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5

4.3.2 需传递链的生物氧化体系

4.3.2 需传递链的生物氧化体系. 由多个酶进行催化 底物脱下来的电子和氢需经过一系列的传递体传递给氧. 含黄素脱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 三种以上的酶系,包括 NAD + 型脱氢酶、黄素脱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 第五节 电子传递链. 5.1 Concept and history 生物氧化体系解决的是呼吸状态下有机物脱氢及氢的去路问题,即解决有机物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特异性的酶催化的反应脱氢、递氢和递电子,最终把氢和电子交给氧生成水,并产生 ATP 的问题。.

mor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4.3.2 需传递链的生物氧化体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4.3.2 需传递链的生物氧化体系 • 由多个酶进行催化 • 底物脱下来的电子和氢需经过一系列的传递体传递给氧 • 含黄素脱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 • 三种以上的酶系,包括NAD+型脱氢酶、黄素脱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

  2. 第五节 电子传递链 • 5.1 Concept and history 生物氧化体系解决的是呼吸状态下有机物脱氢及氢的去路问题,即解决有机物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特异性的酶催化的反应脱氢、递氢和递电子,最终把氢和电子交给氧生成水,并产生ATP的问题。

  3. 电子传递(electron transfer): 底物脱下的氢和电子经过系列载体的序列氧化还原反应,最终把电子和氢质子传递给受体的过程,称之为电子传递。 • 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fer chain): 由一系列递氢体和递电子体组成的氧化还原反应链,称之为电子传递链。参与底物氧化的电子传递链也叫做呼吸链(respiration chain)。 • 递氢体:电子传递链中同时参与传递H+与电子的辅酶或辅基 • 递电子体:电子传递链中参与传递电子的辅酶或辅基

  4. 呼吸链的研究过程 1925 1935 1900-1920 21世纪 Szent-Györgyi Who ? Thunmburg & Vieland Warburg Keilin Us! 生物氧化中氢与氧的激活都是必需的,黄素酶参与电子传递 生物氧化需要含铁的呼吸酶,氧激活是生物氧化的基本机制 生物氧化主要是氢激活 细胞色素起电子传递的作用 机制

  5. 5.2 呼吸链的组成及其作用机制 • 5.2.1 吡啶核苷酸与吡啶核苷酸型脱氢酶 吡啶核苷酸型脱氢酶,属脱氢酶类,包括脱氢酶复合物,但它们的辅酶大多相同,主要有两种: NAD+(CoI):Nicotinamide AdenineDinucleotide NADP+(CoII):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分子中起递氢作用的是烟酰胺,能反复氧化和还原,起到接受氢和提供氢的作用而传递氢。 根据NAD(P)+的光谱变化进行测定

  6. NAD(P)H连接的脱氢酶催化的一些重要反应

  7. 5.2.2 黄素脱氢酶类 • 是一类不需氧的含黄素的脱氢酶; • 种类多,酶蛋白不同,辅基有两种: 黄素单核苷酸(Flavin Mononucleotide,FMN);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l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 FAD) • 此类酶催化由NADH分子上脱氢(NADH脱氢酶,酶蛋白称为FP1),生成FMNH2,或催化由琥珀酸分子上脱氢(琥珀酸脱氢酶,酶蛋白称为FP2)生成FADH2。

  8. 5.2.3 铁-硫中心(Iron-sulfur Centers, 铁硫蛋白) • 铁硫中心(Fe-S):铁硫蛋白中铁与无机硫原子和/或蛋白质中Cys残基的硫原子相连所形成的活性基团。 • 铁硫中心的结构:最简单的是单铁原子与4个Cys的-SH相连;更复杂的是有2个或4个铁原子。Rieske铁硫蛋白则为1个铁原子与两个His残基相连。

  9. 铁-硫中心(Iron-sulfur Centers)

  10. 铁-硫中心(Iron-sulfur Centers) • 功能:所有的铁硫蛋白参与一个电子的转移,其中的铁原子或被氧化、或被还原,线粒体中至少有8个铁硫蛋白参与电子传递。

  11. 5.2.4 辅酶Q(Coenzyme Q,CoQ) • 脂溶性醌类化合物,有一个长的异戊二烯侧链,因广泛存在得名,又称泛醌(Ubiquinone) 。位于线粒体内膜。 • 辅酶Q为电子和质子载体。CoQ在呼吸链中接受黄素脱氢酶传递过来的H,本身被还原为氢醌,再把H传递给Cyt体系而被氧化,接受1 e变为半醌自由基,接受2e变为氢醌(QH2)。

  12. 5.2.4 辅酶Q(Coenzyme Q,CoQ) • CoQ不仅接受NADH脱氢酶的H,还接受线粒体内其它脱氢酶的H,如琥珀酸脱氢酶,脂酰CoA脱氢酶及其它黄素脱氢酶脱下的H,在电子传递链中处于中心地位。

  13. 辅酶Q的氧化还原 氧化型泛醌 半醌自由基 氢醌

  14. 5.2.5 细胞色素(cytochromes) • 结构:细胞色素是一类色蛋白,以血红素为辅基 • 功能:在电子传递链中起传递电子的作用:通过血红 素中Fe原子的价态变化传递电子(血红蛋白与 肌红蛋白的血红素不发生价态变化) • Fe3+ + e- Fe2+ • 血红素结构是划分细胞色素的依据 a, a3, b, c, c1….. • 都是膜结合蛋白,只有Cyt c是可溶的

  15. 不同的血红素有不同的特征吸收谱带; • 血红素的氧化态与还原态的光吸收是不同的

  16. Cytochromec • 分子量为~13,000; • 唯一水溶性的细胞色素; • 位于线粒体内膜的外测; • 每次接受和传递一个电子

  17. Cytochrome c oxidase: • 血红素结构不同,非共价键; • 含有Cu离子,通过价态变化传递电子;

  18. 5.3 电子传递链各组分的排列顺序The order of the electron-transferring chain 从NADH→O2的电子传递顺序: NADH →FP1→4FeS →CoQ →(2FeS) ↓ Cyt b →Cyt c1 →Cyt c ↓ Cyt a1a3 →O2

  19. 5.3.1 电子传递链排列顺序的实验证据 • (1)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电子传递链的每一个组分都有氧化型和还原型,构成一个半电池 电子流 势能 高 低 电位 低 高

  20. 5.3.1 电子传递链排列顺序的实验证据 • (2)电子传递链的体外重组实验 证明电子传递有顺序,不能越位进行

  21. 5.3.1 电子传递链排列顺序的实验证据 • (3)电子传递链复合体的分离 复合物在电子传递功能上顺序地联在一起

  22. 5.3.1 电子传递链排列顺序的实验证据 • (4)光谱学测定 在完全还原的电子传递链中,加入氧后测得各递体的氧化顺序发生。

  23. 5.3.1 电子传递链排列顺序的实验证据 • (5)电子传递抑制剂试验

  24. 以上实验或试验证实了从NADH→O2的电子传递顺序:以上实验或试验证实了从NADH→O2的电子传递顺序:

  25. 5.4 电子传递链中的复合体 • 复合体Ⅰ:NADH脱氢酶复合体 也称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是一个大的酶复合物,由42条不同的多肽链组成,包括含FMN黄素蛋白和至少6个铁硫中心。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显示复合物I为L形,L的一个臂在膜内,另一臂伸展到基质中。

  26. 复合体Ⅰ:NADH脱氢酶复合体 复合物I催化两个同时发生的偶联过程: (1)NADH + H+ + Q  NAD+ + QH2 (2)4个质子由基质转到内膜外 因此,复合物I是由电子转移能所驱动的质子泵,结果内膜基质面变负,内膜外侧变正。

  27. NADH:CoQ氧化还原酶(复合物Ⅰ,NADH到泛醌)

  28. 复合物Ⅱ :琥珀酸到泛醌 也称琥珀酸脱氢酶,是TCA循环中唯一的一个线粒体内膜结合的酶,虽比复合物Ⅰ小而简单,但含有两类辅基和至少4种不同的蛋白,1个蛋白与FAD及有4个铁原子的Fe-S中心共价结合;1个铁硫蛋白。电子由琥珀酸流向FAD,然后通过Fe-S中心到泛醌。 呼吸链上还有其他底物的电子流经Q,但不经过复合物II,如脂酰CoA脱氢酶、3-磷酸甘油脱氢酶等(见图)。

  29. 琥珀酸脱氢酶(琥珀酸到泛醌:复合物II)

  30. 复合物Ⅲ :泛醌到细胞色素c 又称细胞色素bc1复合物,或泛醌: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偶联催化电子由氢醌到Cyt c的转移和质子由膜内基质向膜外空间的运输。 复合物Ⅲ和Ⅳ结构的确定(1995-1998,X-射线晶体学)是线粒体电子转移研究的里程碑。复合物Ⅲ是一个由相同单体组成的二聚体,每个单体含有11个不同的亚基。

  31. 复合物Ⅲ :泛醌到Cyt c(细胞色素bc1复合物或CoQ: Cyt c氧化还原酶) Cyt b562 Cyt b566 Cyt c1 铁硫蛋白 其它6种蛋白 含有约10条以上多肽链 主要催化Q循环

  32. Cyt bc1复合物或泛醌:Cyt c 氧化还原酶 单体 二聚体功能单位

  33. Q循环(The Q Cycle) 根据复合物Ⅲ的结构和氧化还原反应详细的生物化学研究,提出了电子经复合物Ⅲ的Q循环: QH2 + 2cyt c1(氧化型)+ 2HN+  Q + 2cyt c1(还原型)+ 4Hp+ 转移的净效应:QH2被氧化成Q,2 cyt c被还原,释放4 H+到内膜外空间 。这种通过辅酶Q氧化还原的循环变化进行的电子传递方式称为Q循环。

  34. Q循环(The Q Cycle)

  35. QH2在线粒体内膜的P侧释放1H+,提供1 e到Cyt b,氢醌氧化为半醌; • 半醌释放1H+,电子传递给Cyt c1 (通过Fe-S中心),半醌氧化为醌并转至N侧; • Q 接受由Cyt b传递的1 e 并从基质中利用1H+还原为半醌; • 半醌接受ComplexⅠ或Ⅱ传递的电子,再从基质中利用1H+,完全还原为氢醌。 P: Positive; N: Nagative

  36. 复合物Ⅳ:细胞色素C到O2 • 复合物Ⅳ又称细胞色素氧化酶,在呼吸链的最后一步,把Cyt c的电子转移给O2,使其还原生成H2O。 • The complex has a large molecule (MW 204 kD) and consists more than ten subunits (13);

  37. 复合物Ⅳ:细胞色素C到O2 • Contains 4 redoxin centers: • Two heme A and two copper ion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 act as cofactors: • subunit Ⅰ has 2 hemes (a、a3) and one copper ions (CuB) • subunit Ⅱ has 2 copper ions (CuA) • Four electrons are transferred for complete reduction of O2,and 4H+ transferred out of the inner membran of the mitochondria.

  38. 复合物 Ⅳ的电子流向

  39. 电子传递的顺序为:Cyt c-CuA-a-a3-CuB-O2,每4 e通过复合物时,酶从基质中消耗4个“底物”H+,生成2 H2O,每通过1 e,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泵出1 H+到内膜外空间。

  40. 呼吸链四个复合物的电子和质子流动总图

  41. 5.5 线粒体中的两类电子传递链 • 5.5.1 NADH·H+电子传递链—多酶体系电子传递链 α-酮戊二酸 丙酮酸 苹果酸 异柠檬酸 谷氨酸 β-羟酯酰-CoA FP6 FP5 NAD+ →FP1 → → → → →O2

  42. 5.5 线粒体中的两类电子传递链 • 5.5.2 琥珀酸型电子传递链—二酶体系电子传递链 琥珀酸 FP2 磷酸甘油 FP3 酯酰-CoA FP4 CoQ→(2FeS) → → → →O2

  43. 5.6 电子传递的能量计算 • 从NADH → O2的电子传递过程中 Eº’NAD+/NADH= -0.32 Eº’O2/H2O = 0.82 ∴ ΔEº’= + 0.82 – (-0.32) = 1.14 (V) ∴ ΔGº’= -nFΔEº’= -2 × 23.062 ×1.14 = -52.7 (kcal/mol) = - 220 kJ/mol • 同理,琥珀酸型电子传递链 FADH2→ O2ΔGº’= -152 kJ/mol • 能量利用率:(30.54 × 3/220) × 100% ≈ 42%

  44. 第六节 电子传递与ATP合成 • 细胞内ATP 的产生一定是在ADP水平上 ADP + Pi → ATP • 异养生物体内高能磷酸键的形成方式有两种:底物水平(基质水平,或底物)磷酸化、电子传递水平(氧化)磷酸化。

  45. 6.1 底物水平磷酸化 (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 底物分子首先因脱氢、脱水等作用形成一种高能中间化合物; • 高能中间化合物是由于底物氧化时底物内分子重排形成的; • 高能键通过转磷酰基给ADP,转移时有非常大的平衡常数和一个大的ΔGº’负值; • 一分子高能中间化合物只能形成一个ATP; • 基质水平磷酸化是酵解过程中获取能量的唯一方式

  46. 底物水平磷酸化:高能磷酸键的形成及转移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47. 6.2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氧化为水时所释放的能量转移给ADP形成ATP的过程。实际上是氧化作用与氧化作用过程释放的能量用于形成ATP的过程(磷酸化作用)两种作用的偶联反应。 占体内ATP合成总量的95%。

  48. 6.2.1电子传递的自由能降与ATP的形成部位 NADH →FP1(4•FeS) →Q→(2•FeS)→Cyt b(FeS)→c1 → c → aa3 → O2

  49. 线粒体利用质子推动力合成ATP

More Related