey與Klein(1985)、Sadker(1986)與Goldin(1990)等人都深信,婦女教育政策的制定、推展實施與國家社會發展有極為密切的關係。

  9. 謝臥龍與駱慧文(1995)特別強調,若能配合社會大眾的需求,提供婦女與社會大眾再教育的機會,不但可消除傳統性別角色的對立與衝擊,更可鼓勵更多婦女跳脫傳統角色地位,以更多元化的方式投入就業市場,促進經濟、社會與文化的發展。Klein(1985)也指出,以當前學校現有的師資和軟硬體設施來推動符合當今社會所需的教育措施,其成效影響所及絕對非常深廣,近些年來我國社會中婦女團體與政府民間機構紛紛致力於成人教育,許許多多的讀書會及成長團體的成立,她們平日或經由讀書討論或關心社區事物,或推動婦女議題展現對自覺自主的企求,社會的關懷,由此可見教育之功能與效益,然而這些教育效益不僅僅惠及婦女同胞,更帶動社會大眾、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員和實務工作者深入的思考男女兩性間存在已久,既傷男性也剝削女性的傳統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歷程與影響。經由教育來學習社會資源等地再分配以及角色職責再定位之重要性,促使互尊互重與快樂和諧社會的建構的原動力;由此可知,教育是追求兩性平等最經濟與最有效益的工具之一。謝臥龍與駱慧文(1995)特別強調,若能配合社會大眾的需求,提供婦女與社會大眾再教育的機會,不但可消除傳統性別角色的對立與衝擊,更可鼓勵更多婦女跳脫傳統角色地位,以更多元化的方式投入就業市場,促進經濟、社會與文化的發展。Klein(1985)也指出,以當前學校現有的師資和軟硬體設施來推動符合當今社會所需的教育措施,其成效影響所及絕對非常深廣,近些年來我國社會中婦女團體與政府民間機構紛紛致力於成人教育,許許多多的讀書會及成長團體的成立,她們平日或經由讀書討論或關心社區事物,或推動婦女議題展現對自覺自主的企求,社會的關懷,由此可見教育之功能與效益,然而這些教育效益不僅僅惠及婦女同胞,更帶動社會大眾、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員和實務工作者深入的思考男女兩性間存在已久,既傷男性也剝削女性的傳統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歷程與影響。經由教育來學習社會資源等地再分配以及角色職責再定位之重要性,促使互尊互重與快樂和諧社會的建構的原動力;由此可知,教育是追求兩性平等最經濟與最有效益的工具之一。

  10. 兩性平等的重要: 提倡兩性平等的推手,目前都是以一些婦女團體為主,但實際上兩性平等不僅是使婦女受益,男人更是受益。在傳統的束縛下,男性有許多的壓力,為了要扮演權威的角色,使男人無法面對失敗。但我們依然教育男人要爭強好勝,要積極主動,要有旺盛的企圖心,甚至把女人當作征服的對象;在這種過程中,男人失去了自我,無法依照自己的理想過生活,也不重視家庭生活。而當男女平等後,女人擁有自己的生活事業,就不會想控制丈夫、和小孩,也不會把丈夫當作長期飯票;男人可以減輕養家的壓力,不必做賺錢機器,可以發展自己的興趣,也能有較多的時間和子女相處。有些家庭,甚至是以女性的收入為主,男性負起了大部分的家事及育兒工作,家庭氣氛依然和樂融融;因此僵化的性別角色,反而造成男女雙方的憂慮。 http://www.ntpu.edu.tw/osa/equal/boygirl.htm

  11. 兩性平等 一、改變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及造成傳統的不平等性別文化。 二、建立男女應互相尊重與平等,喚起大家對兩性平等教育的在重視與加強。 三、營造一個溫暖健康和諧的校園。 兩性平等教育面面觀 如果請您用心且仔細的地反省,檢視您四周圍的環境及自己求學的生命歷 程中,曾經體驗過的對待,或許就會找到有關「性別歧視」的蛛絲馬跡。例如: 校園性騷擾:由大學至中、小學、幼稚園可以說是無所不在。小至「吃豆腐」 、「開黃腔」、「不懷好意,充滿敵意的笑話」、「亂取綽號」等等,大至實際 動手性騷擾異性,應該是時時刻刻發生在各個角落中。 雜誌、新聞廣告等媒體只鼓吹女性重視瘦身,不談生涯規畫、政治、嗜好、進修。 女性的意義常被有意無意的扭曲,是花瓶一樣供作擺設、裝飾而已。在廣告 裡男性的聲音有比較強的權威性為產品背書,而女性往往只當成美的象徵,毫無 實際價值可言……。

  12. 我們常由生物性的角度去認識男女生命的異同,極少用關懷、尊重的態我們常由生物性的角度去認識男女生命的異同,極少用關懷、尊重的態 度去引導青少年孩子及早對自己有正確的自我認識。這種教育現象嚴重的影響這 一代的孩子們在作道德判斷、價值取捨與認知覺察時有很大的偏差。 我們驚訝的發現:現在的孩子性知識是貧乏的,但性態度是開放的。如果我們 再不多花功夫努力去導正青年學生種種偏差的概念與認知,深恐今後的社會「性 犯罪」出現率將只會增高,不會減少。 青少年朋友之所以性態度開放,因為他(她)們未有機會經由健康的管道學 會認識自己的身心及懂得尊重異性,追求性別平等 (Gender Equity),這是多麼讓我們憂心忡忡的現象及事實。 由青春期開始男女青年都必須學習如何負起責任,做為進入成人社會的準備 。以往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一味的較重視智育發展,認為唯有書讀得好的孩子是 完美的,但由青少年犯罪事件統計結果看出,讓孩子們學習「尊重異性」、「尊 重生命」、「學習為自己未來負責」,應該是比要求孩子成績好更為重要吧! 時代在變,物質性的價值觀嚴重的扭曲孩子純真的心靈,誠摯的呼籲在學的 孩子能多一份關愛,多一份熱誠,將帶給未來的社會無限多的生機和空間。 「尊重異性,保護自己」的兩性平等觀念

  13. 「尊重性別」、「尊重生命」的時代已經來臨 大家該學習的課題如下: ( 1)如何肯定人性之良善面及社會之光明面 ( 2)尊重身體自主權 ( 3)對自己身體的正確認識 ( 4)尊重個人及他人的隱私權 ( 5)了解性心理及性生理 ( 6)破除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 7)學習兩性間互敬及互助 ( 8)學習發展同儕友誼 ( 9)認識健全之情愛觀 (10)認識性侵害的法律觀念 (11)認識性侵害之類型及影響 (12)防制約會強暴 (13)防制職場及校園性騷擾 兩性平等教育相關文章 1.如何與異性交往 2.新的性別角色觀念 3.青少年男女如何正確交往? 4.那些情況容易「情不自禁」 5.營造健康的兩性相處之道

  14. 以上是第四組的報告,謝謝您的收看‧‧‧‧‧‧以上是第四組的報告,謝謝您的收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